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纹学生(肥胖纹儿)
初一女童肚子隆起、腹痛、长妊娠纹,医生:没怀孕,但情况更致命
前段时间,江苏的王女士接到了女儿学校班主任的电话,请她来学校一趟。电话里,班主任支支吾吾的,只说家长尽快到校面谈。虽然疑惑,但是王女士也不敢耽搁。
到了学校之后,王女士一看到女儿宁宁毫发无伤、端坐在办公室中间,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可是,接下来班主任的话让她的心凉了半截。
原来,今天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全班同学跑个400米,女儿宁宁跟老师说自己肚子不舒服,跑不动。体育老师看了她一眼,没有再说什么。
对于这个女学生,体育老师很有印象。个头不高,体重不轻,体能素质一直不行。最近,举手请假要求休息的次数越来越多。
学生的理由不是肚子疼,就是来大姨妈了。一个学期的体育课,没有几次能正常跑完步的。等到测试的时候,学生躲不掉了,哼哧哼哧地落在最后面。
考虑到最近天气热,体育老师也没有太为难学生们,同意了王女士女儿宁宁的请求,还询问了班上其他同学有没有身体不适的。
等孩子们跑完400米之后,体育老师带着班上同学们到了阴凉地方开始教学。今天安排了仰卧起坐训练,老师把同学们分为两人一组,一方跪在另一方的脚面上,抱住同学的腿做练习。
轮到宁宁的时候,她躺在垫子上,做好准备姿势,等待体育老师按下秒表。老师发出号令之后,宁宁做起了仰卧起坐。做着做着,同学们发出了一声尖叫!
原来,宁宁的仰卧起坐做得歪七扭八,上衣都卷起来了。女同学好心想帮宁宁整理一下,没想到却看到了宁宁肚子可怕的纹路!
女孩子的一声尖叫,引起了旁边不少同学的注意。女同学哭丧着脸说:宁宁,你的肚子怎么了啊?怎么像西瓜一样啊...
体育老师被同学们的声音吸引了过来。听到女学生的议论,想起宁宁这堂课跑步前的反应。出于保护学生安全的考虑,他让体育委员照看班级,带着宁宁去找了班主任。
一开始,几位老师只是关心宁宁的身体,是不是真的有什么不舒服。直到女老师看到宁宁的肚子,眉头一紧,赶紧喊来其他老师一起商量。
宁宁只有13岁,体重已经超过140斤了,尤其是肚子一天比一天圆。平时大家只以为孩子是个小胖墩,以后减肥得吃苦了。没想到,这次却发现了宁宁有妊娠纹!
联想到孩子平时体能素质差,经常举手跟老师反应肚子疼。有一次因为肚子坠痛,还耽误了考试,惊动了监考老师。诸如此类的线索汇聚在一起,老师不能干坐着了,赶紧通知家长。
王女士听到老师的话,心里十分复杂。女儿的体重的确有些异常升高,她一直以为女儿是随自己,爱吃不爱运动,有点肥胖导致的。肚子的纹路,可能就是肥胖纹。
到了学校, 班主任对着家长旁敲侧击:“宁宁这孩子的月经正常吗?最近来了没有?”
这一句话让王女士如梦初醒!她反复回忆女儿的经期,好像的确是从今年开始,月经开始
变得不正常。是不是大人猜想的那样呢?
王女士转头问女儿,让孩子跟妈妈说实话。放学时间都去哪了?周末说去朋友家玩,是真的吗?面对妈妈和老师的质问,宁宁捂住肚子,一直否认。
没办法,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医院做个检查。就算大人的怀疑错了,也得搞清楚孩子身体到底有没有疾病。
从学校出来之后,王女士带着女儿直奔医院。接诊医生一看到孩子的肚子,也皱起了眉头。首先,需要确认是否怀孕。
当检查结果出来的那一刻,王女士的心终于放下了,因为女儿不是怀孕!她胡思乱想了一早上,现在安心了。
可医生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不是怀孕的话,患者的情况可能就更严重了...
肚子里有东西,随时会“爆炸”!
没等妈妈喘口气,医生赶紧要求进一步检查。“如果确诊的话,你家小姑娘的情况可比怀孕要危险的多!她肚子里有东西啊!”
一听这话,王女士就傻了。本以为女儿不是肥胖,就是怀孕。现在,最可怕的选项被排除了,医生却告诉她更危险了?
等到相关报告出来的那一刻,医生严肃地跟家长谈话:女孩必须马上做手术,抽出肚子里的东西。不然,短期内生命安全都有问题。从长期来看,孩子将来可能无法生育。
到底是出什么问题了?13岁的小姑娘,肚子里有什么东西,如此致命?
