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多食肥胖(长期多食而肥胖的人,rq值最接近1)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探索“肥胖之谜” 内分泌因素及其干预方法

【来源:渭南日报】

渭南市中心医院 马英丽

肥胖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肥胖的发生不仅与遗传、饮食、运动等有关,还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肥胖之谜的旅程,寻找科学瘦身的秘籍。

和肥胖相关的内分泌因素有哪些?

内分泌系统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它通过分泌激素来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调节等过程。肥胖的发生与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当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血脂等。

激素分泌异常:肥胖患者常伴有多种激素分泌异常,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的异常分泌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失衡,进一步促进肥胖的发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系统。肥胖患者常伴有该轴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机体能量消耗减少,进一步加重肥胖。

肥胖的干预方法有哪些?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体重指数计算方法,将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结果如果在24到28之间,就算超重,大于28,就是肥胖,需要及时干预,科学减重。肥胖主要是由于葡萄糖的过多摄入无法被身体快速消耗,能量过剩,从而导致胰岛素调节机制出现混乱,比如胰岛素抵抗等。因此,干预肥胖的首要工作就是快速消耗贮存在体内的能量。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科学减重的秘籍。

在日常生活中,降低高糖、高碳水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坚果等。精制食物比例降低,全麦、糙米比例增加,从而降低脂肪合成和积累,减轻肥胖。运动能够消耗能量,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游泳、跑步、骑车等有氧运动会首先燃烧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举重、俯卧撑等不但能锻炼肌肉,还能消耗能量。所以每周要坚持至少150分钟的运动,配合减脂饮食,控制体重。

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充足的睡眠、放松的精神状态等也是减重的有效手段。对于内分泌因素导致的肥胖,例如胰岛素抵抗患者,可以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增敏剂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医认为肥胖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有关。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埋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来改善脏腑功能、调节气血平衡,从而减轻肥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中新健康丨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肥胖或超重人群不要去“抢秋膘”

中新网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 马帅莎)10月8日迎来寒露节气。国家卫健委当天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针对肥胖人群在“贴秋膘”的秋季是否还可以正常减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表示,肥胖或超重人群此时不要去“抢秋膘”,而是要继续减肥。

仝小林表示,“秋膘是金”,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秋膘”一词既有文化内涵,也有生理现象。到了冬天,食物少了,所以在秋天赶紧“贴秋膘”是老百姓的一种习惯,但这是古代食物非常少的时候的进补方法。现在,肥胖人群如果在这时抓“秋膘”,前期努力可能就白费了。

仝小林指出,夏天消耗大,一般人需要在这时秋补,肥胖人群此时仍然要控制饮食,尽可能吃得清淡,可以多吃山楂,或喝点普洱茶、红茶等,多吃蔬菜、水果。另外还要适当运动,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也可用非药物疗法如刮痧、火罐等,促进新陈代谢。肥胖或超重人群在这个时候不要去“抢秋膘”,而是要继续减肥。

自古民间就有“秋燥”之说。谈及在此秋冬交际之时如何养生预防秋燥,仝小林表示,“秋燥”是因为到了秋天之后,气温下降,空气变得干燥,人们经常出现皮肤发干、眼睛发涩、口干、咽干等症状,这时就需要养阴和润燥。首先是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其次可服用“五汁饮”。

仝小林介绍了清代瘟病学家吴鞠通提出的“五汁饮”,即将梨、莲藕、荸荠、鲜芦根和鲜麦冬放在一起榨汁,也可以兑点蜂蜜、黄糖等调味,另外还可以水煮放凉之后喝,起到养阴、润肺、润燥的功效。

“如果凑不全这些食材,使用其中一两种也可以,其他可用椰汁、鲜牛奶、鲜石斛、鲜百合、鲜银耳替代,主要是用可以养阴润燥的食物,秋天在家里制作简易饮料。”仝小林说。(完)

全球23亿人超重,肥胖是因为吃太多吗?关于肥胖你要了解这些真相

当下世界,超重和肥胖成了“全球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大约有23亿人超重。

而这个问题并不只出现在“富裕家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也正逐步面临肥胖问题。

我们国家的肥胖人数早在近年来便快速增长,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呈现出年轻化和低龄化趋势。

这也让人不禁想问:我们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了“吃得好,长得胖”的道路呢?

一、长胖的原因

说到长胖,大家立刻想到的是“吃得多,动得少”。

曾几何时,减肥行业的广告几乎都告诉我们:只要控制住嘴巴,增加运动,肥肉就会自动离你而去。

其实,真相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肥胖不仅仅是单纯的暴饮暴食那么简单。

它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遗传、环境、心理,甚至你周围的空气质量,都可能间接地影响你是否长胖。

其中遗传是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家发现,一些人天生体内的脂肪储存能力比普通人强,就像是体内有“超能电池”,把多余的热量全都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身体里。而这些人,即使努力控制食量,减肥也往往效果甚微。

不过,也别把一切责任推给基因。

科学家说:“遗传并不等于命运!”

