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跟早搏(肥胖早搏心脏cta检查)
- 1、有人一年花费18万!体重190斤女孩揭秘“减重训练营”:最后依旧反弹
- 2、活出健康 | 早搏:无论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危险因素
- 3、好多人体检有早搏 早搏是心脏出了什么问题?到底要不要治疗?
有人一年花费18万!体重190斤女孩揭秘“减重训练营”:最后依旧反弹
7月底,大一女生小慧(化名)在哈尔滨市一家减肥机构减肥期间猝死。小慧在哈尔滨一所高校读大一,身高1.68米的她体重约180斤,为了减肥,小慧到该机构进行21天的封闭训练,没想到在第15天出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减重训练营,在我们身边已见多不怪。150天减重113斤;54天减重60斤……这是一些减肥(重)训练营经常分享的学员成功减重故事。对特别想减肥的人来说,这样的减重速度非常诱人。
这些训练营是怎么运作的?那些亲历者又是什么体验?钱报记者作了一番调查。
教练说,不用担心身体条件和训练强度
这类减重训练营大多有统一的咨询电话、微信客服。从他们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号中可以看出,训练营是在全国不同的城市建立训练基地,学员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报名不同的基地。
在网上咨询后,对方会指派一位所谓的教练或者老师和意向学员联系。
年龄、身高、体重。这是教练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
30岁,160公分,135斤。记者报出这样一组数据后,两家训练营的教练都表示这属于中度肥胖,标准体重应该是100斤。
参加训练营需要做身体检查吗?有基础疾病能参加训练吗?
“你报名后,我们会带你到医院做体检的,包括血糖、血脂血压、心电图等。不过,如果血压血糖略微高一些,也没问题。”一家训练营的刘教练说。
另外一家训练营的一位姓李的老师先是说不需要做检查,后来又表示,学员入营后要做运动风险评估和医学检查,“如果身体条件不适合会退钱,但基本上只要没有很大的肥胖危害因素和传染疾病,就没问题的。”
训练中途如果觉得接受不了训练强度,可以退营吗?
“如果是基地(原因)导致运动坚持不下来,我们会承担责任的。但只要可以参加,你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6岁的孩子都可以很好的坚持下来。”
从课程安排来看,两家训练营的课程都包括有氧燃脂、体能强化等,具体是球类、游泳、有氧器械、搏击操、动感单车等,全封闭训练,28天为一个训练周期。
对于不同训练营课程体系的模式,有业内人士给出这样的说法,有些训练营,课程当中80%到90%都是高强度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机、椭圆机、单车等,这样训练下来,减掉的是水分和肌纤维,看数字,体重减少了,但自身的体脂率没有太大的改变。如果学员想做功能性训练,塑形等,只能再去买私课。“都是套路。还有的机构,最近几年,扩张迅速,师资力量也不到位,有些教练其实就是老学员,很不专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封闭训练减重,有人一年花费18万多
从两家训练营提供的食谱上来看,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而且每餐都有主食。
“我们讲究科学饮食,不是减脂餐。”李老师说。
多数减重训练营都承诺减重,这也是它最有诱惑力的地方。
“像我们这里的学员,一个月减重十四五斤的很正常,你这个体重,我们可以承诺一个周期最低减轻10斤,减不了会退钱。”刘教练说。
李老师也承诺,第一个周期可以保证减掉自身体重的10%左右,也就是13到15斤。
从对外公布的信息以及教练发来的宣传图片来看,训练营的基地大都在酒店,学员报名后,吃住、训练也基本在酒店内部。
在报名费用方面,28天为一个周期,费用基本在一万四五千元左右。
从李老师发来的价格表来看,共有7种班型,28天是最短的,最长的班型是336天班,费用18万多。“有学员待一年,像那种体重三四百斤,甚至更高的,都是参加一年的班型。”
280天,从332斤 减到了160斤;210天,从230斤减到125斤。李老师发来的成功案例中,的确有训练八九个月的学员。
那么,出营后,是否会出现体重反弹呢?