原来,13岁的宁宁肚子里没有婴儿,而是一个超大型卵巢囊肿,已经压迫到其他脏器,随时可能爆炸!
为了保命,必须先给孩子抽出几斤重的囊液。否则孩子可能出现大出血、肠坏死等不堪设想的情况!
什么是卵巢囊肿?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呢?
对于女性来讲,卵巢囊肿并不是一个罕见病。但总感觉是年纪比较大的女性才会得病,13岁的小姑娘也会卵巢囊肿吗?
其实,卵巢囊肿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生理性的话,一般跟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而病理性的话,形成原因很多,大家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在其中。
为什么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患上卵巢囊肿,年纪低至20岁、甚至十几岁呢?
01 内分泌
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因为体内分泌过多的激素、内分泌激素,导致卵巢囊肿的情况并不少见。
02 遗传因素
遗传、家族史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03 生活方式精神压力
饮食中摄入过高胆固醇,可能与其有关。而且生活作息紊乱、精神压力过大的话,也会影响身体情况。
04 环境因素
电离辐射、石棉、滑石粉可能会影响卵母细胞,从而影响卵巢健康。
05 滥用保健品
有些女性滥用保健品,服用激素类药物、滋补品,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这种常见病,不分年龄段!
Dr.X说
针对这一疾病,我更担心的是年轻女性和青春期孩子。因为这一部位在盆腔内部,早期症状可能就是肚子胀疼,尿急等,很难较早发现。
可是适龄成年女性所做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一般发现得还是比较早的。可是偏偏这种病也会对少女、未生育过的年轻女性下手。尤其是小孩子的体检,一般很难发现。建议家长多学点科普知识。摸摸儿童肚子有没有异常的小包块,或体重变动异常。
13岁儿子248斤,爸爸发现这幕急了!太胖比太矮更麻烦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南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指南显示,在1982年,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0.2%;到了2020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直升到7.9%。
今年全国两会,教育部长怀进鹏发声坚决主张保障学生每日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其初衷正是希望推动解决“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困扰。
近日,本报记者在多家儿童医院采访发现,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高,而对孩子的肥胖则一笑而过。对此,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表示:其实孩子的身高问题与体重问题紧密相关,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
浙大儿院,候诊的家长带着孩子测量身高体重。记者 肖暖暖 摄
来看身高,
但问题往往出在肥胖
星期五早上8点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的诊室门口,已经来了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诊室的门上贴着提示牌,提醒患儿签到后先到护士站测量身高、体重。
相比体重,身高更受现场家长的关注。开诊后一小时里,家长基本都在为孩子矮小而发愁。有人问:要不要给孩子打长高针?
董关萍根据患儿不同情况提供医嘱,有几个建议频频出现:早睡觉;多跳绳、跳高;睡前不要吃东西……
也有不少家长为孩子身高赶来医院,结果被告知需要给孩子减重。9岁的小黄被爸爸带来复查,她身高约1.32米,体重比标准体重重了十几斤,有时会觉得胸闷,晚上睡觉会打呼噜。董关萍看诊后提醒家长:小姑娘要减肥了,不然会影响身高。
董关萍说,儿童体重和身高息息相关,体重减下去,身高自然就长上来。和小黄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提前发育和长个变慢来到医院,在董关萍提醒后开始减肥。
以董关萍所在的内分泌科为例,每年门诊量在13万人次左右,专程来看肥胖问题的患儿只有四五千。
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医生宋叶梅告诉记者,当地的学校会把体检结果反馈给家长,但家长重视程度不受学校和医生左右——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一年接诊的“小胖墩”仅100多个。宋叶梅还发现,就算孩子被带到医院,医生的医嘱也不一定有效果。
“很多人认为,长得胖说明养得好,有什么问题?他们觉得孩子胖不是病。”董关萍说。
如果说身高是孩子成长的“显性竖坐标”,那么体重很多时候成了家长视而不见的“隐蔽横坐标”,被遮盖在了“圆润可爱”的夸奖下。
家长和医生围在一块查看检查单。记者 肖暖暖 摄
儿童肥胖,
越拖久毛病越严重
在今年1月举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联盟学术会议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了10倍以上,且低龄化、扩大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医多年,董关萍发现,近些年,儿童肥胖症的数量有明显增长,肥胖成因和饮食、运动、压力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