你天生的“脂肪堆积基因”并不会决定你一定要变胖。更重要的是,你能如何与这些基因“和谐相处”,创造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大家每天忙于工作、通勤,很少有时间去做运动,久而久之,脂肪就悄悄地累积了起来。

更不用说每天摄入那些超高热量、营养不均衡的食物——炸鸡、披萨、薯片、可乐,都会导致肥胖。

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以前的传统饮食结构相对简单,大家都喜欢吃些家常菜;而如今,我们却在餐厅里点了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轻松就能吃上一顿营养过剩的“大餐”。

这些食物很容易被身体吸收,转化为脂肪。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暴饮暴食,心理因素也是肥胖的“推手”之一。

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使人寻求食物带来的短暂安慰。你可能注意到,很多人在烦恼时习惯性地吃上一块蛋糕、喝上一杯奶茶,甚至一天中有两三次吃零食的时刻。

逐渐地,这种行为可能会形成习惯,导致体重暴涨。

所以,减肥不仅仅是“少吃多动”的事,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压力,避免通过食物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缺。

二、长胖的影响

胖,真的不仅仅是胖的问题。

对于许多人来说,长胖不仅影响着身体健康,还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胖会影响到个人健康。

科学研究一再证明,肥胖与多种疾病直接相关,比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甚至某些癌症。

特别是内脏型肥胖(啤酒肚),更是身体释放的危险信号。这类脂肪不仅堆积在皮下,还包裹着你的重要器官,让它们像被压着喘不过气。

光是2型糖尿病,全球每年就有超过3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而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7倍以上!

如果说,你觉得这些疾病离你太遥远,那再想想:每天早上醒来时腰酸背痛,上楼梯时气喘吁吁,穿衣服找不到合适的尺码,这些都可能是肥胖在敲响的健康警钟。

除了身体上的影响,肥胖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在这个以“颜值即正义”的社会里,肥胖者往往面临着歧视和偏见。不少肥胖人群从小到大都在“微笑面对嘲讽”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因为担心被指指点点,有的人甚至连去健身房的勇气都没有。

肥胖还会导致抑郁。

一项心理学研究指出,肥胖者的抑郁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25%。

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是肥胖人群的常见问题。

研究表明,肥胖者因呼吸暂停而导致夜间多次醒来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5倍。这不仅让人“晚上睡不好”,更直接导致“白天起不来”,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大学生小花(化名),身高166.5厘米,体重高达121.7公斤的她,在校园里总是感到自卑。因为体重问题,她频频遭受同学的嘲笑,甚至因此不敢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

更糟糕的是,小花的体重给她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家庭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小花通过健康饮食和科学减肥方法,将体重控制在90公斤以内。如今,她不但恢复了健康,也重拾了自信。

我们可以看出,体重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深刻地影响着健康、心理和生活质量。

三、科学的减肥方式

提到减肥,大家最先想到的策略通常是“管住嘴,迈开腿”。

听起来很合理,是吧?

少吃一点高热量的食物,多运动几下,脂肪就会像冬天的雪一样,遇到太阳后不见踪影。

然而,现实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科学家和健身教练都喜欢用一个公式解释减肥:当你摄入的热量低于消耗的热量,脂肪自然会被“燃烧”掉

但问题是,这个“燃烧”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举个例子,你每天减少500大卡的食物摄入,理论上一个月可以减掉大约2公斤体重。

然而,人体并不是一个冰冷的计算器,它会悄悄调整你的代谢率,努力让你保持体重。

换句话说,少吃多动确实可以减肥,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和身体“惯性”的持久战。

既然“少吃多动”这条路并不总是平坦,那如何科学减肥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从战胜脂肪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调整饮食:不必过分节食,而是选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鸡胸肉、燕麦、绿色蔬菜。研究表明,这些食物不仅饱腹感强,还能帮助控制血糖和降低脂肪储存。

运动科学化:每周15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加上两次力量训练,不仅能帮助燃烧脂肪,还能提高基础代谢率。

睡眠管理:别忘了睡觉的重要性!睡眠不足会影响荷尔蒙的分泌,增加食欲,让你更容易吃多。

对于某些体重过高、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明显的人,药物治疗可以提供帮助。现代医学中,部分减肥药物能够抑制食欲或阻止脂肪吸收,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减肥的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它的好处绝对显而易见。不仅仅能“掉肉”,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全面提升。

既然减肥的好处这么多,那不良肥胖的坏处就更值得警惕。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健康和心理层面的影响,但还有一些其他问题需要格外关注。

除了之前提到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肥胖还与某些癌症的风险增加相关,比如乳腺癌和结肠癌。科学家们还发现,肥胖会加速关节退化,导致年轻人早早出现骨关节炎的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还会对生殖健康造成影响。数据显示,肥胖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概率是普通女性的2倍,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生育能力,还可能引发长期的内分泌紊乱。

除此之外,一些肥胖者可能会产生“社交恐惧”,不想出现在公众场合,甚至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这种心理孤立会进一步加剧抑郁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莉莉曾经是一名重度肥胖者,因为体重问题,她总觉得自己在各种场合都“不合群”。

后来,她通过科学减肥方法,成功减掉了50公斤。如今的莉莉成了一名健康博主,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人改变自己。

就像那个网络上疯传的一句话:“减肥后唯一让我后悔的,就是早没开始。”

所以,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对你的外貌吹毛求疵,你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健康。
很多人以为减肥是一场“快闪行动”,瘦到目标体重就大功告成。然而真正的减肥,是在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整个减肥与健康话题中,社会的认知与态度同样需要被刷新。肥胖不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也不是简单的“嘴馋”造成的结果。

它是多种因素的复杂叠加。

对于每一个尝试改变的人,社会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异样的目光和冷嘲热讽。

肥胖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它。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坚持一段有意义的健康旅程,这些都是值得每个人去尝试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用他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胖与瘦不是你的价值标签,健康与否才是。愿每一个走上减肥道路的人,都能收获轻松而健康的人生——而不是“为了瘦而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