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走路喘气(肥胖走路喘气费劲)
- 1、30岁的她走路气喘,身体“发胖”,没想到是这里长了肿瘤,这种罕见肿瘤“喜欢”年轻人
- 2、350斤!五六米路走得气喘吁吁 小伙重度肥胖被下“病危通知”
- 3、中年男子310斤 重度肥胖引发心衰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30岁的她走路气喘,身体“发胖”,没想到是这里长了肿瘤,这种罕见肿瘤“喜欢”年轻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屹峰
心脏也会得肿瘤。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30多岁的李女士因为心脏肿瘤,刚刚从国科大肿瘤医院出院,“从来没想到,肿瘤会长在心脏上。”
国科大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及罕见肿瘤内科主任方美玉介绍,心脏肿瘤是肿瘤中的一种罕见病,发病率只有千万分之一,全国每年这样的病例也不过几十例,“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确诊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
李女士是浙江人,平时在上海工作。大概一年前,她的身体出现异样,最初是肚子鼓胀,走路喘气厉害,她上班的地方在6楼,平时可以一口气爬上去,“那段时间,我只能爬3层楼。”
去年3月中旬,李女士去附近小医院就诊,分别得出过肺炎、糖尿病的结论,“我按照肺炎治疗,盐水挂了半个多月。”
这期间,情况略有好转,但大概到了4月底,她又出现走路喘气,爬不动楼梯的情况,“我就去了上海一家三甲医院。”
做CT检查时,医生问她:是不是以前做过心脏手术?好像是有纱布遗漏在里面了。
“心脏手术我肯定是没做过的。”李女士一口否认。
医生建议她赶快去心外科就诊,因为心脏处有一大块阴影。
“我去了心外科,又做了心脏彩超等检查后,医生让我赶快住院,说我心脏处有肿瘤。腹腔有积液,脚肿等都是这个原因。”
在确诊之前,李女士也察觉到自己的身体好像“大”了一圈,“没想到是浮肿,我以为是发胖了。”
视觉中国供图
李女士心脏处的肿瘤大概4.5厘米大小,是血管肉瘤,一种恶性肿瘤。
2020年5月份,李女士在上海的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没有进行辅助治疗。那之后,她定期复查。今年2月份复查发现,肿瘤出现了复发。
复发的肿瘤最初4厘米大小,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增长到6厘米左右。
这次复发后,李女士选择在杭州治疗,她咨询了几家医院,都表示,只能姑息性切除,也就是复发的、肉眼可见的肿瘤可以切除,但周边的肿瘤细胞切除不了。这也就意味着,手术意义不大。
最后,李女士找到了方美玉。
“她是原发性心脏肿瘤,肿瘤长在右心房的位置,侵犯到了心室。她出现气喘,其实是心衰的表现,因为心脏功能减弱。另外,因为肿瘤压迫,血流不畅,所以又出现全身浮肿。”方美玉记得,李女士前几次来就诊时,连医院内的陡坡都走得气喘吁吁。
李女士的情况不适合再行手术切除,方美玉给她制定了化疗方案。
方美玉介绍,心脏肿瘤在临床中非常少见,她所在的罕见病门诊一年接诊不超过10例。全身或者四肢浮肿、气喘等都是心脏肿瘤的典型特征。“很多患者最初都会以为是呼吸道疾病,到确诊的时候,往往比较迟了。”
一般来说,心脏肿瘤会长在心房位置,有的则是在距离心脏比较近的大血管处,如主动脉,肺动脉等,小部分肿瘤细胞形成的栓子脱落后会掉进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脑中,形成肺栓塞或者脑梗,危及患者生命。
从临床病例来看,来就诊的心脏肿瘤患者大多比较年轻,年龄在20岁到40多岁之间。
“今年我们接诊过一位17岁的男孩,来就诊时,心脏肿瘤已经长到10多厘米大,去年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最初也是出现胸闷气急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化疗,李女士体内的肿瘤已经缩小到3厘米大小,身体状况也改善了很多,走路、怕楼梯也不再气喘,基本生活也可以自理。
“心脏肿瘤虽然比较少见,治疗难度比较大,但目前还是有治疗手段可以运用的。有些患者觉得自己心脏得了肿瘤,就是不治之症,所以放弃治疗,这是很不可取的。”方美玉表示,目前临床来看,经过积极治疗后,生存期超过两三年的患者也并不少见,“所以和所有肿瘤一样,这类患者依然要早诊早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350斤!五六米路走得气喘吁吁 小伙重度肥胖被下“病危通知”
重获新生的小石如今已减重100多斤
“健康真好!”冬日清晨,坐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的病床上,终于不再需要高流量通气治疗仪帮助呼吸的小石(化名)忍不住感叹!年仅36岁的他是南安人,此前体重曾一度达350斤,因过度肥胖,半年之内他两次入院治疗,两次被医生从死亡边缘拉回。
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海波告诉记者,这次入院经诊断,小石因重度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导致右心衰,又因二尖瓣腱索断裂突发急性左心衰,加上肥胖并发症高血压、心肺功能差等,小石一度命悬一线。所幸,经过医院多科室联合抢救,小石化险为夷。
