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容易饱(肥胖的人容易嗜睡吗)
肥胖的人真的会比较容易饿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胖子总是吃了又吃,好像永远都吃不饱似的,胖子,本不应该这样饮食的,有些人认为胖子的脂肪多应该不容易饿一些才对,因为胖子吃的多的话会让胖子们看上去越来越胖,胖子应该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胖子总是吃了又吃?吃得比别人更多还比别人更容易饿?
众所周知人的饱腹感是由大脑控制的,人的下丘脑有控制一个人的食欲的神经中枢,这个神经中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摄食中枢,第二个部分是饱食中枢。那么是什么来刺激这两个中枢呢?刺激这两个中枢的是葡萄糖和游离的脂肪酸。
人吃饱了以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会迅速增多,葡萄糖就会刺激饱腹中枢,饱腹中枢因为受到刺激就会兴奋,人就会有一种饱腹感,这种饱腹感会防止人们吃地过多,使人不想再吃了。当人饿的时候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减少,人体就会自动燃烧脂肪来供能量,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多的时候,脂肪酸就会刺激摄食中枢,人就会产生一种饥饿感,这种饥饿感就会驱使人们吃东西。
为什么胖的人容易感觉到饿而且比常人吃的更多呢?
这可能是因为胖子的体内的组织对胰岛素有一种抵抗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胰岛素症,肥胖者要是有这种症状,就会导致肝内甘油三酯的合成量越来越多,可能细胞的数目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有可能导致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越来越多,游离脂肪酸多而葡萄糖少的话,就会一直刺激摄食中枢,使人一直有一种饥饿感,一直有饥饿感的话就会一直想吃东西,而且不会觉得饱,所以肥胖症的人会一直吃东西一直吃东西停不下来。
综上所述肥胖的人比较容易感到饿可能是得了高胰岛素症。
肥胖的危害有很多,肥胖不仅使人看起来不太美观,穿衣服不太好看,还会对身体带来很多伤害,所以最好是尽早减肥。研究表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死于肥胖,肥胖也是生命的杀手,大多数肥胖是与基因有关的。想要减肥的话就必须控制自己的食欲,增加自己每天的运动量。
4种疾病可能是吃饱了“撑”出来的,总是吃太饱,试试3个小技巧
一日三餐是人们正常的进食习惯,但偏偏有些人对美食毫无抗拒之力。只要看到好吃的食物就会忍不住的吃很多。直到感觉肚子胀得慌才会停下来。这样的进食习惯,很可能会让身体面临危险。偶尔吃撑一次,没什么问题,顶多是多花一些时间来消化食物罢了,但长期贪嘴,吃得太饱,也可能让身体更容易出现疾病。
4种疾病,可能是吃太饱“撑”出来的
肥胖,进而诱发各类慢性病
世卫组织已经将肥胖列为一种疾病。当人们的BMI指数达到28的时候,就可以被定义为肥胖。或者当男性的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的腰围超过85厘米的时候,就属于肥胖。满足这两点中的任意一点,都是被肥胖盯上了。
如果你平时经常出现吃得很饱的问题,过多的能量摄入可能在人体内不断的堆积脂肪,这些脂肪也会给人体带来肥胖的风险。而肥胖也是诱发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肥胖,还是应该管住嘴。
胃糜烂、胃溃疡等胃病
过多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刺激更多的胃液分泌。胃酸虽然能够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帮助人体尽快的分解食物,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伤害。经常吃得过饱,很可能导致肠胃负担加重,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而且如果人们本来就存在胃病等问题的话,也可能因为吃得太饱而更容易增加肠胃消化的负担,诱发营养不良等问题,对健康也是一大威胁。
神经衰弱
不少人早晨吃得像乞丐,中午点外卖随便吃点,到了晚上才开启一整天最丰盛的一餐。这样的饮食习惯很可能导致晚上吃得太饱,影响身体内的消化功能。大脑皮层也会因此刺激而产生兴奋,更容易让人们翻来覆去的都睡不着,时间长了,就会更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的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吃得太饱很可能导致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从而诱发人体内的胆固醇水平升高,更容易出现血管堵塞等问题。血管壁也可能会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诱发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随之提高。如果你不能很好控制好自己的口腹之欲,血管也会替你承受损伤。
可以看到的是,吃得太饱不仅会让人们的肠胃受到刺激,还可能诱发很多的疾病。这4种疾病就可能和吃得太撑有关。如果你经常出现管不住自己的嘴,并且一吃就容易吃撑的问题的话,建议试试3个小技巧,或许能帮你控制进食量,避免吃得太撑。
不想吃太撑,试试3个小技巧
技巧一:提前准备好固定的食物
