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肥胖(搜索肥胖)
- 1、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 2、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新版肥胖食养指南 | 维持健康体重,食物这样选
- 3、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减肥成了众多肥胖人士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他们为了甩掉身上的赘肉,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选择节食,每天对着美食强忍欲望,肚子饿得咕咕叫;有人拼命运动,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累得气喘吁吁;还有人寄希望于减肥药,希望能借助药物的神奇力量快速瘦身。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方法都只是暂时有效,一旦停止,体重往往又会反弹回来,根本无法触及肥胖的根源。不过,就在最近,我国科学家在肥胖研究领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曙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科研团队就像一群执着的探险家,在肥胖的神秘森林中不断探寻。今年 7 月 11 日,他们在权威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肠道中的巨单胞菌(Megamonas)竟然是导致肥胖的关键 “罪魁祸首” 之一。这一发现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们理解肥胖那复杂得像迷宫一样的机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为未来制定肥胖干预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肥胖可不只是影响个人的形象和生活质量那么简单,它还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医疗体系的肩上,加剧了医疗负担。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肥胖的成因之谜,可谓是绞尽脑汁。从基因遗传这个天生的 “密码”,到生活环境这个大 “染缸”,再到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日常的 “选择”,每一个方面都被反复研究。而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蓬勃兴起,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微妙关系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肥胖成因研究的热门领域。这次瑞金医院的研究更是独具特色,他们首次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人群身上,通过大规模的宏基因组测序这一强大的 “工具”,深入挖掘巨单胞菌在肥胖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成功填补了这一领域在中国人群研究方面的空白。
在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精心策划了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案,就像设计一场精密的军事行动。他们召集了超过 1000 名中国参与者,其中肥胖者有 631 名,这些肥胖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高达 35.68±4.58,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每走一步都似乎能感觉到身上的赘肉在晃动;体重正常者有 374 名,BMI 平均为 21,他们的身材相对匀称,行动也更为轻盈。科研团队收集了这些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这些样本就像是肠道微生物的 “情报库”。然后,他们运用鸟枪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构建出了详尽的肠菌图谱。在这个图谱中,各种菌群就像地图上的不同标记,科研团队仔细研究了不同菌群的丰度与肥胖之间的关联,试图从中找到隐藏的线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科研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以肠菌特征分类的全新方法。他们根据肠道中不同菌群的优势地位,将参与者分为 B 型(以拟杆菌为核心)、P 型(以普雷沃氏菌为核心)和 M 型(以巨单胞菌为核心)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还像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揭示出 M 型人群更容易肥胖的惊人现象。这一发现为后续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像在建造高楼前打好了牢固的地基。
为了进一步验证巨单胞菌的致胖作用,科研团队又开展了动物实验。他们挑选了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作为实验模型,这些小鼠就像一群无辜的 “小白战士”。科研人员用高脂饮食(HFD)喂养它们,让它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和肥胖人群的饮食模式相似,同时还额外给它们移植了巨单胞菌,就像给它们注入了肥胖的 “催化剂”。然后,科研人员密切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和代谢指标,就像守护着珍贵的宝藏一样。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与没有移植巨单胞菌的小鼠相比,移植组的小鼠体重增长速度明显更快,就像被施了增重的魔法。而且,增加的体重主要集中在白色脂肪组织上,这些脂肪就像一个个白色的 “小气球”,在小鼠体内不断堆积。同时,小鼠的血清瘦素、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显著升高,这些指标就像健康的 “警报器”,纷纷亮起了红灯。这一有力的证据,确凿地证明了巨单胞菌在促进肥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就像找到了肥胖谜题中的关键拼图碎片。
