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咽喉紧(肥胖喉咙不畅)

王星科普 0
文章目录:

56岁男子,咽喉发紧,喘不过气!周末病情加重,原来是心梗

周先生56岁,最近1周来,阵发性咽部发紧,喘不过气来,经常好像被人掐住咽部一样。每次难受的时候都想着赶紧去医院,可是每次几分钟就能缓解,缓解以后就没事了,所以每次缓解后,他就放弃了去医院检查的想法。

结果1月23日中午12点,周先生吃饭的时候再次发作咽部发紧、喘不气来,同时出现大汗淋漓,全身湿冷。周先生的妻子经常看我的医学科普,一看周先生的状况第一时间就想到可能是心脏病,于是马上拨打了120,并扶着周先生躺在沙发上,等待120。

120到达之前,周夫人给周先生测量一个血压,90/56mmHg,所以没敢含服硝酸甘油,因为她从我的科普中了解到硝酸甘油会降低血压,如果血压偏低不能含服。虽然她看到周先生很痛苦,但她也了解这时候做出错误的抢救,只能加重病情,所以她只是焦急地等待着,并且一直安慰周先生。

120医生赶到后,做完心电图提示下壁心肌梗死,于是马上启动胸痛中心,并给予周先生300mg阿司匹林和180mg替格瑞洛。在120送患者前往医院途中,周先生突然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提示室颤,立即200J电击除颤,患者心跳恢复。

因为120早早启动了导管室,且医生和家属也通过电话做了沟通,患者家属同意造影检查,所以患者到医院后,直接送进了导管室。造影显示心脏一个大血管根部完全闭塞,随后导丝通过闭塞病变,球囊扩张狭窄,后植入支架一枚,血流恢复正常。

随后送周先生回到监护室,直到安顿好周先生,周夫人才松了一口气,拉着我说:谢谢,谢谢医生,吓死我了!

一、为什么咽部发紧,最后演变成心肌梗死呢?

其实咽部发紧,本身就是心肌缺血心绞痛,只是周先生和大多数人一样,自己不知道罢了。

周先生在这次心肌梗死发生前,多次发作性咽部发紧、喘不过气,尤其是活动后、上楼后、快走后就会发作,这是典型的心绞痛。

心绞痛并不都是心脏部位的疼痛,心绞痛有很多表现,而周先生的咽部发紧其实就是心绞痛,每一次心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前最后一次报警。

二、心肌梗死来临前还有哪些报警?

心绞痛一般持续2-15分钟,最多见的是3-5分钟左右;发作时很难受,缓解后就如常人。所以周先生每次脖子发紧都想去医院,可是缓解后就觉得自己没有病就不愿去医院了。

心肌梗死就是持续15分钟还不缓解,一直心绞痛就是心肌梗死;心绞痛是心血管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完全堵塞,从而心脏血管远端失去了血流,引起心肌坏死,或心衰,或心律失常,或猝死。

心绞痛最常表现为胸痛或心前区疼痛,但还有一部分表现为头疼、牙疼、咽部发紧、后背疼痛、肩膀疼痛、上腹疼痛等等,或者胸闷憋气、大汗淋漓、眼前发黑等等不舒服,都可能是心绞痛。这些心绞痛除了时间上2-15分钟的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多于活动、运动、劳累、劳动等等情况下发作。所以周先生咽部发紧的时候,多在上楼或快走后发生。

如果这些心绞痛不缓解,那就是心肌梗死,就像周先生最后一次心绞痛发作伴随大汗淋漓、胸闷憋气,持续不缓解。

多亏了周夫人,第一时间拨打120,节约了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更多的心肌,降低了周先生心衰风险以及猝死风险。换句话说,周夫人救了周先生一命!

三、哪些因素有诱发心肌梗死发生?

心肌梗死的本质是血管内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血栓堵塞了心脏血管。

什么因素会导致斑块形成和加重?什么因素会导致斑块破裂呢?

父母在55岁前发生过心肌梗死的人、高龄人群、吸烟、酗酒、久坐不运动、肥胖、不健康饮食、熬夜、压力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这些因素越多,那么就越容易形成斑块,越容易导致心血管狭窄。

周先生体重超标、抽烟喝酒、有高血压、不运动。

当斑块逐渐加重,在寒冷、激动、吸烟、酗酒、暴饮暴食、剧烈运动、情绪低落、暴躁发脾气等等情况下会诱发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所以,我们一直科普,传递健康生活的方式,鼓励更多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心态,从而远离三高,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周先生咽部发紧,并不是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也多亏了他妻子,懂一点点心血管常识,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救了周先生一命。看来看看医学科普,有时候真的能救命!

