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肥胖穷人(美国穷人 肥胖)
严重肥胖群体在美国逐渐壮大,为什么说美国富人瘦穷人胖?
据美联社9月24日报道,肥胖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美国社会的健康问题,近期一项调查显示,近十年,严重肥胖症患者(尤其是女性)的比例一直在攀升。
根据2021年至2023年对约6000名美国人的调查,肥胖率高达为40%。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现,近十分之一的受访者患有严重肥胖。而女性患有严重肥胖的可能性几乎是男性的两倍。
然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整体肥胖率在十年内没有显著变化,甚至从8%上升到10%。
肥胖和严重肥胖的衡量标准是根据体重指数确定的,体重指数是基于身高和体重的计算。BMI为30的人被认为患有肥胖症;BMI为40或更高的人患有严重肥胖。
其实,美国不是在近10年才发现民众患有严重的肥胖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肥胖群体数量的激增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美国人变胖呢?
美国经济的高度发达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饮食习惯的转变。快餐文化的兴起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快餐店如雨后春笋遍布美国各大城市及小镇,它们以其便捷、快速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些快餐食品往往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长期摄入极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
此外,美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加工食品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超市冷冻柜里琳琅满目的加工食品,如披萨、汉堡、炸鸡块等,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价格低廉,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然而,这些加工食品往往含有过多的添加剂、防腐剂和糖分,营养价值低,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
那么就有人问了,难道美国人不知道这些食物的危害吗?这里就涉及了社会矛盾---贫富差距问题。不少互联网旅游博主“开玩笑”,在美国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钱,看他/她的身材就知道。
在美国文化中,苗条被视为健康、美丽和成功的象征。富人阶层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他们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方式来保持苗条的身材。这种审美观念在富人阶层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但是高质量的健康食品,如有机蔬菜、新鲜水果、高质量肉类等,价格往往不菲。美国富人由于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能够轻松购买这些食品,从而确保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多样性。相比之下,收入较低的人群由于经济压力,往往只能选择价格更为低廉的快餐和加工食品。
除此之外,健身和锻炼也是一项需要经济投入的活动。美国富人可以轻易地加入健身房,聘请私人教练,甚至参与昂贵的体育活动,如高尔夫球、网球等。
而那些中低产阶级的人群可能更关注于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如寻找工作、支付房租等。当这些人群难得休假或者放松时,他们也很少会选择参与锻炼。肥胖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当然了,影响美国肥胖率飙升的原因不止这些。但大家也能看出政府迫切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一些政客甚至将肥胖问题列入“政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曾因为热衷汉堡、冰淇淋等快餐被抨击,最终不得不以身作则,在夫人梅拉尼娅的监督下坚持减肥。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要想彻底根除肥胖问题,可不能光靠表面功夫。在降低肥胖率这一事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钱包越扁,身材越鼓,美国穷人:我的体重成了我阶级的象征
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在美国,钱包的“瘦”与身材的“胖”似乎早已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比——钱包越扁,身材却越鼓。
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肥胖不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它成了身份、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为什么穷人的体重,往往成为他们阶级的“标签”?这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现实困境?