“回去后,肯定要坚持运动,当然强度不用这么大,饮食上尽量少油少糖,如果吃了,最好能做相应的运动,消耗掉。”刘教练和李老师都表示:没有任何一种减肥方法是一劳永逸的。
学员多是二三十岁,暑期是高峰期
之后,记者实地去探访了一家训练营在杭州的营地。
这个营地在一家酒店内,距离杭州市区30多公里,开车一个小时左右。
酒店是普通的经济型酒店,不算大,周边正在施工,进进出出都是大型货车。从酒店周边环境来看,和宣传片中营造的氛围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训练场地就在酒店的一层楼内,可以看到器械有动感单车、椭圆机等,在练的学员10名左右,穿着统一的运动服,有人席地而坐,像在休息,有人在骑单车,看起来都比较年轻。
“我们这里的器械不多,没有跑步机,很多学员体重很大,不适合跑步,椭圆机更好用。”一位教练说,游泳和羽毛球这些训练是需要到另外一个场地,到时会有车辆统一接送,“这段时间学员人数相对比较少,最多的时候是暑假,有14岁以下的青少年夏令营,还有在校学生,快开学了,学生都回去了。我们的学员主要是20岁-30岁这个年龄段。”
李老师也表示,他们这里的高峰期也是暑假,7月份在营人员达到300人。
营地是不是可以承诺减重的?
对于这个问题,这位教练这样解释:训练强度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能来安排的,如果要减重,训练强度肯定要上去,但如果你的体能不能适应,那就没那么容易把重量减下去。“所以,也不能刻意强调一定要减掉多少。”
那么训练结束后,体重会不会出现反弹呢?
“你和自己的教练保持联系就好,教练会给你一些指导的。”该工作人员表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训练中受伤,这样的纠纷时有发生
去年12月底,《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减肥咨询服务相关企业6648家。其中2018年新增1750家,2019年新增1941家,2020年新增1155家,2021年截至目前新增349家。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以1261家位列第一,其次是山东,有876家,广东,有725家。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减重训练营有市场:短时间内,承诺减重。对很多人来说,这非常有吸引力。
不过,记者从裁判文书网、企查查等渠道查询发现,这样的减重训练营时有纠纷发生。这些纠纷包括使用明星肖像做宣传引发的肖像权纠纷、学员在训练中受伤引发的健康权纠纷。受伤部位包括膝盖、小腿、关节等。曾有学员在减重训练营安排的对抗训练中膝关节扭伤,被鉴定为十级伤残。
从减重训练营的微信公号上发布的学员减重心得中,也能看到训练中时有四肢等部位的损伤。一些体重过重的学员也表示,因为长久不运动,刚入营时,会出现呼吸节奏跟不上、有氧运动时有窒息感等情况。
体重190斤的女孩两次参加减重训练营:每次都能减下来,但每次都反弹
减重训练营是魔鬼训练营吗?究竟有否效果?钱报记者对话了两位亲历者。
24岁的梅梅(化名)曾先后两次入营,“每天都好饿好累,每次都能减下来,但每次都会反弹。”
30岁的小范(化名)参加训练营后不到一周就退出了,“条件太差,和说得完全不一样,有点受不了。”
每天训练四五个小时,时常有饥饿感
梅梅曾在杭州读大学,她从小就胃口好,体重也一直比同龄人要重。读大一时,梅梅的体重达到历史最高:190斤。并伴随各种疾病。
她和肥胖斗争了很多年,试过所有的减重办法,因为胖,她自卑,也曾经抑郁、轻生。
梅梅说,胖,不仅伤害我们的身体,也伤害我们的精神。
大一暑假期间,梅梅去广东参加了一个减肥训练营。
“入营的时候做了基础体检,抽血,查了血糖,血压,尿酸这些,还会问有没有得过什么疾病。”梅梅说,每天的训练时间在4到5个小时,“上下午各两三个小时,午间休息两个小时。”
梅梅的训练课程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杠铃操、有氧操、平板支撑、游泳、羽毛球、跑步等。“不是说几个小时都是高强度的运动,会和一些趣味性的活动穿插。”
因为体重基数大,梅梅最初进去,很多运动并不能做,比如不能在跑步机上跑步,“跑不动,也容易伤到膝盖。”
做平板支撑的时候,她需要膝盖跪在地上,“基本上就是不能跟着上完整的课,另外,运动难度要降低。”
梅梅花了大概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适应训练营里的课程。
除了大量的运动,训练营里强调的另外一点就是饮食。
“不能吃零食,我们进来的时候会检查行李。一周买一次水果,只能买10个,西瓜、葡萄不能吃,只能买苹果、火龙果、柚子这些,但是1个火龙果要等于3个水果。”梅梅对水果限量印象深刻。
至于三餐的伙食,她觉得还算满意,“都是那种餐盒,荤素搭配,有米饭、但是限量,一天吃一两多,会用玉米、红薯来代替主食。”
对胃口一直很好的梅梅来说,一天下来,会时常有饥饿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二次参加训练,她的体重很难再减轻
