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高炎症(肥胖引起的病)
肥胖是炎症的“温床” ——别让“第三脂肪”缩短你的寿命
肥胖是炎症的“温床”
——别让“第三脂肪”缩短你的寿命
1 人越胖,体内闷烧就越严重
你是大肚腩的“苹果形体型”吗?小心了!
前面已经说过,慢性炎症引起的体内闷烧和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从本章开始,我将针对引起慢性炎症的原因“肥胖问题”进行说明,并于第四、五章提出解决对策。
先给各位一个观念:肥胖的情况越是严重,身体内的闷烧越会持续扩大。意思就是说,所有饮食过量或运动不足、放任脂肪堆积的人,都有慢性炎症(体内闷烧)的问题,而且越胖的人,闷烧的情况越严重。
大家最近一次量体重是什么时候呢?现代人都喜欢苗条的身材,因此很害怕面对自己变胖的事实,常常会下意识地避开体重秤。
日本对于肥胖的判断标准是“BMI 25以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义,成年人BMI 24以上,但低于28者为超重,BMI 28及以上为肥胖,如表1所示)。
所谓BMI是“Body Mass Index”的缩写,中文称为“身体质量指数”,可透过下列计算公式求得:
BMI=体重(kg)÷身高2(m2)
据说现在全日本20岁以上的人口当中,有三成男性、二成女性被判定为肥胖。以女性的情况来说,在20~30岁年龄层,身材纤瘦的人很多,但40岁以后的年龄层,BMI超过25以上的人则有增加的趋势。
BMI数值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如果你的BMI超过25,就算健康检查的结果显示“没有异常”也不可大意,因为身体内部很有可能已开始闷烧了。
除了BMI之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测量腹部围度(腰围):
◎男性小于85 cm。◎女性小于80 cm。
(此部分已调整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腰围标准。)
若尺寸超过以上数值,则可能是“内脏脂肪型肥胖”,理由会在后段详细说明,但大家要先明白一件事:最容易产生体内闷烧的,并非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而是内脏脂肪较多的肥胖类型。
所谓内脏脂肪型肥胖,就是俗称的“苹果形体型”:挺着圆滚滚的大肚腩,腹部呈现外凸状态。正确来说,只要腹部经过CT扫描检查,内脏脂肪超过100 cm2以大家是否有所警觉了呢?现在就勇敢地站上体重秤,掌握身体现状,这是你扑灭体内闷烧的第一步!
2 为什么有的人会胖到“溢出来”?因为脂肪细胞没有极限!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就像客满的电车,挤爆了!
大家都怕变胖,但肥胖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肥胖不光是体重增加,严格来说,人体脂肪增加才是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额外增加的脂肪,究竟藏在身体何处?
其实不论是糖类、蛋白质还是脂类,一旦摄取过多,就会被人体内的“脂肪细胞(Adipocyte)”吸收、储存成“中性脂肪(Neutral Fat)”。负责吸收和储存脂肪的,是呈圆球状的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内含名为“脂肪滴(Lipid Droplets)”的油滴,吸收脂肪后,脂肪滴就会逐渐膨胀。
白色脂肪细胞一般呈直径0.08 mm左右的球状,里面的脂肪滴吸收脂肪后,细胞整体就会膨胀至极限程度:直径是正常的1.倍左右;体积则是正常的2.2倍左右。
这种白色脂肪细胞遍布全身各处,根据统计,一般体型的人,体内大约有250亿~300亿个白色脂肪细胞。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下腹部、臀部、大腿、上臂、背部和内脏周围等部位。也就是说,白色脂肪细胞较多的部位=容易肥胖的部位。
人体全身上下有多达300亿个白色脂肪细胞,如果它们全因为吸收多余脂肪而膨胀起来的话……我好像听到某些读者在哀号了。
此外,白色脂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呈现圆球,但当每个细胞都变大之后,就会像客满的电车那样拥挤,细胞和细胞之间会变得毫无缝隙,相邻的细胞会相互推挤,从原本的圆球变成多角形。
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还不采取行动,继续过着想吃就吃、不爱运动的“糜烂”生活,人体就无法单靠现有的白色脂肪细胞吸收脂肪,而是会另外制造新的脂肪细胞继续储存。据说肥胖者体内的白色脂肪细胞,多达800亿个。
因此,肥胖的人体内不光是每个脂肪细胞都已膨胀、扩大到极限,就连数量也会无上限地持续增加不断挤爆体内。有些人之所以胖到很夸张,全身的肉都像“溢出来”一样,就是因为脂肪细胞没有极限的缘故。
正常者和肥胖者,体内白色脂肪细胞的差异
肥胖本身是身体的低度炎症,是血管病变的罪魁祸首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造成血管内持续的低度炎症,是血管病变的罪魁祸首。
很多人认为炎症就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其实现在证实一些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等,患有这些病的人身体中基本都存在一些低度炎症。甚至恶性肿瘤的人,他的身体都长期存在低度的炎症。
那这个低度炎症通过什么能判断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抽血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是反映血管内炎症水平的一个指标,很多人都高,胖人中这个指标高的尤其多。
超敏c反应蛋白跟饮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油炸食品,还有火腿肠、方便面、薯片等包装食品,都会导致身体产生低度的炎症。因为这些食物常含有反式脂肪,及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比如:玉米糖浆、果葡糖浆等。
实际上,身体出现长期的低度炎症,最重要的还是主食和油吃的多,因为这些吃多了最容易引发肥胖,肥胖才是导致身体产生低度炎症的根源。这也就是为什么胖人中超敏c反应蛋白这个指标高的人特别多的原因。
但是好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个低度炎症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没太重视,这里我就要重点提醒了,对于胖人来说,低度炎症是长期性的,第一因为饮食习惯不改,低度炎症会持续存在。第二,长期肥胖,腹部脂肪就会持续不断的往血液里释放炎症因子,血管出现一时的低度炎症没啥事,但是如果长期存在低度炎症,那问题可就大了。