从1962年开始,美国的肥胖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清晰记录了这一攀升过程:1962年的全国肥胖率仅为13%,这意味着当时每100个美国人中只有13人属于肥胖人群。
到了1997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9.4%,2004年达到24.5%,2007年已经突破26.6%。进入新的十年,2010年的统计数字更是令人震惊,肥胖率突破31%大关。
街道上每走三步就能遇到一位肥胖人士,这样的场景已成为美国社会的常态。
这些冰冷的数字勾勒出一幅令人忧心的图景: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正在与超重问题抗争。
收入差距的扩大、食品工业的变革、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推动着肥胖率的持续攀升。统计数据背后,隐藏着美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残酷现实。
美国超市货架上的食品价格标签映射着一个扭曲的消费现实。街角便利店里五颜六色的包装吸引着疲惫的上班族,一块巧克力蛋糕的价格还不到一颗苹果的一半。
快餐连锁店推出的超值套餐用实惠的价格填饱肚子,一个巨无霸汉堡加大薯条的组合餐能让人获得近2000卡路里的热量,价格却只有6.99美元。
生产商们深谙市场营销之道,他们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盐分和糖分,刺激人们的味蕾,制造快感依赖。
饮料行业更是把这种营销策略发挥到极致,碳酸饮料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买一送一、限时特价,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占便宜的错觉。
超市货架最显眼的位置永远摆放着各种零食、薯片和糖果,价格便宜得让人无法相信。穷人们拿着食品券,不得不精打细算,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饱腹的食物。
这些食品的成本之所以能够如此低廉,背后是玉米糖浆、人工色素和各类添加剂的广泛使用。
食品工业的流水线生产模式降低了成本,却也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低收入群体被这些廉价食品织就的大网所困,在温饱与健康之间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美国底特律市南区的玛丽是一位单亲妈妈,她居住的社区曾经有一家小型生鲜超市,现在已经关门歇业。
想买到新鲜蔬菜,她需要坐两趟公交车,单程就要花费一个半小时。这样的处境并非个例,在美国众多的低收入社区,生鲜超市就像海市蜃楼。
这些地区的居民想吃上一顿健康的饭菜,需要克服重重障碍。他们没有私家车,公共交通不便,即便好不容易到达超市,也会发现新鲜蔬果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
社区里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货架上摆满了罐头食品、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
一些居民被迫在街边小店购买过期的面包和变质的牛奶,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负担得起的选择。
食品供应链在这些地区形同虚设,大型连锁超市对这些地区避之不及,认为开设门店无法获得可观的利润。
美国上流社会的餐桌上,精心烹制的藜麦沙拉、三文鱼片和牛油果成了身份的象征。富人区的街道两旁开设着高档健身房,私人教练的收费动辄上百美元一小时。
他们的冰箱里装满了有机食材,餐厅里摆放着价格不菲的排毒果汁。这些人每周都会参加瑜伽课程,假期到spa会所放松身心。
他们把健康饮食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体重管理成为社交话题的焦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困地区的居民,他们每天在多份工作之间奔波,饥肠辘辘地走进快餐店。
加班到深夜的工人们,只能随便买个热狗充饥。他们没时间运动,也付不起健身房的会费。
生活压力带来的焦虑往往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廉价的垃圾食品成了发泄情绪的出口。
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他们的体重不断增加,更重的身材又让他们在职场上处于劣势,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一美元能买到的食物热量,在快餐店和高档餐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快餐店里,一个芝士汉堡能提供超过600卡路里的热量,价格只需3.99美元。
相比之下,一份含有相同热量的健康餐食可能要花费15美元以上。快餐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原料替代降低成本,使用大量的植物油、淀粉和人工调味料。
这些食材虽然便宜,却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长期食用这类食品的人群患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一位快餐店的常客每月在食物上节省的100美元,可能要在未来花费成千上万的医疗费用。没有医疗保险的穷人往往拖到病情严重才就医,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
快餐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的底层,它提供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看似经济实惠实则代价沉重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体重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
当一个汉堡的价格低于一份沙拉,当快餐店遍布贫民区而高档超市远在郊外,当工作时间长到没空做饭,穷人的体重就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枷锁。
这个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不公与失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在美国,为什么最胖的都是穷人?被资本操控的饮食习惯太吓人
北京奥运村的餐厅火了。
美国运动员们疯狂“探店”,变身“美食博主”,甚至担心自己会变胖,一边往嘴里胡吃海塞,一边看着自己的腰围愁眉苦脸。对运动员来说,控制体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且很不幸,他们来自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国家。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美国正常体重的人群比例已经不到三分之一,2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71.6%体重超标。他们已经在“肥胖”的道路上冲到了最前面,放个屁第二名都闻不着味儿。
这种胖,还不是大家认知中的微胖,而是200多斤的“病态肥胖”。全球范围内,每年做减肥手术的人大概是50万例,光美国就有约20万例。连锁超市沃尔玛,甚至还为美国人提供了“电动购物车”的服务。为啥?因为货架太遥远,太胖的人走着累啊!
