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没力气(肥胖没有力气)
专家谈肥胖:是病需就医、治疗没有“一招鲜”
肥胖问题困扰不少民众,但很多人对其认知有误解。许多人低估其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轻度或中度肥胖无伤大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10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肥胖是一种病,必须进行医学干预。其次,肥胖的轻重,要根据是否代谢异常来判断。第三,肥胖的治疗没有绝招,没有一招鲜,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据悉,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 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从202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超过54%,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达到39%。中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悉,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
曲伸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因,他把胖子分为红(高代谢型肥胖)、白(代谢正常型肥胖)、黑(炎症代谢型肥胖)、黄(低代谢型肥胖)四种。能吃、能喝、有高血压,一喝酒脸红红的,能喊、能叫的是“红胖子”,他们代谢旺盛,吸收非常好。“红胖子”将来最容易得高血压。“我们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类肥胖患者的存在。”他说。
黑胖子一般很有劲,像鲁智深一样,能吃能干。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都是黑胖子。现在年轻的黑胖子比较多,表现为脖子发黑、女孩子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肌肉多,脂肪也多。
黄胖子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一胖就胖肚子,有气无力、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喝西北风也胖,一胖就出病。
代谢健康性肥胖者被称为白胖子,他们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的,皮肤弹性好。医学名词就叫正常代谢性肥胖,就是代谢没有问题。
这四种类型肥胖患者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对黄胖子,医生会帮其提升激素水平,代谢率高了,自然而然会瘦下来了。黑胖子,减重比较难,必须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红胖子时常出现大便干燥,肠道通畅以后才能减重。而对于白胖子,一般不能轻易减重,否则会导致月经不正常、没力气,需要预防持续性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胖,有的人怎么吃也不胖?“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曲伸教授告诉记者,有的人胰岛素水平很高,就特别爱吃。有的人感觉永远吃不饱,这和中枢调控有关。这位专家透露,其现在正在研究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脑子就有一个“调定点”,设定该长多少体重。有的人可能注定会胖到100公斤,大脑才认为“够了”。
曲伸教授说,虽然人一辈子会长成什么体形大概率由先天决定,但是,如果有人很自律,对疾病的认识超前,或许能控制不增加到原定体重;但是如果任之为之,在原定基础上发胖,那会很严重。这位专家表示,因此,大家所说的“超级肥胖”,就是源于此。
对于更年期女性发福现象,曲伸教授直言,更年期女性最大的问题是向心性肥胖,更年期的替代治疗(常指:激素替代疗法)或是一个减重好办法。“我们说的‘替代治疗’其实很复杂,并不是单纯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缺钙、缺维生素D,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他指出,“对于更年期女性,调整内分泌紊乱,获能避免体形就发生剧烈改变;开展针对性治疗,应减少其腹内脂肪和脂肪肝,肠通了、肝通了,腰围就不会增加了。”曲伸教授说。
“减重一定要从全方位出发。”曲伸教授表示,“我一直认为肥胖不能‘一招鲜’。”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生酮饮食、低卡路里饮食、16 8饮食等“减肥方法”,这位专家认为,都是“赶时髦”。他直言,营养治疗是第一步。曲伸教授表示,因为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发病率、肿瘤发病率变高令人担心。但是瘦了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死亡更多,所以千万不要减重过度: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不能乱减。大规模研究发现了“U形曲线”:体重指数小于18.5的人全因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指数在25-30者。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他指出,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尤其肥胖症合并相关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通常伴随慢性生理或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多学科综合护理或多种药物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记者陈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真不是吓你,肥胖也是一种病!九个危害了解下,早减肥早健康
说到肥胖,大家伙忍不住吐槽,我也不想这么胖,就是瘦不下来,再胖下去可怎么办啊?接着换个减肥的话题,大家又说,瘦不下来、控制不住嘴、好吃得太多,嘴上说着要减肥,有人喊吃饭,立刻欢快地跟上去,说好了只吃一小口,结果忍不住吃了一整碗。也就是说,其实大家都意识到自己胖,但就是没有办法瘦下来,甚至有网友自嘲“我说减肥就是为了吓唬身上的肉”。
还真不是吓你身上的肉,肥胖也是一种病!
