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指数fi(肥胖指数bmi公式)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切胃就能瘦?别只想着变美而忽视这些风险!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与女子力科学社联合出品

减肥,是一个一直都有争议性的话题。这也是不少身材“胖”的男男女女们的一大痛心针。

不少想要减肥的小伙伴经常发誓说今天一定要运动,一定不能吃零食。可是一到晚上就嘴好闲啊,去超市买点零食吧。锻炼还是算了明天再说吧。日复一日,也瘦不下来。

有的人说了:我每天吃的东西比那些瘦的人吃的都少,为什么还是那么胖?这不公平!

学姐想说:人家今天吃了火锅,但是她每天都在做运动,也没有说每天吃雪糕和零食,而你呢,吃完饭是不是立马坐下不动了?回到家还会做运动吗?除了吃饭还吃别的零食吗?

有人问过学姐:没有办法控制食欲,也坚持不了锻炼。那该怎么瘦下来呢?之前看到说做切胃手术有效果,但是安不安全啊,适合我吗?

真的想立竿见影的瘦下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有很多人会选择做减重手术。减重手术是有效,但是千万别急着去做,因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做!女子力科学社联合北京协和医院的花苏榕大夫告诉你效果奇好的减肥手术,不是想做就能做!

· 温馨提示 ·

没有Wi-Fi的同学可以移步下方观看文字版

这里是文字版

不少妹子在网上看到了某某明星做了减肥手术,效果立竿见影非要也来一刀。医生也特别理解大家想要瘦想要变美的梦想。确实胖不仅影响外观更是一种危险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不孕不育等等,都可能相伴而来。

更可怕的是,长期肥胖如果得不到控制,越胖平均寿命越短。所以说肥胖这事不能纵容。但是减肥手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通过手术来减肥,最常用的有两种手术方式,第一种叫腹腔镜右状胃切除就是把原来的霸王胃,裁成修长的袖子形状,吃一点就饱绝对没法暴饮暴食。

还有一种是胃旁路术,把胃打成上小下大两个隔间,把小隔间和肠子连起来,让食物抄近道减少肠道有效吸收长度,可以快速控制体重并长期保持。

这些手术不仅从表面上改变了胃肠,更是可以改变肠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系统。尤其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有帮助。这两种减肥手术跟常见的减肥方法比较的话,效果立竿见影还能长期保持肥胖带来的疾病。如果配合医生的治疗,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心动吧?但是必须记住,减肥手术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它本身有很多风险和弊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再来做利弊权衡。

一般来说体重指数就是BMI,大于37属于重度肥胖,持续肥胖下去对身体的综合伤害,比手术的伤害还要大,因此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就应该考虑手术。轻中度肥胖也就是BMI没有达到37的人,要是已经合并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等问题的,也可以通过多学科会诊评估来判断是否可从手术中获益。

而微胖界人士就老老实实管住嘴迈开腿吧,只要是手术都会有风险,你们承担的手术风险和伤害和重度肥胖者是一样的,但获得的减肥效果却比他们小得多。微胖的人得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的风险不高,做不做都差不多。而别的疾病比如营养不良,自发性气胸的风险却比重度肥胖的人还要大。所以微胖的人做减重手术,弊大于利是不划算的。

肥胖作为一种病,要看医生。既不要害怕手术,也不要过度手术。减肥别乱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最新肥胖地图,北方人看哭了

秋风起,高温渐褪,但多余的脂肪还没减掉,贴秋膘的时间又到了。身材管理这门当代年轻人的必修课,不少人上起来比高数还难拿 4.0。

其实,早在 2017 年,《柳叶刀》就发布过一个数据:在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中,中国肥胖人数已超过美国 [1]。中国人口基数更大,在生活水平上来后,终于成了全球胖子最多的国家。

而最近国际医学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刊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近 1580 万超大样本的中国成年人肥胖研究报告,这份研究给出了国人肥胖问题的新答卷。

北方人真的要比南方人胖吗?男性越有钱越容易“中年发福”?这次,我们来聊聊国人发胖的残酷真相。

中国哪里的人最容易胖

藉由这次大样本研究,我们来看看国人发胖的轨迹。

谈论胖瘦时,我们时常提到的一个指标是 BMI,这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到的指数 [2]。

直观一点来说,假设你身高 1 米 7,如果生活在上世纪 90 年代,按平均水平 21.1 的 BMI 估算 [3],你的体重应该大约是 61 公斤。而如果你生活在 2019 年,那按平均水平 BMI 24.1 估算 [4],你的体重就可能是 70 公斤了。

