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金匮论肥胖(金匮要略评价)

广东省中医院 0
文章目录:

邹旭诊室故事 | 代谢“三高”肥胖因,调理三焦降体重

开栏语:【邹旭诊室故事】栏目是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栏,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62岁的王女士诉7月中旬与邻居争吵后出现头晕、乏力,伴双上肢麻木,当时测血压175/102mmHg,自行口服降压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但头晕、乏力及肢体麻木感无明显缓解,遂于2022年8月25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邹旭教授特需门诊就诊。

刻下症见:头晕、乏力,双上肢麻木,右前臂甚,血压控制欠佳,近期血压波动于150~175/92~112mmHg,血糖未监测,纳尚可,眠差、难入睡,大便2-3次/日,便质偏烂,夜尿2~4次;腹型肥胖,体质指数:27.68 kg/m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尺脉弱。【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8.7%,空腹血糖 13.89 mmol/L,甘油三酯 3.6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21 mmol/L,余检验结果正常范围。【既往病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甲亢等。

邹教授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西医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眩晕,以三焦寒热辨证,证属“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治以温肾健脾、利湿祛浊,方选渗湿和里汤合归一饮、五苓散加减,共14剂,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同时,邹教授嘱患者加强生活干预以减轻体重是改善病情的根本,建议每日少食多餐,减少鸡蛋、牛奶、麦片以及虾、蟹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同时坚持每日适当运动,晨起晒太阳1-2小时扶助阳气。

2022年9月20日二诊:患者诉诸症缓解,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复诊,遂于当地诊所按原方取药续服,头晕、乏力明显好转,偶有右前臂麻木,纳眠可,二便调。感染新冠病毒后头晕、双上肢麻木症状加重,血压波动于110~165/ 65~95mmHg。刻下症见:头晕、乏力,双上肢麻木,时有胸闷心悸,腹胀、纳差,时时欲吐,腹泻2-5次/日,排泄物清稀无味,夜尿2~3次。舌嫩红,苔白微腻,脉浊、尺脉微弱。治疗上,嘱继续坚持生活干预,方药于初诊方去滑石、通草、猪苓、泽泻,减大黄用量,加大归一饮用量;煎服法同前。

2022年10月4日三诊:患者诉头晕、上肢麻木感已尽消半月余,血压控制于120~130/75~90mmHg,偶见心悸,纳眠可,大便一日一行,便质可,小便调。舌嫩红,苔薄白腻,脉滑。体重较前下降约8kg,体质指数:23.95 kg/m²。于外院抽血复查:甘油三酯 2.58 mmol/L,空腹血糖 6.9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7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5.6%,其余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治疗上,于前方基础上减归一饮用量,加鬼针草、柴胡、黄芩,并嘱继续减轻体重;煎服法同前。

后患者未见复诊,遂于2022年12月中旬线上随访,患者诉三诊后诸症好转遂未再复诊,抽血复查:甘油三酯 2.5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93mmol/L,糖化血红蛋白 5.4%。现已停服中药,近期血压波动于124~135/75~90mmHg,空腹血糖波动于4.7~6.5mmol/L,嘱继续加强生活干预,控制体重。

按语

邹教授强调,本案患者年过半百,命门阳气渐衰,“火不生土”则脾阳不充,且患者素体肥胖,脾土运化不足则易内生痰湿,加之久居岭南湿重之地,复外感湿邪,寒湿之邪侵及下焦使下焦寒盛,格阳于上发为本病,病性属上热下寒。下焦命门阳气衰微,水液失于运化,可见大便溏薄;阳虚不能固摄则饮多溲多;寒湿邪气内阻肢体经络,阳气不能通达四末,肢体经络失于濡养,故双上肢麻木、乏力;下焦寒盛格阳,上袭清窍则头晕、血压升高、情绪易激,上扰心神则失眠;舌脉均为上热下寒之佐证。治疗上,邹教授认为该病属虚实、寒热错杂之证,治以温肾健脾、利湿祛浊,方药予渗湿和里汤平泛滥之水湿,归一饮复命门之元阳,五苓散两善其功,酌加黄连、大腹皮、瓜蒌皮等以增强涤痰祛湿、分消走泄之功。诸药合用,通补并施、寒温并用,如此则“水”“火”归于平衡,阴阳调和。2诊时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诸症加剧,考虑余毒未清,加之彼时六气客气为太阳寒水,命门阳气愈衰,故减大黄苦寒之力,加大归一饮用量以增加升发阳气之功。3诊时患者诸症缓解,正气渐复,故减归一饮用量以“少火生气”,加大清解之力以透邪外出,遂加鬼针草清热利湿解毒,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透邪外出,使邪气祛、元气复乃愈。