五六米路走得气喘吁吁
进医院直接被送ICU
小石回忆,他第一次觉得气喘时,还是6年前。当时,他是一名挖掘机驾驶员,工作需要经常爬上爬下,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走了没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我从小就有气管炎,感冒了就会喘,当时还以为是感冒了,也没有在意。”小石说,那时他体重大约220斤。2022年年底,他发现自己不仅走路容易气喘,连饭也吃不下了,稍微吃一点,就容易觉得腹胀。当时的他体重已经接近300斤,他以为自己只是单纯的水肿,便买了些利尿的药吃。
今年6月,住在教练场的小石,要从一辆车走向另一辆车时,短短五六米的距离,他每走一步都觉得上气不接下气。这下,他真的觉得不对劲了,赶紧让同事将自己送往南安当地的一家医院。没想到,一进入医院,小石就直接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医院还给家属下了病危通知书。通知书显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Ⅱ型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肺性脑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肺气肿、双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医院诊断为“病情危重,病情随时可能进一步加重,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致昏迷、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险”。
三个月瘦了100斤
医生“抢”回他一条命
“我们搏一搏!”幸运的是,当时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郑文博正在南安当地医院会诊,听说小石的情况后,立即决定将他带回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治疗。
插管上呼吸机,滴定呼吸机参数、放胸水、液体管理、抗感染治疗、减轻心脏负荷……一系列治疗紧张又有序地进行着。
“患者极重度肥胖体型、Ⅱ型呼吸衰竭合并急性右心衰,为抢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难的是呼吸机呼吸力学参数的滴定。”回想起当时的抢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亚峥说,入院时小石体重已达350斤,极重度肥胖会使大量脂肪组织堆积在胸壁、腹部和内脏,最终导致胸廓的顺应性变差,这就需要呼吸机设置的参数支持力度比较大。但小石又患有右心衰,如果参数设置过高,可能会加重他右心后负荷,这就要求医生参数值的滴定要非常精确。
“一觉醒来,我已经在ICU了。”转院第三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小石终于睁开了双眼。医生们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这意味着小石已经被他们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第四天,小石能够自主触发呼吸机。慢慢地,他能坐起来配合治疗了,第六天,小石终于安全撤下呼吸机,两天后,转入呼吸科进一步治疗。
从入院到出院三个月后,小石瘦了整整100斤。
心脏出现问题二次入院
手术后成功脱离呼吸机
10月底,小石发现自己走两步路又上气不接下气了。这次,他很谨慎,收拾了衣服直奔第一医院呼吸科。可经过治疗,他仍觉得自己缺氧厉害,平时在病房戴着高流量通气治疗仪辅助通气,上厕所摘下的短短几分钟,他就快喘不过气了。随后呼吸科邀请心血管外科等科室的会诊检查发现,小石心脏二尖瓣腱索断裂,三尖瓣大量反流,右心收缩功能严重减低,重度肺动脉高压伴有重度肺水肿。
“在极重度肥胖右心衰的基础上,小石又因二尖瓣反流伴发急性左心衰,等于全心衰衰竭,患者心脏射出去的血显然无法满足他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再加上患者因心衰造成的水肿加重缺氧。”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学军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摆在心外科医师面前,手术是小石唯一的选择。
刘海波坦言,患者体型胖、心脏位置深,手术视野严重受限,是手术面临的最大困难。尽管如此,在医疗团队的默契配合下,5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如何脱离呼吸机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因为重度肥胖患者术后极易肺不张,加上患者近期长期卧床,完全可以预计脱离呼吸机的时间将比一般人长,还需警惕各种术后并发症,比如术后痰多窒息、低氧血症、低心排综合征、长期高血压引起急性肾衰竭等,可谓困难重重。还好,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下,4天后小石顺利拔管,术后1周转入普通病房。
最好的预防是自律
肥胖人群要注重心脏检查