可以说,这九公斤的体重差,可能就是无数人长出来的小肚腩、拜拜肉。

要知道,如今健康和超重的分界线是 BMI 24 [5]。这么看来,国人的平均身材俨然是“微胖”水平了。

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此前中国疾控中心发起的跟踪研究显示,2004 年到 2015 年,国人的超重率一直从 31.1% 狂飙到 47.7%,肥胖率从 7.1% 升至 14.2% [6],增长迅速。

而这次《糖尿病、肥胖与代谢》期刊基于近 1580 万样本计算出的年龄标化数据显示,2019 年,有超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超重,13.7% 的中国人达到肥胖的地步 [4],这意味着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是超重或肥胖的 。

中国人的苗条时代真的过去了,年轻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词也变成了“我要减肥!!!”

虽然中国人整体在发胖,但不同地方的人发胖程度并不一样。就像北方的马路比南方宽,北方的小葱到南方能当大葱使,好像除了蟑螂,北方很多东西都比南方大一号。

下面有一份根据近 1580 万样本数据画出的除港澳台外全国各省肥胖率地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北方省市都被深色包围了,河北、内蒙、山东、天津、辽宁就占据了肥胖率的头五席 [4]。

而相应的,“瘦子”比例最高的五个省份则都在南方。拿肥胖率只有 8.9% 的最瘦省份海南来看,它的肥胖率只有最胖省份河北的 2/5 [4]。

更扎心的是,除了 BMI 能反映的普通型肥胖,以腰围为判定数据的腹型肥胖,北方的肥胖率依然高于南方。所谓腹型肥胖,指的是中国成年男性的腰围大于 90 厘米,或女性大于 85 厘米的情况 [7]。

根据《肥胖》杂志上一项样本量为 44 万的研究,天津、西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的腹型肥胖最为严重[8]。所以从数据上看,北方人的腰,是要比南方人粗一些的。

北方朋友可能对这些结果感到很扎心,但想想自己天天吃的馒头、面条、分量巨大的肉,再对比南方人们蒸煮的鱼虾、充足的时蔬和小碗饭。

还有自己一到冬天就只想炕上蹲,而夏天超长待机的海南朋友巴不得天天水里泡着,恐怕就不再对这个残酷事实发出异议了。

“男性”难逃中年发福

如果要比身材,女性的身材可以说普遍比男性要好,都说人到中年,不胖也难,但最常见的还是一些挺着大肚子的中年男性。

男性有多容易胖呢?1580 万大样本数据显示,男性的超重和肥胖比例都比女性更高,超重和肥胖“高峰年龄”也比女性更早到来。

从超重情况看,男同胞在 50-59 岁时超重率达到高峰,有 48.2% 的“知天命”大叔都超重了,而女性的超重率高峰在十年以后,到 65-69 这个年龄段超重的女性比例才最高,并且还比男性峰值低 6.2% [4]。

如果看比超重更严重一点的肥胖指标,情况也并没有变。35-39 岁是男性最胖的时期,而这个发福期可以持续到 49 岁,这两个年龄段中,超过 1/5 的男性都身材过胖。

反观同年龄段的女性,肥胖比例控制在 10% 左右 [4]。

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就像之前热播剧《漫长的季节》中的彪子和丽茹——到了中老年,彪子大腹便便,而丽茹身材并没有走样。这样的胖瘦对照恐怕是不少中国中年男女的缩影。

这个缩影的背后,除了年龄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和缺衣少食的年代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太多了。但经济条件的改善,在男女身材上又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状况。

中疾控营养与健康所曾经做过研究 [9],发现学历更高、有钱的男性群体,要比学历更低、没钱的人更胖。

而女性则恰好相反,学历越高,越有钱,身材越苗条。从工作类型来看,在男性群体中,不用真正“搬砖”的人反而更胖。而女性群体中,越需要卖力气的人越壮实 [9]。

这几个维度对比后,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男性社会经济条件越优渥越胖,而女性则相反。

这或许并不难理解,当女性有钱有闲,不少人会考虑身材管理,高学历中青年女白领大多是健身、轻食、抗糖等减脂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而把饭桌酒桌作为重要交际场所的中年男人,也不受那么严苛的身材凝视,发胖就成为一种难逃的宿命。

光吃不动,小心身体抗议

人长胖,吃得多动得少永远是最简单的解释,对比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每天吃进去的热量其实变少了,但每天大鱼大肉的,吃进去的脂肪比例高了近一倍 [10],与此同时促消化的粗粮却吃得不够了。

