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在肥胖检查(肥胖检查挂什么科)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你有多胖?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健康“三减”,帮你减重

过完春节,不少人都长了肉,又到了减肥的时候,今天咱来说说科学减重。

正好需要!

你有多胖?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

01

人体BMI指数:

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按中国标准来对照,BMI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体重、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

02

腰围:

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

03

人体体脂肪率:

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当男性体脂>25%、女性>30%就是肥胖一族。

看清上面这三个标准,我们不仅可从外形上判断是否肥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查判断人体内脏脂肪是否超量。

是的,有的人虽然瘦,但是内脏脂肪也高,还是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来判断。

在减肥过程中,也有人常说要节食减肥,其实减肥贵在平衡。

这四个减肥误区你中了没?

01

误区一:节食

通过节食来减肥确实有些人能收到短期的效果,但这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

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而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

另外,人体的细胞具有记忆功能,节食会让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饥饿状态,而一旦恢复饮食,细胞就会疯狂地摄取热量,导致吸收更多。

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02

误区二:光吃素

水果、蔬菜被很多人视为减肥圣品,殊不知,有些水果和蔬菜比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特别是某些水果,其含糖量很高,完全不适合减肥人士。

吃过多的高糖分水果和蔬菜,不但不能减肥,还可能适得其反。相反,适当吃些肉类,尤其是瘦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其实反而低。

03

误区三:只吃粗粮杂粮

对于正常人群而言,粗粮是好东西,但只吃粗粮其实与只吃水果蔬菜来减肥是一个道理。大多数的粗粮不仅含有纤维,同样也含有碳水化合物。

单一营养物的摄入,一方面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另一方面不吃肉类和奶蛋类食物,蛋白质的匮乏会让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因此,恢复正常饮食后,都容易反弹。营养摄入不能过于单一,均衡的饮食才是硬道理。

04

误区四:运动后喝饮料

“一瓶运动饮料的能量相当于小半碗米饭!”运动过程中应该多次少量喝水,以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不含糖的水为主,运动后不要马上进食、喝碳酸饮料及运动饮料、吃宵夜啤酒等,不然很容易把运动消耗掉的能量马上给补回来,这是导致运动减重失败的常见原因。

如何科学减肥,这三点建议请收好啦!

加强锻炼,坚持“五三一”法则

想减肥,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五三一”法则就是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每分钟心跳至少要达到110下。

慢走一个小时或散步对于想要通过运动来减重的朋友可能收效微弱,推荐快步走、游泳、平板支撑等。

运动过后这样吃

1.运动后喝白水、淡茶水等不含热量的液体。

2.运动后半小时内尽量不要进食(水除外),不要选择在运动完第一时间即身体最饥饿的情况下进食。

3.运动后大概30~40分钟,进食的欲望降低后,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作为加餐,如鸡蛋、牛肉棒、牛奶等。

减盐、减油、减糖

生活中要注意“隐形盐”,比如调味料里的鸡精、酱油、蚝油,包括酱类,都是含有盐分的,要减少摄入;

烹饪的时候,把先放盐变成后放盐,在快出锅时撒上盐,这样口感既好,又能控制盐分的摄入量;

每人每日摄入不超过30克的食用油,相当于三小勺的油;

多用蒸煮炖烩等烹饪方式,少用煎炸,减少油的使用;

烹饪时用葱、姜、蒜,或者胡椒一些芳香配料来代替,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糖和盐的摄入。

在生活中,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物和饮料,减少糖的摄入;

减少在外就餐,点餐时可以让厨师少放盐油糖,达到“三减”的目的。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中国疾控动态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肥胖的筛查标准是什么?

肥胖是我们机体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贮存,导致我们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以及分布异常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成年人常用的超重和肥胖的筛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体脂百分比;体质指数(BMI);身高标准体重法。结合起来由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儿童肥胖应定期检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儿童肥胖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近年来,我国肥胖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单纯肥胖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中环境是主要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儿童期肥胖影响青春期生长发育,其严重危害将累及内分泌代谢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等,对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并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肥胖增加了儿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超重学龄儿童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升高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2.4—7.1倍。几乎一半的肥胖儿童有血脂异常,其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常见。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更高。此外,肥胖儿童的血压超过本年龄段血压正常范围的风险增高1.79倍,肥胖儿童虽然在儿童期可能未患高血压,但在成年期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自身形象受损无疑会影响自尊,产生消极情绪和回避社交活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更高。肥胖儿童易发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包括厌恶、情绪易激、易分心、反应阈值低、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不快乐和不满足感、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胖到什么程度需要去看病?是不是要到重度肥胖或者影响发育了才需要看病?还是只要超重肥胖就必须去医院就诊?

实际上,并非所有相同程度肥胖的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心血管代谢风险,儿童体重和代谢状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部分儿童在青春期肥胖程度会出现减轻或缓解。如今肥胖筛查方式由过去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低分型转变为根据代谢的异常来进行分型,可以将儿童青少年肥胖分为代谢健康型肥胖、代谢异常型肥胖以及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代谢异常型肥胖指在肥胖的基础上合并至少一项代谢异常,异常因素包括血压升高、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是儿童期肥胖治疗的关键点。

建议对所有儿童青少年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检查身高、体重,使儿童青少年在合理的生长速率上成长。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采用不同的肥胖筛查策略。

6—10岁的儿童发现肥胖,由保健医生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筛查有无生活方式或心理、睡眠等因素引起的肥胖或超重,由保健医生定期监测肥胖程度,及时教育和提醒家长纠正这些不良因素。如存在患儿伴随智力发育异常、先天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头疼、视野缺损、黑棘皮、紫纹、矮小、后发际低、颈蹼、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表现或肥胖程度持续快速增加,建议到医院就诊,筛查继发性肥胖。

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体重持续超标,建议筛查代谢异常型肥胖。出现代谢异常,成年后出现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高。要到医疗机构检查血脂、血糖、血压,尽早发现相应的异常,积极治疗,并至少每年复查1次。

有一些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遗传综合征,肥胖往往是其症状之一,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小胖威利综合征等,尽管发病率不高,只占到儿童肥胖的3%—5%,但是由于危害大,应当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