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性肥胖(过食性肥胖)
医生提醒!吃饭太快易发胖!还可能得这种病→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吃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很多人吃一顿饭的时间
甚至不超过15分钟
但饭吃得太快不仅容易发胖
还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
饭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吃饭太快,糖尿病风险高
研究发现,“狼吞虎咽”(快速进食)是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的诱发因素。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表示,吃饭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为常人的三倍,也就是说,吃饭太快的人,更容易引发糖尿病。吃的太快,血糖骤然飙升,但闹还来不及给出“我吃饱了”的信号,不仅让人吃的更多,还会让负责血糖平稳的胰岛功能受损。如果人体的血糖每天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历大起大落,长此以往就发展为糖尿病。
母义明提醒:饭要吃好,但不要太饱,放慢速度,低盐低脂,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以及每天运动至少30分钟,就会有效的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用半小时左右。
老人牙齿稀松、消化功能逐渐减退,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肠道蠕动减弱,更应细嚼慢咽,建议老人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50次。
吃饭太快,还有这些危害
此外,吃饭太快还有其他一些慢性、长期的隐患:
1.进食过快、食物没有煮烂、进食黏稠食物,极易引起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给食物创造了“长石头”的空间,形成胃结石。
2.吃饭速度快,咀嚼次数少,会导致下颚退化,从而使牙床变得脆弱。
3.40%的癌症与食物中的亚硝酸类化合物、化学合成剂、防腐剂等致癌物质有关。而唾液在阻击这些坏物质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吃饭过快,唾液中的酶来不及起保护作用,会降低食物摄入的安全性。
(来源: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部分资料参考:央视新闻、生命时报 文案:高阳)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吃饭快的人,脂肪肝风险大大增加
吃饭时,你是细嚼慢咽,还是狼吞虎咽?
近日,我国一项涉及近2000人的最新研究显示:吃饭速度快,或增加脂肪肝风险,每周快速进食≥2次,与脂肪肝风险增加81%相关。
吃饭快,脂肪肝风险或增81%
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指出,快速进食可能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和脂肪肝风险升高。
此外,快速进食可通过参与「肠-肝-脂肪轴」来调节肝脏脂质代谢。
放慢吃饭速度,会发生什么?
从人看到、闻到食物起,负责调节饱腹感、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开始分泌,但需要20~3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吃饭过快,会在「饱感」反馈还未形成之前,就吃下过量的食物,瘦素也来不及告诉大脑“该停止了”,摄入的食物量就会超过人体实际需求。
如果能放慢吃饭速度,身体会用一系列变化感激你。
No.1 胃肠道功能好转
No.2 代谢改善
研究表明,相比吃饭慢的人,吃饭快可使肥胖风险增加2倍;经常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放慢进食速度,有助避免进食过多,肥胖和糖尿病风险都会降低,与肥胖相关的其他代谢性疾病风险也随之下降。
No.3 患癌风险降低
一些人喜欢趁热吃,但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温度一般在10~40℃,最高不超过60℃。常吃过烫的食物,会增加食管癌风险。
唾液中的酶,可以消灭或中和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如果吃得过快,唾液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No.4 大脑受益
吃饭时多咀嚼,可以使记忆中枢——海马体的血流量增加。咀嚼不足有损大脑记忆功能。用一定的节奏咀嚼,还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愉悦。
No.5 气血更充盈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看,如果能将食物充分咀嚼烂,会减轻胃的工作压力,吃进去的食物才能更好地“演变”为气血等养分,保证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三餐各有最佳进食速度
吃一顿正餐的时间应该是多久呢?
进餐时间和个人饮食习惯、健康状况有关,但一般不应少于15分钟。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人群应花费15~20分钟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日常吃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先吃饱腹食物
一口饭嚼20下
每顿吃七分饱
吃饭要专心
保证三餐规律
转自:江苏市场监管
来源: 平安江苏
最新研究显示:吃饭快的人,脂肪肝风险增加81%
来源:生命时报
吃饭时,你是细嚼慢咽,还是狼吞虎咽?