“运动量大,吃上面又限量,再加上体重基数大,前面一个月,体重下降还挺明显的。”梅梅记得自已一个月就减掉了近30斤,不过,很快,她就进入了瓶颈期,“这是很多进去的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基本一个月左右就会出现吧,无论你怎么加大运动量,怎么去节食,体重都不会减少了。”
梅梅曾经在吃完饭后,通过用手指抠喉咙、呕吐的方式来让自己掉称,“有时候,教练会让我们吃一顿‘欺骗餐’,就是当天放开吃,然后再减,就很有成效。我也不知道什么原理。”
第一次,梅梅在减重训练营里待了3个月,最后减重到145斤。
回去大概一年后,梅梅复胖,体重回到了180斤。“你出去后,不可能像在训练营里那样吃东西、每天都锻炼。”
对梅梅来说,这样的体重不仅影响到她的外貌,加剧自卑,更重要的是,身体已经不健康。“我试过很多办法,吃减肥药,节食,吃中药,都没效果,最后决定再去一次减重训练营。”
第二次的效果明显要差很多。梅梅的体重似乎很难再下降。
她哪怕每天只喝水,体重也会往上走;自我催吐也没办法减重;她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时不时会突然眼前一黑;拳击课上,她用尽了全力,但出拳依旧是轻飘飘;本来就有的心脏早搏,也越来越明显。
来源视觉中国
这一次,训练营还没结束,梅梅就因为坚持不下去,退了出来。两次参加训练营,梅梅花了差不多四五万元。
“训练营里的训练其实很辛苦,但说实话,我很开心。因为大家都是胖子,就不会自卑。”这也是梅梅觉得训练营中最让她珍惜的地方,“很多肥胖的人在生活中都会自卑。”
在训练营里,梅梅遇到的大多都是体重比较大的人,一百八九十斤,甚至两三百斤的,“也有体重不足110斤的女孩,对自己要求高,想更瘦。不过,他们这种体重轻的人,其实减重的效果不会很明显。”
在梅梅看来,待在减重训练营里,体重肯定会减轻,“但是出来后,很难维持,复胖的可能性也挺大的。”
住宿的地方晚上没空调,他热到无法入睡
小范是浙江人,身高170公分,体重200斤左右。前段时间,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当地一家减肥训练营,决定报名试试。“看他们的宣传,吃住都在一家酒店,两人一间,条件还不错。还有专业营养师,负责配置三餐 。还承诺训练期间能减多少斤。”
为了减肥,小范吃过减肥药、去过健身房,“吃药吃出过问题,在健身房里锻炼,还是有效果的,我一个月减掉过10多斤。”
后来,一起健身的小伙伴不去了,小范一个人觉得很难坚持,“所以才想去训练营,很多人在一起,有动力。”
小范最后花了11000多元报名了三个月的课程。让他没想到的是,训练营里的情况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入营后,小范首先接受了所谓的体检,“主要是测体脂率,脂肪,没有抽血这些项目。”
“本来说的是住酒店式公寓,实际上是那种工厂宿舍,感觉很久没人住了,三人一间,有些床的螺丝是松的,感觉晃一晃都能掉下来,有人睡到半夜摔下来。”
最让小范不能忍受的是,宿舍里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热得睡不着,我每天晚上三四点睡,六点多就醒,眼睛熬得通红。”
这种状态下,小范根本没有精力进行训练。
不满条件太差,他不到一周后退营
让他不满意的还有一日三餐。“食谱上说有水果、荤素搭配,其实早饭是馒头、咸菜、粥;午饭是各类青菜,荤菜不多,我只记得有一些鸡肉丝。我反正是觉得吃不饱。”
训练时间是每天4个小时,场地中的器材主要是跑步机、杠铃,然后就是做操。
“我以前在健身房练过,这里的教练我看一点都不专业,看他们的动作和身体,也不像健身的人。”
因为空调和训练条件的问题,小范去找训练营的负责人反映,觉得没有效果后,他提出退营退款。
双方协商不成后,小范拨打了当地的市长热线,最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最终,小范被退回了两个月的费用。
“我本来是想报另外一家训练营的,但它在我们这里没有营地。我朋友去了,最后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就是里面的条件和说得不一样,他待了一个半月,瘦了10多斤,受不了,也退营了。”
不过,虽然有了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小范还是对减重训练营抱有期待,“可能是我们去的地方不正规吧,说实话,对我们这些大体重的人来说,做梦都想掉体重,能帮我们做到这点,有时候,都不会计较那么多。”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活出健康 | 早搏:无论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危险因素
想看专家门诊挂不到号?找广东新闻广播就对了!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点-4点,广东新闻广播《活出健康》,邀请省内三甲医院名医,普及健康知识,揭穿健康谣言,传授养生妙招!
