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炔诺酮片肥胖(服用炔诺酮片会胖吗)

郑大一附院骨科-李宁 0
文章目录:

一些药吃了会变胖!停药后会变瘦吗?缓解药物肥胖的办法有哪些?

李小姐高中时得了抑郁症,吃了医生开的药后体重不断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为了减重,李小姐尝试了不少的办法,但是都没有成功,她甚至一度想要停药。她的朋友劝住了她,让她谨遵医嘱好好吃药,先把病治好,再慢慢减重。

药物为什么会导致人的体重增加?变胖后又要如何减重呢?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先要知道有哪些药物会让人变胖。

导致肥胖的药物有哪些?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肥胖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药物导致的肥胖属于继发性肥胖,它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加以重视,抗精神病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精神病的药,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因此,会导致身体变胖。

抗精神病药物它分为经典精神疾病药物和非经典精神疾病药物,前者的主要作用机制与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有关,后者主要是通过阻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调节谷氨酸受体等多种受体发挥作用。两种药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人体增加体重,并且据研究表明,非经典的精神病药物比经典的更能够使人发胖。但并非所有的精神疾病药物都会增加体重,吲哚酮就可能会减轻体重。

抗抑郁类的药也能够使人变得肥胖,这类药有4种类型,分别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和新型抗抑郁药,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对人体重的影响也不同。

研究发现,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患者在用药第6周时体重指数会有明显的上升,这种药主要是通过刺激食欲使人变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让人体重增加的效应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似或较弱。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在短期治疗(6-8周)时,有4.3%的患者体重减少,而在长期治疗(16-48周)时,有17.9%的病人体重明显增加。[1] 长期使用新型抗抑郁药,一部分的患者也会出现体重增加的症状。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被过敏折磨,严重的甚至需要不定期地服用抗过敏药,但抗过敏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让人体重增加,这类药物内含有苯海拉明,这种成分会阻止大脑受体释放组胺,从而达到抗过敏的效果。但这种药物影响大脑,控制食欲,让患者摄入更多的食物,并且该药还会让人厌倦运动,变得呆滞,降低了通过运动减重的欲望。

类固醇也能够引起体重的增加,它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甲地孕酮等。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甾体激素,长期大剂量地服用该药物会导致向心性肥胖。甲地孕酮是避孕药内含成分,研究表明使用甲地孕酮治疗12周后,体重有所增加,但多数女性对避孕药都是短期服用,因此该药对体重的影响有限,一旦停药,体重就能恢复。

除了上述药物外,胰岛素、抗癫痫药和抗肿瘤药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可见,许多药物都有潜在的增加体重的效果,那么这些药物的致胖原因都相似吗?药物导致肥胖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为什么一些药物会引起肥胖?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人体重增加的原因较多,首先,抗精神病药物中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能够刺激患者食欲,从而导致人发胖。研究证明,使用奥氮平治疗的10名患者中,有7名体重增加的患者,食欲也明显增加。长期使用较高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患者,其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皮质醇产生增多,从而促进了脂肪形成,导致肥胖。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强烈的镇静作用,患者在药物作用下活动相对减少、精神萎靡、贪睡,所以容易体重增加。并且精神药物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一定影响,内分泌系统也会受到干扰,让身体更倾向于从脂类中而非碳水化合物中获取能量,改变了患者的饮食习惯,逐渐使体重增加而产生肥胖,这常见于长期使用大剂量精神药物的患者。

其次,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会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异常,从而影响性激素分泌,让腹部脂肪沉积。短期使用精神药物治疗的女性患者,雌二醇和黄体酮会降低,卵泡刺激素明显升高;男性患者的睾酮、异脱氢表雄酮硫酸盐水平降低、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

长期使用精神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雌二醇恢复正常水平,但黄体酮持续降低。女性体内雄激素活动增多,男性体内雄激素活动减少,这有利于脂肪,特别是腹部脂肪的沉积,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造成肥胖的原因和精神药物的可能机制类似,包括药物含有镇静作用导致活动相对减少和影响相应神经递质造成食欲增强等。但这两类药物造成的肥胖与肿瘤坏死因子(TNF)也有关,研究发现,用药过程中体重增加的同时TNF-α和TNFR浓度也在上升,因此,TNF系统可能是药物肥胖早期的一种特异指标。