近日,我国一项涉及近2000人的最新研究显示:吃饭速度快,或增加脂肪肝风险,每周快速进食≥2次,与脂肪肝风险增加81%相关。
《生命时报》 结合该研究及专家观点,告诉你多久吃完一顿饭更健康。
吃饭快,脂肪肝风险或增81%
这项研究共纳入1965名中国人,他们平均年龄54岁,快速进食被定义为进餐时间在5分钟以内。
根据快速进食的频率,参与者被分为3类:每月≤1次、每周≤1次、每周≥2次。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研究团队分析了快速进食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快速进食频率不同的参与者中,每月≤1次、每周≤1次、每周≥2次,脂肪肝患者比例分别为46.2%、50.5%和59.3%。
分析发现,吃饭快与脂肪肝风险独立相关,风险增加29%。
与每月快速进食≤1次相比,每周≤1次、每周≥2次的人,患脂肪肝的风险分别增加20%和45%。
进一步调整代谢参数发现,每周快速进食≥2次,与脂肪肝风险增加81%相关。
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指出,快速进食可能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和脂肪肝风险升高。
此外,快速进食可通过参与「肠-肝-脂肪轴」来调节肝脏脂质代谢。
放慢吃饭速度,会发生什么?
从人看到、闻到食物起,负责调节饱腹感、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开始分泌,但需要20~3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吃饭过快,会在「饱感」反馈还未形成之前,就吃下过量的食物,瘦素也来不及告诉大脑“该停止了”,摄入的食物量就会超过人体实际需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苏琳提醒,如果能放慢吃饭速度,身体会用一系列变化感激你。
No.1
胃肠道功能好转
吃太快,容易咽下大量空气,引起打嗝饱胀;且食物未被牙齿充分研磨就进入胃里,胃不得不加大蠕动力度。
吃慢点,则能延长食物的咀嚼时间,减轻胃肠负担。长期坚持可改善胃胀、胃酸、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保护胃黏膜。
No.2
代谢改善
研究表明,相比吃饭慢的人,吃饭快可使肥胖风险增2倍;经常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放慢进食速度,有助避免进食过多,肥胖和糖尿病风险都会降低,与肥胖相关的其他代谢性疾病风险也随之下降。
No.3
患癌风险降低
一些人喜欢趁热吃,但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温度一般在10~40℃,最高不超过60℃。常吃过烫的食物,会增加食管癌风险。
唾液中的酶,可以消灭或中和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如果吃得过快,唾液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No.4
大脑受益
吃饭时多咀嚼,可以使记忆中枢——海马体的血流量增加。之前日本也有研究发现,咀嚼不足有损大脑记忆功能。用一定的节奏咀嚼,还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愉悦。
No.5
气血更充盈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看,如果能将食物充分咀嚼烂,会减轻胃的工作压力,吃进去的食物才能更好地“演变”为气血等养分,保证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三餐各有最佳进食速度
吃一顿正餐的时间应该是多久呢?
苏琳表示,进餐时间和个人饮食习惯、健康状况有关,但一般不应少于15分钟。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人群应花费15~20分钟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苏琳提醒,日常吃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先吃饱腹食物
苏琳说:“如果一顿饭中有菜、有饭、有汤,建议先喝一点汤,然后吃蔬菜,让胃先产生容受性舒张,做好接受大量食物的准备。”
汤和蔬菜能带来一定饱腹感,有助减少后续肉类、主食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让饮食结构更合理。不过,不建议用汤泡饭吃。
一口饭嚼20下
每口食物咀嚼20~22次为宜,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易消化。
“细嚼慢咽能给胃充分的反应时间,唾液中的淀粉酶还可以初步消化食物中的糖分,同时起到润滑作用。”苏琳解释道。
每顿吃七分饱
经常吃撑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可能导致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在还未感觉到饱,但对食物的热情有所下降、进食速度明显变慢时,就该停下来了。
吃饭要专心
许多人喜欢边吃边看电视或手机,但这样会让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屏幕上,影响咀嚼和消化。
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在吃饭时使用电子屏幕会增加食物摄入量,造成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
保证三餐规律
早上7~8点交感神经开始活跃,肠胃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应吃早餐。
到了11点,停留在胃中的食物几乎消化完毕,就该吃午饭了。
晚餐时间以17~19点为佳,吃得太早,睡前易饿;吃得太晚,增加夜间消化负担,晚饭要与睡觉时间相隔4小时以上。
原标题《吃饭快的人,脂肪肝风险增加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