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临床(儿童肥胖临床研究)
警惕儿童肥胖,守护孩子健康
近年来,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一大隐患。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体型,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给孩子的成长路上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本期节目一起关注儿童肥胖问题,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线大医生:陈瑞敏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 儿童专科院区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 福州市儿童医学中心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 二级主任医师 教授 博导
本期话题:防治儿童肥胖,拒绝负重前行
我国儿童肥胖的现状
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为7.9%,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这表明儿童肥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肥胖的健康危害
心血管健康问题: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内分泌和代谢问题:肥胖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肥胖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未来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呼吸系统疾病:肥胖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哮喘等呼吸问题。由于体重过重,胸肺部的压力增加,可能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
关节问题:过重的体重会给关节带来额外负担,尤其是膝关节和踝关节,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和早期关节炎。
肝脏问题:肥胖儿童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增加。
心理健康问题
肥胖儿童可能因体型问题受到同龄人的嘲笑或歧视,这不仅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交障碍,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感到孤立并缺乏自信。这些问题进而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体重的限制,他们可能难以自如地参与某些活动或运动。
此外,儿童时期的肥胖还可能对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延续到成年,对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造成长期威胁。
儿童单纯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发病原因
单纯性肥胖:主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等,导致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和堆积。这种肥胖通常排除了由单基因遗传病和机体原有疾病所引起的病理性肥胖。
病理性肥胖:主要是由某种疾病引起的肥胖。这些疾病可能包括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肥胖、肝炎后肥胖等。此外,药物副作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导致病理性肥胖。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肥胖:患儿食欲旺盛,食量大,偏爱淀粉、油脂类食品,懒于活动。外表呈肥胖高大,体重超过同龄儿,且身高和骨龄也可能超过同龄儿。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以面颊、肩部、胸乳部及腹壁脂肪积累显著。
病理性肥胖:临床表现因具体疾病而异。例如,柯兴氏综合征可能导致脸、脖子和身体肥大,但四肢脂肪不多;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肥胖和粘液型水肿等。
并发症
单纯性肥胖:严重肥胖者可能出现肥胖通气不良综合征等并发症,但通常不会伴随其他疾病表现。
病理性肥胖:可能伴随原发病的相关并发症,如柯兴氏综合征可能伴随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伴随粘液性水肿、智力低下等。
儿童肥胖该咋办
针对儿童肥胖问题,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从而减少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对于严重肥胖的儿童或者病理肥胖性肥胖的儿童,还应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来源: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家长注意!儿童肥胖危害大,宜及早干预
5岁的离离是个小胖墩儿,爸爸妈妈看着他胖乎乎的样子,觉得特别可爱。然而,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却告知离离的爸爸妈妈,儿童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离离需要控制体重了。
体重指数可判断儿童肥胖程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儿童肥胖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有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2030年,我国7岁以上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28%,超重肥胖儿童将增至4948万人。
肥胖会对孩子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及早预防。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呢?这需要根据不同身高列出相应标准体重作为标准进行评价,该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普遍应用的方法。
体重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平方(千克/平方米)可作为诊断肥胖的简易指标,不同年龄性别对应不同BMI超重肥胖诊断值。儿童正常体重(千克)估算公式:1—6岁的儿童,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岁)×2 8;7—12岁的儿童,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7-5)/2。2—12岁的儿童正常身高(厘米)估算公式为:年龄×6 77。
肥胖会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功能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病因及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对机体产生不同影响。肥胖会对儿童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呢?