邹教授指出,该患者体型肥胖、机体运化功能下降是“三高”难以控制、反复缠绵的根本原因,治疗上当以减轻体重、提高机体代谢能力为重,而生活干预是减轻体重的基础。经过近3月坚持减轻体重及中药调理,该患者体重较前明显下降,代谢指标进行性改善,症状也得到较好控制。研究表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开始药物治疗的“三高”患者,通过积极控制体重有可能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用,而尚未开启药物治疗的“三高”人群,早期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或许可以避免药物的使用。

代谢综合征&肥胖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或糖代谢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为基本病理机制。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防控形势严峻,成年人患病率已达33.9%,且随着超重或肥胖人群增加,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据估计,全球约有超过1亿儿童和超过6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而我国是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时,肥胖症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预测,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65.3%,学龄儿童达到31.8%

邹教授认为,代谢综合征虽由相互影响的多种疾病共同组成,但其核心原因应当在于肥胖。《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表明此时已将“肥胖”作为一病理状态。病机方面,邹教授认为“肥胖”为虚实夹杂之证,气虚、阳虚为之本,寒饮水湿为之标,中焦脾胃功能运化不及为持续、反复肥胖的关键所在,阳气亏虚则气血津液失于温化,聚成寒湿,停聚体内发为肥胖。临床上,邹教授常以五苓散合归一饮加减治疗肥胖所致各类疾病,《金匮要略》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茯苓、白术健脾气而输津四布,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使水饮从水道泄出,少佐桂枝以温阳化气、化有形为无形,归一饮则旨在“少火生气”,引动生发之机。

此外,邹教授强调,许多肥胖病人每逢寒冷或冬季时节血压、血糖往往波动较大,难以控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寒主收引而经脉拘急”,天气寒冷引起血管收缩以及刺激相关激素的分泌而升高血压和血糖;另一方面,“肥人多痰湿”,天气寒冷则皮肤致密不通、溪谷化生不良,痰湿日久化热留恋体内而不得透泄于外,也易引起血压、血糖升高。邹教授指出,此类患者血压血糖难以控制时增加降压或降糖药物往往疗效欠佳,而通过减轻体重可改善类似情况反复。

最新指南建议,对于超重或轻度肥胖的患者可将减重目标设定为3-6个月减轻基础体重5%-15%并维持,过度肥胖者可设定更高目标。中医认为,肥胖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劳倦、年老体衰以及先天禀赋等,除了中医药干预外,邹教授还尤其重视生活干预在减体重中的作用。

日常调护

1、“管住嘴、迈开腿”

控制饮食是控制肥胖最基础的干预措施,可通过一些医学膳食方法制定每日饮食方案,如限能量饮食(即在营养素比例平衡的基础上将日常饮食能量减去30%)、“轻断食”(也称间歇性断食,一般采用5 2模式:1周中5天相对正常进食,其他非连续2天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男性600kcal/d,女性500kcal/d)等;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需适当增加主动运动,减重期间成年人应该进行150~420分钟/周的有氧耐力运动;体重维持阶段,应该进行200~300分钟/周的有氧耐力运动,如步行、骑车、游泳等持续性、运动大肌肉群的运动。

2、“慎起居、沐暖阳”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即使短时(4天)没有睡好,就会导致体内脂肪的快速堆积,使体重增加,主要与体内瘦素和饥饿素水平失调有关。美国国家睡眠基金建议,成年人每晚至少睡7~9小时。还有研究发现,起床后接受光照120分钟,可促使体内瘦素分泌,有利于减重降脂。

3、“笑口常开、体重自然降”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障碍和各种消极情绪会导致饮食行为异常和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继而增加肥胖风险,同时,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形成一恶性循环。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减重过程中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也具有重要作用。

