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组(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
- 1、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研究
- 2、慈铭体检发布2023大数据蓝皮书 超重或肥胖排异常检出率首位
- 3、众生药业:RAY1225注射液用于超重/肥胖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1,2]。鸢尾素(irisin)是一种新发现的肌源性分泌蛋白,主要由骨骼肌分泌,脂肪组织也可以分泌,其在糖脂代谢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液循环中的irisin可促使白色脂肪组织(WAT)"褐色变"[3],增加耗能,缓解胰岛素抵抗(IR),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体质指数(BMI)的T2DM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19例,其中男84例,女35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入组前3个月内未使用降糖药;未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未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BMI,根据我国对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5],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超重肥胖组78例(BMI≥24.0 kg/m2),其中男58例,女20例;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41例(BMI<24.0 kg/m2),其中男26例,女15例。
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且BMI正常的健康者5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3例。
本研究通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2149),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记录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计算BMI。采集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全自动糖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mmol/L)×FINS(mU/L)/22.5。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risin水平,试剂盒购自合肥奈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血清irisin水平与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三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三组性别、年龄及T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TG、HDL-C、HbA1c、FBG、FINS、HOMA-I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DBP、TG、HbA1c、FBG、HOMA-I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超重肥胖组SBP、DBP、BMI、TG、FINS、HOMA-IR高于对照组和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HbA1c、FB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和糖尿病超重肥胖组的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糖尿病超重肥胖组、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对照组血清iris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超重肥胖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HDL-C呈正相关,与SBP、DBP、BMI、TG、HbA1c、FBG、FINS、HOMA-IR呈负相关(P<0.05),见表3。
以血清irisin水平(赋值:实测值)为因变量,校正年龄(赋值:实测值)、性别(赋值:男=1,女=2)后,以SBP、DBP、BMI、TC、TG、HDL-C、LDL-C、HbA1c、FBG、FINS、HOMA-IR(赋值均为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b=-0.049,SE=0.019,b'=-0.272,t=-2.574,P=0.011〕、HbA1c〔b=-0.156,SE=0.059,b'=-0.237,t=-2.654,P=0.009〕、FINS〔b=-0.210,SE=0.100,b'=-0.678,t=-2.096,P=0.038〕是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3 讨论近年来在有关T2DM和肥胖的研究中,代谢调控因子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有可能成为新的药物治疗靶点。irisin作为一种与肌肉和脂肪代谢相关的因子,也参与了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6]。有研究发现与糖耐量正常人群相比,T2DM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明显降低[7],提示irisin可能在糖尿病中起关键作用。而肥胖或超重T2DM的血清irisin水平会产生何种变化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此为重点,分析超重肥胖T2DM、体质量正常T2DM及健康对照人群血清irisin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较健康者明显下降,超重肥胖者尤为明显。既往研究发现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均低于健康人群[7,8,9,10],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T2DM患者中血清irisin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lα)的表达减少有关[11]。实验研究发现,给予糖尿病小鼠注射外源性irisin,其血糖和IR均可以得到改善[12]。给予T2DM患者irisin治疗后也可以观察到相同的结果[13]。
本研究还发现,超重肥胖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低于体质量正常T2DM。肥胖T2DM患者的脂肪和肌肉组织中irisin水平和FNDC5基因的表达降低[3],irisin水平下降。irisin可诱导WAT"褐色变",加速新陈代谢,提高耗能,减轻体质量,而肥胖或超重人群的棕色脂肪组织含量低于健康人群[14],其原因可能与肥胖或超重人群的irisin水平下降有关。ZHANG等[15]研究也发现irisin通过激活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38MA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来提高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水平,促进WAT"褐色变"。irisin可以增加线粒体UCP-1的表达,将WAT转化为棕色样脂肪组织,减轻体质量和改善葡萄糖代谢[15,16]。因此,irisin具有逆转肥胖的潜力。BOSTROM等[12]发现高脂饲养的肥胖小鼠体内irisin水平高表达,可增加UCP-1水平,促进WAT"褐色变",增加机体耗能,改善血糖水平。肥胖和T2DM的脂肪组织和肌肉中循环irisin水平降低,表明其棕色样特征的丧失,这可能是治疗肥胖和T2DM的潜在靶点[3]。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HDL-C呈正相关,与SBP、DBP、BMI、TG、HbA1c、FBG、FINS、HOMA-IR呈负相关,这表明以上各项因素均会影响血清irisin的表达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HbA1c、FINS是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血清irisin水平与SBP、DBP呈负相关,这与MACIORKOWSKA等[17]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发现irisin可以影响血压,通过调节血管扩张控制高血压,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加强血管收缩[18]。irisin对T2DM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19]。
