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或肥胖(虚胖肥胖症吃什么药)
虚胖是怎么回事?3种方法能应对
肥胖分为实胖和虚胖,虚胖的人吃的很少,只要喝点水都会肥胖,时不时的就水肿,容易感觉到疲劳且身体虚弱怕冷,这是怎么回事。
虚胖是什么回事?
1、总是重口味饮食
身体易水肿是引起虚胖的主要因素,这和饮食习惯有关。特别是重口味的人,喜欢吃太咸、太辣和油腻食物。总是高盐饮食,盐中钠离子可阻碍身体排出多余水分,引起身体水肿。
2、不规律的作息时间
虚胖的人喜欢熬夜且作息不规律。晚上是身体内部排毒和休息的黄金期,若总是熬夜势必会影响其运转,不利于毒素和垃圾排出体外,使得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久而久之形成虚胖。
3、不良的生活习惯
长时间坐着、喝水太少、挑食偏食或一日三餐不定时定量等会降低基础代谢率,长时间下去会变成虚胖。
虚胖该如何减肥?
1、合理补充蛋白质
节食减肥的人体内营养摄入不足,特别是蛋白质不足,影响肌肉生长。体内缺乏肌肉身上的肉很是柔软。体内缺乏蛋白质时会降低血浆中渗透压,血管中的水分通过血管壁进入血管外组织而引起身体水肿。必须控制热量摄入,多吃含优质蛋白质的豆类奶类、肉类和蛋类等如牛奶、鸡蛋、鱼肉、瘦牛肉以及鸡胸肉,能给人们一定饱腹感,促进肌肉生长,消除水肿,缓解虚胖。
2、保持清淡饮食
采取低糖分、低油脂以及低盐分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刺激性太强以及油腻的食物。不妨多吃薏仁或赤小豆等能利尿,消水肿,特别适合虚胖体质的人。长时间喝薏仁水不仅能减肥而且可消除色斑,让皮肤变得更细腻。控制盐摄入,每天吃盐量需控制在6克以下。
3、多运动
每天至少运动40分钟以上能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帮助消耗热量,排出体内多余的毒素和水分,同时也能对抗虚胖体质。每天必须保证足够水分摄入,因为缺水时也会影响代谢,导致身体水肿。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水,能改善新陈代谢。
温馨提示
每天保证有充足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紊乱内分泌,降低免疫力。23点之前必须睡觉,保证有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让身体各个器官得到修整,缓解虚胖。避免重口味饮食,保持清淡。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虚胖还是实胖?肥胖也要分型?“吃着瘦”的官方指南来了
今年春节上映的一部《热辣滚烫》,让许多人心情激荡。
毕竟,贾玲都瘦了,大家怎么还能坐得住呢。
不过减重终究是个“辛苦活儿”,人人都梦想“吃着瘦”,可惜大多数方法只是“智商税”。
别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手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下称《指南》),《指南》不仅给出了官方的指导意见,还有许多通过中医食养来帮助大家控制体重的方法。
赶紧来看看吧!