而糖皮质激素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该药物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抑制其合成,长久使用该药物会提高人体胆固醇含量,并激活四肢皮下酯酶,从而使四肢皮下脂肪减少而分布于脸部、背部及臀部,造成满月脸、水牛背等向心性肥胖的表现。并且糖皮质激素可以刺激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增强食欲,让患者因摄入食物过多而发胖。

胰岛素通过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会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促进葡萄糖摄取以及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合成,引起脂肪和蛋白质在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的沉积,从而导致肥胖。

另外一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对体重明显的增加或出现的肥胖忧心忡忡,害怕自己会愈来愈胖,于是会采用各种办法进行减重,有些患者甚至会自行减少药物或者停用药物,这些方式都是错误的,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那么要如何缓解因药物导致的肥胖呢?

药物带来的肥胖该如何缓解?

首先,要了解导致肥胖的药物,查明肥胖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不能够随意停药。要做到合理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做到单一用药,或者使用某一种药物后交替更换另一种药物,以避免同时使用不同药物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肥胖。

在用药期间,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用药的剂量,及时换药-减药-停药,许多药物停止服用后,配以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重会慢慢的恢复正常。

小规模研究中发现,一些药物可用于治疗因药物引起的肥胖,如奥利司他、二甲双胍、托吡酯、尼扎替丁、纳曲酮等,但上述药物的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和证实,因此,药物干预减肥必须慎重。

不同药物致胖原因不同,因此,需要了解某些会引起肥胖的药物,并根据药物的作用改善饮食结构,调整生活习惯,不滥用补品,少吃或不吃高油高盐的食物,减少脂类食物的摄入,并纠正睡前进食的不良生活习惯,要保持定时用餐,不能节食,多食蔬菜、水果和杂粮等热量低,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服药者要参加劳动或体育锻炼,在劳动上,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克服懒散的坏习惯,在运动上,要以无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为辅,每日最好能够快走30分钟左右,每周最好能够坚持5次,一些大基数的患者,一般不适合做跳跃性高强度运动,所以应尽量不选择这类运动。运动应该注意量,避免因过度运动而弄伤了自己。

服药者在心理压力过大时可以进行心理咨询,通过交流疏导自己的情绪,减少因药物致胖而产生的自卑感,从而避免因体重增加而导致的心理创伤。这些人也可以采取团体治疗的方式减重,在团体中共同学习关于饮食和运动的相关课程,随时监控自己的体重变化,通过团体激励来调整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一些极端肥胖的患者可以采取手术的方式来减少消化系统的吸收,其中包括有缩胃手术、胃肠改道手术等。但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旦患者继续以前不良的饮食习惯,体重就会回弹,并且手术会有许多风险和后遗症,因此,不要随意使用这种治疗方式。

总结:

许多药物都有潜在的体重增加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产生这种症状,因此,在病情出现后就应该谨遵医嘱合理用药,即使出现了药物致胖的反应,也应该咨询医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调节体重。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周建英,高小亚,马向华.药物相关性肥胖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01):32-34.

我是认真科普的李博士,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享健康知识,守护您的健康。

如果对于文章,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您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

姑娘 你难道还在为使用孕激素而担心吗?

在门诊中,有很多女性朋友出现月经紊乱的情况,当医生给她们使用孕激素调月经时,很多女性都非常担心,“使用激素会不会使我发胖?会不会让我成瘾?今天正好是世界避孕日,一起来看看吧。

补充孕激素用害怕吗?

说起激素,很多人往往谈之色变,因为大家认为激素可以导致发胖,会带来副作用。可是大家想想,我们脑海里认定的激素其实是以前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这些激素确实能导致发胖,导致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但是人体内已经确定的激素就有二百多种,它们是人体自身制造和分泌的,如甲状腺素、降钙素、女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等等,而我们用来调月经的激素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一个女人要想月经规律,必须要有这两种激素协调分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排卵异常,则会缺乏孕激素,孕激素可以称为子宫的“保护伞”,长期缺乏,不仅会导致各种各样月经紊乱,如月经频发、月经稀发、淋漓出血、月经量少、月经过多等,最终还会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雌孕激素是如何生成的?