不只是吃得多,中国人也更不爱动了,当“996”成为家常便饭,上班已经耗尽了打工人所有力气,能坚持往健身房跑的都是勇士,每周至少锻炼一次的成年人根本不足 1/4 [11]。

当代人只要有 Wi-Fi 和外卖,完全可以在家“宅一天”,只是光吃不动一时爽,穿衣打扮火葬场,每到捯饬自己的时候就悔恨自己不够努力,但坚持减肥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

因此我们也常常自我安慰,生活已经这么难了,就不要再为难自己了,尤其看完这份 1580 万样本的研究,大家可能从中获得些安慰——变胖的不止我一个,大家都在胖,四舍五入就等于我并没有胖。

只是这种掩耳盗铃的办法,身体可能不会答应。

因为在肥胖的情况下,脂肪肝的患病率是健康体重下的六倍,糖尿病的患病率是健康体重下的三倍,甚至得慢性肾病的概率也会更高些 [4]。

所以身材管理从不该是因为外貌焦虑,而是明白在深夜点的每份炸鸡、烧烤可能都会反弹到自己的生命长度上。

下次立 flag 要少吃两口或者多跑几公里的时候,大家记得要言出必行,别人生几十年,养得最成功的“多肉”是自己。

来源:网易数读

编辑:张皓玥

责编:刘澄芮 审核:周锴 杜红丽

CGP述评 |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研究进展

本文来源:赵琳琳,罗琪,胡清华,等.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4.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19.(点击查看原文)
👈

衰弱已从强调以躯体衰弱为主的单一维度,发展为涵盖躯体衰弱、心理衰弱、社会衰弱等多维度的概念。围绕社区老年人开展多维衰弱的研究是解决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碎片化难题,提升老年人群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梳理多维衰弱概念的演进历程,分类阐述可应用于社区老年人的多维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衰弱各维度间的相互作用,来评估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对健康结局的预测价值。

多维衰弱的概念演进历程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BRIEN等于1968年首次提出“衰弱”的概念,用以描述因缺乏他人支持而难以保持独立自主的特殊老年群体;

WOODHOUSE等

于1988年补充完善为“老年人衰弱是指年龄≥65岁的老年人,需要依靠他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可无明显心、肺、肝、肾等躯体疾病,仅实验室检查轻微异常”

;ROCKWOOD于1994年进一步提出了“衰弱可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动态发展”的观点。

在衰弱研究早期,尽管学者描述了衰弱的动态特征,但衰弱概念常与失能、残疾及共病等概念混淆。

直至2001年,FRIED等的研究才将衰弱与共病和残疾区别开来,基于生理学标准将衰弱定义为身体的某种表型,是因“个体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及平衡破坏,导致机体脆弱性增加,应激抵抗能力下降”,开创了躯体衰弱研究的先河。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提出了“多维衰弱”的观点,认为衰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

。在

这一研究阶段,上述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多维衰弱各个维度研究的基础,但多维衰弱内涵未获得普遍共识,此阶段研究仍聚焦于以躯体衰弱为主的单一维度。

最终在2007年,ROCKWOOD等基于累积缺陷理论定义多维衰弱为“衰弱是人体多系统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的缺陷累积,涵盖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营养、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

2010年GOBBENS提出整合衰弱模式,认为“衰弱是躯体衰弱、心理衰弱、社会衰弱维度的整合,且各维度间存在相互作用,并呈动态变化,可增加不良结局风险”。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种衰弱相关测量工具,奠定了多维衰弱影响因素、健康结局及干预研究的基础。多维衰弱研究虽然长时间滞后于躯体衰弱研究,且概念仍未达成共识、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化定义,但其内涵已可被概括为“个体存在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功能领域的缺失,导致其应激抵抗力下降、不良结局风险增加”。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测量工具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筛查应使用适合社区情境、操作简单、测评有效、综合性强的工具。目前多维衰弱的测评工具种类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Tilburg衰弱指标(TFI)、Kihon Check清单(KCL)、衰弱指数(FI)、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FAI)、Edmonton衰弱量表(EFS)、临床衰弱量表(CHS)、格罗宁根衰弱指标GFI等。