“生活条件变好,孩子的饮食水平直线上升,营养过剩变得很常见。尤其是假期,零食、煎炸烤类的快餐更是不少孩子的家常便饭。”门诊中,她得知一个小女孩每天都喝几大瓶酸奶,就赶紧叫停。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无形中助推儿童体重增长,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成了很多孩子的常态。此外,相比过去,学龄儿童的学业压力变大,体育运动的时间被压缩,客观上也导致了热量消耗减少,体重增长。
伴随学习压力出现的还有心理压力、睡眠时间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儿童体重管理。
肥胖,从多方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采访中,多位医生表示,儿童肥胖常常伴随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并发症。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问题。
可惜的是,由于家长对儿童肥胖缺乏重视,往往会拖到问题较严重时,才会直呼后悔。
去年7月初,13岁的强强来到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就诊。身高1米7的他,体重有124公斤,最终确诊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和脂肪肝。
强强的背影。图源:浙大儿院
强强爸爸说,在来儿院就诊前,强强肝功能不好已有一年多,吃了药,时好时坏,当时没当回事。直到看见强强胸部发育、肚子上出现紫色的肥胖纹,脖子也变黑了,这才“坐不住”。
孩子成了“小胖墩”,还会带来一定心理问题。
强强的主治医生、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雪莲发现,强强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下意识地抗拒和他人眼神交流。医院心理评估显示,他存在中度焦虑和自卑,需要定期到心理门诊做心理疏导。
这些瘦下来的方法
总有一款适合你家“小胖墩”
近年来,防治儿童肥胖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1年6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防控目标,2020年~2030年,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努力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
在浙大儿院,主治医生会视患儿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安排多学科会诊(MDT),由多学科团队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针对肥胖患儿,医院推出了周期180天的儿童肥胖管理,由内分泌科资深医生主理,为患儿建立专病健康档案,制定专属诊疗和日常生活管理方案,由健康管家定期跟踪随访。
今年夏天,浙大儿院将和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一起,举办儿童青少年公益减重健体夏令营和健康公开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现在每周六开设儿童肥胖门诊,去年5月推出了肥胖儿童管理行动“破墩行动”,通过线上线下一系列科普和患教活动,和家长们一起帮助超重肥胖的孩子瘦下来。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肖暖暖 葛雪琪 徐坊 通讯员 王玥云
13岁女生肚子隆起爬满“妊娠纹”,照完CT妈妈当场吓懵
“孩子月经正常吗?最近有没有来?”
“她肚子是一直这样,还是最近这样?”
诊室内,医生看着小雪(化名)隆起的肚子,脸色有点凝重。
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女孩,肚皮拱起这么高,还长出了密密麻麻的深色纹路,跟山体断裂带一样:
这不是典型的妊娠纹吗?
小雪的肚子
听医生这么一问,小雪妈妈也咯噔了一下。
来医院之前,她完全没想到这一层。
她只是觉得女儿奶茶喝太多,长胖了。
这段时间,邻居也是这么说的。
“老板娘,你女儿又胖了一圈啊?不能再胖啦~”
小雪才13岁,已经145斤了。
起初,肚子只是微微隆起,后来慢慢变成水桶粗。
街坊们路上碰见了调侃一句,雪妈也没往心里去。她自己就是一个肥胖的老阿姨,孩子胖一点,不是很正常吗?
变化出现在那天早上8点。
小雪起来上洗手间时,突然感觉肚子右下方有点痛。
去诊所开了药吃,但不管用,腹痛一直持续到晚上,越来越严重。
妈妈赶紧带她去了附近的社区医院,挂急诊。
听医生问出那2个问题时,她才心里一惊:
孩子不会是怀孕了吧?
如果是真的话,看肚子大小,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等一下,别胡思乱想。
她强行定了定神,脑海迅速回忆起过去一年女儿的行踪:每天早上7点出门,在楼下坐几个站的公交去学校,晚上下了课就回家。印象中,每天都在家里睡……不太可能啊。
去做检查的路上,女儿也极力否认。但雪妈心里还是七上八下。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的表情更加复杂了:
“孩子肚子里有东西!可能,比怀了双胞胎还严重!”
医生建议,立即去区医院进一步检查。
这下,雪妈吓懵了,赶紧打电话催老公过来。
到了区医院,女儿已经疼得说不出话来。站着疼、坐着疼,躺着也疼。急诊医生看了片子后,表情也很凝重。
小雪的ct检查
CT检查提示,小雪并不是怀孕,肚子里的也不是什么双胞胎,而是:
超 大 卵 巢 囊 肿 !
对于女性来说,卵巢囊肿就跟痔疮一样常见。
简单说,就是卵巢上长了内含液体的肿物。这些液体,可能是水状物、血液或者脓液等。
但是,像“怀胎十月”这么大的卵巢囊肿却很罕见,也相当凶险。区医院建议:赶紧去深圳市儿童医院。
巨大囊肿像“炸弹”!