#健康守护者##健康2021#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耳鼻喉医话 | 久治不愈的咽痛咽异物感、咳嗽痰多、声音嘶哑,要警惕这个病~~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医师、学术带头人李云英教授。

开栏语

本专栏将定期推送中西医耳鼻咽喉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养生保健科普知识,为您耳鼻咽喉的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36岁的何先生,近半年来反复咽痛咽干,讲话费力,以为是上火了,喝了不少凉茶,也看了不少医生,吃了各种中西药,但效果都不好。经朋友介绍,异常焦虑的何先生找到了李教授。李教授给他做了详细的检查,诊断为“反流性咽喉炎”,经过一个多月的抗反流治疗,何先生的咽喉症状痊愈了。

看到满脸疑惑的何先生,李教授解释说,有些咽喉炎患者治疗效果不好,久治不愈,可能是胃咽反流引起的反流性咽喉炎。

什么是反流性咽喉炎?

反流性咽喉炎是指酸性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刺激咽喉粘膜,导致咽喉部组织发生炎症和增生性的改变,常见的 有慢性咽喉炎、声带白斑、喉痉挛,喉接触性肉芽肿、声带任克水肿、喉癌等。

其临床表现为咽喉疼痛、咽干、咽喉异物感、声嘶、发音疲劳、多痰、咳嗽清嗓、口臭、吞咽不利等症状。

声带白斑

喉肉芽肿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原因,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据统计: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约有10%被诊断为咽喉反流,约有50%的声嘶嗓音疾病与咽喉反流有关。

有咽喉反流就一定有胃病吗?

不少患者有疑惑,没有胃病,也没有胃部的不适,怎么得了反流性咽喉炎?李教授提醒大家,咽喉反流与胃食管反流不同。许多咽喉反流患者,胃食管反流的量和持续时间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不至于产生“烧心”和食管炎等胃部症状, 但较为“脆弱”的咽喉黏膜上皮还是出现了损伤。对于食管来说,1天出现50次的反流都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在咽喉部,1周出现3次反流就可以产生有意义的病理改变。因此,咽喉反流要“咽胃同治”。

反流性咽喉炎如何诊断?

临床上,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喉镜检查, 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24小时喉咽食管的胃酸测定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必要时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的其它疾病。

反流性咽喉炎该如何防治?

反流性咽喉炎的治疗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中药、西药);手术治疗三个方面。

目前,西医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多是对症治疗,使用抑酸药,有时配合促胃动力药。可是很多朋友会发现服用制酸药之后,咽痛、咽异物感、声嘶、咳嗽清嗓等症状或有缓解或效果不明显,症状反复难愈。那么,如何能从根本上治疗呢?

01 改变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对本病症状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往往是决定药物疗效的前提,是本病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酒等。

肥胖患者需注意,腹压增加会导致胃酸逆而向上反流,饭后多散步,有利于胃酸排空。爱好锻炼者请注意,睡前勿做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有致胃酸反流的风险。

02 改变饮食习惯

合理膳食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为原则。避免进食巧克力、浓茶、咖啡、可乐等使食管括约肌压降低的食物,以及影响食管括约肌肌力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地西泮、硝酸甘油、茶碱等);睡前2~3 小时停止进食,餐后避免立即平卧;不穿紧身衣服、紧束腰带、不做弯腰俯身等致腹内压增加的动作等。少进食酸辣刺激食物、柑橘类食物及肥腻难消化食物,这些都会刺激胃酸过多分泌。

03 改变发声习惯,合理用嗓

可接受发声训练课程的指导,避免喉部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和喉部肌肉的疲劳,并可提高发声效率。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发声训练班自2014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帮助嗓音疾病患者、教师、管理者、声乐戏曲类艺术工作者等改善发声行为,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04 调整情绪、及时释放负面情绪

现代社会之所以胃酸反流发病率高,很多跟工作生活紧张、压力大有关,另外精神过于疲倦并且情绪不好的时候,均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无法很好地管理胃酸分泌的神经,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同时带着情绪讲话,本身就会引起咽喉声带不必要的损伤。我们通过门诊问卷调查发现,咽喉嗓音疾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很常见。建议通过锻炼如太极、瑜伽、冥想等方法自我疏导,也可求助于心理门诊。

05 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消除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抑酸药的副作用。

因此,“反流性咽喉炎”,可采用中医中药的治疗,特别是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停药后症状反复的患者。

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李云英教授带领的咽喉嗓音团队在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中药辨证施治,结合喉部雾化、音频治疗、中药热奄包外敷、针灸按摩、嗓音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耳鼻喉医话 | 头痛来犯,查出来根源竟是它?

耳鼻喉医话 | 声嘶、讲话费力、高音上不去?你可能患有声带小结!

耳鼻喉医话 | 总是头晕,天旋地转怎么办?

