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知多少(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一胖毁所有,肥胖危害知多少

肥胖除了影响美观以外,对身体的危害可不少,会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等,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导致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怎样评估是否肥胖?

要了解肥胖的危害,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肥胖,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通过体质指数(BMI)进行分类的方法。

BMI=体重/身高(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正常值:18.5kg/㎡≤BMI<24kg/㎡

超重:24kg/m≤BMI<28kg/㎡

肥胖:BMI≥28kg/㎡

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01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以上都是肥胖患者,肥胖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可致盲、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02 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可引起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03 脂肪肝

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脂肪肝,长期脂肪性肝炎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04 骨关节炎、痛风

肥胖加重关节负担,关节磨损、老化加重,导致骨关节炎。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易导致痛风,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严重的可形成痛风石,累及肾脏可能影响肾功能。

05 呼吸系统疾病

肥胖会造成胸壁及腹腔脂肪增厚,肺容积缩小,影响肺换气功能,肥胖患者往往存在打鼾症状,睡眠中存在呼吸暂停和低氧血症,导致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06 女性生育的影响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肥胖患者中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引起痤疮、多毛、月经不规则甚至闭经,影响女性生育功能,肥胖还能导致妊娠糖尿病、子痫和先兆子痫、巨大儿等。

07 增加肿瘤风险

肥胖可能增加某些肿瘤的发生风险,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这可能与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激素失衡、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肥胖可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包括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等,增加总体死亡风险,因此,我们应该控制体重,管住嘴、迈开腿,科学减重对于预防肥胖相关危害至关重要。

减重方法包括饮食、运动、中医、药物、减重手术等,内分泌科设有肥胖减重门诊,为您提供肥胖相关评估及减重方案指导。

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门诊时间

供稿:奚刘清、邰筱晨

审核:黄 珊、蒋小红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

儿童肥胖知多少?

2017 年 10 月 11 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在《柳叶刀》中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中,世界各地5 岁至 19 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十倍。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 2022 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中度或重度体重不足人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

1. 婴儿期(即1岁以内的孩子)

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吃的食物又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予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么一来,便出现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二三岁后肥胖现象可以改善,但有一部分则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到成年。

2. 学龄初期(即6-8岁儿童)

这个时期的儿童,就餐常不够规律,且有进食过快的习惯。有专家认为,进食过快与肥胖有关。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多注重吃主食,而且吃得多,对吃蔬菜则往往忽视。其结果是使体内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1岁以内的体重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月龄×0.7

后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4.2 (月龄—6)×0.4

一般情况下,1周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千克。

2~12岁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体重,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千克)=(年龄—2)×2 12=年龄×2 8

例如,一个6岁的儿童,其标准体重为6×2 8=20千克。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例如每次婴儿哭闹时,就立即喂奶,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给婴儿喂高热量的固体食品,使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过度营养等,均可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被虐待、受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运动

儿童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便不愿意活动以至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肌病或严重智力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近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解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去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

肥胖儿童由于血液里的脂肪含量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容易产生高血脂。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中有高血脂者占13.2%。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又称为肝脂肪变性,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造成的。

早期可没有症状,随着脂肪堆积的增加,可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轻、中度脂肪肝多数是可逆的,经过减肥、调整营养结构,脂肪肝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下去则可能合并脂肪性肝炎,到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

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4~5倍。许多研究也已证明,儿童时期的肥胖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有可能在青春期即发生冠心病,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而且往往比较难治。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肥胖儿童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呼吸暂停,即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患儿睡眠时可有打鼾,面色发青,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往往由旁人发现,患儿醒后精神难以恢复,疲惫不堪,睡眠质量差。

1.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2.心理治疗

肥胖症患者一般有自卑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对患者应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克服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同时耐心仔细介绍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个体进行分析与指导, 使患者能认真正确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制订减肥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目的,以免造成对人体不必要的损害。除了医学上的应对,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异样眼光。遇到社交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注: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肥胖病知多少

肥胖是一种疾病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了“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肥胖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诸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对于过度肥胖的患者,需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采取科学合理的减重措施,维护身体健康。

如何界定过度肥胖?评估标准是什么?哪些手术方法适用于治疗肥胖病?本期视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副主任医师韩晓东为大家科普肥胖病的相关知识及减重方法,一起了解。

编审:肖俊杰

编辑: 钱俣颢

责编: 董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