中医健康网

肥胖利弊(肥胖对身体有好处吗)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宝宝胖嘟嘟就算养的好?婴儿肥胖的这些危害你都知道吗?

在这个普遍追求骨感的时代,却对一个群体格外宽容——宝宝!

奶奶们带宝宝遛弯,晒太阳一扎堆。先不说啥,就盯着你家宝宝一通夸:“看这小脸蛋,小手手,长得可壮实,你给你家孙子一天吃的啥呀?”

宝宝的体重也就成了长辈最为得意的谈资,宝宝肉肉越多,在长辈眼里就越健康。可是,长辈眼里的这个“健康”和真正意义上的宝宝“健康”,那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肥胖,我们不做任何思考,就会给它贴上笨、懒惰、没有魅力等一系列负面标签。这种既定的偏见带给宝宝的,更戳心的是心理上的灰暗影响。宝宝的自我评价也会很消极,明显不合群,幸福感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验证,成年肥胖者无论是在工作上,寻求爱情上都会较平均水平低。

其次在健康层面,肥胖会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骨关节炎等一系列疾病。无奈,这些目前还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疾病,我们都只是当做知识听一听。对宝宝来说,就更是远在天边了,不引起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小时候一直胖的人,成年后肥胖的几率也会很高,宝宝在6个月左右就有肥胖表现,成年后出现肥胖症的概率达14%;而在7岁出现肥胖的宝宝,成年后肥胖症的概率则会高达41%。

至于宝宝身体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就要根据这个表来衡量了。

超过2岁的宝宝,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BMI,来衡量宝宝的健康程度。

BMI(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例如,一个3岁的男宝宝,体重14kg,身高95cm,那么他的BMI=14÷(0.95)2=15.51。

具体的操作方式:1.横向对应年龄处,画垂直竖线;2.纵向找到算出的宝宝的BMI值,画线;3.检查二线相交的点,落在哪个区域。

横线代表年龄;竖线代表BMI

蓝色区域:体重过轻;

绿色区域:健康

黄色区域:即超过85%就属于超重

粉色区域:即超过95%就属于肥胖

宝妈根据以上方式,就可以判断出宝宝的健康程度。宝宝肥胖和家族遗传、内分泌疾病等也有关系,有这些原发病,我们要先积极治疗。排除了这些原发病,根本原因就是,宝宝“被吃的太多了”!

由于宝宝还不具备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对自己的饮食摄入控制能力差,这个“被吃饭”就是导致宝宝肥胖直接的元凶。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塑造宝宝正确的饮食观,预防宝宝出现肥胖。

1.尽可能地母乳喂养

建议在6个月以内,给宝宝纯母乳喂养。到宝宝添加辅食时,辅食 母乳混合喂养,逐渐至2岁。这一点很好理解,宝宝吃母乳时,饱了会自己减慢速度,或者停下来。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宝宝识别自己的饥饿信号,调节自己每顿吃母乳的量。饿了吃,饱了停的这个好习惯会影响到他的整个童年时期。

2.给他提供优质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宝宝成长活动的能量必备来源。当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时,含有丰富纤维的谷物,如小麦、大麦、全麦面包等;新鲜蔬菜,白菜、萝卜、芹菜等;水果苹果、梨、香蕉等都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

3.吃饭时,和电视绝缘

说实话,宝宝的坏习惯,源头在于家长。我说过数次的“吃饭不开电视”,仍然有宝妈为了“这次”哄宝宝吃饭,打开电视。好了,有一就有二!

4.和宝宝一起动起来

活动还得宝妈先来,带动宝宝。在宝宝还只会爬的阶段,宝妈可以躺下来,或者蹲着和宝宝的视线齐平,鼓励宝宝多爬,多动。特别是3-4月龄期间宝宝翻身,以及7-8月龄期间爬行训练。宝宝会走了,就可以带他户外散步,把花费在电子产品的时间用到运动上来,一举两得。

宝宝小时候胖嘟嘟的,我们看着是挺可爱的。可怕的是,我们把这种肉嘟嘟当做了“宝宝健康”的标准,而实则,我们早给宝宝成年后,阳光的社交、完美体型,健康生活习惯埋下了引爆线。趁着时间还来得及,从现在开始,给他养成受益终生的饮食习惯!

肥胖也是一种病,它“毁掉”的可不止你的颜值丨世界防治肥胖日

五月的三分之一已经过去,飙升的气温会让你的肉肉越露越多,当初喊着“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的你,减肥成功了吗?

