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品质型肥胖

儿科医生鲍秀兰 0
文章目录:

孩子太胖怎么办?怎样减肥有效又健康?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很多医院的营养科儿童患者也是越来越多,孩子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困扰。

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超重?

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对比孩子的体重:(体重按千克计)

6 个月以内:标准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6;

7~23个月:标准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5;

2~16岁:标准体重=年龄×2+8。

孩子的体重如果超过标准体重的20%,就是轻度肥胖,达到50%就是重度肥胖了。

肥胖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肥胖的危害在成人孩子那里都一样,“胖嘟嘟”不只是代表可爱,也意味着孩子要面临很多身心健康问题。

一是慢性病低龄化。肥胖不只让孩子出现睡眠打鼾、呼吸急促、容易疲倦、发育迟缓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高血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II型糖尿病等成人常见的慢性病。

二是肥胖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太胖的孩子更容易被同学嘲笑、欺负,从而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肥胖儿童更容易自卑、焦虑、抑郁。

如何帮助孩子重回正常体重?

单纯性肥胖儿童,大多是因为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只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超重孩子也能轻松减肥。

  • 首先,孩子减重,从家长开始。

一是修正饮食习惯。

孩子的饮食是家长决定的,一个到处是零食的家庭,喜欢做高热量食品的家长,是孩子减肥路上的最大阻力。

所以,在让孩子减肥前,家长要先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养育方式,修正自己的,以及家庭的饮食习惯。

二是牢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减肥更重要。

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以发泄攻击的方式去沟通减肥的问题,不要总是说孩子“太胖、没人喜欢”之类的话。我们不经意的话语,很可能像一根刺一样扎伤孩子,他表面看起来满不在乎,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

三是学会正确鼓励、激励孩子。

不能泛泛夸奖,而是要肯定他的努力和品质。比如,孩子坚持做了200个跳绳,要夸奖孩子的坚持,当孩子抵挡了饮料的诱惑,要夸奖孩子的坚定,当孩子的优秀品质被看到,被肯定,减肥的动力也会更大。

还可以挖掘孩子内心的美好向往,比如喜欢什么人,将来想做什么事,把减肥这件事和这些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以此激励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动画人物,家长要适时引导,通过偶像的精神、形象、气质坚定孩子减肥的决心。

  • 其次、吃好、玩好、睡好,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是吃好

说到减肥,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节食。但孩子正处于成长期,为了保证骨髓发育、大脑发育的需要,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所以,肥胖儿童不但不能吃少,还要吃好。方法就是要遵循高营养、低热量的原则,调整饮食结构。

一要做到食物的多样性,肉、蛋、奶、海鲜、蔬菜、水果等一样都不能少,保证蛋白质和钙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充足。

二要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改变烹饪方式,油炸变为蒸煮。讲究荤素搭配、粗粮细粮搭配。

三要用科学的方法减少饭量。比如饭前先喝汤,减少主食,增加蔬菜的份量,或者从减少零食开始,将小食品换成蔬菜水果,全麦面包、低脂低盐的饼干等。小孩子自制力差,家长要慢慢引导。

二是玩好

大人在陪伴孩子玩时,要以能增加运动量的项目为主,比如踢球、跳绳、游泳、去户外爬山等。多做户外运动,不但能增加热量消耗,阳光还能促进钙质的吸收。

为避免身体受到损伤,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两点:

1.体重严重超标的孩子,不能一上来就做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游泳或者跳跃少的运动,对关节冲击较小。

2.做任何运动前都要做好热身,运动时要做到适度、适量。

三是睡好

一要睡足。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与食欲有关的生长激素分泌紊乱,容易引起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肥胖。

二要睡早。最新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睡得晚(晚上9点以后入睡),哪怕睡得足够久,也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所以,睡饱、睡早是孩子减肥的必要条件。

减肥不但是孩子的事,更是大人的事,及早动手、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孩子旺盛的代谢能力,蓬勃的生命力,一定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专家:腹型肥胖为女性心脏病独立危险因素 医学运动治疗需遵医嘱

专家指出,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 陈静 摄

专家指出,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心内科专家李楠博士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另一位专家和亚萍博士指出:“体力活动缺乏,也是一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亚萍强调,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

据了解,相较于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疾病诊断、药物代谢和防治策略都有所不同。研究显示,女性初潮、妊娠、绝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女性情绪容易波动、被动吸烟等因素,都导致女性心血管疾病症状更隐匿、不典型,在同样的发病情况下,预后也要比男性差,危害也更严重。

