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道士(胖和尚 瘦道士)

科技70秒 0
文章目录:

寺庙和道观多数在山上,为何和尚多为肥胖,道士却是干枯清瘦?

佛教,距今已有2500多年,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中国随处可见的佛教寺庙就是古印度佛学的传承。应该很多人都以为佛家是起源于印度,实际上,迦毗罗卫国是在尼泊尔境内,从正确的意义上讲,佛教的起源是尼泊尔。不过,印度都在努力营造佛学文化的氛围,这让许多人都误认为印度就是佛教起源国。如今,佛教也成为世界3大宗教之一,部分亚洲国家都信奉佛学文化,就连中国也有很多千年古刹。尤其是古代帝皇制时期还把佛教发扬光大成为主教。

而道观,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曾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占着重要的地位,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过很多道教组织,现在各名山都有道士的踪影。说到佛教和道教,他们的寺庙和道观多数在山上,为何和尚多为肥胖,道士却是干枯清瘦?

首先,佛教在唐朝时期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当代皇帝都很推崇佛教,和尚的待遇都很丰厚,而且佛教有着长久的文化传承,香火更是旺盛,这也使得和尚的日渐肥胖,直至今日各个寺庙香火依旧旺盛。此外,佛教佛像给人形象本是体态圆润丰满,和尚肥胖的体型更能让人感觉亲切,同时和尚平日里活动并不多,除了念经诵佛之外,基本很少会出去锻炼身体,如此一来,脂肪也都堆满全身导致肥胖。

其次,佛教是教戒是严禁杀生,平日日以素食为主,虽说如此,有些寺庙和尚也都会买一些“肉食”成品,这肉食并非是肉类,而是把素食做成肉类的模样让和尚解解馋尝尝鲜。山上的寺庙每年都会有很多香客拜访,他们也不会下山去化缘,长期不运动肥胖也是很正常的。

道教虽说本土宗教文化,但道士多数以隐居为主,道观也隐藏着深山野林基本很少人知道他们的存在,道士的习惯就和和尚不同,道士每天都会上下山练武,这样超强度的运动要是不瘦下来才是稀奇。此外,道士也不是严禁吃肉,只不过是为了防止动物体内的浊气污染自己会影响到自己的修为,且他们都是潜心修炼对世俗万事都眼耳不闻,以此达到自己想要修炼。

实际上,并非寺庙的和尚都是肥胖的,也会有很多干枯清瘦的和尚,只不过肥胖居多,而道士这种强有力的运动力度,想肥胖起来也是比较艰难的。寺庙和道观多数在山上,为何和尚多为肥胖,道士却是干枯清瘦?

为啥吃素的和尚大多是肥头大耳,可以吃肉的道士却仙风道骨?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吃素的和尚往往被描绘成肥头大耳、体态丰腴的形象,而可以吃肉的道士则常被形容为仙风道骨、身形飘逸。这种印象是否准确?

吃肉真的能减肥吗?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揭示饮食与体型的真实关系。

一、和尚与道士的生活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和尚与道士在生活方式、修行方式以及肩负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体型。

生活条件与饮食

和尚通常生活在寺庙中,他们的饮食主要由寺庙提供,以素食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寺庙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和尚的伙食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由于和尚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静坐参禅,运动量相对较少,再加上素食中往往含有较高的淀粉和较低的热量,如果摄入过多而消耗不足,就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导致体型偏胖。

相比之下,道士的生活则更加多样化。虽然全真教的道士也遵循素食原则,但正一教的道士则可以荤素不戒。

更重要的是,道士的修行方式往往包括修炼内丹、辟谷等,这些修行方式注重身心的双重修炼,对饮食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此外,道士通常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自给自足,饮食相对简单朴素,这也有助于保持体型。

修行方式与运动量

和尚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静坐参禅,通过冥想和领悟内心来达到修行的目的。这种修行方式虽然有助于心灵的净化,但运动量相对较少,容易导致身体肥胖。

而道士的修行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修炼内丹、武术、辟谷等。这些修行方式不仅注重心灵的修炼,还强调身体的锻炼和调节。

例如,武术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辟谷则是一种极端的修行方式,通过减少饮食来锻炼身体的耐力和意志力。这些修行方式都有助于道士保持体型。

肩负的社会责任

和尚与道士在肩负的社会责任方面也存在差异。和尚通常更多地关注个人的修行和寺庙的香火,而道士则更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乱世中,道士往往下山救世,以报国济民为己任。

这种社会责任的差异也间接影响了他们的体型。和尚在寺庙中修行,生活相对安逸,容易导致身体肥胖;而道士则需要在社会中奔波劳碌,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

二、吃肉与减肥的真相

关于吃肉与减肥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吃肉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减肥。减肥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

肉类的热量与营养成分

肉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含有一定的脂肪和热量。瘦肉(如鸡胸肉、鱼肉、里脊肉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而肥肉则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热量。

因此,在减肥期间适量摄入瘦肉是有益的,但过量摄入肥肉则会导致热量过剩,不利于减肥。

饮食搭配与平衡

减肥期间,饮食搭配和平衡至关重要。除了适量摄入肉类外,还需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和主食等,以确保身体获得全面的营养。同时,要注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热量过剩导致体重增加。

运动与能量消耗

减肥不仅需要控制饮食,还需要增加能量的消耗。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脂肪的燃烧,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体型。

因此,在减肥期间要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坚持进行。

三、专业文献支持

在学术界,关于饮食与体型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在《营养与代谢》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与体重管理密切相关。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从而有助于减轻体重。

此外,在《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还发现,适量的运动结合合理的饮食控制是减肥的有效方法。

研究指出,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是实现减肥目标的关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和尚与道士的体型差异主要源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以及肩负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差异。吃肉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减肥,减肥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

同样是吃素,和尚们为何个个肥头大耳,道士们却骨瘦如柴?

