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肥胖流行(目前我国肥胖者的人数)
我国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激增,年轻人尤须警惕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张思玮
杨金奎(左二)与团队人员讨论。受访者供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教授杨金奎团队研究发现,2007至2021年间,我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以每年3.6%的惊人速度增长,这一增长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而与肥胖无关的癌症发病率则保持稳定。近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Med。
“如果不彻底改变肥胖的流行趋势,我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未来10年几乎将翻一番。”杨金奎指出,这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和医疗体系带来沉重的负担。
与肥胖相关的12种癌症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估计为482.47万例,整体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已确认了与肥胖相关的12种主要癌症,包括结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肾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胃贲门癌和食管腺癌。
肥胖是影响癌症发病率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此前,已有多个小鼠模型的研究证据表明,肥胖和高脂饮食能够加速癌症进展,缩短癌症潜伏期,并将癌症发病年龄提前。
去年发表的《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BMI分类标准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数值为24~27.9为超重,大于27.9为肥胖。
近年来,我国的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成年人与青少年的肥胖率也随之迅速增长。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我特别关注代谢性疾病对癌症的影响。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趋势的研究。目前关于癌症的报道多集中在中老年人,很少关注年轻人的癌症发病情况,而年轻人中癌症的出现可以反映目前环境和饮食因素暴露的变化。”杨金奎说。
鉴于此,杨金奎萌生了研究20岁以上成人全年龄段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的想法,并着重关注年轻人癌症发病率的变化。
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显著升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并非所有与肥胖相关的12种癌症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杨金奎指出:“发病率升高的癌症主要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癌、肾癌和甲状腺癌。”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胰腺癌、胃贲门癌、胆囊癌、多发性骨髓瘤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保持稳定,而在老年人中呈下降趋势。
对此,研究人员进行了总结分析。“癌症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不能单纯将肥胖视为癌症的唯一致病因素。例如,食道癌、胃癌和肝癌不仅受肥胖影响,还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杨金奎解释说,近年来,中国在癌症筛查和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癌症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呈下降趋势。而在年轻人群体中,癌症发病率相对稳定,可能是因为感染的控制抵消了肥胖带来的癌症风险。
“综合分析发现,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更快。”杨金奎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防控工作需要政策支持,例如制定更有力的食品政策、减少加工食品的消费、推动更健康的饮食,并鼓励年轻人增加运动。
此外,对于研究人员而言,癌症研究应当聚焦于理解肥胖导致癌症的机制,以便更好地识别并规避关键风险因素。
填补亚洲人肥胖相关癌症数据空白文章投稿后,审稿人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研究人群中,肥胖和非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另一个是以前对其他人群的研究是否显示了与该研究类似的趋势,即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升高。
针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团队重新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将肥胖相关和非肥胖相关的癌症按性别分类。结果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更高,但与非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较低。
“由于女性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类型范围更广,我们排除性别特异性癌症重新分析,即从所有男性癌症中除去前列腺癌,从所有女性癌症中除去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癌。”杨金奎表示,研究发现,尽管女性肥胖相关和非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都低于男性,但女性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的增长率高于男性。
针对另一个问题,研究人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报告主要关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肥胖相关癌症的趋势,即年轻人患与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更高。而该研究正好填补了亚洲人肥胖相关癌症报告数据的空白。
当然,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只是研究团队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的重点工作是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机制研究、新药靶点发现与早期探索性新药研发,旨在挖掘代谢性疾病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更高疗效的药物,从而为代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杨金奎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medj.2024.07.012
成年居民三成以上超重,中国肥胖联盟携手多方守护体重健康
中国肥胖联盟正式成立
在3月4日世界肥胖日来临前夕,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会上,中国肥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中国肥胖联盟以提升全人群的体重健康水平为使命,通过多学科融合及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转化研究和医学诊疗,最终实现人人拥有健康体重,共同享受健康生活的愿景目标。”
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达34.3%
多方携手应对肥胖难题
肥胖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世界将有19亿人患有肥胖症,预计2035年超重和肥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4.32万亿美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相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慢性疾病防治规划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着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作出了包括防控重大慢性病在内的15个专项行动,其中超重肥胖被作为重点多次提及,并倡导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