邹教授建议,减重过程中全身性肥胖人群可以体质指数(BMI)作为标准,腹型肥胖人群可以腰围作为标准,拟定目标体重。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BMI=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我国2024版《肥胖症诊疗指南》规定,BMI<18.5kg/m²为低体重状态,18.5kg/m²<BMI<24kg/m²为正常体重,24kg/m²<BMI<28kg/m²为超重,BMI≥28kg/m²为肥胖症。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85 cm(男性)和<80 cm(女性),腰围≥90 cm(男性)和≥85 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参考文献

[1] 万光敬,尚宝令,康泽霖,等.邹旭基于三焦为“水火之腑”论治代谢综合征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4,30(09):131-13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肥胖症中国诊疗指南(2024年版)[J/OL].协和医学杂志,1-60[2024-12-15].

[3] Gaskin CJ, Cooper K, Stephens LD,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ublished internationally: A scoping review. Obes Rev. 2024 May;25(5):e13700.

[4] WANG Y F,ZHAO L,GAO L W,et al.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J].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9(7):446-461.

  • 邹旭诊室故事 | 常按1个神奇穴位,专治颈肩关节疼痛!针药并用更有效

邹旭教授主编的新书

国医大师邓铁涛

百岁养生二十四法(视频版)

出版啦

欢迎扫码了解百岁养生智慧

邹旭,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专科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心血管病、疑难危重症、传染病等中西医结合诊疗36年。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会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名中医。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十次驰援新冠疫情一线,带领雷神山医院C6病区医疗队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

供稿:万光敬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王琦:胖人该怎么活?或许是最全中医减肥方案

王琦,江苏高邮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二、三批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以其为代表人物的中医体质学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当代学术流派。

春季不减肥,夏季徒伤悲。肥胖不一定影响美观,但会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威胁。正因如此,坊间各种减肥方法满天飞。今天就跟着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来聆听一下王老的肥胖人群调养经。剧透一下,以下内容涵盖了饮食、运动、专方专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是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医减肥方案。

饮食调理

首先要控制总热量,减少体脂的贮存,又要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方式,做到每日总热量中碳水化合物占60%~65%,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15%~25%。食谱中应增加蔬菜、粗粮、新鲜水果,少吃或不吃甜食和油煎食品、巧g力、咖啡、浓茶等,禁饮高酒精度酒等。

不同肥胖程度不同热量食谱

一般低热量食谱:适用于轻度肥胖者,每日总热量控制在5020至6276千焦,使体重每月下降0.5~1.0kg,逐渐接近正常体重。

中低热量食谱:适用于中度肥胖者,每日总热量控制在3347~5020kJ,要求每月体重下降1~2kg。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少于1.0g/kg体重。

低热量食谱:适用于中、重度肥胖者,每日总热量控制在837~3347kJ,可迅速而有效地减轻体重,平均每周可减轻1.5kg。但易引起低血压(尤其在第一周)和蛋白质的丢失,故每日应给蛋白质量不少于1.0g/kg体重,宜予高质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少于50g,必需脂肪酸含量不少于10g(2385kJ), 及适量的其他营养素(维生素、钾、镁等)。长期应用易致虚弱、毛发脱落、皮肤变薄、畏寒、胆石症和抑郁,甚至心律失常等。

极低热量食谱:适用于重、极重度肥胖者,每日给热量小于837kJ,是能迅速减肥的全营养饮食。在监控条件下,有经验群体应采用极低热量饮食,当他们采用这种措施时,并 发症很少。此食谱阶段,机体的细胞成分蛋白质丢失极快,以致体重迅速减轻。因最初减少的体重中,50%以上为水分,有效血容量降低常致低血压,应防止休克的发生;血清尿酸升高,可促发急性痛风和尿酸性尿道结石。极低热量食谱肯定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影响,不宜长期采用,其长期效果并不比其他饮食控制措施好。 所以,它的实用性也有限,但它对需要短期减肥的患者可能有用。