文|卉

近期,91岁的游本昌受张颂文之邀参加综艺节目《小熊花园》,这让人一下就想起游本昌曾饰演的经典角色“济公”。

话说,无肉不欢的济公活佛骨瘦如柴,可为何,无论在电视或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和尚大都是可爱的胖子呢?

盛行佛教的泰国也曾因和尚肥胖问题,而操碎了心。

早在2012年,泰国政府不惜花费800万美金的医疗资助去解决肥胖问题,只是收效甚微。

其实,不只是泰国,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大部分都存在肥胖问题。而同样只吃素的道士们,又普遍偏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和尚发胖的因素很多,综合分析,大概有以下4种:

第一,崇拜的对象不同。

不管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是佛教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其面容和身材都比较丰满圆润,而道观中供奉的三清天尊、真武大帝等,外貌基本上都是仙风道骨的老者。各自供奉祖师在外形上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自然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

第二,修炼理念不同。

佛教的发源地是泰国,属于外来宗教,其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便是与世无争。日常修炼的常规动作就是打坐念经,注重精神修炼,不运动加久坐,自然偏胖。再有,佛教还认为,身体发肤在成佛后毫无用处,更是为不锻炼找到了合适的理由。

而道教起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和成仙。生命在于运动,他们自然更注重日常的修身养性,注重周身的协调,也因而偏瘦一些。

第三,生活习惯不同。

佛教的管理严格,每天早、中、晚该做什么都有严格安排,而且和尚一般都居住在寺庙中,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相对来说,道教的管理就宽松得多,只要遵守教义,在哪里修行可以由自己决定。因此,我们可以在剧里或身边,看到道士们扶危济困、行侠仗义。另外,古代道士们大多懂得武功,会修习太极拳、太极剑等,在国家危难之际,帮助国家抵抗外敌。

第四,饮食文化不同。

虽然都是素食,佛教寺庙中的斋饭油盐较重,长期食用很容易长胖。

而道观中的道士们十分注重养生,也是在饮食中进行一项苦修,所以,他们的斋饭油盐很少,几乎淡而无味。

当然,不管信仰如何,是胖是瘦,只要多行善事,助人为乐,都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

只是,因肥胖引发的各类慢性疾病,才是大家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

泰国一则消息显示,大约有一半的和尚有严重的肥胖问题,10%左右的和尚患有糖尿病,是泰国当地人的2倍以上,还有23%左右的和尚患有高血压。

而在斯里兰卡,和尚患糖尿病的数据更恐怖,4万个和尚里,有2万多人患有糖尿病。

我国虽没有相关数据,但看看大名鼎鼎的“星云大师”就知道了。

星云大师12岁时,便进入寺庙,开始吃素,可在40岁左右时,便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

这是由于和尚们不沾荤腥,因而会大量食用植物油。

植物油中同样存在脂肪,而长期大量单一食用,导致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再有,植物油在高温烹饪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如反式脂肪酸和致癌物质,因此也需要避免长时间高温烹饪或重复使用植物油。

早在2015年,国外有研究显示,与椰子油和果糖相比,同样作为植物油的大豆油,有致胖和致糖尿病作用,对肝脏存在潜在影响。

再有,和尚们的主食里,还有稀饭、面条等主食,它们同样是刺激血糖的主力军。

如果可以,当然是以预防为主,但如果已经患有糖尿病,也不必恐慌。

还是拿“星云大师”为例,和尚们可以像他那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欲望,保持平和心态,学会减压。他不就是在医生说他活不过80的预言中,活到了96岁。

在探讨了和尚与道士体型差异及其背后原因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哪种信仰或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1.均衡饮食,控制热量摄入

多样化膳食:确保饮食中包含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及坚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

适量摄入多种植物油:除了植物油,还可以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健康脂肪的油类,并尽量避免高温烹饪。

限制主食摄入:减少稀饭、面条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粗粮比例,如糙米、燕麦等,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调节身体代谢。

2.积极运动,增强体质

定期锻炼: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适合个人体质的运动方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避免久坐:长时间坐着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可能引发腰椎问题。每坐一小时应起身活动几分钟,做做伸展运动。

结合修行:将运动融入日常修行中,如通过打坐来静心,通过练习武术来锻炼身体,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3. 保持良好心态,减少压力

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心态,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学会放松: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或同修者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分享快乐,分担烦恼。

4. 定期体检,及时干预

重视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遵医嘱治疗:如果已经被诊断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管理。

调整生活习惯: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以控制病情发展。

总之,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没有健康,一切也都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