不少研究认为血清irisin水平与T2DM或肥胖者的BMI呈负相关[3,7],但也有研究观点与本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TIMMONS等[20]研究发现血清irisin水平与BMI无关。LIU等[8]研究发现,与非糖尿病者相比,T2DM的血清irisin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也发现T2DM的血清irisin水平与BMI、FBG、TC、TG等因素无关,这可能与病程、糖尿病并发症不同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血清irisin水平与肌肉和WAT的具体含量有关[21,22],因此骨骼肌被认为是Ⅲ型纤维蛋白域包含蛋白5(FNDC5)的主要来源,irisin由FNDC5基因编码,故其含量与FNDC5的表达水平相关。MORENO-NAVARRETE等[3]研究显示WAT中irisin的表达水平与BMI呈负相关,而在肌肉组织中两者呈正相关。其原因可能与irisin是运动后骨骼肌表达的产物有关,可以与不同部位的受体结合,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故血清irisin水平会受到肌肉含量的影响,这就表明WAT和肌肉含量对血清irisin水平均存在影响。
正常人血液中irisin水平与TC、TG呈正相关[22],而本研究发现血清irisin水平与TG呈负相关,这可能与irisin影响脂代谢有关。GAO等[23]发现irisin可以通过调控脂肪三酰甘油脂肪酶等,导致3T3-L1脂肪细胞中甘油分泌增加,脂质积累减少。另外有研究发现血脂升高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2周后,其血清irisin水平升高,而且irisin水平与LDL-C受体的水平呈负相关[24]。故认为irisin可能参与了脂代谢调节。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HbA1c、FINS对血清irisin水平有影响。通过与特定受体的结合,irisin可以诱导WAT的"褐色变"[13]。有研究报道,irisin通过抑制糖异生、脂肪形成和脂质积累,参与能量消耗、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分解,并对葡萄糖稳态和胰岛素敏感性有潜在的积极影响[25]。
本研究团队既往的研究证实了脂肪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对糖尿病、肥胖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6],并探讨了相关机制[27]。同样,irisin作为一种与代谢调控相关的肌肉、脂肪因子,其在糖尿病、肥胖诊治中的作用也应引起关注。irisin可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对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8]。irisin可以促进骨骼肌中的葡萄糖摄取,同时改善肝脏中的糖脂代谢,因此其可以缓解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高脂血症和高血糖[29]。irisin可以诱导UCP-1,从而增加脂肪细胞能量消耗、代谢酶和代谢中间体的表达,从而抑制脂质积累[30]。基于这些对代谢的积极作用,irisin正在成为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潜在靶点[10,31]。
综上所述,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较健康者明显降低,尤其是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且血清irisin水平与血压、BMI、血脂、血糖及IR等因素有关,其机制可能与irisin促WAT"褐色变"以及在WAT和肌肉中表达水平不同相关。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样本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将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探讨irisin在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中的作用机制,为代谢性疾病的诊治提供新靶点。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张楠,姜天,张一,等. 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32): 4041-40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91.(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慈铭体检发布2023大数据蓝皮书 超重或肥胖排异常检出率首位
3月28日,在成立22周年之际,慈铭体检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共同发布了《慈铭北京·2023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共纳入分析的人群样本量为128.1万,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脂肪肝位列异常结果检出率前五名,除了脂肪肝,其余四个指标异常检出率均超过50%。
慈铭体检集团医疗管理中心总经理、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沈春泉主持发布会并致辞。企业供图
超半数人群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蓝皮书》研究数据来源于慈铭体检2023年度北京市20家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数据,纳入分析的人群样本量为128.1万,平均年龄42岁,其中男性占51.6%,女性占48.4%,25-59岁职业人群在纳入人群中占79.7%,选取心血管健康、内分泌健康、呼吸健康等六大领域的体检常见疾病或异常开展。美年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胡若玫介绍,《蓝皮书》编制过程广泛参考国内外权威疾病指南与专家共识,使用临床公认的疾病诊断与评价方法,对体检常见疾病或异常检出率进行标化调整,以保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可比。
《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体检人群异常结果检出率中,超重或肥胖排在首位,异常检出率达55.1%。其中,男性检出率为68.2%,女性检出率为37.7%;中心性肥胖男、女检出率分别为50.3%、23.2%。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以来,体重指数是国内外测量与诊断肥胖使用最广泛的指标,但其也有局限性,不能区分脂肪量和瘦体质量。而腰围被认为是比体重指数更便捷、更有效、与健康风险更紧密相关的测量指标,胡若玫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中心性肥胖,即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容易导致内脏脂肪含量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而在此前的行业相关报告中,将腰围列入分析指标的情况并不多见。在胡若玫看来,依托慈铭体检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高标准的体检质控,采集了质量良好的腰围数据进行中心性肥胖的分析,对于揭示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状况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慢病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肺结节(52.6%)、甲状腺结节(52.4%)、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52.0%)、脂肪肝(42.7%)异常结果检出率排在第2-4位,其中,男性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这3项异常结果在男性中,又以中青年检出率最高。
