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哪肥胖

健康时报直播 0
文章目录:

“最胖省份”排行出炉!北京人心都碎了,为啥北方胖子那么多?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为十大慢性病之一,全球有近1/3的人超重和肥胖。近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出了一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报告,里面的数据引起了网友热议。数据显示:全国肥胖率为11.9%,超重率为30.1%。北方地区肥胖率明显高于南方,其中天津超重率最高,达40.9%,北京肥胖率最高,为25.9%。

北方胖子多有必然性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表示,造成中国肥胖地图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

跟气候和吃有关

纬度越高的地区,天气越冷,人们运动更少,代谢慢,这是肥胖的主要成因。在东北高寒地区,居民更是形成了多吃少动的习惯,也就造成东北地区肥胖率居高不下。以辽宁为例,辽宁省发布的数据显示,辽宁居民的超重、肥胖问题明显,肥胖率比全国高出了7个百分点。

与之相反,南方地区肥胖率普遍偏低,其中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天气热导致当地人代谢快。据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12年贵州省成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1%和11.9%。

除了天气因素,肥胖还可能与人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以广东为例,广东胖子少,与广东人膳食观念上一贯保持传统不无关系,饮食偏清淡;而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谷物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并且北方人还爱“喝一杯”。北方人在这样的饮食中日积月累,等于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大城市胖人多

造成大城市肥胖人群数量高的原因,除了与当地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有关外,大城市较快的生活节奏与高强度的工作,也是造成肥胖的间接原因。

“中国迅速的城市化正在给肥胖提供最有支撑力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生活久坐时间长、更多依赖汽车交通,也能更方便地接触到更多的美食。”王京钟表示,肥胖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因此,疾病控制必须把肥胖问题重视起来,实施对于肥胖的有效干预,科学控制体重。

肥胖还要看腰围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营养科主任郑锦锋表示,越来越多肥胖者选择减肥,这不仅单纯为了美,而是大家保健意识增强了,因为胖会带来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75%的肥胖人士可能有脂肪肝,对身体危害大。

中国人的肥胖主要是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在腰部,内脏周围脂肪多,更易患各种慢性病;西方人的肥胖为梨形肥胖,脂肪堆积在大腿和臀部,患慢性病几率低。因此,中国人判断肥胖还要看看腰围,成年男性腰围别超85厘米,女性别超80厘米。

重度肥胖要考虑减肥手术

目前全国各大医院也陆续开展很多专科门诊、专业技术,在这里专家和护士们会陪着胖友们一起科学减重。减重手术像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需内外科的密切配合,对于围手术期的评估,需要内分泌科、营养科以及心理科医生一起帮忙。而且从最开始的肥胖三高门诊到肥胖患者术后,营养师都会全程跟进,都要对患者进行具体的指导。

中日医院肥胖三高门诊

中日医院普外科与内分泌科创立了减重手术多学科会诊团队,联合营养科、麻醉科、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ICU及心理科,对肥胖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全程管理。

武汉协和医院减重综合门诊

目前,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联合内分泌科的协作诊疗模式比较适用于中重度肥胖、病理性肥胖及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已为近百位胖友、糖友恢复了健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肥胖2型糖尿病减重中心

由内分泌科、外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和针灸科的多位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联合出诊,以减肥一日门诊的形式为肥胖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减肥方案。(注:减肥门诊只预约,没有对外挂号)

关注健康时报大夫说微信,听权威专家说尽健康事。微信关注方式:搜索“大夫说官微”

哪个国家肥胖最严重?肥胖率最高的十大国家

现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富裕了,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那就是肥胖了。肥胖作为世界各地十分严峻的一大身体问题,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五直接原因。造成人群肥胖率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饮食状况,比如生活状态等等,不管怎样,还是要均衡饮食。那么,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肥胖最严重吗?现在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肥胖率最高的十大国家,快来看看哪些国家上榜。

