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和肥胖(耳鸣肥胖吃什么药)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防暑必除湿,8个穴位解决头晕脸肿肩颈痛
最近天气很热,大家都被反复提醒,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
不过在这种天气,影响健康的可不只是“暑邪”,还有“湿邪”。
如果光防暑,不除湿,养生效果会少一半哦。
夏季别忘了除“湿邪”水是人体发挥生理功能必不可缺的物质之一,但体内水太多就会形成湿气,反而成了疾病之源。
中医认为,“湿气”是健康的“头号大敌”,湿邪滞留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和疾病。
夏末入伏后,不仅天气炎热,湿度还特别高。人们只想待在空调环境里,不愿出汗、排毒。因此,人体内的湿气也无法排出,导致身体“湿气过盛”。
所以夏季养生,防暑是一方面,除湿也必不可少。
为了更好的除湿,我们可每日按摩这8个穴位。
- 风池穴
风池穴在头后侧,枕骨下方,拇指从发际线向上方慢慢滑动,感到明显凹陷处,左右各1个穴位。
湿热蒸腾,湿邪可能上蒙清窍,导致头昏眩晕、精神匮乏、思维迟钝、眼目昏花等症状,还会造成肩颈僵硬酸痛。
按摩风池穴可缓解头痛、头晕、眼睛疲劳,改善脸部水肿及肩颈酸痛。
按法:以双手大拇指指腹,揉按两侧穴位 2—3 分钟。
- 翳风穴
翳风穴位于两侧耳垂后凹陷处。
湿邪壅堵经络,导致气血瘀滞不畅,容易造成失眠、耳鸣、肥胖等症状。
按压翳风穴可放松肌肉,改善失眠、耳鸣、颈部酸痛等不适症状。
按法:以手指指腹按压,每按 5 秒停1秒,按约1分钟。
功效:经常按压翳风穴可以疏肝理气。
- 水分穴
水分穴位于肚脐上 1 寸,是消水肿、减重必按穴位。
有些人爱喝冷饮,导致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造成小腹肥胖。常揉按水分穴有助于水分、湿气的代谢。
按法:以食指指腹按压 2—3 分钟,也可采用热敷的方式持续 15—20 分钟。
- 天枢穴
天枢穴通常以治疗胃肠疾病为主,如果胃肠湿邪过盛,容易出现腹胀、便溏等症状,此时按压天枢穴,可辅助改善水肿、肥胖问题等。
它位于肚脐左右旁开 2 寸、约三指宽度的位置。
按法:以大拇指指腹或掌根按揉天枢穴,力道不可过重,微感酸痛即可。
-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 3 寸,可以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肚脐下,小指下缘处即为关元穴。
关元穴是任脉的腧穴,按揉可以培肾固本、益气补阳,促进水液气化或排出多余水液,消除体内的湿气,被视为长寿穴位之一。
按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压关元穴至略有酸胀感。
- 脾腧穴
脾俞穴是脾的气血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按摩、艾灸脾俞穴,可以调理脾胃,加强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调理它可改善腹胀、水肿、食欲不振、倦怠感等。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 12 胸椎旁左右 1.5寸处各 1 个穴位。
按法:背部穴位不方便按,上下揉搓背部大致位置或手握拳轻轻捶打。
- 公孙穴
公孙穴被称为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有健脾胃、通血脉的功效,促进脾胃发挥运化、输布水液的功能,减少湿邪形成。
它位于足部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的凹陷中,左右各 1 个穴位。适当调理可起到缓解腹胀、胃痛、胃酸过多、肠鸣、胸闷、心痛等症状的作用。
按法:大拇指用力按压至足弓出现酸麻感或用另一只脚的脚后跟重压。
-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脚踝内侧,可以将手四指并拢置于内踝尖上,小指上缘偏后处即为三阴交穴。
按摩三阴交穴能激活三个脏腑、三条经络的功能,具有活血、利湿、有效改善下肢水肿等功效。
按法:拇指按压持续约 5 秒,按 20 下后换另一侧。
(原文出自《祝您健康》杂志)
中医揭秘:肥胖不是吃的错,而是五脏失调惹的祸,减肥,先调五脏
变肥胖的原因和减肥的有效方式,一直是减肥界争论最多的两个问题。
有人吃的多会胖,有人吃的少也会胖,有人是生病导致的胖,有人健康也会胖。
有人少吃瘦下来,有人通过运动瘦下来,也有人结合节食和运动瘦下来。
那通过这几句话大家应该能明白一件事:肥胖的原因多样,成功减肥的原因多样。即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减肥不是一个唯一解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任何说“只要这样做,一定可以瘦”,这种话的人,都是骗子。
网上那些关于肥胖和减肥的理论,各位胖友肯定都看过很多次了,今天我们从中医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先说一个结论:肥胖根本原因是负责身体运转的五脏出现了问题!
中医把阴阳平衡作为衡量人体健康的标准,强调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转。只有内外和谐,人体才是一个好的状态。
阴阳失衡简单说来就是体内某些部分虚弱了,另一部分强盛了,彼此间能量的交换不对等了,所以其相应的外在部位就会呈现不同的病变反应。
肥胖使身体不再协调,也是一种病变反应,是体内阴阳失衡所导致的问题,但是我们称人体有五脏六腑,那肥胖是哪部分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呢?
答案是哪一部分出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肥胖,只是呈现出来的症状不同,所以要减肥,我们首先要知道肥胖是身体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造成的。
下面我把中医对肥胖的分类以及各类别的症因与症状罗列出来,大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看看自己的肥胖是怎么回事,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一、脾虚湿阻型肥胖
症状:体型臃肿,易疲乏,稍动则喘,食欲差,容易腹胀,大便稀溏。
症因:脾虚导致运化失利,气血生发受到影响,水湿难以运化,导致湿浊瘀积,成痰成脂。
疗法:健脾益气,祛湿减肥。
二、胃热湿阻型肥胖
症状:肥胖臃肿,腹胀,口苦口臭,身体沉重感强。
症因:素日喜吃油腻油炸物,口味较重,喜食辛辣,导致肺腑热,津液亏虚,水湿内停而胖。
疗法: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三、肝郁气滞型
症状:体型肥胖,脘腹胀满,情绪差,烦躁易怒、女性会有乳房胀痛和月经不调的症状。
症因:压力大、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不能正常疏泄,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水停而胖。
疗法:疏肝理气,行气活血。
四、脾肾两虚型
症状:形体肥胖,身体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无色。还会有食欲差、腹胀腹泻等症状。
症因: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躯体,导致水液蒸腾气化失常,水液聚集不散而胖。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减肥。
五、阴虚内热型
症状:形体肥胖,手脚发热,夜里盗汗,睡眠差,做梦多,口干,常有头晕耳鸣感。
症因: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等,熬夜多、过度劳累等都会损伤阴液,产生内热。
治法:养阴清热以减肥。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肥胖原因,可以看看自己的肥胖是哪种类型,虽然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出现问题的原因也不尽一致。但有些症状是一样的。
另外,中医是强调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所以如果在网上看到了谁通过什么方子成功减肥了,也不要轻易尝试,有需要就去寻医诊治,根据自身情况开药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