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陷性肥胖

广安门医院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系列科普之五

肥胖,又称为肥胖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是一种疾病。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肥胖国,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第二届中国肥胖指数公布,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

广医科普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系列科普之五——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

古人的肥胖分型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将肥胖分为“膏人” “脂人” “肉人”3种类型,很好的体现了肥胖者体脂分布的差异。

“膏人”即“腹型肥胖”,脂膏集中于腹部,向心型肥胖,腰臀比大,心脑血管病高发体型;

“脂人”即“均一性肥胖”全身均肥胖,没有某一部位比例过大;

“肉人”指的是肌肉丰满,体格状实,肌肉发达,尽管体重超标,但属于健康体型。

肥胖的病因病机

我院内分泌科专家仝小林院士指出,肥胖作为 “脾瘅”的早期阶段,此时以“郁”态为主,机体尚处于代偿期,其他症状可不明显。肥胖可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强胰岛素抵抗,因此其不仅是脾瘅的前期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脾瘅的中心环节,肥胖的病位在脾胃,主要由于过食和少动两种原因导致,中满是其核心病机。

中医中药治疗肥胖的方法

基于脾瘅理论治疗肥胖,应着眼于中焦,治疗中满,同时行气开郁,防止郁而化热。而肥胖又分两类,即实胖和虚胖。

  • 实胖 多由于脾胃功能亢进,食欲旺盛,饮食不节而致中焦气机壅滞,痰湿堆积脏腑,故发为肥胖。

临床上,实胖者以青壮年为主,肥胖程度较轻,形体较匀称,腹部比较坚实,精力充沛,苔腻脉滑,各种不适的症状均不突出,各种合并症较少。

  • 虚胖 则是由于后天之本不足,虽少食而脾胃虚弱无力运化,饮食聚于中焦,酿湿生痰进一步阻滞气机,经络不通,久则化热、生瘀。

临床常以腹型肥胖为主,肥胖程度较重,且年龄多偏大,以中老年居多。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肥胖的治疗多从阳明、太阴入手,而肥胖中满当治中焦脾胃。因此,调理脾胃,调畅气机,补虚泻实,以补气开郁消膏为大法,临床常用山楂、红曲、荷叶、五谷虫、佩兰等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补虚常予健脾补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针对虚胖,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生薏苡仁、茯苓、山药为基础方。该小方既能补气健脾利水,又能调节糖脂代谢,为虚胖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的态靶同调小方。

针对实胖,则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多余的痰浊、水湿等。对于痰湿郁热型肥胖症可用小陷胸汤开郁清热,决明子消脂,车前子与葶苈子利水,莱菔子消痰导滞,茺蔚子通络降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红曲 食疗两用的传统中药,《本草纲目》载其“消食活血,健脾养胃”,现代药理学明确证明红曲具有降血脂的活性成分;

山楂 消食积而能入血分化瘀滞,其消膏降脂作用强,并可消除及转化血中的浊邪,试验证明了其具有明确的降血脂作用;

荷叶 味苦涩而性平,能清热利湿,行清气而散瘀血,是消膏降浊之常用药物;

佩兰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薏苡仁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生薏苡仁具有健脾、益气、渗湿的功效;

茯苓 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等功效,对于水肿型虚胖效果尤佳;

山药 能平补脾胃之气,上三味药均性味甘平,安全性较高,亦可每日煮粥服用。

临床中,中医药治疗肥胖病的效果有目共睹,而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肥胖症,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我院内分泌科采用内外兼治,药、食、动联合,多学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希望患者早日远离肥胖!

本文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 良、内分泌科 陈盈雪

内分泌科“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出诊表

注:

1.“专题门诊”需挂“专题号”就诊;

2. “专题门诊”由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轮流出诊。

肥胖儿童居首,中国未来不可承受之重

肥胖全面侵袭虽还需时日,但总是躲不过去的,它将最终演化为一波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

《财经》记者 贺涛 | 文 王小 | 编辑

2018年10月9日傍晚,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黄庄路口的一家快餐店里,挤满了中小学生。有些孩子是成群结伴而来,有些则是家长陪同。附近有数所中小学校,以及众多针对中小学的教育培训机构,带火了周边的快餐店生意。

10岁的元宝,身高146厘米,体重却将近60公斤。他是这里的常客。每逢周二和周日,家长要带他在附近上英语班,上课时间恰好临近饭点,他会游说父母吃快餐,汉堡、薯条、炸鸡、可乐是他的最爱。

在快餐店进食,很难逃脱不健康的食物,而不健康饮食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像元宝这样的小胖墩儿越来越多,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份报告估计,中国已成为肥胖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度。