首先,血管内长期的低度炎症会破坏血管内皮,导致血脂沉积,产生斑块。
其次,血管内低度炎症还会让斑块儿不稳定,不稳定就容易破裂或者脱落,引发心梗或脑梗。所以你看年纪轻轻,三四十岁得心梗、脑梗的,基本上都是胖子。
总之,要想保护好血管,减肥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减肥后,体内的炎症水平马上就会下去,不信你查一下,体重减下十斤,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一半都是很可能的。
把体重减下来,不仅血管儿变好了,实际上好多病也可能摆脱了,比如: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等等,但是如果不减重,可能真的四五十岁就能发生心梗、脑梗等要命的问题,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只要存在肥胖,风险就一直存在,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Nature:肥胖不仅加重了炎症病理学,还会抵抗治疗反应
众所周知,肥胖是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癌症、慢性肾病和一系列骨骼肌肉病以及精神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肥胖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炎症状态。
已有研究表明,肥胖和代谢疾病也会影响免疫系统,让患者经历不一样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反应,但导致这一结果的机制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近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和Salk生物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个体代谢状态的差异如何对炎症和治疗反应产生重大影响,并指出了一种新的精确免疫治疗策略,以克服高脂肪饮食和肥胖引起的病理改变。
湿疹在临床上称为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给患有湿疹的小鼠使用靶向免疫系统的药物(MC903,维生素D3类似物)治疗时,它们身上增厚、瘙痒的皮损通常会很快愈合。然而,当给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使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时,它们的湿疹反而会变得更加严重。
此前的临床数据表明,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人类患者中。从感染、过敏到癌症,肥胖患者通常会经历更严重的疾病过程,并且对某些治疗没有反应,
该团队认为,肥胖可能改变了小鼠和人类炎症的分子基础。
为此,研究人员分析了具有匹配遗传背景的瘦小鼠和肥胖小鼠中活跃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他们以为会在肥胖小鼠中看到高水平的同一种促炎分子。然而,他们观察到的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炎症反应。
我们都知道,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中间过程(桥梁)的作用。辅助性T细胞可以被分为三类,即:TH1、TH2和TH17细胞。这些细胞有助于防止机体感染,但也会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中过度活跃。湿疹就被认为是一种TH2细胞过度活跃引发的疾病。
在患有湿疹的瘦小鼠中,研究人员也观察到TH2细胞过度活跃。然而,在同样情况下的肥胖小鼠中,TH17细胞被激活。这意味着在分子水平上,湿疹在肥胖小鼠中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正常或较瘦动物有效的药物是否对肥胖动物也有效?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旨在通过抑制TH2细胞的反应来治疗湿疹的药物。当研究人员用其中一种药物试图治疗肥胖小鼠时,他们发现,药物不仅没有缓解动物的皮肤炎症,反而使疾病明显恶化。治疗药物反倒成了“罪人”。
1995年,该研究通讯作者、Salk基因表达实验室主任Ronald Evans团队发表的一篇研究中发现PPAR-γ是脂肪细胞的主要调节因子,它也是一种已获批的糖尿病药物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怀疑,PPAR-γ 的功能障碍可能介导了肥胖和炎症之间的联系。
当他们使用一种名为罗格列酮的ppar-γ小分子激动剂治疗患肥胖小鼠的湿疹时,动物的皮肤得到了改善,而且,疾病的分子特征从TH17型炎症转换回TH2型炎症。然后,就像在瘦小鼠中观察到那样,靶向TH2炎症的药物也能够有效改善肥胖动物的湿疹问题。
研究人员表示,从本质上讲,这是在不改变体重的情况下,对肥胖小鼠进行免疫“脱脂”。
随后,该团队还对一项大型纵向研究中的人类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59名湿疹患者以及数百名哮喘患者,哮喘是另一种涉及免疫系统反应的疾病。
他们发现,肥胖患者更有可能出现TH17炎症的迹象,或预期的TH2炎症迹象减少。
该团队表示,虽然还需要对人类进行更多研究,但这些数据已经暗示,在人类和小鼠中,肥胖会导致炎症的转变,从而对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和靶向TH2相关炎症的免疫疗法的有效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该研究共同通讯作者、Salk生物研究所NOMIS免疫生物学和微生物发病机制中心的副教授郑页博士说:“我们现在想要进一步了解T细胞转换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还有更多与过敏和哮喘等一系列疾病相关的细节有待被发现。”
总之,该研究证明肥胖会发生与免疫“失效”相关的更严重的疾病病理,并将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转化为对抗治疗。该研究还表明PPARγ激动剂有助于加强“靶向”免疫反应,恢复在肥胖状态下免疫治疗的疗效。
Evans说:“我们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已获FDA批准的药物可能对某些患者具有独特的联合治疗效果。”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