世界上肥胖率最高的十大国家

1、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这个国家的肥胖人群很多,健康报告指出,肥胖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断地进口食品,并且进口食品都是高脂肪的肉类食品,经过加工,含有导致人们肥胖的各种成分,价格低,居民喜欢购买,不过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不好的影响。

2、墨西哥

在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它的肥胖率达到了32%,墨西哥是一个拥有众多快餐店的国家,快餐还有高脂肪和高热量,难以被分解,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不良影响,并且当地人喜欢吃奶酪,还有很高的糖分,容易导致人们发胖,所以墨西哥肥胖率不断增加。

3、美国

一提到美国,可能大家想象的都是积极的现象,殊不知美国也是肥胖人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新的健康普查中发现,肥胖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2/3,并且这一比率还在持续上涨。健康专家指出,可能是因为油和糖的大量生产所致。

4、德国

德国在世界上最胖的十个国家排行中位位列第四。德国人民它们喜欢酗酒抽烟,并且食物富含高热量,高脂肪,低营养,所以导致肥胖率不断增加。有人还指出,他们不喜欢运动,缺少体力活动,使得脂肪得不到消耗,越来越胖了。

5、波黑共和国

波黑共和国是肥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他们处于一个混乱的时期,当地的居民喜欢酗酒,抽烟,并且加上贫穷落后,它们的食物大多数都是加攻的低廉食品,超级高的热量,并且没有营养,这些都是导致这个国家肥胖率增加的原因。

6、新西兰

如果你看过新西兰的儿童健康报告,你会发现大多数的儿童都有偏向肥胖的趋势,那是因为他们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而且坐着不会消耗能量,反而堆积了脂肪。新西兰的儿童不喜欢运动,他们更热衷于坐在电视机前看剧。

7、埃及

埃及这个国家比较落后,但是人口增长速度又比较快,导致该国的粮食供不应求,他们不得不寻求进口食物,进口的食物热量高,并且要价值比较低,导致该国肥胖率明显上升,并且由于风俗,对女性参加各种活动的禁止,妇女的肥胖率更高。

8、以色列

在以色列的大街小巷,很容易就能够发现肥胖人群。以色列进入世界上最胖的十个国家排行,没错,尤其是一些没有接受过教育,只接触过最基础教育的妇女,她们在肥胖人群中占据大多数,相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多都是瘦子。

9、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在最胖的国家排行榜中位列第九。该国家肥胖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食品全球化趋势所导致,因为价格低廉,所以大量的加工食品为人们生活中的主食。在克罗地亚国家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肥胖,目前肥胖率还在增加,

10、英国

英国这个国家尽管有许多丰富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设施,但是大部分的英国人却都非常慵懒,他们不爱运动,导致英国肥胖率不断的增加。好啦,本期关于世界最胖的十个国家盘点就是以上内容,每个人一定都要多进行运动,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这样才能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哪里人更会长膘?

澎湃新闻 实习生 伍甜甜 记者 卫瑶 陈良贤

9 月 1 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谁都知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好,但坚持者寥寥,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遭遇肥胖危机的人近年来也愈来愈多。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的 BMI 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分别达到 24 和 28 时,就是超重和肥胖。基于这一标准,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 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就统计出了中国的整体发胖情况:有 34.8% 的人超重,另外还有 14.1% 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这项调查由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所主导,样本来自全国 243 个城市的 2117 万名成年体检者(有效样本量 1557 万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变胖这件事,

男女其实有别

相比以往别的调查,除了变胖的人变更多外,这次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超重/肥胖问题在男性群体中变得比女性更普遍。相比女性的超重率为 27.7%、肥胖率为 9.4%,男性的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 41.1% 和 18.2%。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国内遇到体重问题最多的其实是女性,并且多是在老年时期。这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随之下降,因此发胖的比例整体变高了。

到了本世纪,国内男性超重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反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关。2013 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肥胖率要高于男性,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则相反。