常用的食疗方

中医学认为“药食同源”,食疗方是减肥的一种容易坚持且疗效显著的方法。

食疗方

【冬瓜粥】新鲜连皮冬瓜100g(或冬瓜仁20g),粳米100g。将冬瓜切成小块(或将冬瓜仁煎水去渣)与粳米同煮成粥食用。适用于湿浊中阻、内热炽盛的肥胖症患者。

【荷叶粥】荷叶粥新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20g),粳米100g。将荷叶切成细丝,加水煎成200ml,去渣加粳米煮成稀饭食用。

【萝卜粥】新鲜连皮萝卜500g,粳米100g。将萝卜切成小块同煮成粥食用。

【海带烧木耳】鲜海带250g,黑木耳20g,芹菜100g,香醋12g,调味品适量,做成菜肴食用。

生活方式调理

肥胖者多有不健康的饮食或生活行为,行为调整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和获得长期效果的关键。调查每日饮食生活情况,包括进食的种类、热量、进食的时间、进食时的心理状态等,并由此分析出饮食和生活行为中促进肥胖发生的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好睡眠习惯,尽量不熬夜;戒烟;部分存在焦虑并用不断进食来缓解的肥胖症者,必要时需心理医师的参与。

运动调理

体育锻炼与行为调整配合进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腹为胀之府”(《吕氏春秋·尽 数》)。意为运动少,必先从肚子胖起。体育运动可增强基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尤其是脂肪消耗等,可长期维持减肥效果。中等量运动坚持3个月,能使体重平均减少2~5kg/月。

运动量、方式、持续时间应按个人情况确定,一般不需要高强度运动,但必须坚持有规律、持续较长时间(30分钟以上)的低强度低冲击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车、上楼梯、爬山、球类 运动、健身操等。亦有人采用“170-年龄=运动时的心率“的公式来掌握运动的强度,但心肺功能差的人适宜低强度的运动。

专方专药调理

对于肥胖程度严重且体重波动较大的患者,应采取专方专药进行调理。

减肥方

【化痰祛湿方】

方由白术、苍术、黄芪、防己、泽泻、荷叶、橘红、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等药物组成。功能健脾利湿,化痰泻浊。适用于体型肥胖以腹部肥满松软为主,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脂较多,眼胞微浮,多汗且黏口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的肥胖患者。

【四君子汤】

方由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组成。功能培补元气,补气健脾。适用于肥胖且肌肉松软,平素气短懒言,语音低怯,精神不振,肢体容易疲乏,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的肥胖患者。

【龙胆泻肝丸】

方由山栀、石膏、龙胆草、黄芩、柴胡、茯苓、泽泻等组成。功能分消湿浊,清泄伏火。适用于体型肥胖,平素面垢油光,心烦懈怠,易口苦,易生痤疮粉刺,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多见滑数的肥胖患者。

【越鞠丸】

方由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柴胡、半夏等药物组成。功能行气解郁,活血化瘀。适用于形体肥胖,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胃脘痞满,时有呃逆,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的肥胖患者。

【金匮肾气丸】

方由肉桂、附子、山萸肉、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功能补肾温阳,益火之源。适用于形体白胖,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的肥胖患者。

【苍术】

《本草求真》谓:“苍术,然必禀体肥盛多湿者始宜。”苍术通过其消痰除湿之能,可以纠正肥胖者痰湿凝聚的状态,而达到改善肥胖、面垢、多汗且黏、胸闷、痰多等表现,适用于痰湿壅聚型肥胖。

【荷叶】

戴元礼云:“服荷叶令人瘦劣。”荷叶功能清热解毒,升发清阳,是减肥的要药,也可作为食疗或者代茶饮而长期服用。

针灸推拿调理

针灸推拿方法对单纯性肥胖的效果最好,对继发性肥胖则需采取综合治疗。

减肥验穴

【带脉】

足少阳胆经腧穴,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简单取穴法是,拇指在前,双手叉腰,拇指基本与脐相平,指下便是。带脉就像木桶的桶箍,管束诸经,专门治疗肥胖者的腰腹部肥大。

【丰隆】

足阳明胃经腧穴,在犊鼻下8寸。简单取穴法是,膝盖右下的凹陷点与外踝连线的中点即是。《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肥胖人群以痰湿体质者居多,故常用丰隆穴以化痰祛湿。