政府层面对儿童的肥胖问题已有警惕。9月2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肥胖问题被重点提及。中国肥胖人口数量已紧紧追赶美国,未来可能拥有最大数量的超重国民。这方面的领先,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带来巨大的麻烦——最直接的就是对国民健康的“侵蚀”,以及由此带来的慢性病和巨额医疗花费。

(研究表明,中国已成为肥胖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度。图/视觉中国)

小胖墩儿越来越多

元宝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隔辈人比较宠溺孩子,在吃上尤其如此,生怕孩子亏营养,且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胖孩子壮实健康。

这一观念在生活中多有“植入”,年画里怀抱大鲤鱼的胖宝宝;曾经的流行歌曲中也唱,“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因此,在中国,孩子们的肥胖问题远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丁钢强在上述卫健委新闻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孩子们的平均身高增长了,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下降了。但是,由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也在明显增加。

多源头的数据都展示了不乐观的趋势。

2010年-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检测显示,中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是9.6%,肥胖率是6.4%,两项加起来有16%。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而且跟几十年前比,明显上升。

国内多个单位专家联合编写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下称《报告》)指出,1985年-2014年,中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

“如果任其发展的话,确实要达到这个水平。”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是上述《报告》的主编,他告诉《财经》记者,这还是根据2014年以前近30年的数据进行预测的结果,最新的发展趋势可能更加严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17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情况在变得更糟:尽管青少年肥胖率最高的是美国,接近13%,然而中国和印度的肥胖儿童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530万人和1440万人。

目前,肥胖成年人数量最多的依然为美国和中国,分别达到7940万人和5730万人。但未来,现在的肥胖儿童长大成人,中国的肥胖成年人数量很可能跃居首位。

引起肥胖因素相当复杂。根本上,肥胖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导致体内脂肪集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人类在儿童时期,脂肪细胞的数目就基本不变了,肥胖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变大引起的——因摄取的食物过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细胞中,将其撑大,人就变胖了。

有人天生新陈代谢效率低,摄入的能量消耗速率慢,不容易挨饿。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不饱饭的,这样的人就具有生存优势,特别是碰到饥荒时,也更容易活下来。如此一来,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就容易遗传下来。但在富足社会,这类人的优势变成了累赘,他们更容易长胖。

中国正在上演着这一剧变。多年来食品的短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饮食的丰足。而且,中国的营养消费在向高脂肪、高糖、高盐和低膳食纤维饮食转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疾病控制组协调员施楠博士告诉《财经》记者,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和超重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廉价、容易获得和高脂肪食物的消费,推动了肥胖和超重的增加。

在中国,有46%的儿童经常食用含糖饮料,超过八成的11岁-17岁的青少年没有足够的运动。

除了上述原因,澳大利亚悉尼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温利明认为,中国婴幼儿母乳喂养方式被配方奶粉所取代,会导致婴幼儿肥胖流行率的抬升。

施楠博士认为,超重和肥胖的惊人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可能笼罩着孩子们的未来。

缓慢逼近的灾难

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是个全球性问题。前任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将这一问题形容为“一场缓慢逼近的灾难”。

在过去40年中,全世界肥胖儿童和青少年(年龄在5岁至19岁)的数量增加了10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WHO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22年,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数量将超过体重不足的儿童。

施楠警告称,当前的儿童们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代视超重为常态的人,将对人类健康和卫生服务产生巨大影响。

儿童和青少年一旦陷进超重或肥胖状况,往往是恶性循环的开始。由于肥胖,元宝不仅体质下降,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变差,运动不足,胃口又大,体重很难控制。

超重肥胖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其心理、行为、认知和智力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儿童血压、血糖、血脂的升高,影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的成长。而且这也会拖累他们成年以后的健康,导致更高的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证据表明,三分之一的超重青少年会在成年以后发生肥胖,三分之二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以后依然肥胖。

有些研究认为,这一代超重的孩子可能会比他们的父母寿命短。

肥胖症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对糖尿病影响最强烈。而最令人担忧的糖尿病消息是,中国已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份中国科研人员的报告,根据一项大型全国调查的结果,作者估计中国有1.14亿成年人患糖尿病,在中国成人人口中的流行率接近12%。受访者中,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人了解其病情,四分之一的人接受了治疗。

这一调查最令人震惊的结果是,估计中国全体成人人口,近一半处于糖尿病前期,相当于另有4.93亿人面临这种致人衰弱的疾病连同其种种费用昂贵的并发症的风险。

温利明的担心是,肥胖导致的医疗保健负担。目前美国与肥胖相关的医疗费用高达2097亿美元,占美国所有年度医疗保健支出的20%以上; 估计肥胖的间接成本每年高达660亿美元。如此一来,每年因肥胖问题产生的总体医疗费用可能超过2750亿美元。

