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正常吗(肥胖是正常体重的多少)

中国青年网 0
文章目录:

胖,是天生的?专家告诉你→

有人说运动减肥必须要多出汗,出汗越多代表燃脂效果越好,真是这样吗?

运动减肥 并非出汗越多效果越好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骨关节康复科主任娄志堃表示

其实不一定出汗越多越减肥

因为每次运动的时候出的汗

只是水分消耗比较多

出汗出得过多的话

会损伤到正常的基础代谢

人体大量排汗之后

往往后导致脱水的状态

血容量会减少

血浆浓度就会浓缩

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要想减肥的话

一定要做够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

因为短时间的运动

消耗的就是身体内的水和糖分

只有运动达到半个小时以后

身体开始由糖原释放能量

开始向脂肪释放能量转化

这个时候脂肪才是真正开始分解

半个小时之内出的汗

其实都是水分

之后才是开始减脂的运动

有人是天生的胖子吗?

专家表示,有研究显示

人的胖瘦

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比例为40%到70%

而剩下的部分

就要靠后天的身材管理了

还是那句话

健康饮食、合理运动

不仅收获美

更重要的是收获健康

来源:央视财经

肥胖可能是营养不良

近日,经媒体报道,杭州有女子172cm100斤确诊营养不良型肥胖。 在大家的印象中肥胖就是“大腹便便”、营养过剩所导致,实际上肥胖是因为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体内营养不平衡产生的。 营养不良是指身体摄入的营养不足或者比例失衡,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包括食量和体型较大的肥胖和超重人群。大家对热量和营养的概念有所混淆,认为吃得多、吃的zhan胖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一个误区。胃里觉得吃的很饱了,但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甚至过剩,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摄入量还远远不够,体内是一种缺乏状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硒、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仅2016年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就高达3亿。

1.肥胖人员过于喜好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高油高脂食物,深加工的大米、白面和冰激凌蛋糕等食物,再加上煎、烤、炸、炒等油腻菜品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此类食物远不如全谷物粮食、薯类和优质蛋白质富含丰富的营养,同时缺乏蔬菜、水果和优质肉类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长期的高油高脂饮食是造成营养不良性肥胖的重要原因。

2.不良生活习惯:例如三餐不定时,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晚上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消耗肥胖人士体内本来就不多的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影响人体正常的基础代谢,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

3.缺乏体育锻炼,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中长期久坐久站,缺乏锻炼,热量消耗少导致肥胖。

4.肥胖人士相对“体积”较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较正常人多,但很多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的情况。有研究表明,低钙与肥胖有关,低钙会减少脂肪分解,使更多的脂肪储存;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以抑制前脂肪分化过程,影响脂肪形成,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来源: 新闻晨报

体重正常却“肥胖”,这是为什么?

“体重正常就与超重无缘”“运动的功效只是减肥”“每周运动时长累计达标即可得好体质”……这些偏颇、错误的观点有待纠正了。近日,2017年全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发布,广东省卫计委组织有关专家对国民体质概念、科学健身核心信息进行解读。

居民体质合格率上升1.5%

2017年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国民体质水平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简称“合格率”)为91.6%。

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研究员周卫海博士表示,从近几年的监测结果看,全省居民体质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3年至2017年,5年间广东省居民体质合格率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其中幼儿和老年人体质水平提高较为明显,而成年人上升幅度较小。

从区域分布来看,珠三角地区居民体质水平明显高于粤东西北地区,其中粤东地区居民体质水平相对落后。

体重正常者也可能“肥胖”

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省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增速却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成年人超重检出率,在2010年广东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在2014年仅低于2.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以上(数据)说明广东省超重和肥胖人群增长比较明显。”周卫海介绍,“男性BMI均值各年龄段增长较为明显,女性仅在60-69岁呈现明显增长。”

“体重”与“国民体质”之间有什么关系?专家解释,当人的BMI值为18时,可以认为是人体质健康的“峰值”。当BMI值大于18时,人的体质趋弱。

另外,一个人肥胖与否,不能只看体重。此次发布结果显示,不少体重正常的人群当中,有不少“隐形肥胖者”。周卫海介绍,对BMI界定为体重正常(18.5≤BMI<24)和超重(24≤BMI<28)的人群进行体脂率分析发现,根据体脂率评价标准(男性>25%,女性> 30%)对人群进行肥胖判定,男性体重正常的人群中有14.1%为肥胖,超重的人群中有46.5%为肥胖,女性体重正常的人群中有37.0%为肥胖,超重的人群中有71.4%为肥胖。

通过台阶实验测试心肺功能,结果显示,全省成人心肺功能监测对比2016年呈下降趋势。

35-39岁年龄段运动最积极

运动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但监测显示,“懒”于运动的居民还是很多,经常运动的人群占比仅为23.2%。2017年广东省各年龄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来看,35-3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积极运动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34%。

此外,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在全省调查显示,广东居民对运动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的。省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汤捷介绍,2016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对“剧烈活动时大量出汗丢失体内水份,最好补充淡盐水”的知晓率为62.25%,对“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包括:保持合适的体重、预防慢性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知识的知晓率为32.93%。

两天不动

肌肉能力会下降

对于科学健身,专家们一致认为,每周要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达到中等强度以上。

有些居民喜欢每周运动一次,每次运动两三小时以上。对此,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副研究员王云涛表示,这样的运动方式效果并不理想。“隔天运动是最好的。在上一次的运动效果没消退的时候给持续的刺激,这样能够保持运动效果。”如果将每周三次运动改成每周一次,延长了单次运动时间,身体一下不习惯大强度运动,反而会给肌肉等造成损害。

“人呆着两天不动,肌肉能力都会下降,再花上一周运动都难纠正了。所以,运动还是要讲究规律。”周卫海补充。

另外,成人运动要保证一定强度,每周至少有2天进行所有主要肌群参与的抗阻力量练习。一次完整的运动应当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整理活动,这三个环节不可或缺,一周运动健身应当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这三种方式不可偏废。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徐晓阳表示,有效运动就是“气要喘起来,心跳要快起来”,让血液循环到全身效果最佳。

本栏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通讯员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