【内庭】

足二、三趾缝间赤白肉际处。足阳明胃经荥穴,荥主身热,所以对于肥胖伴有食欲亢进,口干口臭者,可予强刺激,以清胃泻火。

推拿方法

【摩腹】

在腹部涂少量按摩膏或其他介质,以肚脐为中心,由内向外作顺时针方向用全掌摩腹,约3分钟。注意,要将腹部的脂肪层推动起来,肉动大于皮动,直到受术者局部有温热感。

【点按腹部】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点按中脘、水分、建里、天枢、气海、关元、水道等穴位。

【上下推压】

双手手指并拢伸直,左手掌置于右手指背上,紧贴腹部,由腹部肋缘下开始,从上腹推至下腹,且双手似水中的鱼儿,上下波动式前进。

【侧腹捏揉】

双手手指伸直,将腹部多余脂肪捏起,停留片刻,再松开,由两边侧腹部向中心推进,反复3次。然后将双手分置于腹两侧,向中间推揉,以缓解不适,继而再行摩腹动作。

【提拿臀部】

用手掌自下而上提捏、推揉臀部肌肉,约3~5分钟,再用虚掌拍击臀部20至30次。

【四肢操作】

用双手拿捏四肢肌肉,并点、按、揉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各半分钟,有酸痛感为佳,最后以拍打放松四肢结束动作。

【来源:本文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微信内容整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常用方剂

#健康科普排位赛#

大家好,在刚才回家的路上,身后突然传来这样的对话。

“老公,我饿了,吃点什么?”

“不许吃,减肥。”

“凭什么呀?我饿呀。”

我回头一瞅,一对略显富态的年轻夫妇缓缓走来。其实,他俩真的并不胖。

这时,我不由想起你们这些肥胖的朋友,是不是也有过或是正承受着这样痛苦的经历呢?备受因减肥,而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其实,这种“饥饿式减肥”是非常不正确的。

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又怎么能获得成功的减肥呢?

这样忍饥挨饿,不但我们的减肥无法实现,亦或是即使暂时成功,也无法长久,而且身心健康还会受到伤害。

为了能正确减肥。现在,我先与大家一起简单地了解一下,传统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1.《内经》肥胖三分法

《黄帝内经》肥胖三分法,首见于《灵枢・卫气失常》。原文曰:“人有脂,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肉坚,皮满者,脂。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即把肥胖病者分为“脂人”、“膏人”、“肉人”等3种类型,这是中医对肥胖的最早分型,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膏人

膏人,依《内经》所言,其特点是:“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丹波元简《灵枢识・九针十二原》“腴者,脐下腹也”。可见,膏人肥胖的主要临床表现:形体肥胖,纵腹垂腴,且皮肤纵缓,肉不坚,质地绵软。膏人肥胖当属脂肪之肥,其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为主,故有“大腹垂腴”。其局部呈皮肤纵缓,肌肤质地绵软之状。

丹波元简《灵枢识・卫气失常》谓:“膏者纵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于脂也”。

可见,“膏人”的身小腹大,脂膏集中于腹部,其腹部外形,远远大于“脂人”。

膏人肥胖与近代医学的腹型肥胖类型相同。

膏人常见于“堆金积玉,腹若悬箕”的尊荣富逸之士。此类人群大多运动量不足,这也是脂肪在腹部积蓄的主要原因之一。

脂人

脂人,依《内经》所言“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肉坚,皮满”。

可见,其人虽肥胖,但形体匀称,体形协调,没有某一部位的比例特别过大。其主要表现是:形体肥胖,虽肥而腹不大,各称其身,肉坚满,皮肤饱满,质地中等。这是现代医学中较为健康类型的肥胖者。

肉人

《灵枢・卫气失常》谓:“肉者,身体容大,……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肉人者,上下容大”。

可见,肉人肥胖是肥胖之正格而已,其人精神内旺,肉人肥胖并不是脂肪之肥,而是以肌肉之肥为主。主要表现:形体肥胖,肥而壮盛,上下均肥,皮肉结实,精神内旺。

这类人群多见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长期进行体育煅炼的健康人士,健美运动员是典型的代表。