而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早就已经被资本控制。想要解决过度肥胖的问题,简直是瞎子走夜路,难上加难。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粮食紧缺,物价飞速上涨。此时的尼克松总统正期待着连任,为了提高人民的满意度,他松绑了一些食品生产的规定,激励农业发展。加上工业技术的进步,很快美国的玉米、大豆的产量就实现了暴增,直接开启了“粮食过剩”时代。
对资本家来说,这可是个好机会,充足的粮食为食品加工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知道,美国人对“甜食”十分痴狂。玉米的产量不是有很多嘛?那就制作成“甜味剂”。这玩意儿价格低,糖分又高,对美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宝藏。
但再怎么甜,糖也不能当饭吃啊!这难不倒资本家,他们将一部分劣质农产品加工成饲料,建立了大型农场。反正政府也不管,干脆就放开拳脚干吧。
一些资本家将牲畜们圈养起来,打开灯,让它们没日没夜地吃。甚至改变动物基因和饲料,发明了十几天就能长成的“速成鸡”。随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应运而生。吃着汉堡总不能少了汽水吧?于是,可口可乐等饮料公司也出现了。
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快餐生产的标准化,也让美国人的口味逐渐趋于一致。汉堡、披萨、可乐、饮料等几乎成为了人们的主食。玉米甜味剂也派上了用场,它被添加到沙拉酱、果酱、番茄酱、饮料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据统计,美国人平均每天摄入94克糖,远高于世卫组织建议的25克。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身材走样,大家也开始思考,到底是吃了啥才会变胖?
资本家会让你说是他们的问题吗?当然不会。要想让美国人乖乖按照资本家安排的“菜单”吃饭,就得来个“大洗脑”。
于是,美国制糖业砸出巨额资金,控制学术研究,售卖科研论文。并操控社会舆论和媒体,恨不得敲锣打鼓地宣扬:“看吧,科学家都说了,你们胖是因为脂肪!”
这样一来,人们忽略了糖分是造成肥胖的一项重要因素,而资本家不仅保住了原来的产业,又开辟出了低脂食品的市场。紧接着,一些“代言人”也加入了他们的宣传行列。
巴菲特曾公开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喝可乐。到底喝没喝咱也不知道,咱就是说,他手里拿的可口可乐公司股份是真不少。
现如今,美国的饮食习惯已经形成。快餐几乎占据了主食地位,他们又不爱喝纯净水,渴了就从冰箱里拿瓶饮料。许多人胖得快要走不动路了,资本也赚翻了。
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走向了国际市场,可口可乐等饮料公司的地位不可撼动。而美国的肥胖人群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
资本会看到人们生病后,会悔过吗?不,他们会赚钱。要知道,美国的医疗费用极高,而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是私营的。肥胖危机越严重,他们就赚得越多。呼吁人们少吃高糖食物,就算生产商点头了,保险公司也不会同意。
资本家们把持着食品生产链,周旋在政府各部门和监督机构中间,以获取最大利益。他们和政客这两股势力,早就拧成了一股绳。想要动他们的蛋糕,几乎不可能,肥胖问题也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话说回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普及,不可能还有那么多美国人认为“吃糖不会导致肥胖”。可饮食文化已经被资本家控制了几十年,想要改变,太难了。一个人吃了数不清的汉堡,喝了几十年的可乐,谁能戒掉?
别忘了,美国还是一个整天喊着“自由”和“人权”口号的国家。许多人不在意外人的眼光,身材歧视也是社会上的大忌。倘若劝说一个过度肥胖的美国人减肥,就算他再行动不便,估计也会努力站起来给你几拳。
毕竟,变胖是他们的“权利”,生病也是他们的自由,哪儿能让别人在旁边说嘴。资本家看到这些要高兴死了:对对对,就是要给你们自由!
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美国,越穷的人,反而会越胖。
近些年,随着科技发展,美国人的生产活动变得高度机械化,一些单纯依靠人力的产业几乎是被永久性地淘汰,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重心。哪怕是穷人的工作,也很少再费大力气干活了。
但他们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吃的依然是快餐,甚至是甜的更甜,油的更油。由于资本家的无序生产,肉食价格大跌。蔬菜产业不吃香了,十几天就能养成一只鸡,干嘛花一两个月时间种青菜?
对穷人来说,选择6美刀的巨无霸汉堡套餐,要比选15美刀的自制蔬菜沙拉划算得多。总之就是,有肉吃,绝不吃菜。聊什么合理膳食?吃得饱、吃得开心更重要。至于健身嘛,没钱也没时间。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怎么可能不变胖啊?
相反,美国很少有200斤、爱吃汉堡喝可乐的富豪,他们一个个都是身材健美。肥胖仿佛已经成为了美国衡量阶级的标准,拥有完美身材的,只剩下了资本家、政客和超级英雄。
说白了,让资本来操控饮食习惯,才真的是“癞蛤蟆蹦脚上,不咬人恶心死人了”。
#美国##胖#
#冬奥会###冰雪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