男、女异常指标检出率各不同
《蓝皮书》显示,异常指标检出率与性别有明显关联,其中,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更“偏爱”男性,尤其是中青年男性。
血脂异常男性检出率为35.5%,女性检出率为17.7%,高尿酸血症方面,男、女检出率分别为39.2%、5.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男、女检出率差距同样明显,分别为32.5%、7.4%。其中,血脂异常男性检出率在35-49岁组最高,高尿酸血症男性检出率在18-24岁组最高,达到52.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男性检出率在18-24岁组高达48.1%。这三种常见的代谢异常如不加以控制,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等疾病。《蓝皮书》也建议通过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HPV感染在女性异常检出中颇为明显。《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女性体检者HPV感染检出率为11.2%,其中高危HPV感染占63.3%。女性HPV感染检出率和高危HPV感染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波动,呈现出“双高峰”分布。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两个年龄段为18-24岁和60-64岁,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8.1%和13.4%,高危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2.1%和8.5%。
女性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口咽癌等与高危HPV感染密切相关,《蓝皮书》建议,日常生活中应重视自我健康防护,尽早接种HPV疫苗,25岁及以上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女性应警惕乳腺“受伤”与骨量断崖式下降
《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女性体检者乳腺结节检出率为27.8%,其中40-50岁中年女性的检出率最高。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并进行及时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蓝皮书》提示,乳腺超声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一般风险女性,可单独使用乳腺超声进行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对于具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乳腺活检史或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史、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等高风险女性,应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推荐使用乳腺X线检查联合乳腺超声进行筛查。
从骨量异常检出情况来看,女性也应引起足够重视。通常来说,人体中的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特别是40岁后,骨量流失加速,女性绝经后骨量甚至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体检人群中,骨质疏松女性检出率为13.9%,男性检出率为6.5%,女性检出比例是男性的2倍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女性50岁后骨质疏松检出率快速升高,比男性更“脆”弱。骨质疏松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即保证每日膳食丰富和营养均衡,多摄入钙和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戒烟限酒,避免过量摄入碳酸饮料;充足日晒,有助于补充体内合成的维生素D;合理运动,以负重、抗阻力运动和平衡训练为主;预防跌倒,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众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因子。得益于健康教育的普及、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2023年慈铭北京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为1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北京市在幽门螺旋杆菌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对于理解地域健康差异、指导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蓝皮书》发布会上,慈铭体检公布了2023年度北京地区客户重要异常结果分析。据慈铭体检集团医疗管理中心总经理、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沈春泉介绍,在健康体检后,慈铭体检会针对重要异常结果逐一逐项告知客户,并提供专业建议,后续还会通过跟踪、督促,协助客户完成相关诊断和治疗。举例来说,2023年慈铭体检北京地区检出重要异常结果12万多例,检出率为8.78%,成功随访重要异常结果11万多例,随访成功率92.88%。随访成功并确诊恶性肿瘤1776例,发现率为12.73‱。在随访成功并确诊恶性肿瘤的1776例中,位列前三位的是甲状腺肿瘤606例、肺部肿瘤517例、乳腺肿瘤203例。
22年前,慈铭体检第一家健康体检中心在北京诞生,从此开拓了中国健康体检“慈铭模式”。如今,慈铭体检在全国已超过100家分院,覆盖50多个城市,每年服务客户500多万人次。
沈春泉表示,22年来,慈铭体检在服务广大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健康数据,《蓝皮书》的发布是慈铭体检作为国内健康管理行业先行者的一份责任,不仅为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也为健康体检行业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慈铭体检希望在健康体检中,将重要异常结果作为线索,将健康体检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等进行串联,提供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服务。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翟永军
众生药业:RAY1225注射液用于超重/肥胖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2月21日晚间,众生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众生睿创自主研发的一类创新多肽药物RAY1225注射液,已于2024年2月同步启动用于2型糖尿病及超重/肥胖患者的两项II期临床试验,并于近日完成超重/肥胖I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受试者入组。
公告显示,RAY1225注射液属于长效GLP-1类药物,具有GLP-1受体和GIP受体双重激动活性。在I期临床试验中,RAY1225注射液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临床药代动力学数据与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Tirzepatide)I期结果对比,提示RAY1225注射液半衰期约为替尔泊肽的2倍,同等剂量下暴露量更高,未来临床使用上有望实现2周给药一次。
(深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