对照发现,脂人肥胖者,是介于膏型与肉型之间的人群。脂人之身形,其人虽肥,但腹不能大,更不能垂,肌肤质地中等。可见,脂人中,脂膏成分均匀地分布全身,而并非象膏人一样以脂膏集中腹部为主。

总体来说,脂人总体肥胖度较膏人为大,但体质较好。“脂人”肥胖与近代医学的“均一性肥胖病”类型相同。

再看肉人,肉人之形,皮肉相副,充形一体,故有别于膏人之“纵腹垂腴”,又非脂人之“虽肥(腹)不能大”,而是“皮肉不相离”,均匀相称,属于壮实体格。正如丹波元简《灵枢识・卫气失常》:肉人“其皮肉脂骨气血,各有品格,故不相加,亦不能相多,而形体大小,皆相称而已”。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为之追求的体型。

肉人肥胖是一种正常体重超常之人。其体重的超标是体内肌肉发达所致,而体内脂膏含量并不超过正常体脂含量。因此,并不属于近代医学所说的“肥胖病”范畴,常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等。严格来说,本型体重超标,一般不需要治疗。

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不少体重增多而体脂比例正常者,也要求减轻体重。

2.《内经》分型原则

《内经》虽成书于数千年以前,但其肥胖的分型原则,对探讨“脂肪分布与疗效、预后的关系”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内经》三分法,是对肥胖病的一种最为简明分型方法,它是以肥胖病理特点为主,并结合辨证预后的一种分型。

常人(众人)标准

诊治肥人,必须明确常人(众人)的标准。《灵枢・卫气失常》提出了“众人”的概念,“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可见,其标准强调:皮肉(筋骨)与脂膏,各自称其身,比例协调(不相加也),体重正常(不能相多也)。

这里,《内经》所说的“脂膏”,后代医家对常人“脂膏”作了明确阐述。丹波元简《灵枢识・九针十二原》中谓:“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发泄于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津液注于三百六十五节,而渗灌于皮肤肌腠者也,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盲丰满,……膏者,神之油也,……膏即言其油,乃属于脾。凡化为水谷,皆是膏油发力以薰吸之,所谓脾主利水化食者如此,……脂即膏也”。

可见,正常脂膏,为人身生理所需要;脂膏过多,则可引起疾病。

据此:脂肥来源于水谷精微,为人体所必需;脂肥过多,则为“肥气”,为津液积蓄而成,为血之浊气,表现为痰湿之症;脂肥过多,为瘀血之因;脂肥过多,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皮肉筋骨(瘦体重)与脂膏比例协调,且各无相多,分布各自称其身,是常人的标准,也是区别于肥人的要点。

三分法原则

肥人是指体内脂膏过多。《内经》三分法始终以脂膏作为诊断的主要线索,以病人的形体大小及上下称身作为分型标准。《灵枢・卫气失常》所谓:“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可见,《内经》三分法以脂膏分布为主,结合脂膏称身为原则,对肥人的脂膏的分布以及脂膏与胖瘦体重比例作出了进一步分析和分型。

脂膏分布

皮肉(瘦体重)与脂膏不能相加,是常人的标准。而脂膏的过多,是肥人的病理特点。脂膏的分布是肥人分型的主要原则。膏人,“纵腹垂腴”,以脂膏集中分布于腹部为主;脂人,“虽脂而(腹)不能大”,表示脂膏虽多,但脂膏均一地分布全身,故其人虽肥而腹不大(身收小);而肉人,“上下容大”,说明脂膏也是均一性分布全身,而事实上,肉人脂膏比例并不增高,仅是总量增多而已。

脂膏称身

皮肉(筋骨)是人体的瘦体重,而脂膏是脂肪组织为主的成份。《内经》三分法,首先以“皮肉脂膏不能相多”作为常人标准,再以此区别肥人的分型原则:膏人、脂人者,皮肉(筋骨)与脂膏比例失调,且脂膏偏多,不能相称其身。故膏人其“肉不坚”、“皮缓”,脂人其“肉虽坚而不实”;而肉人,脂膏虽多,但皮肉(筋骨)与脂膏比例正常,唯身体容大(体重增多)而已,所谓“各自称其身”。显然,《内经》三分法是以“脂膏是否称身”,也就是以人体脂肪与瘦体重比例,作为区别膏人、脂人与肉人的鉴别要点。