那么,巨单胞菌究竟是如何施展它的 “致胖魔法” 的呢?科研团队深入到微生物代谢通路这个微观的世界中进行探索。他们发现,巨单胞菌就像一个贪婪的 “脂肪搬运工”,能够显著增强脂质转运和吸收的能力。它特别擅长降解肌醇这一天然多元醇,肌醇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原本起着抑制小肠对脂肪酸吸收的重要作用,就像一道 “防护屏障”。然而,巨单胞菌的降解作用就像打破了这道屏障,使得小肠对脂肪酸的吸收抑制作用大大降低。肌醇的缺乏就像引发了一场代谢的 “蝴蝶效应”,与多种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其中就包括胰岛素抵抗等严重的健康问题。而巨单胞菌正是通过这一巧妙而又危险的途径,促进了脂肪在人体内的积累,让人们的体重不断上升,身材逐渐走样。
这一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肥胖研究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首先,通过检测肠道中巨单胞菌的丰度,我们就像拥有了一个新型的 “肥胖探测器”,可以作为评估个体肥胖风险的一种创新方法。这为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就像为每个减肥者量身定制了一把专属的钥匙,能够更加精准地开启减肥成功的大门。其次,针对巨单胞菌的干预措施也成为了未来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科学家们可以像研发新药一样,开发特异性的抗菌剂来抑制巨单胞菌的生长,或者培育有益的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对抗肥胖。这些新策略有望成为肥胖治疗领域的 “秘密武器”,帮助无数肥胖者摆脱困境。此外,这项研究还像一座桥梁,促进了国际间在肥胖微生物组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球肥胖研究的深入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家们终有一天能够找到一种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肥胖防控方法,通过抑制巨单胞菌的丰度,让肥胖者重新找回健康和自信。那将是肥胖者梦寐以求的福音,也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福祉。
在一些健康讲座现场,专家们会详细地讲解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台下的听众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发出惊叹声;而在科研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仍在继续探索肠道微生物的奥秘,为攻克肥胖难题不懈努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新版肥胖食养指南 | 维持健康体重,食物这样选
减肥、控制体重、预防肥胖一直是热门话题,少吃多动、少油、少糖的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但减重期间究竟应该怎么吃,需要有科学、具体的指导。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并印发《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两者以下统一简称《指南》),对减重期间应该怎么吃进行了详细介绍。
01 全谷物、杂豆、黑米、玉米应多吃
对于成人减重期间的食物选择,《指南》就5类食物给出了详细建议,首先是谷薯类,建议谷薯类的每日总摄入量在150~300克。
全谷物是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增加全谷物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延缓体重增长,还可降低全因死亡、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的风险。全谷类和杂豆可以提供更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控制肥胖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肥胖者每日摄入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如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黑米、玉米等。在主食的选择上要粗细搭配,避免长期单纯地摄入粗粮或细粮。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并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肥胖者每天摄入薯类50~100克。
对于肥胖儿童青少年来说,谷薯类首选蒸煮烹饪、粗细搭配的杂米饭、杂粮面等,远离高油烹饪及加工的谷薯类如油条、炸薯条、方便面、干脆面、面制辣条等,以及添加糖、奶油、黄油的点心如奶油蛋糕、黄油面包、奶油爆米花等。
02 蔬菜每天3~5种,以深色蔬菜为佳
成年减重人群应增加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要保证300~500克(生重)甚至更多,其中深色蔬菜的摄入量应占1/2以上。深色蔬菜指深绿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等,具有营养优势,尤其是其富含的β-胡萝卜素,是膳食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深绿色蔬菜有菠菜、油菜等;橘红色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紫红色菜如紫甘蓝、红苋菜等。挑选和购买蔬菜时要多变换,每天至少达到3~5种。
