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致肝癌(肥胖会得肝炎吗)
日本学者:肥胖会增加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人民网东京12月2日电 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德岛大学大学院医齿药学研究部助教渡边毅日前发布研究结果称,肥胖和代谢异常会增加日本人的患癌风险。这项研究利用了以日本人为对象实施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从癌症类型来看,肥胖的人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存在高血糖等代谢异常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渡边毅通过分析从德岛大学及全国多所大学和癌症中心收集的约5.3万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知,肥胖之人患肝癌的风险提高139%,患大肠癌的风险提高41%。此外,若存在高血糖、血脂异常或高血压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即定义为代谢异常,患癌症的风险都会提高15%。
而在女性当中,肥胖可使患乳腺癌风险提高45%,若同时有代谢异常,会进一步上升至63%,而患子宫癌的风险也会提高95%。另外,即使是体重处在正常范围内的男性和女性,若存在代谢异常,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提高60%。
在德岛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渡边毅表示:“过去在欧洲,人们一直认为肥胖者的癌症发病率较低。但通过这一次的研究发现,肥胖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也呼吁大家,积极去了解自己容易罹患的癌症类型,并通过改善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编译:蒋晓辰 校对:陈建军)
这也会变肝癌?杭州51岁老板慌了:还有办法吗?钱不是问题
来源:钱江晚报
“医生,我就是有脂肪肝,怎么变成慢性肝病了?那会不会变肝癌?”郑先生拿着一叠检查报告,忧心忡忡。
接诊的是杭州市西溪医院中医科主任、肝纤维化亚专科学科带头人包剑锋,面对郑先生的疑问,他只能告知科学真相:“如果不好好控制,会的。”
听到这个答案后,郑先生当即说不出话了。
不痛不痒的脂肪肝竟悄悄进展到了肝硬化
郑先生今年51岁,明确查出脂肪肝已有10多年。他是个生意人,平日里应酬多,一日三餐只有早饭能在家好好吃,吃肉喝酒就是他的日常,运动在他生活里已基本消失。“我就吃吃喝喝多身体胖,平时会感觉有点疲劳,身体应该没啥问题。”一直以来,郑先生就抱着这样的想法。
虽然很忙,郑先生倒有每年坚持体检,当第一次看到检查报告里有脂肪肝时,他不以为然,之后看得多了更是觉得理所应当,觉得就是胖的缘故。而之后历年的体检报告里,问题逐年增加,先是血脂高,接着又是血糖偏高,反正是与肥胖相关的毛病一堆,可他还是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最近的一次体检,医生给打了一个“慢性肝病”的诊断结果,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体检每年都有查肝功能,基本都是好的,虽然偶有几次指标有略微偏高,但吃了药之后就好了呀。”因为看到过不少相关新闻,郑先生知道慢性肝病之后很不好的结果就是肝硬化、肝癌,他既害怕又不敢相信。
包剑锋让郑先生再去做肝脏弹性测定、血清壳酶蛋白等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肝脏弹性测定S3-4,血清壳酶蛋白明显偏高,也就是说,他已经有早期肝硬化倾向。这让郑先生更无法淡定了:“我还有办法治吗?钱不是问题。”
包剑锋耐心劝慰郑先生:“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导致肝纤维化的病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肝纤维化早期如果能去除致病因素,或采取早期治疗,从早期肝纤维化、显著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到晚期肝硬化转变的过程可以发生逆转。”
看到希望的郑先生总算能缓解一些内心的焦虑,他积极配合医生的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治疗,同时规律生活、减少应酬、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来努力减肥。“纵使有家财万贯,首先还是得有命花,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到医院复诊时,他常会这样感叹与自嘲。
肝功能正常并不代表肝脏组织没有纤维化
而因忽视肝纤维化检查差点错失“最佳干预期”的肝病患者临床比比皆是。
62岁的老杨退休后总是闲不住,儿子买了新房,他特别高兴,便主动承担起了装修大任,成天跑材料、督工,忙得不亦乐乎。可毕竟年纪摆在那里,几个月下来,他累坏了。“我感觉很疲乏,身体没力气,麻烦帮我开点中药调理一下,我还有很多事情……”几天前的一个早上,他第一个冲进包剑锋诊室,要求速战速决把病看完。
但在问诊的过程中,得知老杨是位乙肝携带者,包剑锋凭着职业敏感觉得不能马虎。他详细问了老杨有没做相关肝脏检查,老杨表示每年体检时肝功能正常,别的检查没做。于是,他耐心说服老杨做了相关肝纤维化检查,结果也是早期肝硬化。老杨原本所诉求的中药调理也变成了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治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肝功能正常并不代表肝脏组织没有纤维化,还要评估肝脏的质地
即肝纤维化程度,才能综合来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肝纤维化早期并无特殊症状,容易被忽视,在进展过程中可表现为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巩膜和皮肤黄染、腹胀、严重可伴肝掌、蜘蛛痣、牙龈出血、皮肤和黏膜有紫斑或出血点。”包剑锋说。
特别提醒慢性肝病患者,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酒精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等,有必要定期做肝纤维化检查,以免肝脏发生不可逆转性病变,最终导致晚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发生。