一、肥胖的九大危害,了解一下
1、研究发现,肥胖和死亡率有关,BMI指数大于35的人,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40%,预期寿命减少7年。
2、肥胖的人从10岁开始血管变硬,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更早地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血栓、脑梗的风险更高。
3、脂肪会包裹住心脏,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经常感觉呼吸急促、胸闷,心跳速度快,容易引发冠心病、心衰。
4、肥胖就像糖尿病的代名词,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很高,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大胖子,BMI指数在23-31的范围内。
5、脂类物质会填满肝脏细胞之间的空隙,诱发脂肪肝,最后还有十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肝炎,并继续向肝硬化发展。
6、睡觉喜欢打呼噜,鼾声震天,有时会突然中断,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情况非常危险,说明有短暂的缺氧现象,容易损伤脑细胞发生猝死。
7、增加患癌风险,男性患前列腺癌、胰腺癌、大肠癌风险增加,女性患卵巢癌、胃癌、乳腺癌风险增加。
8、骨骼关节常年负担重,容易变形、疼痛,加快关节病变,而且随着身体衰老,对关节的压力进一步加重,骨折的次数也会增多。
9、进食的“三高”食物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破坏肾小球的过滤能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容易引起肾病。
看上这九大危害,身上的肉是不是吓得抖了抖,别慌,自己说胖不是真的胖,用公式算一算才知道到底胖不胖。
二、一个“合格”的胖子,要满足两点
①BMI指数大于28
BMI指数=体重(kg) ÷ 身高(m)的平方
如果得出的数字大于24,属于超重,大于28就是肥胖。
②男女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男:大于90cm,女:大于85cm,测量的时候身体放轻松,不要挺起肚子,也不要刻意地吸肚子,用皮尺贴着腹部最胖的地方测量。
如果以上两点满足了其中一点,就可以算是大胖子了,要尽快减肥,减少身上的危险因素,但是减肥不能盲目,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勿操之过急。总的来说,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六个字。有的人可能会说了,我运动了,我也管住嘴了,为什么还是瘦不下来?原因或许在这里!
三、天天减肥,为何瘦不下来?答案揭晓
健身方式不对,太过单一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深蹲、瑜伽,如果体重基数大,应做力量训练,比如说举哑铃、仰卧起坐、高抬腿等等,刺激局部脂肪燃烧。另外,减肥不是一项运动练到底,可以三四个项目综合运动,有氧和无氧相结合。
健身频率不够,经常偷懒
简单来说就是你偷懒了,今天练,明天不练,后来想起来再练,这样肯定不会有效果,还容易导致减下去的脂肪又反弹回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才能减掉,所以,减肥一定要坚持,每天保持健身频率,不用过度,有些出汗即可。
睡眠时间少,会增加脂肪
这一点很多人忽略了,认为减肥就是饮食和运动的事,和睡眠无关,殊不知睡不好也会让你发胖。因为在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瘦素,睡眠少或睡眠质量差,瘦素就会减少,从而影响减肥效果,而且睡不着时更不容易感觉饥饿,会控制不住吃宵夜、零食。
瘦不下来是有原因的,同样是减肥,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坚持一年半载成功瘦下来,有的人半途而废越减越肥,减肥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付出行动才是关键。
如果你缺少减肥的动力,也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和好朋友一起减肥,谁先完成目标,就可以获得红包,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减肥,可别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让热量又超标了。
“没力气”或是老年人肌少症,两法结合干预最有效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随着智能手机在老年群体中的日益普及和公共交通的高速发展,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缺乏活动的生活方式使肌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以至于人们把它当作是一种老年人的自然生理现象,而长期忽略了对这一疾病的危害研究。
据《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显示,我国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约为8.9%~38.8%,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67.1%。青壮年时男性的肌肉比女性发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肌肉的衰减的速率却比女性快,上海地区的研究发现在7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中,男性发生率是女性发生率的2.7倍。此外肥胖人群更易发生肌少症,与体内脂肪蓄积和代谢异常息息相关。
“没力气”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
肌少症的主要特点是“没力气”,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导致身体活动能力变差的老年综合征。
人的机体共有639块肌肉,约占全身重量的35%~45%。肌肉是人体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基础,肌肉的衰减必然影响到日常的各种活动,而人体的肌肉含量和肌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变化的。据流行病学调查,50岁以后肌肉含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慢性肌肉丢失估计在30%,80岁以上约丢失50%。许多其他因素,如缺乏锻炼、营养不良、疾病诱因、激素变化等都被认为与肌少症的发病有关,其中缺乏锻炼更被认为是肌少症的首要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出现肌少症时,更容易加重其原有的衰弱症状,增加跌倒、骨折等风险的发生几率。此外,许多研究证实,肌少症患者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力衰竭、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由于肌少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残疾和死亡率有着太多影响,建议加强筛查,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磊(右)在讲解康复医学知识。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 图
