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原性肥胖(中原肥胖与糖尿病论坛答案)

河南商报 0
文章目录:

30年,郑州儿童肥胖率上升4倍!“小胖墩”缘何越来越多?

河南商报记者 吴涛

近日,世卫组织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的40年间,世界各地5岁~19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10倍。对于这个数据,很多家长不免感觉有些遥远,“世界的,又不是咱这儿的。”

而实际上,肥胖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是咱们省甚至郑州医学界关注的问题。河南商报记者通过查找公开报道和学术资料得知,从1987年到2017年的30年间,郑州儿童肥胖发生率升高了4倍之多,峰值则出现在2010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1987年,也就是现在一部分宝爸宝妈的年代,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相关专家就已经着手对郑州地区的儿童进行抽样调查。据河南商报记者查阅当年发表在河南医科大学学报上的文献资料得知,1987年9月--1988年6月,专家们对郑州市区的4个幼儿园,5所小学的各个不同班级、3岁--10岁的儿童共2750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而当时的标准还是依据的9个市的儿童身体体重为依据,凡超过同身高体重20%的才定位肥胖。当时,肥胖的标准分为3度。调查表明:男童的肥胖发生率为5.41%,女童的肥胖发生率为4.5%。且7岁--10岁年龄组的肥胖率明显高于3--6岁组。

“我不听,我不听,1987年的数据咋能作数,我现在都当爸爸了。”

好吧,那再来第二波。

2008年河南商报曾发表报道指出:郑州的小胖娃是小胖妞4倍。据当时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公布的郑州市小学生的健康状况统计结果表明,男童的肥胖比例达到14.3%。

到了2010年,一则郑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体检报告指出,当年郑州市的体检结果显示:7~18岁学生中肥胖检出率增加,其中,男生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当时,郑州市的小鲜肉男孩们肥胖检出率为21.87%,比2000年增加8.04%;女生2010年肥胖检出率为13.29%,比2000年增加6.71%。而这个数据,也是近30年间的最高峰!

到了2013年,也许是家长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儿童肥胖的数据有所下降,据当时的央视《共同关注》栏目报道,当时城市男生每10个中就有1.2个属于肥胖。同时,针对郑州地区儿童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超重率13.2%,肥胖发生率达10.2%。

2015年郑州儿童医院,对郑州市区及郊县共5所学校6~13岁儿童共6790人,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儿童超质量率9.16%,男童超质量与肥胖的比例均高于女童。这个数据放在全国则处于中等水平。

此外河南商报记者检索发现,除了以上统计量较大的调查,一些体量较小的调查数据也都表明,郑州区域内儿童肥胖率的结果也大致遵循着先扬后抑的规律,呈现出“抛物线”的状态。

专家分析称,儿童肥胖率先上升,后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跟现代家长关注儿童健康,以及生活理念和健康理念进步有关。此外,在肥胖成因上,也有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之分,医生提醒在孩子体型偏胖时,也有可能不仅仅是饮食的问题,而应及时就诊,查找肥胖原因。

孩子肥胖、个子低警惕肥胖综合征

□记者 宋昆仑

在第二届中原肥胖与糖尿病论坛上,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于璐分享了一个病例:一个18岁的患者,3岁时体重开始胖于普通儿童,13岁时体重达80公斤,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内分泌激素测定和垂体、肾上腺CT检查结果都正常,被诊断为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异常,但近5年来,该患者体重一直增加,共增重约50公斤。

对患者做了体格检查后,于璐发现,该患者手足短小,一侧睾丸小。经询问得知,患者在出生时表现为肌张力小,有喂养困难病史。于是,于璐考虑该患者患的是一种典型的糖尿病——Prader-Willi综合征。

于璐介绍,Prader-Willi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的肥胖综合征,临床以多食、肥胖、肌张力低下、性腺功能低下和生长激素缺乏为特征。患者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病症状,在儿童期表现为过度摄食、肥胖。由于严重肥胖,成年后患糖尿病的概率明显升高并且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针对Prader-Willi综合征,一般提供综合治疗,即饮食、运动干预和药物治疗。” 于璐说,针对这类患者,标准的药物治疗是服用生长激素和二甲双胍,也可以服用治疗糖尿病的新药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

“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于璐提醒,Prader-Willi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很重要,患者青春期前期开始治疗可改善最终身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骨龄小于12岁的孩子。像这名患者目前的身高为1.53米,治疗结束后,身高也很难再恢复。

“第二届中原肥胖与糖尿病论坛”在郑州召开 糖尿病肥胖者减重等同于“治未病”

□记者王嘉译

近年来,我国肥胖与糖尿病的患病人数逐年攀升。据统计,我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糖友”人数高达1.14亿。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肥胖和糖尿病人口数量庞大,防治任务艰巨。

肥胖和糖尿病似“双生子”干预肥胖等同于“治未病”

日前,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承办的“第二届中原肥胖与糖尿病论坛”在郑州举行。

为促进肥胖和糖尿病治疗的学术交流,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到了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赵立平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郭立新教授、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学会主任委员赵志刚教授以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秦贵军教授等30余位内分泌领域的杰出专家,和数百位来自全省各地各级医院内分泌科医生一起,共同探讨、分享肥胖与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袁慧娟教授表示,肥胖会带来很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高尿酸、痛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甚至还会引发威胁生命的心脑血管事件。目前威胁人类的两大疾病,一是癌症,二是代谢性疾病。肥胖和糖尿病关系密切,干预肥胖其实就是在“治未病”。

