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都肥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1200万重度肥胖人群,渴望过上“普通”人生

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

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之前200多斤的时候,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把自己关在卧室打游戏,一直处在封闭的个人世界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年。”

35岁的转转是一名小学老师,自记事起,减肥是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事。为了让自己瘦下来,每天早上五点父母会叫醒她去跑步,这一度导致了她的膝盖严重磨损。可即便这样,肥胖还是伴随了整个成长时期。

成年以后,不再被父母约束,转转体重突破两百斤。为了减肥,她尝试过各种流行方法。“最狠的一次,将近4个月没吃一粒米饭,瘦了六七十斤后,一旦这根弦绷不住的时候,立刻严重反弹。”转转说几乎每次减肥都是如此,反反复复,最终以失败告终。

“减肥”总被不少爱美人士挂嘴边,“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瘦成一道闪电”……相比打造一副更符合大众流行审美的“完美身材”,对于很多像转转一样的肥胖人群, 减肥并非为了追求某种潮流或时尚,而只为回归一种正常人生。

根据《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已超过50%,重度肥胖症患者超过1200万,中国的肥胖问题日渐凸显。肥胖症与超过200种慢性病发生相关,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大众普遍的关注停留在审美层面,但肥胖带来的潜在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如何提高社会对肥胖危害的广泛认知,解决“肥胖危机”,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被低估的肥胖危机

24岁那年,转转体重达到巅峰240斤。不只是体重秤上的数字难以启齿,一系列生活困扰也随之而来。

“不管是精神状态还是个人形象气质,都处于非常差的状态。”转转说。

除了面对心理压力,很多肥胖患者还伴随着隐性健康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要用枕头把后背垫高才能入睡,如果只是平躺着,就总是觉得憋气,感觉呼吸不畅。”转转后来从医生口中得知,这种现象是许多肥胖症患者都要面对的,因为太胖了,脂肪堆积过多,呼吸道会变得非常狭窄。

事实上,不少人开始正视肥胖问题,也是因为身体亮起了红灯。26岁那年,君义投注大部分精力到减肥当中,身高158cm,体重140斤的她,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血糖严重超标。但在此之前,身体没有发现任何不适或异样。唯独结婚两年来迟迟没有成功备孕,这让她怀疑与肥胖引起的血糖超标有很大关系。

回顾日常生活习惯,君义觉得自己平时并不嗜好甜食,血糖高可能源于家族性遗传,但长辈们也多只是在四十多岁才被确诊为糖尿病。

根据上述《白皮书》,肥胖症的危害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并与增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重度肥胖症患者的相关合并症风险、以及致残和致死风险更将呈数倍至数十倍增加。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医生主任医师朱利勇教授提到,在日常接诊的肥胖人群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合并有2型糖尿病。

“老百姓认为肥胖只是营养好了,不是一种疾病,但肥胖几乎是很多疾病的‘万恶之源’,我们现在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血脂高,血压高等,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跟肥胖等有密切关系。”朱利勇教授说。

误区与希望并存

在传统认知中,减肥更重要的是守好“管住嘴,迈开腿”这条铁律。君义一开始的减肥也遵循如此,为了瘦下来,不惜花上万报健身房的私教课,日常饮食严格限制碳水摄入。 “平时吃不上什么东西,加上运动量又大,每次运动完之后,都感觉超越了身体的极限。”君义说,那段时间情绪几近崩溃,很压抑,减重效果也并不理想。

在尝试很多减肥方法都无果后,君义走进医院的减重门诊。据2021年未来营养组织对全国492家医院的问卷调查显示,调查中的全国332家三甲医院中,已有238家开设了减重专科门诊,占比71.7%。其中,涌向减重门诊的,不少是为了体重发愁或者焦虑的女性,许多三甲医院的医学减重门诊甚至一号难求。

朱利勇教授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减重手术在2019年一年突破200台后,一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已经超过400台。据朱利勇教授观察,来咨询减重手术的患者以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约在30岁左右。这类患者,过来会主动要求办住院手续,并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减重手术进行过咨询和了解。另一类人,则是在家长陪同下一起过来,患者往往是在读大学生,或者刚刚步入社会,问的最多的就是有什么并发症,担心减重手术对未来的影响。

对于走进减重门诊的患者,医生则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因人而异提供治疗方案。由于肥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减重门诊往往背靠多学科的支持,比如,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心身医学科等等。

但在临床上,患者的情况往往更复杂的多,需要医生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对减重方案做出更为谨慎的评估和判断。朱利勇教授举例,很多人肥胖但并不发病,没有伴随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通常也不建议做手术;有些人如果BMI数值不是很高,但已经出现肥胖合并高血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说明已经进入肥胖失代偿期,这类患者则建议手术干预治疗。