包剑锋说,尤其是像郑先生这样的脂肪肝患者,以为脂肪肝就是胖而已,是不痛不痒的小问题,殊不知,临床上已不再认定脂肪肝是良性病变,尤其是伴有肝损及代谢紊乱综合征的脂肪肝,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约高达25%,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年龄 >50岁、BMI>30、高血压病、糖尿病、代谢紊乱综合征等是肝纤维化进展和肝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
查出脂肪肝3年后患肝癌!不少病都毁在这个饮食习惯上
10月19日,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费雁在人民日报健康号“肝病肿瘤专家费雁”上分享了这样一则病例:
35岁的吴先生(化名),三年前查出患有脂肪肝,可是他不以为然,觉得不是什么大病,便没有及时进行治疗。
最近常常感到右肋下部出现刺痛,皮肤和眼睛也出现了发黄的情况,便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他已经患有肝癌。
根据吴先生的各项检查指标,结合他自述的生活饮食习惯,费雁医生分析致病原因可能和他喜饱食的饮食习惯有关。吴先生长期摄食过多,加重了体内的代谢负担,增加身体的脂质含量,产生氧化应激等反应,体内自由基等物质增多,就会促进肝癌发生。
经过治疗后,吴先生也听从医生建议改变了饮食习惯。半年后,再来复诊,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①
曹子豪/摄
不少病都毁在一个“饱”上!
1.肥胖
不少人明明刚好吃饱,但是怕浪费或者因为美味,又多吃了几口。有时候肥胖往往就是多一口和少一口的事情,一天多一口,一年多了365口,大概可以增重1.5公斤,10年增重15公斤。
而肥胖又可能带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增加各类疾病风险。
2. 心梗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徐劲松和姜醒华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有许多冠心病患者在饱餐一顿之后突发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塞,为什么饭吃在胃里却引起冠心病发作的呢?
这是因为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难以消化,使腹部膨胀不适,膈肌位置升高,从而限制了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加重心脏负担。而在消化食物时,全身血液较多地集中在胃肠道,使冠状动脉供血更显得不足,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②
所以,本身心血管不好的人以八分饱为宜。
3. 伤肾
肾病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刘必成教授指出,长期过饱饮食会导致肥胖,会直接增加肾脏负担,可以导致内皮细胞、足细胞及系膜细胞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导致蛋白超滤。③
4. 胰腺炎
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李维勤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高血脂的基础加上暴饮暴食、摄入较多油腻食品或者饮酒,发生胰腺炎的概率就会增加。④
5. 消化不良
长期吃得过饱,胃部长期“负重”,易消化不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洪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说,胃部黏膜上皮细胞每2~3天就会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下顿又填满,胃长期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得不到修复。胃部会大量分泌胃液,腐蚀胃黏膜,继而可能会诱发胃炎,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胃溃疡等。③
少吃一口,更长寿
有句话说得很好: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所以,在吃饭这种事儿上,不要太用力去吃,不值得。不贪吃就是不给疾病可乘之机!
曹子豪/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就曾说过:我的饭量一直都比较小,从来不“贪吃”,所以几十年来体重波动一直没有超过5公斤。⑤
国医大师郭诚杰活到了97岁高龄,他在饮食上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规律,特别是每餐只吃八分饱,再好的饭菜也绝不多吃一口,以求“肠中常清”。⑥
饭到七八分饱,胃舒服,人舒服,更健康。我国不少专家和医者用实际行动说明了这个道理,而研究也用大量数据证明。
2019年发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研究发现:
当非肥胖的成年人从饮食中减少约300卡路里的热量时,可以改善胆固醇、血压、血糖和其他指标,而且还能减重。
300卡路里相当于多少食物呢?
也就是少吃一份小甜点,比如一份香草冰激凌或6小块饼干。⑦说白了也就是少吃一口。
那么,七分饱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曾在健康时报社主办的健康中国行活动上介绍,“就是你吃得意犹未尽,不觉得饿,但是又觉得没吃饱,就叫七分饱。”⑧
本文综合自:
①2022-10-19人民日报健康号“肝病肿瘤专家费雁”《35岁小伙不把脂肪肝当一回事,竟恶化成肝癌》
②2019-08-20 健康时报《饭吃八分饱 心脏会更好》
③2018-10-19健康时报《吃得多老得快》
④2018-10-26健康时报《胰腺炎冬季易高发》
⑤ 2010-01-07 健康时报特刊《陈君石:我从来不“贪吃”》
⑥ 2014-07-24 健康时报《郭诚杰:养生常常腹中清》
⑦Kraus W, et al. 2 year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CALERIE): exploratory outcomes of a multicentre, phase 2,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Published:July 11, 2019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19)30151-2
⑧2015-06-18健康时报 《防肥胖是一辈子的事》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