刘海波提醒,肥胖是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和低通气综合征重要的易感因素,同时也更容易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所以,此类患者一旦出现心脏方面的异常表现,比如气促、胸闷,要有意识进行体检,尤其是心脏相关检查,比如心脏彩超、心电图、肌钙蛋白、血脂及胆固醇等指标,同时体检频率应比普通人提高。一旦出现不适,要尽快到医院专科就诊。
孙学军也告诉记者,心脏二尖瓣腱索断裂和肥胖、高血压有很强的因果关系,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一部分老年患者是退行性改变,也就是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脏瓣膜也逐渐开始退化。另有一部分是由冠心病引起的,继发性引起瓣膜供血不足。其中,由肥胖、高血压引起的是可防、可治的,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最好的预防就是自律,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都要注意。第一,不要熬夜。第二,要节制饮食,多吃膳食纤维,少吃高糖的,例如奶茶、啤酒、夜宵等。第三,要控血糖。第四,要适当运动。
“真的非常感谢医生,让我重获新生。”小石在病房走廊进行功能锻炼,再过几天,他就能顺利出院了,这一次,他又瘦了20多斤。他说,出院后要控制饮食,争取每天步行4公里,慢慢将体重减下去。(记者 许钹钹 通讯员 林陪双 文/图)
来源:东南早报
中年男子310斤 重度肥胖引发心衰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25日电(李晓晖)代谢综合征、心脏衰竭、严重的肝硬化、呼吸困难,这可不是一位老年患者的身体指标,310余斤的赵先生(化名)是一名重度肥胖患者,由于体重巨大,他的身体机能每况愈下,情况危急。近日,经过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全流程诊疗后,改善了心肺功能与身体机能,体重也逐渐下降,重获健康的赵先生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据了解,今年1月赵先生来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就诊。徐东升主任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不仅体重超重,BMI为52Kg/㎡,还伴随严重的喘息,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为34%,正常人群为50%-70%,患有代谢综合征、心脏衰竭。于是,专家与赵先生充分沟通,为其制定了全流程诊疗模式方案,即院前减重:体重个案管理师跟踪随访病情变化、营养师给予饮食指导配合药物治疗,让患者先行降低一部分体重,改善患者的一般状态,使心肺功能适应手术的要求,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当身体指标达标后,再进行后续治疗。
半年来,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心内科、营养科、精神心理科团队的共同指导下,赵先生的身体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体重下降了50余斤,BMI下降到42Kg/㎡,腰围由163cm缩小为141cm,心肺功能稍有所改善,喘息症状好转,性格也开朗了起来。
7月15日,赵先生为寻求手术治疗再次住院,完善入院检查后,患者心功能不全依然存在,麻醉风险极大。于是,普外一科徐东升、心内一科郝刚、麻醉科刘丽君等专家组织MDT讨论,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手术预案。经过术前周全的准备,在手麻科的配合下,为患者行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手术中探查患者伴有严重的肝硬化,术中一旦出血,止血将相当困难。面对巨大的挑战,多科室团队密切配合、临危不惧,专家们用精湛细腻、操作娴熟的技术顺利完成手术。麻醉苏醒后的赵先生感慨万分,第一时间对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是医护人员的全力付出让他重获新生。
据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专家介绍,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肥胖往往伴随着多种疾病,如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黑棘皮病等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导致患者的心脏、肺脏、脑部、血管、肝脏、肾脏等发生损害,严重时甚至死亡。
专家建议胖友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做到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稳定积极的心态等,来达到一个稳定健康的体重,一旦出现体重进行性增加且伴有其它疾病时,要及时就医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