预防糖尿病给自己培养一项运动爱好

在肥胖与糖尿病防治方面,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顾建钦提出了四点倡议:

1.预防为主,健康教育为先,广泛、深入、持续、全面地开展肥胖与糖尿病方面的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预防措施。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危害,让更多的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规范性、有依从性地进行管理。

2.重点关注、支持帮助基层医生开展对肥胖与糖尿病患者的防控管理,加大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基层送去适宜的技术和方法,让基层医护人员更多地参与到社区、乡村等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去。

3.促进交流,加强区域合作。以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为例,借助自媒体及互联网平台创建了辐射全省的闭环式糖尿病智能管理网络及糖尿病云医院,打造了集“生活方式干预、肠道菌群调整、菌群移植、药物治疗、中医药针灸、手术治疗”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诊治体系,与“兄弟医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通过立项课题、专项项目、学术交流等方式共同进步。

4.肥胖和糖尿病的防治重点在于个人体重的管理。一个人如何管理自己的体重?如何让自己不得糖尿病、晚得糖尿病或者只得轻症的糖尿病?如何在得了糖尿病之后避免那些可怕的并发症?重点在于个人的自我管理。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至少有一项热衷的运动项目,无论是散步、游泳还是球类等,通过运动,通过消耗与代谢,使BMI值达到正常水平。

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关于肥胖与肠道菌群、肥胖与内分泌疾病之间的关系等前沿知识

补充膳食纤维维护肠道健康生态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赵立平教授——

补充膳食纤维维护肠道健康生态

细菌分好坏健康的肠道环境需要“大树细菌”

在肠道菌群中寻找致病因素,是一个非常主要的方向。赵立平教授表示,肠道中的细菌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来源来维持数量的增长:

1.食物中不能消化的成分,或是来不及消化的成分会“滋养”一些细菌;

2.肠道本身分泌的黏液、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其他有机物如消化液,在完成它的“本职工作”后,也可以作为营养被细菌吸收。

因此,人们的饮食结构加上肠道本身提供的一些营养决定了哪些细菌在肠道里能变成优势菌,即在肠道微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菌。

近几年,“究竟是什么样的饮食结构导致了糖尿病和肥胖人群的快速增长”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有的人认为是摄入了太多的脂肪,有的人认为是吃了太多的糖类,其实,是因为膳食纤维吃得太少。

赵立平教授提到,我们的肠道内有一种细菌叫作短链脂肪酸产生菌,我们吃的膳食纤维主要是人体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它到达肠道以后,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会利用膳食纤维作为能源生长,放出乙酸、丁酸这样的短链脂肪酸作为它们的代谢废弃物,对于细菌来说,这些短链脂肪酸是被废弃掉的、无用的,但对于人体来说,这些却是必需的营养成分,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减轻炎症、调节免疫功能、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必需的能源、增加饱腹感等。

短链脂肪酸就像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一样,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同之处在于人体自身无法合成,食物中也没有,只能通过吃进去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一部分细菌的“协助”下产生。膳食纤维和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之间的关系最能体现人和细菌的互惠共生关系。

以森林为例,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树,就能形成一个阴暗潮湿的内部环境,并使整个环境具有一致性,森林里的其他“成员”得以在这个环境中繁荣生长。如果没有树,森林便不复存在,杂草便开始野蛮生长。同理,人体维持健康所需要的肠道菌群中也有一些关键的细菌就像大树一样,长到足够的量后,便可以维持肠道环境的稳定,抑制杂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生长,这样的细菌被称为“大树细菌”。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希望做更多的工作。不是用对抗的办法,长了什么病菌就杀什么病菌,而是缺了什么友好的‘大树细菌’和其他重要的功能菌,把它补回来。有了正常的森林,杂草可能自己就消退了。”赵立平教授讲道。

多吃膳食纤维喂好“大树细菌”

赵立平教授表示,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肥胖、糖尿病、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都与菌群失调有关,而菌群失调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多样性的下降。

根据古人类的粪便化石研究发现,一万到两万年以前的人类,每天摄入200~400克的膳食纤维,而现代人膳食纤维的日摄入量仅为15克左右。各个国家营养协会推荐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也不过30克。那就意味着几万年以来,人类的肠道菌群和人体是在一个高膳食纤维的环境下一起进化的,而最近几十年间,这样的营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膳食纤维摄入量大幅减少。

中医上有药食同源一说,赵立平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药食同源食品,发现其中多糖类食物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些多糖类食物不能直接消化,但可以被一些“大树细菌”发酵利用,起到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饮食结构中,除了人体必需的营养之外,还要引入大量的膳食纤维也就是复杂碳水化合物,才能满足肠道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细菌的生长需要,反过来说,这些细菌生长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能满足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营养、代谢等需要。”赵立平教授讲道。现在已经有50多种疾病表明和肠道菌群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因果关系的证据还需要积累。在赵立平教授看来,现在的科学证据已充分表明,仅仅研究人的基因和疾病的关系是很难解决慢性病的问题的,要把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微生物组的基因也要考虑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