01 从评价方式角度分析

目前应用于社区老年人衰弱多维评价的量表多为自我报告式,如TFI、KCL等;也有部分评价工具供社区护理保健人员评估使用,以评价社区老年患者的衰弱状态,如FI指数、CHS等。现有他评工具客观性强,评价结果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但对评价人员要求较高,且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而自评工具易出现测量偏倚,在使用过程中需采取措施减少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因此建议未来可在自评工具使用基础上结合操作简便的他评工具,提高评价准确性。

02 从评价模型角度分析

现阶段多维衰弱评价工具主要经由三种经典模型发展而来,一种是在整合衰弱模式基础上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发的多维衰弱测量工具,如TFI(其包括躯体、心理、社会衰弱三个基础维度),也有学者纳入认知衰弱、环境衰弱等概念;另一种是基于累积缺陷模型开发的综合量表,如衰弱指数FI,将个体衰弱视作机体整体受损,包括生理、心理、生活及既往史等维度;最后一种是在衰弱循环模型基础上而来,如EFS,是一种他评工具,包括认知、营养、一般健康状况、日常活动、精神状态、社会支持等维度。

03 从评价结果角度分析

根据现有测量工具,能通过不同临界值将老年人分为健康状态、衰弱前期状态、衰弱状态等,并根据总分不同划分为轻、中、重度衰弱三个风险等级,总得分越高说明衰弱程度越严重。由此看出从健康状态发展至衰弱状态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但其发生发展轨迹尚不明确。

04 从评价时间角度分析

经典衰弱量表评价时间较长,部分学者在经典多维衰弱量表基础上精简条目,形成快速评价量表,如Zulfiqar衰弱量表,平均可在2 min内完成测评。但需进一步研究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指标代表性好、敏感度高、独立性强。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影响因素

0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发生至关重要,存在躯体功能受限、营养不良以及体重增加或降低等三种状态的社区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衰弱发生风险。客观评估的身体活动缺乏与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有关已被系统评价所证实。

蛋白质等常量营养素与衰弱的关系已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一项包含了5 679名年龄≥65岁的日本社区老年人的横断面调查发现,蛋白质摄入量与多维衰弱呈反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调整混杂因素影响后发现,较高的蛋白质摄入量可降低男性及女性多维衰弱的概率,中国一项类似研究结果也与之相同。躯体功能受限及营养不良与多维衰弱相互作用,易形成威胁社区老年人群健康的恶性循环。

多数研究显示体重不足或超重是社区老年人衰弱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体重对衰弱的变化具有年龄差异。瑞典一项长达27年的队列研究显示,体重不足是65岁以下老年人衰弱指数增长的危险因素,而超重或肥胖则对65岁以上人群作用显著。

02 心理因素

国内外多关注抑郁症状这一心理因素对多维衰弱的影响且结论较为一致,而对于其他心理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证实抑郁症状和老年人多维衰弱存在正相关,即抑郁程度越重,衰弱患病率越高。

同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是加速老年人多维衰弱进展的因素。目前国内研究多聚焦于门诊及住院人群,涉及社区人群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因此未来需开展更多社区人群的队列研究以证实国内老年人群抑郁和多维衰弱的因果关系。

相较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与多维衰弱的关系多被忽视且仅关注住院人群。荷兰一项研究使用GFI量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调查也发现了该关系。

总体而言,目前研究局限于住院人群,未来研究应聚焦社区情境下对衰弱老年人进行焦虑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03 社会因素

上下滑动查看具体内容

▶ 社会人口学因素: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与年龄、性别、地域、经济水平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有关。年龄是多维衰弱的独立预测因素,衰弱风险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维衰弱具有性别差异,GOBBENS等对葡萄牙年龄≥75岁的社区老年人进行为期7年的队列随访后发现,女性更容易由健康状态转变为多维衰弱状态。因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等差异,社区老年人群多维衰弱存在城乡差异。多数研究显示相较于城市社区老年人,农村衰弱发生率及衰弱评分较高;亦有研究显示城市社区老年人衰弱程度较农村人高,可能与评估工具及调查人群差异有关。

社会关系因素:目前关于社会关系因素对多维衰弱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社会参与、社会网络等方面。社区老年人衰弱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衰弱程度越低。一项对544名年龄≥60岁的中国社区老年人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衰弱呈显著负相关(OR=0.652),这与瑞典一项为期27年的纵向研究结果相符。上述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多维衰弱的影响可能存在年龄差异,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在不同年龄群组的社区老年人群中社会支持对衰弱的影响。