李楠博士直言:“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腹型肥胖,不仅体现在形体上,如:腰围变粗,更多的是脂肪组织的异位储存,即脂肪从皮下分布转变为内脏分布,如储存在心脏心包外膜、肝脏内、胰腺内和肾窦内。这位专家表示,腹部肥胖不仅会引起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房颤、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女性在更年期后,体脂分布会更易于趋向腹型肥胖。腹型肥胖女性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全因死亡率风险也更高。”李楠博士强调,“需要及早干预、预防、和治疗腹型肥胖,主要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相结合。”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活动量越来越少。“体力活动缺乏,也是一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上海德达医院心内科主诊医生和亚萍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和亚萍表示,“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压、控制血脂、降低血糖、降低尿酸、控制体重,也可以改善心理应激、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和亚萍博士同时强调,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并根据危险分层,确认运动处方是否需要在医务人员监督下执行。她对记者说:“运动处方属于医疗级别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能够在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肺运动能力,有针对性地调节血糖血压血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等。“

记者了解到,在第三届“德知妳心”女性心血管健康活动日直播中,哥伦比亚大学女性心血管健康中心联合主任JenniferHaythe教授、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沈立荣教授等从妊娠高血压、饮食健康、运动策略和心肺复苏等多个角度出发,就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耐心、仔细地分析线上患者病情、解答患者疑问。据统计,数十万人次观众在线参与。

“女性心血管健康计划”随访行动同期开启,期望通过完善的随访问卷调研,深入挖掘女性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认知现状及信息需求,加快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平台的创建,为中国女性带来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链化、系统化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每日一膳 | 高脂人士看过来!三样健康食材的创新搭配~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今日推荐

团队医学导师:

知名养生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每日一膳】或汤,或菜,或粥,或糖水,或茶,尽显岭南饮食之文化,中医药膳之精华。
感恩自然所赐予每一种食材的特性,感恩每一种食材为人的健康带来无限的可能。人类在获得健康的同时,我们更要爱护地球。地球健康,人才能长久健康

燕麦您选择对了吗?

大家买燕麦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不同的燕麦品种?有一些产品用的是皮燕麦,有一些用的是裸燕麦。那皮燕麦和裸燕麦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是外表不一样,皮燕麦带稃型,裸燕麦为裸粒型。一般来说,皮燕麦的品质特性决定其更适合于燕麦片的加工,而且营养价值也会稍高一点,β葡聚糖也会更高一点。

那我们日常看到的燕麦麸皮其实就是燕麦的粗糙外层,这一层占整个谷物的25%~35%,含有丰富的木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且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B1、B2、镁和钾的含量。不过燕麦麸皮的价格有点高,而且吃多了容易胀气,所以吃整粒燕麦压扁做成的燕麦片更适合。

今日推荐

燕麦薏米煮鸡柳

材料:

燕麦150克,薏米100克,鸡柳200克,生粉、花生油、食盐适量。

做法:

(1)先把鸡柳切成丝状,用生粉、花生油、食盐稍作腌制备用。

(2)将适量清水加入锅内煮沸,放入燕麦和薏米,煮45分钟左右至燕麦熟软成粥样。

(3)最后加入鸡柳,煮熟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

燕麦中的β-葡聚糖有很好的调节血脂的作用,每天摄入60克燕麦的同时配合低脂饮食,可一定程度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水平。而薏米甘淡微寒,能利水消肿、健脾去湿。两者搭配脂肪含量比较低的的鸡柳,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和虚性肥胖人士的保健膳食。

小贴士:

脾胃虚寒、易腹泻的人士可以加适量生姜片一起煮;最好选择加工较少,煮后仍有嚼劲的纯燕麦。

  • 每日一膳 | “黄芪体质”的街坊请看过来,这道汤膳可降脂、降压、还降糖,不妨来一碗 ~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今日推荐

  • 每日一膳 | 茯苓只能祛湿吗?看现代中医的茯苓“打开方式”~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今日推荐

  • 每日一膳 | 天气潮湿,皮肤病多发?健脾祛湿是关键~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今日推荐


↑点击进入,望舌问膳

福利

《每日一膳》全面升级啦!

如果您有独门菜式、家传菜谱、拿手好菜,或是在制作《每日一膳》菜式的过程中灵感不断,改良和加工后的菜式色香味俱全,不妨把制作过程和成品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下方二维码投稿到我们栏目。

我们会定期评选“粉丝靓菜”,参与制作的您,会得到一份神秘大奖哦!

扫一扫,来投稿,惊喜大奖等着您

温馨提示:

本周总值医生:林淑娴

中级营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广东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从事临床营养工作5年。擅长各种慢性病的饮食指导和各种临床常见病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擅长运用各种营养测量、营养评价、膳食调查等方法进行个体化的膳食及营养状况评估,并进行一对一的饮食指导和制定各种营养治疗方案。

想要知道您是何种体质?可以到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辨体质哦!

地址: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研修楼七楼。

每日一膳 每日一善

“每日一膳”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携手《南方日报》联合推出,每天在“广东省中医院”官方微信、南方日报、“南方 ”APP同步推送。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每日一膳团队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