您还可以拨打节目热线020—36237422,与专家直接交流!
跟随名医指引,发现健康密码,就在广东新闻广播《活出健康》。
早搏是许多人都曾经听过的一个名词,印象中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但事实上,年轻人和中年人身上也都存在诱发心脏早搏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昨天,《活出健康——名医养心大讲堂》请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彭锐,为大家讲解“发现心脏早搏怎么办”。
早搏是一种比较高发的心律失常,正常人可由于劳累、激动、饮酒、饱食等因素出现,也可能发生在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病以及甲亢等心内、心外病情基础上。
彭医生介绍: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早搏,患者自己的感受是:心脏会有偷停。
我们的心脏之所以会跳动,是因为心脏里有一个电传导系统,从而让心肌发生膨胀、收缩。
早搏就是在心脏的电传导系统里,有些地方出现一些小问题,异常地放电。每一次放电会引起一次心脏的搏动,而这种搏动不是正常的搏动,这就是早搏。
早搏可以没有症状,有可能是体检偶然发现,也可以伴有严重心悸、胸闷等不适。
心脏早搏可能会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增加心肌缺血、心衰的发生风险,甚至由于室颤导致猝死的严重后果。
而心脏早搏也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彭锐医生介绍: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早搏的危险因素。
比如年轻人,熬夜加班、饮食作息不规律,特别有些年轻女性,“心事重、想的多”这些都可能导致早搏。
比如中年人,尤其男性,抽烟喝酒、有时忙于应酬、肥胖、压力大,也容易诱发早搏。
而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许多人患有心血管基础病,早搏也很容易找上门。
发现心脏早搏,需要积极治疗,合理用药,必要时考虑射频消融。
彭锐医生介绍,中医、中药在治疗早搏中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许多门诊患者患有早搏,通过中医、中药的疗法之后,早搏能够减少,身体状态也得到了调节。
中医、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不只是依靠药理学,而是通过中医中药的辨证来进行治疗的。
比如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许多患者通过相应的药物治疗,许多患者的早搏都能得到减少。
当然,中医疗法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所谓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一个人究竟适合什么疗法,还需要到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解答。
生活中,许多人家里备有血压计,尤其时家中老年人,可以依此实时关注自己的血压。
那心率能不能简便测得呢?
有赖于现代科技,现在市面上手环一类可穿戴设备可以做到心率和睡眠的实时监测,如果不放心自己的心跳,可以为自己添置一个。
不过,一点要选质量好的、监测准的。
不然,没事也把你吓成有事。
想听彭锐医生完整版节目音频,可以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
《活出健康》——一本可听可看的健康百科全书
●广播收听:周一到周五每天15:00锁定广东新闻广播收听;收听过程可以拨打热线020-36237422,向名医咨询;
●微博微信:搜索“广东新闻广播”的微博或微信,在每天发布的节目预告中留言;
●粤听:下载粤听APP,搜索“广东新闻广播”或“活出健康”实时收听或回听;
●触电:下载触电直播APP,搜索“活出健康”观看视频直播,并可实时留言;
也可以添加主持人微信为好友:
文字 | 马琳
编辑 | 刘洋
好多人体检有早搏 早搏是心脏出了什么问题?到底要不要治疗?