搞不好孩子下不了手术台
进一步检查后,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小雪的腹腔内,有一个约40cm × 30cm × 20cm 的巨大囊肿!
小雪的肚子
这就像,肚子里塞了一个威力巨大的“炸弹”。
它不仅随时可能爆炸,还压迫着内部脏器、肠道,导致孩子腹痛、呕吐、呼吸不畅。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肠坏死,会有生命危险。
必须手术!马上!!
然而,想拆掉这颗“炸弹”,难度可不小:
• “水”太深
小雪的腹腔囊肿非常巨大,预计腹腔囊肿里面的囊液超过10000毫升!
如果放腹水太多会使腹压下降过快,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心慌、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孩子可能撑不住。
• “爆破口”难找
对巨大囊中进行穿刺抽液的时候,要避开大血管,否则出现了大出血,孩子很快就没命了。而囊袋上血管丰富,这就需要找好“爆破口”。
小雪的肚子
• 变数大
手术之前,这个巨大囊肿的类型还不明确,要准备不同的应变方案。
如果是肠系膜囊肿,就要切除病变肠道;是大网膜囊肿,就要切囊肿。如果大量的抽液导致血压下降明显,就要考虑多次手术,分次放出囊液。
抽出的绿色液体像桶装水
手术后女生轻了30多斤
当天下午1点20分,手术开始。
第一步,是“放水”。
也就是,把囊液引出来,让囊肿慢慢缩小。这可急不得。手术团队一边抽液,一边还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随时准备抢救。
手术中
10ml、50ml、200ml……一个多小时后,墨绿色的囊液才被抽干净。
总共抽出了16000ml囊液!
大概就是一瓶桶装水那么多!
术中抽出的囊液
接下来,就要解决囊肿了。
术中确定,是左侧卵巢囊肿。这就考验医生的功底了:既要切除囊肿,还要尽量减少对卵巢的影响,为这个13岁的孩子保留生育希望。
抽液后,囊皮就变得很小。开了一个小切口后,医生小心地取出囊皮,一点点地剥离囊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3个小时后,“拆弹”才终于完成,手术团队长舒了一口气:
囊肿完整切除!
孩子保住了大部分的生育及激素功能!
拆掉“炸弹”后,小雪一身轻松,只有115斤了。比手术前,足足轻了30多斤!
术后,小雪恢复良好,各项指标正常。病理报告提示为卵巢粘液性囊腺瘤。一周后,她就顺利出了院。
手术后即将出院的小雪
突然变胖减不下来?
可能“中招”卵巢囊肿!
一个初中女生,怎么就得卵巢囊肿了呢?
医生说,卵巢囊肿就是这样,脾气难以捉摸,“下手”也不分年龄段:
01
任何年龄段都可能中招!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肿瘤,其发病率占所有卵巢疾病的20%。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但少女患病的可能性不能忽略。
和13岁小雪的经历类似,广州25岁的单身女孩晓丽(化名),一年前发现自己肚子变大,还以为是长胖了,几度减肥无效。最后检查出也是卵巢囊肿“在搞鬼”。手术中医生抽出15升液体,晓丽一下子瘦身20多斤!
02
症状不明显!难早发现
由于卵巢深居盆腔,患病初期多无明显不适,有的仅稍感腹胀,也可能盆腔部位疼痛,或者出现压迫性症状,比如尿频、尿急等。
很多患者,都是在肿瘤长大、腹部明显隆起后,或肿瘤破裂出现腹痛后才就医。这个时候,往往延误了早期最佳治疗时间。
如果囊肿破裂、卵巢扭转,会出现下腹部剧痛或呕吐等异常,或者引起盆腔出血等问题,甚至导致死亡!
03
病因不明!难预防
卵巢囊肿的病因不明。个体的基因因素被认为起到主导作用,也可能与环境、饮食、感染、激素等因素有关,可为单一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发生。
卵巢囊肿(包括其他类型肿瘤)与个体基因因素关系密切,难以预防,只能通过定期体检,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家有女娃,我该怎么办?
肿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儿童肿瘤并不罕见。
医生建议:广大的家长朋友,在小孩睡觉或安静时偶尔可以摸摸小孩肚子,自己检查一下是否有一些“异常的包块”,或者,如果发现小孩肚子胀、突发的腹痛、体重突增或突减等异常,要及时就医,不要轻视。
另外,儿童的体检项目很少包括超声检查,所以容易漏诊很多腹部及盆腔疾病,定期做超声检查(每1-2年检查一次),就可以及早发现许多问题。
即便是良性肿瘤,也可能出现扭转、坏死等严重问题。
来源: 扬子名医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