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唯忌肥胖

观念免疫,全民受益 0
文章目录:

原创杂文回顾系列之十:若要心健康,千万别肥胖

【注:本文首次发表于2005年9月1日《生活与健康》。作者:祁胜利(笔名:齐捷)】

肥胖的状态每持续一天、每肥胖1公斤,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就增加一分——

若要心健康,千万别肥胖

文·祁胜利

人身上哪个重要器官一生都要工作?除了肺,就要属心脏了。粗算一下,如果一个人寿活80岁,心率平均为60次的话,他从生到死心脏就要不停地跳动25亿2460万8000次,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心脏。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危害在于无人种、年龄和地域之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造成致残、致死严重后果的心肌梗死等病症的发病率上升急剧,并呈年轻化趋势。如何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世界(临床)医学界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精神紧张等。这几个可测可控的因素中,肥胖又占有特殊的地位。

肥胖何以危害心脏

肥胖首先影响生活的质量,破坏“心”情。有一位“胖墩”哥们踢球后喘息着自我调侃:“身上多背了20多斤肉,能跟你们比吗?”的确,肥胖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生理和心理负担都挺重,重在哪?主要是心脏,因为累,所以更怕累。据权威性的调查和诊断,很多肥胖者心肌肥厚,大部分肥胖者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症,加上吸烟,可以说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几大主要因素多多少少都与肥胖有关。前瞻性的资料还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冠心病发病危险。

肥胖已成全球卫生问题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自打买了私家车,就真拿它当成了代步工具——哪怕去很近的地方也得开车,结果口称要身材苗条,体重却在增加。确实,由于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肥胖现象的发生率正在急剧增长,2004年公布的成人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肥胖者有6000万,超重者达2亿人。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问题更为严重,今年北京市针对9316名已婚男性的调查显示,体重超标者占到60%!可是不少人竟认为男人胖“有风度”,所以肥些没关系,恐怕这些大腹便便的男子汉就是被这种错误观念给害的。

您想必对这样的生活也不陌生:在郊外买了房子,开车或者坐车去做那一份得之不易的工作,到了单位所在的大厦,坐电梯直奔办公室,在电脑或会议桌前坐上一天,也懒得下楼运动,下班时早已身心俱疲,于是用一顿营养丰盛的大餐犒劳自己……如此精神紧张、运动不足、饮食不当,时间一长,难免不肥胖。

关键是肥胖有百害而无一利:法国国家疾病保险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调查说,因为更易罹难各种疾病,肥胖成年人的医疗费用比常人高出27%,同时英国科学家也证实“肥胖是导致人体衰老的最大因素”,并且推算出肥胖者的生理年龄比标准体重的同龄人大8.8岁。由此可见,肥胖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您是否肥胖

判断自己是否肥胖,目前最简单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实测体重/实测身高的平方(单位:千克/平方米);BMI在25~30之间属I级肥胖,30~40之间属II级,大于40属III级肥胖。

当然,肥胖不只定义于过多的体重,还应该是过高的身体脂肪组织与实测体重的比值。我国大多采用超过标准体重的百分比判定肥胖的程度。标准体重的通用计算方法为:标准体重=(身高-100)×0.9(单位:千克),其数值的正负10%为正常。另外一个指标是体脂百分比,体脂百分比=体脂含量/实测体重(目前有不少仪器可以方便地测知体脂含量)。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体脂百分比为30~35%者可诊断为肥胖病;体重超标30~50%、体脂百分比为35~45%者为中度肥胖病;体重超标50%,体脂百分比超过45%者为重度肥胖病。

人开始变胖,还不仅仅是脂肪多少的问题,重要的是堆积在哪里。主要储存于臀部被称为梨型体脂分布;主要储存于腹部的被称为苹果型分布。如果体脂趋向于储存在腰部,则具有更高的患心脏病的风险。腰臀比可以反映腰部和臀部脂肪的比例,男性腰臀比大于1、女性大于0.85,或者普通人的腰围大于102厘米(合3尺零6分)、女性大于88厘米(2尺6寸4分),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将显著增加。

减肥“偏方”

肥胖者减肥势在必行,其实体重超过标准10%就属超重,此时人们就要控制自己的体重了。我们建议肥胖或超重者到国家认证的、有资质、有医学专家指导的健身减肥中心去咨询或锻炼。在此介绍几种另类方法:

全国消化内镜学会外科学组主任姚礼庆的办法是:在胃里放入一个鸡蛋大小的水囊,用以减缓饥饿的感觉。此法已帮助299名肥胖病人在3年内平均减重36%,不过其中90%的病人曾感到恶心、呕吐、胃灼热和腹痛。

今年6月,英国路透社援引《儿童青少年医学文献》的报告说,儿童的日常饮料应该就是白水,因为喝脱脂牛奶可能让人更易发胖。

德国营养研究所的舒尔曼教授最近表示,基因决定了人们对于营养的不同需要和吸收情况,因此必须测出患者的基因类型,再开出食疗药方。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建议:每天大笑10~15分钟,一年下来就可甩掉2千克赘肉。