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被视为糖尿病危机的“震中”。相对于较发达国家,这里的患者发病更早,病情更重,死亡也更快。

一些研究显示,中国人要比欧洲人大约早10年患糖尿病,甚至体重稍稍增加,就会抱病在身。这很可能跟中国人的基因相关,身体在妊娠期和儿童早期即已“编程”,可以靠低能量摄入存活,而能量摄入甚至略有增加,就会面临代谢问题。

糖尿病及其费用昂贵的并发症,包括失明、截肢和透析,可给卫生预算和家庭财务带来非同小可的长期负担。如果听任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像糖尿病一类费用昂贵的疾病将会吞噬中国经济发展的收益。

大麻烦正在形成中。它的到来还需要时日,但总是躲不过去的,它将最终演化为一波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

甩掉肥胖何其难

儿童肥胖带来如此大困扰,减肥的原理其实却简单,要么减少能量摄入,要么增加能量消耗,要么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把健康饮食和积极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然而,知易行难,减肥成功的人深知其中苦楚,而且一旦放松,肥胖很容易卷土重来。孩子超重肥胖以后,再想恢复到正常的体重困难更大,需要孩子、家长、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各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不能用饥饿疗法来控制,以防造成营养不良等后果。为控制体重,儿童应选择能量含量略低、蛋白质等营养素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多吃粗加工或者富含膳食纤维的粮食和蔬菜;放慢进食速度;在没有饥饿感的情况下,少吃能量密度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点、肥肉和冰淇淋等;喝白开水,不喝或者少喝含糖的饮料。

不难发现,这些建议几乎都违背了孩子们的天然喜好,孩子减肥的难度也就大增。

个体减肥难,国家整体的减肥行动就更难上加难。WHO成员国有一个全球肥胖控制目标,到2025年,将肥胖流行率的提升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上。

这一目标不算高,只求当下糟糕的局面不致愈演愈烈。即使如此,能否完成目标仍充满不确定性。2016年《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预测,如果2000年后的趋势持续下去,达到这一目标的概率“几乎为零”。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任一年龄组中扭转肥胖流行趋势。只有高收入国家的肥胖率趋于稳定,但仍然高得令人不可接受。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儿童肥胖率的差距因家庭贫富状况而扩大。当富家孩子瘦下来时,穷人的孩子却越来越胖。

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坎伯威尔格林(Camberwell Green)和杜尔威奇村(Dulwich Village)都位于伦敦以南,相距仅数英里,但两地的孩子肥胖情况相差很大,坎伯威尔有一半的10岁和11岁的孩子超重或肥胖,是英国孩子肥胖流行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杜尔威奇村的同一数据则只有五分之一,是该国最低水平之一。两个近邻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研究者发现,是因为后者的家庭平均收入是前者的两倍。

贫富差距带来的变化是多元的。首先,富裕人家的孩子和受过良好教育者有更好的自律,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做健康的饮食,很多人住在绿地附近或加入体育俱乐部;而贫家子弟则更容易被垃圾食品广告所诱惑,他们的父母整天为付房租和日常费用而焦虑,不太可能想到要做一顿健康的晚餐。

与此同时,健康饮食的成本更高,蔬菜和未加工的肉类,要比汉堡和比萨等不健康餐食贵。

如此看来,要想解决肥胖问题,也要解决不平等问题。这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肥胖率趋于平稳了,这主要归功于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视和健康促进干预的投入,它们的经验可以借鉴。温利明对《财经》记者分析,前三项节约成本的干预措施是对不健康食品和饮料征税;减少针对儿童的不健康食品和饮料的广告;修改营养标签,以便更好地描述可以适量食用的食物。

近些年,中国政府有不少文件都提到控制儿童肥胖问题,较新的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其中将控制学生肥胖率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

但相关文件都缺乏切实可行的、能落地的举措。马冠生常年跟踪研究中国的儿童肥胖问题,他认为,现在儿童肥胖防控方面的科研和适宜技术手段都具备,但从国家层面尚未对儿童肥胖问题采取真正的行动。

他主持的一个“快乐课间十分钟”的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包括几十所学校在内的多中心研究,让孩子参与创作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因地制宜,既可以在操场上开展,也可以在教室中进行。观测结果显示,一个十分钟平均消耗32千卡的能量,上午做一次、下午做一次,长期下去,健康效应就出来了。

但项目结束后,由于没有像眼保健操那样推进,当初参与项目的部分学校都没坚持下来。

马冠生认为,“不能再等了”。肥胖防控工作应该前移至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

儿童肥胖在公共卫生层面的防控很难一蹴而就,但作为儿童及其家人,可以起而行之。施楠建议,“肥胖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越早开始提倡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效果就越好。”

(本文首刊于2018年10月15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55岁突然发胖,医生却说是水肿?4种常见原因,表现各不相同

你有没有感觉上了岁数之后,身体越来越胖了?