当人们面对着很多的食物,很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也很难准确的判断自己到底吃了多少食物。而提前通过分餐等方式来准备固定量的食物,能够根据个人的食量来准备食物,避免硬性的控制自己的进食量。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自己一个人在家吃饭或者需要点外卖的时候,提前预估好自己的饭量,既能避免吃的太多,也能避免准备的食物太多,造成浪费。
技巧二:饭前喝点水
在正式吃饭之前,人们可以先喝一杯150毫升至250毫升的温水,能够在饥饿的状态下,暂时的占据一定的胃部空间,并且能够避免让正餐吃得太饱。在饿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出现大量的进食,吃得太饱的情况。除了喝水,还可以选择清淡的蔬菜汤,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然了,不建议喝太多的汤汤水水,也可能稀释胃酸,对食物的消化产生不好的影响。
技巧三:吃饭速度放慢,细嚼慢咽
很多人忽视了一件事,大脑感受到吃饱了的信号是胃部发出的。在胃部吃饱后大约还需要20分钟左右才会发出信号,提醒人们需要停止进食。如果你平时吃饭习惯了狼吞虎咽,那么很可能肚子吃饱了,但是大脑还没有接收到吃饱了的信号。
而放慢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不仅能够让食物充分的咀嚼,对消化食物更有帮助,还能因为延长了进食的时间,更容易控制进食的食量,在胃部吃到7分饱的时候就停下筷子,往往对健康更有好处。
在吃饭的时候,能让很多人感觉到快乐,但这种快乐不能建立在吃撑了的基础上。长期保持吃得太撑的饮食习惯,很可能会增加4种疾病的风险,对健康不利。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饮食坏习惯,不妨试试3个小技巧,或许能帮你控制食量,预防一些不必要的疾病发生。
参考资料:
1、原来这些常见病,都是“撑”出来的!想要“解药”看这里→·上观新闻·2021-04-12
2、饱食过度百病生!这10种病都犯在一个“饱”字上!·健康时报·2018-03-16
3、晚饭吃太饱,可能会引来这5种疾病,别不当回事·人民网·2019-04-07
研究:肥胖永久改变大脑 让人不知何为“饱”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为什么肥胖人士通常食欲旺盛?为什么费半天劲减了肥,一不留神就被“打回原形”?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肥胖可以改变大脑,令人一直食欲旺盛,且这种改变即使在减肥成功后至少短期内会持续存在。
研究报告由本周出版的《自然·新陈代谢》杂志刊载。
2019年6月3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人们参加世界自行车日活动。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研究人员招募60名志愿者,其中一半人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属于肥胖;另一半人体重正常,BMI在18至25之间。研究人员通过喂食管将葡萄糖、脂肪或水直接送入志愿者胃部。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耶鲁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学教授米蕾耶·瑟莉博士说:“我们想绕过口腔,只关注肠道与大脑的联系,来看看不受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干扰,营养物质如何影响大脑。”
测试前一天晚上,所有志愿者在家吃了同样的晚餐,直到第二天早上插上喂食管后才再次进食。糖类或脂肪通过管子进入胃部后,研究人员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来捕捉志愿者大脑在30分钟内的反应。
2022年4月9日,在比利时东佛兰德省圣尼克拉斯市的“美味”餐厅,顾客从机器人“贝拉”身上取下菜品。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研究人员发现,体重正常的人摄入糖或脂肪后,大脑纹状体活动减弱,这表明大脑意识到身体已经被喂饱,就不会想要吃更多食物。此外,他们体内的多巴胺水平上升,表明大脑奖励中心也被激活,会令人产生满足感。而肥胖者获取同样的营养物质后,大脑活动并没有减缓,多巴胺水平也没有上升,这表明他们既不觉得饱了,也没有满足感。当进食的食物种类为脂肪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接下来,研究人员要求肥胖志愿者在三个月内减去10%的体重,这被认为是已知可以改善血糖状况、改善新陈代谢、促进整体健康的减重比例。随后,研究人员再次进行与之前相同的测试。他们意外地发现,体重减轻没能“重置”肥胖者的大脑。
这是2019年8月30日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知名马卡龙品牌皮埃尔·埃尔姆门店拍摄的马卡龙衍生出的各式甜点。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没有任何变化,大脑仍然不能识别饱腹感(信号)或产生满足感。”瑟莉说。依照她的看法,这或许表明,志愿者要么减肥时间不够长,要么减重不够多。
瑟莉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究竟胖到何种程度会影响大脑功能?这种影响只与肥胖有关还是与肥胖者日常爱吃的食物种类有关?
她指出,不要指责那些无法通过“少吃多运动”减肥的人缺乏意志力。“对于那些与肥胖作斗争的人来说,他们忍不住总想吃可能与大脑功能失常有关。”(荆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