建议每天食用水果宜在200克左右,同时减少高糖分水果的食用,如榴莲、香蕉、荔枝、鲜枣等,且不宜饮用果汁。
儿童青少年首选叶菜类、瓜茄类、鲜豆类、花芽类、菌藻类等,其次是部分高淀粉含量的蔬菜如莲藕等,少吃高油、盐、糖烹饪及加工的蔬菜如炸藕夹、油焖茄子、油炸的果蔬脆等。水果方面,含糖量比较高的水果如冬枣、山楂、榴莲、香蕉、荔枝、甘蔗、龙眼、芒果等要限量吃,各类高糖分的水果罐头、果脯等要远离。
03 肉类多吃水里的,少吃陆地的
成人减重期间,适宜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和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鱼、虾、蟹、贝等水产品的脂肪含量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建议每周至少食用2次或者每周总量吃够280~525克,相当于每天摄入量为40~75克。
以猪、牛、羊、鸡为代表的畜禽肉,建议每周不要超过500克,大概每天不超过70克。猪、牛、羊肉要选择纯瘦肉。建议不要完全不吃红肉,避免发生贫血。
蛋类摄入量要保证每周280~350克,也就是大约每天1个鸡蛋。
儿童青少年减重期间,少吃蟹黄、蟹膏等富含脂肪和胆固醇的水产部位;畜类肉推荐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部位如里脊、腱子肉等,以及少脂禽类如胸脯肉、去皮腿肉等。少吃肥肉、五花肉、蹄髈、牛腩、大肠、肥鹅肝等。
04 每天喝够300~500毫升奶
奶类方面,《指南》推荐,成人减重期间每天喝低脂或脱脂牛奶300~500毫升。有乳糖不耐受的减重者可以选择无添加糖的低脂酸奶或无乳糖产品。如饮奶不足,要注意增加优质蛋白质和钙的摄入。
2~5岁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摄入350~500毫升或相当量的奶及奶制品,6~17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每天摄入300毫升以上或相当量的奶及奶制品。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减重期间均适宜选择豆腐、不加糖的豆浆和豆腐脑等豆制品,每天摄入大豆15~25克,避免选择油炸类以及含盐较高的豆制品。
05 坚果每天吃10克,警惕“看不见的脂肪”
《指南》指出,坚果属于高能量食物,但含有较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营养素,故适量摄入有益健康。坚果的推荐量为每周平均50~70克,也就是平均每天10克左右,首选原味坚果。如果摄入过多,应减少一日三餐中其他食物摄入量。
此外还要警惕食物中那些“看不见的脂肪”,比如肉类、动物内脏、坚果中的脂肪。《指南》指出,坚果属于高能量食物,但含有较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营养素,故适量摄入有益健康。坚果的推荐量为每周平均50~70克,也就是平均每天10克左右,首选原味坚果。如果摄入过多,应减少一日三餐中其他食物摄入量。
此外还要警惕食物中那些“看不见的脂肪”,比如肉类、动物内脏、坚果中的脂肪。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在追求健康与美丽的漫漫征途中,减肥这件事可让不少人操碎了心。对于那些身材较为丰满的朋友来说,减肥简直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仿佛是要攀登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你瞧,他们为了减掉身上的赘肉,那可真是想尽了办法。有的选择节食,每天对着食物精打细算,这个不能吃,那个要少吃,肚子饿得咕咕叫,看到美食只能咽口水;有的拼命运动,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跑步机上跑到气喘吁吁,哑铃举得手臂酸痛,就盼着能多消耗一点热量;还有的尝试吃减肥药,希望能借助药物的神奇力量快速瘦身,可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方法都只是暂时有点作用,一旦停下来,体重就像被松开的弹簧,又反弹回去了,根本无法触及肥胖的根源问题。
然而,就在大家都在减肥的迷宫里苦苦摸索的时候,我国科学家带来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发现,就像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科学团队在今年 7 月 11 日于权威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首次确认了肠道中的巨单胞菌(Megamonas)是一种关键的致胖菌。这一发现可不简单,就像是在肥胖研究的拼图中找到了一块至关重要的碎片,为我们理解肥胖那复杂得像一团乱麻的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未来制定肥胖干预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肥胖这个问题,可不仅仅是影响个人的外在形象和生活质量,它还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医疗体系的肩上,加剧了医疗负担。长期以来,全球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寻肥胖的成因,从基因遗传这个天生的 “密码”,到生活环境这个大背景,再到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日常因素,每一个方面都像是一根线,牵扯着肥胖的谜团。而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蓬勃兴起,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神秘关系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肥胖成因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这次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更是独具特色,他们首次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人群身上,通过大规模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就像用一把精密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肠道中的微观世界,揭示了巨单胞菌在肥胖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成功填补了这一领域针对中国人群研究的空白。