最近有一个55岁的阿姨,感觉自己越来越胖了,因为每次上体重秤的时候,发现自己会比上次胖一两斤,特别是身体的某些部位越来越圆润了,皮肤也越来越光亮了。

看上去这好像不是什么问题,反倒是健康的表现,也可能是中年发福的表现。

不过有人看了之后说,你这可不是胖,你很可能是水肿啊,而且是全身的水肿。

这可把阿姨吓坏了,难道全身都会水肿吗?这是什么病啊?

水肿,其实在临床当中是很常见的,各部位组织间隙中如果出现了液体,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水肿。

当然轻度的水肿可能不太明显,即使按压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可是如果血管之外已经有4升-5升的液体,那么就是非常明显,肉眼可见的水肿了。

话说回来,全身都是肿有可能是哪些疾病呢?其实最常见的是4种原因。

一、双下肢对称水肿:心脏问题。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水肿,我们称为心源性水肿,其实在很多人身上是非常容易表现出来的,有没有水肿,看看脚就知道了。

如果是心脏方面的问题,那么会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水肿,特别是在脚踝非常明显。

有的时候患者自己也会说,这种水肿一压一个坑,只要用手指压一下就会出现一个坑,这种压陷性水肿是心源性水肿的典型表现。

这说明现在有哪些问题呢?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心衰,如果心脏的跳动没有以前有力了,很有可能出现这种心源性水肿。

特别是营养不良或者肝脏受损之后所出现的低蛋白血症,水肿可能就更明显了。

如果突然出现水肿,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心脏的功能,是不是心衰更严重了?

二、早晨发现脸肿:肾脏问题。

有的人在早晨的时候起床就发现眼皮肿了,而且还有颜面部水肿。

这种水肿一般都是轻度可凹陷的同时,可以观察到面色非常苍白。

可是随着病情的进展慢慢就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各个部位哪里都肿。

这很有可能是肾脏的问题,肾病综合征就是以这种重度全身性水肿为表现的疾病。

而像急性肾炎这种水肿,主要是由于水钠排泄障碍出现了,水异常储留才表现为水肿。

总之肾脏的问题都有可能表现为身体的水肿,应该更加小心,特别是颜面部水肿,别忽视肾脏的问题。

三、肚子越来越大:肝脏问题。

有的患者平时感觉挺健康的,不过在一段时间内,总感觉肚子越来越大了,肚子里面的水可能变多。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容易发现的水肿:腹水。

S如果出现了腹水,很多时候都是由肝脏疾病所导致的,所以腹水常常也都是很难治疗的。

一般来说肝脏淋巴循环受阻或者门脉高压以及低白蛋白血症他们共同作用都会导致腹水的生成,所以治疗起来非常困难。

而且如果因为肝脏疾病出现了全身的水肿,这并不代表肝脏本身的问题,同时也表现出全身营养不良。

肚子太大真的不是什么好事,万一是腹水就麻烦了。

四、水肿不典型:营养缺乏。

如果水肿并不典型,但是仍然觉得浑身上下哪里都是水肿,这很有可能是一种罕见的水肿,我们称为营养缺乏性水肿。

很多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更容易见到,因为营养在不断流失,越来越缺少。

比如恶性肿瘤所导致的恶病质,或者长期慢性腹泻,吸收功能出现了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营养缺乏性水肿。

因为血液中的蛋白含量越来越低,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也会逐渐降低,最终的结局就是液体向组织间隙流动,让身体组织间隙中的水分越来越多。

在临床当中,医生往往需要与肾源性水肿相鉴别,因为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是随着能量的不断提高,只要改善了营养状况,水肿一般都会慢慢消退。

总结。

在中老年人当中,如果出现水肿一定要查明原因,水肿可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一定代表身体某些器官已经出现了问题。

上面所说的4种情况其实都是比较常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内分泌功能障碍导致的,有可能是因为使用某些药物所出现了肢体的水肿。

但是一定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发现水肿的原因之后才可以对症治疗,不要单纯排水,也不要只依赖补充白蛋白。

最后再强调一下,水肿可不是小问题,明确是运动的原因是最重要的。

@头条健康#哆咔医生超能团##谣零零计划##水肿#

无意中发现头皮“小疙瘩”,该不该抠下来?医生给您靠谱的答案

脚踝扭伤别再乱揉了,今天教大家扭伤处理四步走

大拇指断了,只能默默忍受?医生辟谣:有种黑科技,把脚趾当手指

当大家都关心拜登当选总统的时候,医生更关心他的「脚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