“就减重药物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药物能够实现。”朱利勇教授也强调,如果只是单纯肥胖,在并发症出现之前,患者可以进入早期防控。等到出现肥胖带来的各类疾病后,治疗难度就会更大,医疗支出成本也会有所增加。朱利勇教授认为,需要整体上从早期营养、饮食干预,到药物治疗,再到最后手术治疗等阶段,建立一个综合体系预防肥胖症。

结合转转和君义过往减重的经历、并发症情况和BMI指标,她们接受医生的建议后,分别于2019年、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减重手术,术后一年她们的体重均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君义的血糖指标也在此后恢复正常水平,并成功备孕,迎来了自己的宝宝。

“减重前和减重后,简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转转表示。

君义接受减重手术后

防控肥胖,刻不容缓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2.5万人接受减重手术,到2022 年接受减重手术人群达到3万人,人数逐年上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张鹏教授提到,北京友谊医院早从2009年就开始开展减重代谢手术,目前手术量居于全国领先的水平,在本专业医疗质量、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系统建设。

不过并非所有肥胖人群都适合手术。“如果BMI处于24〜28 之间,即达到超重水平,这类人群建议积极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包括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通常可以达到正常水平;如果BMI在28~32.5之间,就属于轻度肥胖症,需要接受医学减重治疗,如药物减重并辅佐以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迅速回归接近正常水平;而如果BMI超过32.5,这种情况下,通常多余体重超过了至少20公斤,无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减重都很难使体重回归正常水平,此时则应积极考虑减重手术治疗。”张鹏教授说。

从手术远期安全性方面而言,张鹏教授提及,减重手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展,目前已很成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障,且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科学方法之一。“然而,手术只是一个外力,相当于给了一次瘦下来的机会,且可帮患者更易于建立起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张鹏教授指出,即便做完减重手术,也并非一劳永逸。不同的人减重效果可能不一样,之后是否会反弹以及反弹程度,和自身长期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有很大关系。

“体重正常并不意味着体脂率和肌肉量正常,也不意味着随着年龄增加体重会长期正常。”张鹏教授说,“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也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做好自身体重管理,除了不暴饮暴食、尽量减少烟酒零食饮料和垃圾食品、坚持正常的昼夜作息外,每天还要动一动,按照我们国家推荐的国民运动指南,建议每人一周有至少150分钟的运动时间,具体是每周至少5次运动,每次至少半个小时。运动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可以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譬如说尽量乘坐公交通勤或者共享单车通勤、少坐一站地铁多走一站路、每次走路时候尽量快一些等,就可以较容易地达到效果。”

近年来,随着减重手术量逐年增加,不科学、不规范“减肥”社会乱象频发。推动减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需要多方发力。去年2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涵盖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等国内六大权威学术组织的“减重代谢外科规范化建设与质量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规范,为通过考核符合标准的医院予以受证,从行业层面加强肥胖代谢外科的质量控制,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肥胖标准以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全社会对肥胖疾病的关注与认知。

作者:誉瑾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西班牙公主姐妹现场观奥运,都胖了;荷兰美丽公主嚼口香糖被瞪

据英国《每日邮报》当地时间7月29日消息,当日,两位西班牙公主——18岁的莱昂诺尔与她17岁的妹妹索菲亚来到巴黎艾菲尔铁塔体育场的看台上,观看沙滩排球比赛。同场观赛的还有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玛克西玛王后及他们的两个女儿。莱昂诺尔姐妹俩是单独出现在观众席上的,没有父母陪伴,姐妹二人看得很是自在又投入,也看得出来,姐妹俩都胖了;另一边,19岁的荷兰公主亚历克西亚就有点倒霉了,她因为边看比赛边伸出舌头来嚼口香糖,被王后妈妈瞪视,舌头特写还登上了全球媒体。

莱昂诺尔公主是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随着中学毕业,她越来越多独立承担王室工作,比如在重要场合演讲、出席公众活动等。而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带着17岁妹妹一起去看奥运比赛,对她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当天,莱昂诺尔公主和妹妹索菲亚公主观看的是沙滩排球比赛,她们坐在西班牙奥委会主席亚历杭德罗·布兰科旁边,三人都在用服装表达着对西班牙运动员的支持。主席先生穿着红黄色上衣,莱昂诺尔公主海军蓝T恤的袖口也是黄红色,正是西班牙国旗的主色调。