首先来了解月经形成的过程,大家普遍认为子宫出血就是月经,但是在医学上所说的月经其实是卵泡发育的整个历程。卵巢中有许多卵泡,每个月都有一批卵泡被募集出来,但通常只有1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其余卵泡都闭锁死亡了。随着卵泡逐渐增大,不断分泌雌激素,当卵泡长到一定大小,则会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同时又产生大量孕激素。由此可见,有排卵,并且雌激素、孕激素能协调分泌,才能形成正常月经。如果在排卵前后有性生活,则很可能受孕,怀孕后则不会来月经了;如果未受孕,月经就会如期而至。

有些妇女存在一些排卵障碍性疾病,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月经从无到有的阶段(青春期)、月经从有到无的阶段(更年期)、这些疾病和时间段常常会出现月经紊乱,通过相关检查,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后(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等),则考虑是由于没有排卵,缺乏孕激素所致。

什么样的月经才算正常呢?

正常的月经有4个要素:

1. 月经周期频率:正常的月经频率是21~35天,小于21天为月经频发,大于35天为月经稀发。

2. 月经周期规律性:相邻月经周期天数相差不超过7天。

3. 经期长度:正常的经期应该是3~7天。

4. 经期出血量:正常月经量为5~80ml,小于5ml叫月经过少,大于80ml叫月经过多。

只要月经不在以上范围,即可称为异常月经,或者更准确的称之为不规则出血。只要月经不正常,就必须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检查,早诊早治,不至于使小病变大病,大病变不治之症。

该如何正确补充孕激素?

孕激素主要有两种:合成孕激素、天然孕激素。合成孕激素如:炔诺酮、甲羟孕酮、甲地孕酮以及各种复方短效避孕药中的孕激素成分;天然孕激素有黄体酮注射液、黄体酮胶囊、黄体酮胶丸,还有一种最接近天然孕酮的孕激素——地屈孕酮。一般来说,合成孕激素效能高,止血效果好,但是由于其除了具有孕激素活性外,还有雄激素或糖皮质激素活性,长期使用可能会加重代谢性疾病或者导致发胖,所以常用于急性出血的病人。如果需要长期调整月经周期,一般选用天然黄体酮或地屈孕酮,这些药物不会引起发胖,也不会加重代谢性疾病,使用时相对比较安全。

当医生根据病情,建议您使用孕激素时,再也不要因为“激素”二字而惴惴不安,只有正确认识孕激素,才能远离危害,伸手迎接健康!

本文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郭述真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编:武亦文、王燕华)

女子服用避孕药调理月经异常,一时粗心,让左腿上了手术台……

现在很多女神,

喜欢服用避孕药调理来月经异常!

但!很容易酿成大错!

近日,

闽清45岁的朱女士,

月经异常,

服用避孕药,

却因自己一时疏忽,

左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困难...

经检查,

左下肢股总静脉血栓形成!

9月初,朱女士月经有些异常,经量较多,7天后仍淋漓不尽。

9月8日,在当地医院,医生建议她服用炔诺酮片,并嘱咐9天后要减少服药剂量。

炔诺酮是一种孕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子宫功能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亦可用作探亲避孕药。

可粗心的朱女士,一直按原剂量服用至9月27日。

麻烦开始找上朱女士,她的左下肢肿胀疼痛。到当地县医院做左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后,结果显示“左下肢股总静脉血栓形成”。

这时,朱女士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赶忙前往省人民医院脉管科求诊。

“入院时,朱女士左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考虑到病情与服用过量炔诺酮片有关,就赶紧叫她停用炔诺酮。” 省人民医院脉管科杨旭主任医师回忆,溶栓手术7天后,朱女士左下肢肿胀消退,出院。

医生提醒:尽量避免将口服避孕药当成日常药物服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常出现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局部肤温升高等症状。

长时间久坐、高龄、肥胖、吸烟、手术、妊娠、吃避孕药等都会诱发病情。

省人民医院脉管科王世军副主任医师介绍, 近年来,因口服避孕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日渐增多。

“避孕药含有雌激素与孕激素,若长期服用避孕药,则其中的雌激素会增加血液中的凝固成分,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与血流速度减缓,进而引发静脉血栓。”王世军提醒,大家尽量避免将口服避孕药当成日常药物服用,是否需要用避孕药调理月经异常请遵医嘱。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李希文

通讯员:谢丹、魏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