此外晚饭少吃,也能够降低肥胖的发病率。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预防肥胖需“从孩子做起”。因为肥胖一般由饮食和静息的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现在城市里的不少孩子经常吃快餐等高热量的食物,还喜欢玩电脑游戏,这些都是肥胖的主要因素,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多运动。

当然,减肥的主要目的还是降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长期小量饮酒已经被确认为心脏的保护因素。少量的概念是:每天的饮酒量不能超过200毫升葡萄酒,或60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白酒。简单说,只要认真改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均衡、安步当车、坚持运动,心血管疾病就可防治。

关注“世界心脏日”

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注,世界心脏联盟从2002年起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 “世界心脏日”。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其宗旨在于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嗜好。今年(第四届)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正是“肥胖与心脏病”,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及民众对肥胖危害身体健康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在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的倡导下,我国自2003年起正式在北京开展“世界心脏日”活动。2004年9月,大连也组织了相关活动,全国有60家电视台播放了以“世界心脏日”为主题的晚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常设机构,中国区世界心脏日组委会随时保持与国际上的沟通和协调,并把工作贯穿至全年的始终。几年来,他们开展学术讲座,进行医生教育、患者教育,并到全国宣讲普及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组委会尹荣秀女士介绍说,我国目前预防肥胖和心脏病的状况与20年前的美国类似,应充分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因为美国经过30年的努力,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了6年,其中3.9年得益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应该说,现在我国老百姓普遍欠缺对医学常识和专业知识的了解,加之高血压、高血脂的症状又不明显,往往到发现时,心血管疾病已经到了中期甚至晚期。尹荣秀说:“对疾病晚期的介入疗法和开胸、搭桥手术的费用,很可能是买一辆汽车的钱。所以预防非常重要,现在花几百元积极预防,将来就不用受病痛的折磨,还能省下几万元。”

今年9月25日,中国区组委会将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行嘉年华式的大型活动。届时除群众咨询、专家义诊、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之外,有医疗机构、卫生部、医保单位、企业、媒体参加的高峰会将成为焦点——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情况下,医生们将拿出临床证据,让政府重视,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预防肥胖和心脏病的发生。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

作者:唐伟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有受访者不觉得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肥胖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患者比较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总体上看,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若是不注意控制体重,久而久之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健康隐患。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疾病,是一种能够诱发诸多病症的“百病之源”。

根据学术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在2023年8月发布的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超重和肥胖在中国成年人中普遍存在。报告显示,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较女性更高。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肥胖现象的背景下,胖人很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基于认知上的不足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在评价和看待肥胖人群方面,往往存在很多误解,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几乎绝大多数人认为,造成一个人肥胖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人不自律。当这一说法开始流行,就会有不少超重者被人误解,甚至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也正是把“长胖”和“不自律”划上等号,才让不少超重者陷入尴尬的处境。

缺乏自律确实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因素。事实上,造成身体超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主观自律意识不强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客观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人属于易胖体质,跟遗传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此外,睡眠不足以及缺乏锻炼等,都会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肥胖。所以,不能把肥胖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当事人不注重生活规律,没有实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任意放纵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更多时候,肥胖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肥胖简单归责于主观因素。当肥胖已成为“群体烦恼”,控制体重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就需要消除误解与歧视,对“胖子”们更为宽容一些。在这方面,全社会要能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统一步调与行动,形成更为完善的关怀机制和干预体制。对于很多肥胖者而言,肥胖是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果因为他人偏见、社会歧视而徒增心理负担,由此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基于每一个个体和群体更多宽容和理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肥胖者,我们只有关注和关心这些群体,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环境。如此,我们才能多一些积极的生活方式,少一些共同的烦恼。(唐伟)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

作者:唐伟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有受访者不觉得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肥胖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患者比较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总体上看,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若是不注意控制体重,久而久之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健康隐患。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疾病,是一种能够诱发诸多病症的“百病之源”。

根据学术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在2023年8月发布的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超重和肥胖在中国成年人中普遍存在。报告显示,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较女性更高。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肥胖现象的背景下,胖人很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基于认知上的不足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在评价和看待肥胖人群方面,往往存在很多误解,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几乎绝大多数人认为,造成一个人肥胖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人不自律。当这一说法开始流行,就会有不少超重者被人误解,甚至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也正是把“长胖”和“不自律”划上等号,才让不少超重者陷入尴尬的处境。

缺乏自律确实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因素。事实上,造成身体超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主观自律意识不强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客观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人属于易胖体质,跟遗传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此外,睡眠不足以及缺乏锻炼等,都会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肥胖。所以,不能把肥胖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当事人不注重生活规律,没有实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任意放纵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更多时候,肥胖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肥胖简单归责于主观因素。当肥胖已成为“群体烦恼”,控制体重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就需要消除误解与歧视,对“胖子”们更为宽容一些。在这方面,全社会要能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统一步调与行动,形成更为完善的关怀机制和干预体制。对于很多肥胖者而言,肥胖是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果因为他人偏见、社会歧视而徒增心理负担,由此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基于每一个个体和群体更多宽容和理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肥胖者,我们只有关注和关心这些群体,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环境。如此,我们才能多一些积极的生活方式,少一些共同的烦恼。(唐伟)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