虽然她们小时候的可爱娃娃脸还留在人们记忆中,但这对公主姐妹的确都已经长大了。两人都画了很是富有光泽的淡妆,将深褐色的长发披在肩头。她们在观众席中时而举起手机自拍合照,不时随着场上的赛事面露担忧的神情。看得出来,她们非常享受现场观赛的快乐。

当天,荷兰王室家庭也来到比赛现场,但他们观看的是土耳其与荷兰之间的女子排球预赛。

对各国王室成员来说,观赛时的着装要体现出所在国家的特色,这已经是一条不言自明的服装要求。于是,荷兰国王一家四口的衣服上都有着橙色的元素,来表达对荷兰的支持。57岁的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不但穿着橙色外套,还戴着荷兰队运动员统一的Fila鸭舌帽。53岁的马克西玛王后穿着挺庄重的,她上身是一件驼色西服外套,搭配着修身的铅笔裙,特意系了一条长长的橙色围巾。

上图中左二的女孩就是荷兰王位继承人阿玛莉亚公主,她选择的是橙色外套,内搭蓝色T恤和牛仔裤。阿玛莉亚右手边的女孩是她的妹妹,19岁的亚历克西亚公主。看得出来小公主非常时尚,她穿着一件白色的棒球夹克,衣服侧面绣有荷兰国旗。小公主似乎很爱blingbling的饰品,耳边戴着活泼的金色耳坠,两只手上戴着好多只戒指。

当天,这一家子看排球比赛很开心,他们还不时向人群挥手。但前一天,19岁的亚历克西亚公主跟家人一起观看100米蛙泳决赛时,却出了“岔子”。当天,小公主看着比赛,一会儿拿手机拍照,一会儿又嚼起口香糖来。她像一般的青少年一样,不时用舌头将口香糖推出嘴巴外面试图吹个泡泡,母亲马克西玛王后隔着姐姐瞪视着她,脸上满是恼火。

现场的摄影记者一点也没闲着,不但拍下了母亲的眼神,还专门给亚历克西亚小公主的嘴巴拍了个特写。不知道小公主是不是会因此被母亲批评。

图源:DAILYMAIL

为啥别人“狂吃不胖”,自己“喝水都胖”?

如今,人们对于体重的关注日益增加。体重管理,成为了每个人的健康必修课。然而,在控制体重的道路上,有些小伙伴却遇到了这样的困扰: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而自己似乎喝水都长肉。这是咋回事?

“狂吃不胖”和“喝水都胖”两种状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哪种状态更健康呢?今天,我们请来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江茜,带大家一探究竟。

狂吃不胖的奥秘

所谓“狂吃不胖”,这一现象背后,可能涉及个体的基因、代谢速率、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科学研究指出,基因在决定一个人的基本代谢率和脂肪存储方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高肌肉量的人群由于肌肉组织消耗能量较多,即使在大量摄入食物的情况下也不易积累脂肪。当然这是个别现象,如果一个人每天“胡吃海塞”,又不运动,摄入的能量远远大于消耗的能量,长此以往,身体是不可能不存储脂肪的。现实中我们容易注意到某个人某一顿吃得非常多,但是在其他时间里他可能在控制饮食,或者偷偷跑步去了。

总之,狂吃不胖在现实中并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我们需要警惕“狂吃不胖”这一说法可能带来的误导,它可能会让一些人误以为无需控制饮食或增加运动量,从而忽视了对健康体重的管理。

喝水都胖的真相

相较之下,“喝水都胖”则更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那些似乎轻易就会增加体重的人。事实上,单纯不含其他物质的水是没有能量的,只喝水不增加任何能量,更不会长胖。但如果用含大量糖的饮料(如奶茶,可乐等)代替水且不控制摄入量,那就另当别论了。

另外还有些人,可能因为短时间摄入了大量的水,导致机体水肿,出现了暂时性的体重增加,看起来“胖”了。

体重的增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摄入的热量与消耗的热量之间的平衡。如果一个人的基础代谢率较低,或生活习惯导致的能量消耗减少,那么即使饮水量正常,也容易因摄入的总热量超出身体所需而导致体重增加。

两种状态哪个更健康?

江主任提醒,理解了上述两种现象的生理基础后,我们应当认识到,要说这两种状态哪种更健康,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答案。

营养专家倡导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也就是把我们的BMI(体重指数)控制在 18.5~24(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 kg/㎡))之间。健康的体重管理并不追求极端,而是倡导平衡饮食与合理运动的生活方式,吃动平衡,三减三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结合专业指导,拥抱科学,拒绝极端,才能达到既健康又理想的体重状态。

转自:健康合肥

来源: 安徽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