你是虚胖还是实胖?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肥胖是一个代谢问题,当我们的能量摄入过多,又无法通过人体代谢掉多余的能量,这些能量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囤积下来,导致超重甚至肥胖的出现。
不过在中医理论中,肥胖也分虚实,要辩证治疗。
虚胖:脾胃气虚、肾阳虚引起体内湿痰淤积。简单来说就是新陈代谢慢,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水湿停留在身体的时间过久。
实胖:湿热重、胃热痰瘀、肝郁气滞等,这些人经常暴饮暴食,加之运动量少,久而久之就造成脂肪堆积。
当然,仅仅是虚实分类还不够细致,《指南》将超重及肥胖分为以下5种中医辨证分型,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
胃热火郁证:吃得多却依然觉得饿,经常口干、口苦,喜欢喝水,大便干燥甚至便秘,尿液偏黄,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脉搏过快。
痰湿内盛证:常感觉身体沉重、四肢乏力、胸腹胀满,可能伴有头晕,口干但不想喝水,大便黏滞不爽,嗜好肥甘厚味和酒精,喜欢躺着,舌质肥大,舌苔白腻,脉往来流利。
气郁血瘀证:懒动,常常情绪低落、感觉胸闷,伴有面色晦暗、肢端青紫等现象,男性可能性欲减退甚至阳痿,女性可能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暗淡或有瘀斑、瘀点,脉象浮大、涩而有力。
脾虚不运证:常感疲劳乏力、脘腹胀闷,有时四肢会轻度浮肿,饮食正常或偏少,过去曾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畅,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或腻滑,脉象比较细。
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易疲劳,怕冷,喜喝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搏沉重而细弱。
不同类型的胖,得用不同的方法“减”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肥胖也是如此。
既然有了分型,在食养方面当然也有不同的方向和重点。
成人肥胖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 /
引自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 胃热火郁证
宜:日常膳食中要注意清热、化湿、通腑,多选择白菜、芹菜、竹笋、莲藕、苦瓜等食物,也可适当使用铁皮石斛、麦芽、鲜芦根、荷叶等清泻胃火、养阴生津。
忌:油炸煎炒等高温加工烹制的食品,羊肉、桂圆、生姜、辣椒等温补食材也尽量少吃。
推荐菜谱:三豆饮
材料:赤小豆15克、黑豆15克、绿豆15克、生甘草5克。
制法:所有食材洗净,加水适量,煮至豆熟烂即可。
用法:可代替部分主食,温服,吃豆喝汤。每日2次,连续食用5—7天。
- 痰湿内盛证
宜:日常多选用包菜、豆芽、冬瓜、萝卜、香菇等健脾祛湿的食材。水果类尽量选择低糖品种,少吃热带水果。可适当选用砂仁、芡实、白扁豆、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陈皮等作代茶饮或药膳。
推荐菜谱:薏苡仁冬瓜汤
材料:冬瓜300克、薏苡仁20克。
制法:将冬瓜去皮去瓤,切1厘米厚、4厘米长冬瓜片备用。生姜切片、葱切段备用。将薏苡仁洗净,置于炖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小火继续煮30分钟。加入冬瓜片、葱、姜,转大火煮开,小火继续煮约15分钟,加盐少量调味即可。(不加盐为宜)。
用法用量:餐前食用或佐餐食用。孕期女性须遵医嘱食用。
- 气郁血瘀证
宜:须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平时可多食用韭菜、陈皮、白萝卜、酸类食物,增加葱、姜等调味品,有助行气活血。另外,当归、桃仁、佛手、砂仁、山楂等药材可作代茶饮或药膳。
推荐菜谱:佛手橘皮山楂粥
材料:佛手10克、橘皮5克、山楂5克、粳米50克。
制法:所有食材洗净,将佛手、橘皮、山楂用纱布包起,与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30分钟。
用法用量:可做为主食食用,每周3—5次。注意:建议孕期女性遵医嘱食用。
- 脾虚不运证
宜:饮食上要增加优质蛋白,如禽肉、鱼肉、豆类等,少吃萝卜、空心菜等耗气的食物。还可将山药、莲子、白扁豆、黄芪、麦芽、砂仁、茯苓、木瓜、大枣、冬瓜等食材加入日常饮食,或单独作代茶饮。
推荐菜谱: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克、鲜山药100克、粳米30克。
制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用法:做为主食食用。每周食用3—5次。
- 脾肾阳虚证
宜:适合食用的食物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等。饮食中可增加茴香、花椒、香菜等辛热温阳的食材,避免饮酒,忌食苦瓜、绿茶、西瓜等寒凉生冷的食物。此外,可应用山药、黄芪、肉桂、干姜等作代茶饮或药膳。
推荐菜谱: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克,黄芪10克,生姜3—4片,鸭肉300克,板栗100克。
制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用法:可佐餐食用,温服。每周食用3—5次。
当然,不管搭配什么样的食养方,健康减重的第一要则依旧是“少吃多动”。
趁着春季到来、天气尚好,我们也要走出家门,适当动一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