除了发胖率较高,男性变胖的年龄也更早。相比女性整体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 70 岁后才到最高值,男性群体的这一峰值在 40 多岁就已到来。甚至根据此次母义明团队的调查,男性在迈入 30 岁的门槛后,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体重——相比 18-29 岁的男性,30-34 岁男性的超重比例会从 28.7% 迅速攀升至 38.5%。

过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喝酒等应酬文化、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以及相比女性在职场中有身材管理的无形要求,社会对男性身材走样的包容度较高,都在让“中年发福”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现在的人相比前几代人更容易摄入丰富的食品。不管有多晚,动动手指就能被送上门的外卖,让人们的饮食更加难以节制,而身体却因此动得更少了。

因此除了成年人,儿童的肥胖情况也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2020 年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与 1985 年时,中国 7 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仅 2.6% 比,现在的小朋友遭遇体重问题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 19.0%。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随小朋友的终身。虽然很多人都说“长大后就会瘦下来”,但美国一项基于追踪 11591 名儿童 BMI 数据到长大成人后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小时候胖的人,其中长大后继续胖的比例达到了 88%。

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在建议部分也提醒道:“肥胖一旦发生,再减就很困难。”

在中国,

哪里人更会长膘?

除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外,肥胖率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都要大上一号。而《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这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中国北方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的两项数据都是位列全国前三,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瘦子最多的 3 个省。

这与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1 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相吻合,其根据早睡、运动等多个指标,对全国 27 个中心城市和 53 个地级市进行生活习惯评分,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最低的前十个城市——成都(2.65% 的肥胖率)、广州(2.89% 的肥胖率)等,无一例外均在南方。

为什么北方更容易出现超重的人?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比如南方人因为天气整体较热,人体的代谢速度也更快。

而 2022 年发表于 Nutrients 期刊的一项基于 3 万多名中国成年人饮食习惯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模式的差异与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得出了和王京钟相似的观点。

该研究将中国的膳食模式依照被调查对象的情况,划分为了四大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其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主要差别,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不同。

其中,北方膳食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更多的能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超过 60%),研究认为这可能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更高。

生活在北方,身体代谢本就相较南方更慢,而容易导致长胖的碳水摄入量又多,日积月累起来,想努力不变胖,北方人确实要比南方人难。

另外,这份研究还提到,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异。选择更为健康的多元膳食模式的人群,集中分布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多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所采用。这也解释了母义明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GDP 较低的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现象。

不过,以上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 BMI 做评判,但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不能准确地测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遗漏腹型肥胖群体。也就是那些 BMI 指数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们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为会影响内脏,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而中国人的身体特征,正是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人到中年,一不留神,可能就有了啤酒肚。

2019 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按照国内通用标准——腹型肥胖被定义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90 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85 厘米——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4 年,中国腹部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了 50% 以上,腹型肥胖率达到了 31.5%。而北方居民仍然是中国“腰最粗”的一群人。

体重健康,

不仅事关身材

在 8 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3)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就提醒道:“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2% 左右。”

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国内的肥胖群体日益扩大,也和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与 BMI 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且 BMI 越高,并发症越多。因此,发胖这件事,增长的不只是肉,还有慢性病。

根据母义明团队的研究,在超重和肥胖的群体中,有至少 1 种慢性病的比例,分别在 70.7% 和 89.1%,高于BMI 正常者的 41.7%。其中,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和血脂异常(24.9% )。而且因为肥胖,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老年病”,如今慢慢也找上了体重较高的年轻人。

“营养转变”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总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将会依次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病高发以及行为改变三个阶段,中国已跨过第一阶段,目前整体还处于第二阶段。

但也有不少机构、团体和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肥胖的危害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最新的一个标志就是刚过去的 8 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随后多个商超及便利店开始主动在饮料区悬挂“红橙绿”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自己购买的含糖量过多的饮料。

上海市嘉定区一超市内悬挂了含糖饮料警示标识。

减少超重和肥胖比例,不仅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打造“不致胖环境”。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