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实验设计上那可是下足了功夫,精心策划了每一个环节。他们召集了超过 1000 名中国参与者,其中有 631 名肥胖者,这些肥胖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高达 35.68±4.58,站在人群中格外显眼;还有 374 名体重正常者,他们的 BMI 平均为 21,身材相对较为匀称。研究人员收集了这些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这些样本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 “信息宝库”,蕴含着肠道微生物的秘密。然后,他们运用鸟枪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出了详尽的肠菌图谱。这图谱就像一张肠道微生物的 “地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菌群在肠道中的分布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以肠菌特征分类的新颖方法。他们根据肠道中核心菌群的不同,将参与者分为 B 型(以拟杆菌为核心)、P 型(以普雷沃氏菌为核心)和 M 型(以巨单胞菌为核心)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方式就像是给肠道菌群贴上了不同的 “标签”,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M 型人群更容易肥胖。这一发现就像一把钥匙,为后续深入研究肥胖机制打开了一扇门。
为了进一步验证巨单胞菌的致胖作用,研究团队开展了动物实验。他们挑选了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作为实验模型,这些小鼠就像一群可爱的 “小战士”,准备接受实验的考验。研究人员用高脂饮食(HFD)喂养这些小鼠,模拟人类的不良饮食习惯,同时,给一部分小鼠额外移植了巨单胞菌。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每天都仔细观察小鼠的一举一动,就像守护着宝贝一样关注着它们的体重变化和代谢指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结果逐渐清晰明了。移植了巨单胞菌的小鼠体重增幅明显更大,它们的身体就像被吹起来的气球,逐渐变得圆滚滚的。而且,增加的体重主要集中在白色脂肪组织上,这些脂肪就像一个个 “小仓库”,不断储存着多余的能量。与此同时,这些小鼠的血清瘦素、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显著升高,这表明它们的身体代谢已经出现了紊乱。这一有力的实验结果,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确凿地证明了巨单胞菌在促进肥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那么,巨单胞菌究竟是如何施展它的 “致胖魔法” 的呢?研究团队深入到微生物代谢通路这个微观世界中进行探索。他们发现,巨单胞菌就像一个 “脂肪搬运工”,能够显著增强脂质转运和吸收能力。尤其是它可以降解肌醇,肌醇是一种天然多元醇,在身体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巨单胞菌降解了肌醇后,小肠对脂肪酸的吸收抑制作用就会降低,就像打开了一道 “脂肪吸收的大门”,使得脂肪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肌醇的缺乏又与多种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其中就包括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样一来,脂肪在体内不断积累,人也就逐渐变得肥胖起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科学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意义非凡,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肥胖研究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丰富了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关系的认识,让我们对肥胖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这一成果也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比如说,通过检测肠道中巨单胞菌的丰度,就像用一把尺子测量肥胖的风险,我们可以提前评估个体肥胖的可能性,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对于那些巨单胞菌丰度较高的人,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此外,针对巨单胞菌的特性,科学家们可以研发特异性抗菌剂或益生菌,就像打造一把把对抗肥胖的 “武器”,有望成为未来肥胖治疗的新策略。这不仅有助于肥胖者减轻体重,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让社会更加健康和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家们在未来一定能够找到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肥胖防控方法。也许有一天,肥胖将不再是困扰人们的难题,那些为减肥而苦恼的朋友将迎来属于他们的 “瘦身春天”。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在健康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拥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