3.《内经》三分法临床意义

指导辨证施治

关于肥胖治疗,《灵枢・卫气失常》提出了辨证施治原则:“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明确提出了先分型后辨证,具体来说,先确定病者属于膏脂肉3型中何种类型肥人然后辨别气血之多少,血气之清浊,再循证施治,使之病体恢复正常。

膏人

《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可见,膏人有肌肤强弱之辨,寒热之分。肌肤弱虚、偏寒者,肌肤疏而粗理,必畏风,身常寒;肌肤致密、偏热者,肌肤细密,阳气偏盛,不畏风寒,身乃常热。

现代医者常以《内经》原意为依据,以《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为主,治疗偏寒膏人肥胖者;以防风通圣散为主,治疗膏人肥胖偏热者。

脂人

脂人以皮肉脂膏中,脂膏相对多于皮肉,且身体大小,各称其身,虽肥而腹不大。《内经》认为,其“血清,气滑少”,古代有学者认为:“血清者,营精阴汁不足,气滑者,阳精浮泛而不实,是故其人虽肥而腹不能大,更不能垂”。

治疗方面,多抓住“血清气滑少”,以益气养血为主要。近代有人以防己黄芪汤和二陈汤加减辨证治疗。

肉人

肉人虽皮肉与脂膏不相加,但体重(气血)相加较多。《灵枢・逆顺肥瘦》中谓:“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可见,肉人“血黑以浊,气涩以迟”,以实证为主。

肉人的治疗,应以泄浊血,行涩气,清泻攻下为主。《灵枢・逆顺肥瘦》谓“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述其针法以深刺为主。

预测疗效预后

肥胖之人,多有暴忧之疾(即心脑血管之急重之证)。

肥胖是某些急发疾病的早期信号。《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而以腹部脂膏积蓄为主的膏人,更易暴发危及性命的疾病。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之说。近代更是有人以腰臀比值代替血压、血脂,作为预测心脏猝死的指标。

肥人肉不坚或肉弱者,善病风、厥证、痹证、积聚等症。

膏人其“肉不坚”、脂人“肉坚”、肉人其肉坚实,是《内经》三分法的主要区别点之一。《灵枢・五变》:“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理粗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积聚乃作,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畜积留止,大聚乃作”。《灵枢・论勇》也有同样记载:“薄皮弱肉者,不胜虚风;……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内外皆然,乃病”。

可见,膏人肉弱,易并发他证;肉人肉坚,必犯重邪,才能为害(常见脑中风、胸痹之急重证)。

《内经》三分法的意义,不但在于辨证施治,而且在于审察预后。

防己黄芪汤

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方。

【组成】 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 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特点】 可用于各型肥胖,尤其适用于皮肤恍白,肌肉松软,多汗、容易疲劳,身体沉重或下肢浮肿等气虚脾弱湿盛证的肥胖人或伴有关节疼痛的患者。

防风通圣丸(散)

元朝刘河间《宣明论方》卷三方。

【组成】 防风、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滑石、甘草。加工制丸或散。

【功效】 解表通里, 疏风清热。

【服法与剂量】 口服,一次6克(包),一日2次。

【特点】 用于腹部皮下脂肪充盛,即以脐部为中心的膨满型(腹型)肥胖患者。此类人群常火气较大,常有上火、口舌生疮、长痘、出疹、过敏、便秘等现象。

此方对于经常便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患者尤为适宜。

二陈汤(丸)

方出《惠民和剂局方》

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功效】 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证。

【服法与剂量】 口服 日一剂,水煎服。或每次1丸,日二次。

【特点】 用于各种型体肥胖,其特点此类人群常多痰,脘腹胀满,呕恶,体表脂肪瘤,头晕昏蒙等症伴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

以上三个方剂可供参考,临床治疗决非仅限于此,还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一定才可获得良好的帮助!

除此之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合理的饮食更应遵守,乐观的情绪亦不能缺少,充足的睡眠更好保障。

只有这样,在健康四大基石的指导下,在医生的帮助,科学合理地进行减肥,才能获得满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