医学指导:李云英,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耳鼻喉口腔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精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副主编。

曾获“中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南粤巾帼好医师”“南粤优秀教师”“首届颜德馨优秀中医药人才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羊城好医生”等称号。

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喉科疾病,尤对咽喉嗓音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擅长:鼻炎、声嘶、咽喉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中耳炎、耳鸣耳聋、眩晕、鼻咽癌、喉癌等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病症的诊治。

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 李云英

执行编辑:刘文婷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鼾声变重须警惕,肥胖打鼾的人出现这些症状更要紧急送医

这个51岁妇女的恐怖经历着实能给我们当头敲响一记「警钟」。原来,家人们忽略的关于打鼾的一种特别情况,分分钟可能夺人性命。到底怎么回事?还得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门诊上这个患者说起……

出院时医生建议她看睡眠门诊……做检查时她家属告诉我们,她打了几十年的鼾,这次因为打鼾差点送命

该科张秋红医生告诉我们,前几天,这个妇女来科里看睡眠门诊,刚来时值班医生并没发现她问题有多严重,但医生刚带她进去做检查,她的家属就说,她刚从县医院ICU住院10多天出院。期间做了气管插管,用了有创呼吸机,全靠积极救治和康复治疗才得以顺利出院。出院时,医生嘱咐她一定要到有睡眠门诊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图源网络

睡眠怎么能引发这么严重的问题呢?

张医生说,这个患者多年有入睡后打鼾的习惯,且鼾声较重,她自己和家人没意识到有什么大问题。但前几天,其家人发现她入睡后鼾声更重了,并且靠在哪里都能睡得很沉,入院前一天夜里,家人发现她频繁地出现呼吸停顿现象,出现嘴唇发紫发黑,以及面部和足部浮肿的症状,无法唤醒,家人怀疑其为急性心梗,遂将其送至附近医院急救。送医后,她很快被转至ICU救治,医生诊断其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Ⅱ型呼吸衰竭和心功能不全」,经过10多天的治疗才逐渐好转,顺利出院。但医生告诉她,她「睡眠呼吸暂停」的问题若不解决,以后还会发生同样的危险,叮嘱她一定要到呼吸科做睡眠监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又是什么疾病呢?

张医生告诉我们,这种病在医学上有个英文简称叫「OSA」,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发生这种病的人基本上都有家庭聚集性和遗传倾向,且大多数的患者都有肥胖、超重的特征。

人体的上呼吸道,包括鼻、咽部位都应该是正常通畅的,而这部分人的这些部位出现了狭窄,使其在睡觉时气流通过咽喉或呼吸道受阻、气流流通不畅。比如有鼻息肉、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悬雍垂粗长,又比如有舌体肥大、舌根后坠、下颌后缩、小颌畸形等。因此,有这些问题的人群都可能出现睡眠时打鼾的现象,这种打鼾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这个人「睡得香甜」,不是生理性的打鼾,而是一种病理性的打鼾,是一种疾病,需要正规治疗。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的人,也常常会合并这种疾病。

张医生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如果不及早引起重视,发展至严重时,就会出现这位妇女这样的情况,引起呼吸衰竭,甚至威胁到生命。因此,出现这种病理性的「打鼾」,必须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和评估,进行正规的诊治。

原本就打鼾的人,若近期出现鼾声「听起来比以往都重」的现象,要引起注意……两个特征的人有这些症状,需要速送ICU抢救

在一切都未知的前提下,我们如何才能发现「鼾声」究竟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呢?

张医生告诉我们,首先要关注你是否有这两个特点:一、肥胖;二、打鼾。满足这两个特点,自己可以请家人多留心自己入睡后打鼾的情况。如果在一段时间里,家人发现你的打鼾声「听起来比以往都重」,就要引起重视。

再仔细观察自己有没有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如:睡眠时打鼾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肥胖、颈围粗等。若有,需要到呼吸科睡眠门诊进行诊断,诊断可以结合多导睡眠监测(PSG)使疾病得到确诊。呼吸科睡眠门诊比较常见的检查还有:动脉血气分析、肺部CT、肺功能、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头颅CT和鼻咽镜检查等,但多导睡眠监测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因此一定要找有睡眠门诊的呼吸科,也一定要做这项检测。

张医生尤其提醒我们,如果病人入睡后除了以上的症状,还出现不容易被唤醒,甚至发现睡眠中有嘴唇发紫、发黑,面部和足部浮肿的症状,需要立即急救,说明很可能发生了和文中讲述的这个病例同样的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Ⅱ型呼吸衰竭和心功能不全。这时是有生命危险的,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图源网络

关于治疗方面,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消除睡眠低氧和改善睡眠结构紊乱来进行治疗,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而我们平时能在家可以做到的一般治疗也可以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1、控制饮食,控制体重;2、持之以恒地适度锻炼;3、保持侧位睡眠,抬高床头;4、戒烟酒;5、慎用镇静促眠药物。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