明天(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谐音就是“我要1”,“1”的形象又代表了苗条的身段,也表达出肥胖人群对苗条身材的期望。

有数据显示,中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已高居全球榜首。肥胖的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但你知道吗,一旦肥胖,牺牲的不仅仅是颜值,还有健康!趁着今天这个日子,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肥胖的那些事儿。

肥胖本身是种病,诊断肥胖有标准

对很多人来说,减肥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对自己的体重数字难以接受时,就更有减肥动力,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有明确的标准。

制图/李禾炜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肥胖人群增加迅速。根据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数据,中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已高居全球榜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张鹏表示,不同的统计结果数据稍有区别,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成人中大概有7%-10%的肥胖人口。“比较可怕的一点是,中国总体人口的肥胖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但在青少年当中,尤其是学龄期儿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肥胖症发病率已经与西方国家相当,在未来二三十年当中,当这批青少年长大以后,会有更多肥胖人口。”

对于造成肥胖的原因,张鹏表示,饮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垃圾食品的过量涉入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前人们骑自行车甚至走路上班的习惯也有所改变,运动量减少、应酬增多等,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工作压力增大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压力增大以后,人们往往会产生心理性的多食症,压力也会导致人体代谢发生变化,尤其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学习压力很大,孩子运动越来越少,这些综合因素导致肥胖在我们国家快速流行。

肥胖“毁”掉的,不仅仅是你的颜值

提到减肥,很多人减肥是因为“胖了就不好看了”,其实不仅如此,肥胖本身也是一种疾,肥胖症会使人们的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严重肥胖症(BMI>40)会使男性预期寿命减少20年!

此外,肥胖还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在肥胖人群体内,会出现脂肪过多集聚,并随血液遍及全身,“在肝脏里就会造成脂肪肝,在局部会造成一些炎症反应,抑制器官功能,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尿酸高是肥胖的直接危害,此外,肥胖还可能引起心理的变化,造成抑郁症等。肥胖还可能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腰椎过度负荷、膝关节、踝关节问题等。”张鹏强调,心脏脂肪过多还与心梗发生增加、糖尿病有关。

对女性来说,肥胖人群还会导致卵巢功能问题,包括雌激素转化问题,有可能发生高雄激素血症,即女性不排卵,没有月经周期,还可能会发展成不孕。

变丑、得病还减寿,肥胖的弊端这么多,该怎么科学减肥呢?

重度肥胖可选择手术减重

到底该如何科学减肥?张鹏表示,减肥的原则是管住嘴、迈开腿,但管住嘴不等于不吃,如果要通过节食来减,建议人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热量饮食,每天达到人体基本所需,同时避免营养素的缺乏。

对于重度肥胖人群来说,运动减肥不值得推荐,张鹏表示,“本身体重就过重,他每迈一步都是对关节的损伤,这类人群减肥应注意减轻关节赋能,运动也要适度,不要做魔鬼式运动减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主治医师刘洋介绍,对于重度肥胖人群来说,减去10斤、20斤,意义不大,“体重达到一定程度,手术减肥是最有效的一个方式。”当然,这种减肥方式有严格的适应证限制,如果肥胖患者BMI指数超过32.5,无论是否出现合并症状,都可进行手术。另外,如果患者合并出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或者是高尿酸和肥胖相关的任何两种疾病,进行手术的BMI指数限制可以降到27.5。

数据显示,减重治疗后一年平均体重可以降低31公斤,10-15年平均体重可降低20公斤。相比不接受减重治疗的患者,减重治疗降低肥胖者患糖尿病风险83%,并能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和其他合并症的药物使用等。

采写:张秀兰

制图:李禾炜

编辑:火星Lu

我们能战胜肥胖吗?纪立农教授分享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新框架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学界肥胖频道 ,作者MSHK

战胜肥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整理:MSHK

审核:纪立农教授

近年来,中国人群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逐年增加,按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超重定义为BMI 24~27.9kg/m2,肥胖定义为BMI>28kg/m2),至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1]。超重/肥胖除了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存在相关性,也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可见,加强体重管理刻不容缓。

在2024年京医论坛——北京老年内分泌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就“我们能战胜肥胖吗?”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汇总其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肥胖患病率逐年增加,成因复杂

纪立农教授指出,全球人群的BMI中位数逐年上升,早在2014年,美国的BMI中位数已超25kg/m2。中国人群也不例外,2004年至2014年,BMI分布逐渐向右偏移,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将达到65.3%[2]。同时,超重/肥胖症相关的医疗费用也会相应增加。肥胖快速增长的趋势给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疗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图1 2024-2014期间中国人群BMI分布的变化

图2 预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和超重/肥胖引起的医疗费用[2]

2023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主席建议[3]中指出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的源头是肥胖。肥胖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息息相关。由此可见,肥胖的危害巨大,想要解决肥胖问题,先要了解肥胖的病因,我国肥胖人群众多,原因是什么呢?