张忠涛教授指出,我国肥胖的防治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公众的健康素养不佳,对肥胖症及其危害的认知不足。同时在专业领域内,还呈现科研不足、治疗方法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医护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另外,在社会层面存在科普知识鱼龙混杂,以及对肥胖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患者难以寻求公平有效的治疗等问题。他认为,应对肥胖相关的问题与挑战,应该多维度、多学科、全社会共同参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
早在2021年,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的倡导下多学科专家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肥胖大会。通过学术探讨与学科交叉,推动肥胖领域临床实践、学术研究、专业教育、疾病防治,已成为肥胖疾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
依托两届中国肥胖大会的成果,中国肥胖联盟由减重与代谢外科、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内科、代谢生物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肥胖相关的专业机构、公益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媒体共同发起成立,是中国肥胖防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据介绍,中国肥胖联盟将逐步搭建国家肥胖监测和诊疗数据平台,跟踪肥胖患病趋势和相关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肥胖精准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疾病医疗质量;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在公众端开展科普健康教育,使全人群重视健康体重自我管理。
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肥胖精准诊疗体系势在必行
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肥胖的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学科的专家联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体重管理方案,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定制精准的减重方案,科学规范地使用手术、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这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化诊疗模式,通常能收到较好的减重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对肥胖问题的聚焦,药物和手术等临床手段不断革新,目前在研的减重药物管线越来越丰富,药物研发、上市不断推陈出新,这为肥胖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体重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希望任何有减重需求,特别通过医学减重需求的,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进行咨询和评估,最后来开展正规的减重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指出:“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临床诊疗缺乏统一的规范,治疗手段因学科而异,治疗方案随意性强,肥胖专科诊疗水平还有待提升。”他认为,需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并向全国推广。而此次中国肥胖联盟的成立对于构建基于循证医学和医患共同决策的肥胖多学科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肥胖联盟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公众和医护人员对科学减重的理解,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科学减重的氛围。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中国肥胖流行现状:2004-2018年
近日,《柳叶刀》杂志(影响因子79.32)刊登了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了2004-2018年中国城乡人群的平均BMI以及超重/肥胖的变化趋势。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的平均BMI水平在上升,不过自2010年后,上升趋势有所减缓。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CCDRFS)项目的数据,该项目成立于2004年,目的是定期提供全国范围内主要慢性病患病率以及行为和代谢风险因素的数据。2004年到2018年,一共进行了6次全国代表性调查。
一共有746020人参与调查,其中2004年33051人,2007年51050人,2010年98174人,2013年189115人,2015年189754人,2018年184876人。
最终,研究共纳入645223名年龄在18-69岁之间的受试者进入分析。根据WHO标准,超重定义为BMI≥25kg/m2,肥胖定义为≥30kg/m2。
2004年到2018年,参与者的人数从32793上升至155413;参与者的年龄在增加(从44岁到52岁,Ptrend=0.007);城市居民的占比也在增加(38%到46%;Ptrend=0.0011)。
24.4kg/m^2、8.1%,BMI和肥胖率同步飙升
平均BMI:从2004年的22.7 kg/m^2上升到2018年的24.4 kg/m^2。2004-2010年,平均BMI每年增加0.17 kg/m2;2010 年至 2018 年间,BMI增加减缓,每年增加0.09 kg/m2。
肥胖率:2004-2018年,标化肥胖率从3.1%增加至8.1%。2010年之后的肥胖年增长率略低于 2010 年之前(年相对增长率 6.0% vs 8.7%;p=0.13)。肥胖率上升趋势减缓的情况在中国各区域普遍存在。
2018年,18-69 岁的中国成年人中,估计有8500万人为肥胖(4800万男性和 3700万女性),是2004年肥胖人数的三倍(共2800万;男性1200万,女性1600万)。
表1 2004-10、2010-18年平均BMI、肥胖率和超重率的变化
男性肥胖比例增长更为迅速
2004年,男性的平均BMI和肥胖率均低于女性,但到2018年时,这一状况完全逆转,男性的平均BMI和肥胖率高于女性。即2004至2018年期间,男性的BMI增长速度高于女性(年变化0.16 kg/m2 vs. 0.09 kg/m2; p<0.0001)。
年龄趋势
BMI水平最低的年龄组是18-29岁的人群。肥胖率最低的年龄组,在女性人群中是年龄最小的那一组,而在男性人群中是年龄最大的那一组。
在女性中,平均BMI和肥胖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一直到50岁,之后改变很小。而在男性中,中年男性(30-49岁)的平均BMI和肥胖率最高。
图1 2004年到2018年城市(A)和农村(B)人群的平均BMI(不同性别和年龄组)
农村地区,女性肥胖增长速度超过城市
2004年至2010年间,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平均BMI和肥胖患病率上升相似,平均BMI每年增加约0.17 kg/m^2,肥胖率增加 8%-10%。这个时期内,城市地区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BMI水平和肥胖率高于农村男性和女性。
2010年以后,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的情况发生了反转:城市女性的平均BMI水平几乎停止上升(每年增加约0.03 kg/m2;95%CI -0.01 to 0.07),但农村女性的平均BMI仍稳定增长(0.09 kg/m2;95%CI 0.05-0.12)。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的平均BMI水平均仍在上升(约0.1 kg/m2),不过比2010年以前减慢。
因此,到了2018 年,农村女性的平均BMI水平和肥胖率要高于城市女性(24.3 kg/m2 vs. 23.9 kg/m2;p=0.0045);但农村男性的BMI仍低于城市男性(24.5 kg/m2 vs. 25.1 kg/m2;p=0.0007),部分原因是2015年到2018年城市男性的肥胖率发生了大幅上升。
图2 2004到2018年的平均BMI、肥胖和超重率(不同性别及城乡对比)
参考文献:Lancet. 2021;398: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