二胎妈妈孕前早搏没当心
孕期突发晕厥 定点手术为心脏清障
何女士,三十出头,已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
这回生二胎,对她来说,本是个轻车熟路的事,没想到却吃尽了苦头:不仅半夜因胸闷失眠,还在逛街时因室性心律失常突发晕厥。
考虑到她和胎儿的安危,当地医院推荐他们找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委郑良荣教授。
“何女士患的是室性早搏,且伴有恶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处理,大人和胎儿随时都有风险。”郑教授说,室性早搏是临床仅次于房颤的常见病,治疗并不困难,但对何女士而言,却困难重重,就因为她是孕妇。
结合几十年临床经验,郑教授最终为她做了一种叫“零射线室速射频消融”手术,既解决了她的室性早搏,又避免了她和胎儿“吃”到射线。如今,何女士已顺利出院,正在待产。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和家人逛街 突然眼前一黑
何女士,家住台州,身材属中度肥胖,急诊入院时怀孕33周。那天在路上晕厥,她正和嫂子一起上街给即将出生的宝宝买用品。
“大概早上10点多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人很累,没气力。开始我还以为是天气热逛累了引起的,就在我嫂子的肩膀上靠了一下。结果刚靠上去,眼前就一抹黑,那一瞬间我真感觉自己要不行了。”何女士说,“就迷迷糊糊地和我嫂子说了句,‘快送我上医院’。”
尽管救护车还没赶到,何女士自己就清醒了,但那次经历却把她吓得够呛。为此,她才下定决心要把早搏的问题解决。
“我是在一年前的体检中查出有早搏的,那时我还没怀孕。”何女士说,这一年里,她一直有心脏乱跳的情况,但因为症状不严重,大部分时候忍一忍就过去了,所以一直没放在心上,去年下半年还大胆地怀了二胎。
怀孕的前几个月,何女士一切正常,身体并没因早搏出现不适,这让她甚至忘了自己有早搏的问题。直到最近一两个月,何女士开始频繁出现心跳加速、胸闷、气急、心悸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后半夜会突然醒来,醒来之后基本上要休息一两个小时才能继续睡。”何女士说,她先后在当地看过多家医院,但医生均表示要么终止妊娠,要么被动地加强监测,因为药物、手术对她来说都不合适,何女士和家人选了后者。
她和胎儿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半个多月前,何女士在家人陪同下急诊转到浙大一院。
经检查,郑良荣教授发现,何女士的情况有些棘手:不仅频发室性早搏,还有反复短暂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这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将影响心脏把足够的血液泵入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的甚至会诱发猝死。
结合何女士的情况,郑教授认为,不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有诱发早产或胎儿致畸的风险,相对而言,射频消融更适合。然而,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都需要X线透视辅助,对正常人来说,这点辐射问题不大,但何女士是孕妇,一时间,治疗又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郑教授想到了一种“三维标测系统法。“它的原理,跟我们常用的GPS一样,术前由工程师在病人身上贴好贴片,建立一个覆盖病人体心脏的磁场,当导管在心脏内移动时,计算机就能感知并记录导管的立体位置;当导管在心脏里走行一遍,其轨迹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心脏模型;手术医生凭借丰富经验、细腻的手感和对心脏解剖的深刻理解,在三维系统的辅助下,寻找室早、室速的‘起源点’(心脏上异常放电的组织);再靠导管用射频能量将那些不正常的“点”彻底捣毁,实现治疗。”
这台手术很顺利,手术当天,何女士就感觉自己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呼吸也顺畅了。
早搏好比心跳突然“抢拍”
不用盲目恐慌
心跳如同音乐节拍,一般是匀速而规律的,但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被发现有心跳“抢拍子”的情况,临床称之为“早搏”。
“早搏很常见,是心内科仅次于房颤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部分患者无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有些人会感觉心跳突然‘咯噔’或者‘怦’一下,严重的患者会有心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的感觉。”郑良荣教授说,一般来说,单纯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早搏,尤其是房性早搏,可认为是身体尤其是心脏向你发出“最近是否太累了、太疲劳了、精神压力太大了”的提醒,大家可不用过于紧张,它可能会自行消失,但如果早搏频繁发生,甚至心里发慌、胸闷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那就要及时就诊了。
对于频繁的早搏,郑教授建议及时去专科门诊做以下两个检查——
1.心脏B超,看看心脏有没有器质性病变。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确定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以及早搏的次数等。
此外,还需排除心脏以外有可能引起早搏的其他疾病,因为早搏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病症,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一种表现,如甲亢等。
“如果24小时内早搏次数小于1万次,且没有心脏方面的器质性问题,可以不用紧张,暂时也不需要治疗,平时注意不要超强度运动,不要太疲劳、焦虑就可以了。”郑教授说,如果超过1万次,或即使小于1万次,但自觉症状很严重,要考虑心脏可能有个异位兴奋灶,需要及时处理,如,用药物或导管射频消融。
生活中,心脏乱跳,终归让人无法心安。临床上,因早搏四处就诊的患者也不少见。
对此,郑教授说,一般没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的人,只要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少喝茶、少喝咖啡,保证睡眠充足,不做超强度运动,心态放轻松,早搏的症状往往会得到缓解。
编辑:小野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