纪立农教授分享,中国人群肥胖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因素、环境驱动因素和个体危险因素。

  • 系统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社会文化、行政管理与政策。
  • 环境驱动因素: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与建筑环境、食品系统与环境。
  • 个体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宫内暴露、早期生活经历、膳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收入等。

图3 中国人群肥胖的决定因素[4]

总之,肥胖的成因较为复杂,不仅仅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等个人因素有关,还包括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因此,解决肥胖问题,如果只从一个角度着手,可能不会有很好的成效。

减重目的多样,策略有两种

肥胖是有社会心理属性的代谢性疾病,患者控制体重的目的涉及多方面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对瘦身的追求:很多人的实际需求,不可忽视。
  • 改善肥胖的症状:①能量摄入方面,如暴食症、过度渴望、饱腹感降低或饱足感减弱、对食物的过度关注和对食物的痴迷;②身体健康方面,如身体不稳定、协调性差、疲劳、呼吸困难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
  • 改善肥胖的并发症:如代谢性疾病、心肾代谢综合征、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肿瘤、生物物理性疾病和认知和心理社会性疾病等。

因此,纪立农教授提出,控制肥胖有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其一,诊断肥胖并降低肥胖者的体重,该策略医疗负担重,往往需要临床试验去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且不具备普适性,只能在少数人群中实施。其二,左移全人群的体重中位数/平均水平,该策略需要全社会努力,资源消耗巨大,需要通过流行病学监测证实有效性,且在更大人群中显现出较小的体重改善效果,但可能对全人群的健康水平有更大改进作用。

针对第二条策略,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落实到临床实践?新框架来帮忙

纪立农教授提到,国际肥胖相关组织正在讨论将高体重分成两个时期:其一为临床前肥胖,其特征是存在脂肪堆积过多,但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仍然保持正常;其二为临床肥胖,其特征在于由于过度和/或异常的脂肪堆积,导致组织、器官和个体的功能发生改变。

患有临床前肥胖的人群应接受基于科学的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并在必要时获得公平的护理,以降低个人发展为临床肥胖以及其他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和状况的风险。患有临床肥胖的人群应当获得全面的护理和基于证据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等,旨在改善(或在可能的情况下缓解)肥胖的临床表现,并防止进展至终末器官损伤。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减重策略的基础,在短期内可以明显改善体重,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反弹。减重药物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选择,在临床试验中,新型减重药物已显示出明显的减重疗效、代谢的获益、对心肾的保护作用及良好的安全特性。

那么,如何把科学研究成果落实到临床实践呢?纪立农教授分享了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

腰围身高比值:WtHR

图4 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5]

首先,诊断肥胖需要人体测量和临床证据两方面的数据,BMI>30kg/m2或BMI>25kg/m2且WtHR≥0.5加上临床疾病、功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或并发症才能诊断为肥胖。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小结

目前,肥胖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诊断肥胖并降低肥胖者的体重和左移全人群的体重中位数/平均水平。改善肥胖症状、预防并发症需要社会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开发新型减重药物,将研究成果落实到临床实践。虽然新型减肥药物是抗击肥胖武器库中的重要补充,但绝不能让它们分散注意力或资源,而无法采取更广泛的整体方法预防肥胖和提供对个人的支持。

专家简介

纪立农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3-1998年在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学习和工作

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 中国肥胖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预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

曾任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第四届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会第一任会长,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主席

担任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顾问,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执行编委,Diabetes care,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Journal of Diabetes,MetabolismDiabetes Technology and therapeutics等期刊编委,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年),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2024)。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0(7) : 545-564.

[2]Wang Y, 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l;9(7):446-461.

[3]Ndumele CE, et al. Circulation, 2023, 148(20): 1606-1635.

[4]Pan XF,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9;373-392.

[5]Busetto L, et al. Nat Med.2024 Sep;30(9):2395-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