肥胖会影响呼吸系统。肥胖儿童全身脂肪明显增多,呼吸肌运动受限,腹腔内脂肪的增多会使腹压增高,上述因素都会影响正常的肺通气功能,严重时会表现为头晕、乏力、疲倦、嗜睡等。由于呼吸效率降低,造成肺动脉持续高压,最终还可能导致肺心病。肥胖的孩子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还可能导致哮喘和睡眠障碍。同时,肥胖引起的缺氧会使儿童呼吸道疾病不易治愈,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呼吸衰竭。
肥胖儿童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肥胖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严重时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疲倦无力等。肥胖严重时还会引发儿童患上胆结石和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
肥胖儿童还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比较高,长期下去就会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埋下伏笔。除此之外,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摄入的油脂及垃圾食品过多,而活动量较少所致。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以及体内的糖代谢异常,所以肥胖儿童比其他正常儿童患有2型糖尿病的几率更大。
肥胖儿童容易性早熟。性早熟,是指在性发育年龄以前出现了第二性征,即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出现,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外生殖器发育等。一般认为,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可诊断为性早熟。儿童肥胖易导致内分泌系统异常,性激素分泌紊乱,出现性早熟。
肥胖儿童易出现智力低下及心理问题。研究表明,过于肥胖的儿童,其智商常常低于健康儿童,并且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心理方面会比健康儿童更焦虑。久而久之会出现抑郁、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这种心理上的疾病比身体上的疾病对孩子造成的打击更大更持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如果儿童肥胖的状况持续到成年,还容易患胆结石、骨关节病、皮肤病、静脉曲张、痛风、肿瘤等疾病。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早预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保持健康的体态。过于肥胖的儿童,如果符合手术指征,还可以选择减重与代谢手术这种治疗方式。
转自:科普时报
作者:古建辉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图源:摄图网
来源: 蝌蚪五线谱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 怎么防怎么控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如何科学、系统采取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在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中,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强调技术支撑提出三级预防
提及此次印发的《技术导则》的特点,参与起草的专家之一、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张倩表示,一是强调技术支撑,提出三级预防策略;二是提出了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措施。
《技术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专家介绍,肥胖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影响,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情况的中小学生防控重点各有不同。
“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张倩表示,《技术导则》从评估筛查、生活干预和控制、及时诊断治疗等方面入手,强调分级实施预防策略,构建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其中,一级预防干预技术强调在超重肥胖发生前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其中包括进行超重肥胖风险评估,鼓励学校和家长运用和《技术导则》同时印发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评估个体和群体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通过早期识别超重肥胖高危个体,为针对性地开展饮食、身体活动干预提供依据。一级预防干预技术中包括的生活方式管理、营造支持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干预技术侧重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和早期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包括进行筛查建档、评估预警、个体干预。“专业机构指导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等工作,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监测。同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体检结果,指导家长关注并定期监测学生体重变化。”张倩介绍,对已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学生,根据综合评估结果予以预警,并及时告知学校和家长。
此外,二级预防干预技术还包括个体化干预,即专业机构要指导学校、家庭和超重肥胖学生,通过优化饮食结构、加强身体活动、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等措施,实施个体化干预,控制学生超重肥胖程度。
三级预防干预技术则侧重对严重肥胖及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根据相关指南规范,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干预,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及时控制肥胖及相关疾病,必要时采取临床治疗。”张倩解释,三级预防策略为构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搭建了框架,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措施也在《技术导则》中进一步细化。
实现多病共防凝聚社会合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张倩强调,诸多现状急需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一系列保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一些政策文件从公共卫生角度出发,提出了更多综合干预的技术和措施。比如,国家疾控局2023年8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科学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水平。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印发的《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指出,学生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可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
“多病的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张倩介绍,此次印发的《技术导则》也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实现多病共防的具体实施措施。
据介绍,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缺乏、睡眠不规律、营养失衡等因素往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因。《技术导则》指出,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存在共同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如膳食结构不合理、户外活动不足、健康素养不高等。
“为此,可通过促进合理膳食、促进身体活动、提高防控知识知晓度、保持充足睡眠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亲子交流等综合手段,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张倩说。
此外,《技术导则》还提出加强监测干预、推动关口前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支持环境等具体实施措施。
“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需要将防控技术落到实处,构建立体防护网络。”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刘爱东说。
专家表示,推动《技术导则》进一步落地落实,一是要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和各专业机构用好《技术导则》,加强监测干预,纵向发挥实效;二是要发挥横向联动作用,卫生健康与教育、体育等多部门共同推动政策落地,营造支持环境。
依据三级预防策略的思路,目前已有一些试点工作正在开展。“中小学生肥胖防控行动试点工作覆盖北京市房山区及顺义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山东省青岛市、四川省成都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地的部分中小学校。试点通过开展创建健康环境、提升学校供餐质量、促进学生身体活动、加强营养监测、普及营养健康知识等工作,预防与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张倩表示,希望能通过试点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板,进一步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预防控制机制。
专家介绍,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围绕三级预防策略,持续探索更多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有益经验和有效路径。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1R0IU7J】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