两种方法自测肌少症
肌少症可以从虚弱、容易跌倒、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这五大表现进行初步判断,若发现自己出现这些表现,则表示需警惕肌少症的发生。
若家中有握力计,受试者可用优势手拿着握力计,身体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优势手同侧手臂斜下垂,掌心向内,使用最大力度紧握内外握柄,观察握力计上的数值。男性握力值不小于26公斤,女性握力值不小于18公斤。如果低于这个数值,可能存在肌少症风险。
如果没有专业的测量工具,也可以通过小腿肚测量法(指环测试),通过测量小腿围度,判断肌肉情况。具体方法为:坐在椅子上,让大腿和小腿成90度,双脚自然放在地面上,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环绕围住小腿最厚的部位,看是否能完全环绕住。肌少症发生风险随指环与小腿的间隙增加而增加。如果小腿围刚好合适或在指环中可以轻易转动,提示患肌少症的风险增加,需要带老人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肌少症可预防,两法结合最有效
患有肌少症的老年朋友们也不要过度担心,因为肌少症是一种可预防、可逆转、可改善的慢性疾病。在经过科学的干预治疗后,肌少症患者依然能回归正常生活。对于未步入老年的人群以及未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应该提早养成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此来减少日后肌少症的发病概率。
目前肌少症的干预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合理的营养支持和科学的运动疗法。
大多数老年人由于消化和咀嚼功能减退,食欲下降的原因导致存在热量、蛋白质,维生素D等摄入不足。而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及改善肌少症的基础,因此平衡的膳食与摄入丰富的营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摄入足量、优质的蛋白质,因为肌肉的合成离不开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入,建议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1.2g/kg,体弱或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每日可达1.2~1.5g/kg,并且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去。
其次,在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应增加海产品、深海鱼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
此外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骨骼肌量下降及肌肉衰减等密切相关。维生素D对肌肉力量和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最好根据检测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予以补充。建议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为15-20μg/d。
另外鼓励增加深色蔬菜和水果及豆类等富含抗氧化营养素食物的摄入和适当补充多种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等。
大多数老年朋友更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而为自己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老了,就不需要运动了,越是不运动,越容易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生摔倒,骨折。
目前一致认为,抗阻运动是最有效的肌少症运动疗法,合理的抗阻运动可以增加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骨骼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增加肌量和肌功能。老年朋友应当尽可能早地开始抗阻训练,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抗阻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矿泉水瓶、拉弹力带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能大大减少肌肉量的流失。
推荐老年人每周多于2次进行针对上肢、下肢及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抗阻运动最好保证每周进行2~3天,每天2~3组2个不同的抗阻力量训练动作,每组进行8~12次,组间进行1~3分钟的休息。对于已经发生肌少症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抗阻运动量。
此外,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代谢酶活性,从而改善骨骼肌功能并提高衰老的骨骼肌的有氧能力。而在抗阻力量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有氧训练,对肌少症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游泳、慢跑、功率自行车等均可作为有氧运动处方,中等强度建议每周5次,每次至少10分钟,高强度建议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建议老年人前期可以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过渡,后期可以个体化增加运动强度,对于已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朋友应当寻求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在肌少症治疗中,营养干预是基础,运动干预是关键,两者相结合是预防和治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还没有以肌少症为适应症的药物,临床上治疗其他疾病的部分药物可能使肌肉获益,进而扩展用于肌少症。老年人切忌盲目口服,务必寻求医师指导。
(本文来源:《健康时报》2023-4-11第7版《“没力气”或是老年人肌少症》;文: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磊)
责编:李益萌
主编:田茹
校对:李欣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