社会参与是衰弱的影响因素。系统综述显示,社会参与对衰弱的预测作用较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更强。涉及不同地域的多项研究显示,社会参与与社区老年人群衰弱呈负相关,但社会参与程度对多维衰弱发生风险的作用在不同健康人群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社区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参与程度高对于健康及衰弱前期人群有显著改善,而对于衰弱人群无显著作用,未来需更多大人群队列研究对两者关联作进一步探索。

针对社会网络因素对多维衰弱的作用,研究者多采用社会隔离这一指标加以分析,即评估社会隔离对多维衰弱的影响。总体而言,社会隔离是多维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社会网络因素对衰弱的作用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对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社会网络差与衰弱风险增高有关,而社区老年女性对社会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未来应利用纵向研究聚焦不同亚组社区老年人群的不同维度社会网络与衰弱之间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为后续衰弱干预研究提供证据基础。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各亚型间的关联

01 躯体衰弱与社会衰弱的关系

社会衰弱是躯体衰弱的前置条件,反之,多数研究显示躯体衰弱也可加重社会衰弱的风险。此外,躯体衰弱和社会衰弱间的相互作用在选择不同统计方法处理数据时呈现结果不一致。如波兰学者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躯体衰弱与社会衰弱呈弱相关(r=0.15),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会衰弱与躯体衰弱无相关关系,此结论与韩国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一致。

02 躯体衰弱和心理衰弱的关系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躯体衰弱与心理衰弱显著相关。LI等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显示,躯体衰弱程度高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心理衰弱水平;SACHA等的横断面研究表明躯体衰弱主要与心理衰弱有关,SUGIE等的路径分析研究也表明心理衰弱与躯体衰弱有显著关系(路径系数为0.35)。

由于无明确心理衰弱定义和测评工具,有关躯体衰弱和心理衰弱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数据二次分析和横断面调查。未来研究需明确心理衰弱内涵,开发有效测量工具,从而为研究两者关系奠定基础。

03 社会衰弱和心理衰弱的关系

现有研究表明社会衰弱与心理衰弱密切相关。WAHYUNINGSIH等的研究显示社会衰弱与心理衰弱有关;SACHA等对这一相关关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社会衰弱完全由心理衰弱决定;SUGIE的路径分析结果也表明社会衰弱与心理衰弱有显著关系(路径系数为0.42)。目前有关社会衰弱与心理衰弱的研究较少,且主要聚焦于两者的相关性,有待于对两者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健康结局

评估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可预测多种健康结局,如死亡率、残疾、生活质量、疾病风险等。且多维评估工具在社区情境内实用性更强,可融入现有社区评估流程,与干预紧密联系。在预测长期健康结局(>1年)方面,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多维衰弱评估比评估以躯体衰弱为主的单一维度更具优势。但也有研究显示现有多维衰弱及单维衰弱的评估工具对长期健康结局的预测性能均不佳。另有研究显示,多维衰弱评估对于短期健康结局(≤1年)的预测性能不佳。

总体而言,在社区情境下,评估老年人多维衰弱,可有效识别和预测社区老年人短期和长期的健康状态,利于健康干预策略的制定及实施。

小结

近年来衰弱的多维属性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和关注,同时在社区情境下研究老年人多维衰弱的现状利于全面识别其危险因素,预测健康结局并制定干预策略,以达到延缓甚至逆转衰弱进程的目的。

目前国内关于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

,多采用小样本的横断面调查,探讨多维衰弱的发生机制及发展轨迹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较少;

影响因素方面

,多关注生理、心理和人口经济学等影响因素,较少涉及家庭资源、社会环境、社会网络等因素,且甚少对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和调节作用做深层次探索。因此,后续研究可基于社区人群开展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究多维衰弱的发生发展轨迹,期于为制定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多主体防控和干预策略,逆转其不良健康结局提供证据基础。

本研究局限性

:(1)受限于语言及版权问题,部分文献无法获取,存在纳入文献不够全面的问题;(2)多维衰弱影响因素及结局预测的研究使用的评估工具并不统一,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通信作者简介

邵爽,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慢病管理。主持省部级、校局级课题多项,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SCI 10篇,中文核心期刊科研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5部。担任北京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全科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第一作者简介

赵琳琳

,全科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防融合及共病人群衰弱机制,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全科医学》发表研究论文3篇,参与发表多篇SCI及中文核心论文。

·END·

🔔

加入作者交流群

备注姓名 单位 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www.chinagp.net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账号:13050164510800001144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联系方式:

电话:010-68318198; 0310-2067118

服务热线:18501180651

科研-合作热线:15010211890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 关注我们 ·

杂志官网

微信公众号

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