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腹诊(腹部肥胖指标)
中医绝技,看看肚子就能诊病
小编导读
腹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是指临床通过望腹形、观腹色、听腹音、测腹温、按腹力、诊压痛、问腹痛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腹诊,可得到诸多反映胸腹部脏腑、经络等病理变化的腹证。观察腹部形态是腹诊中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下不同的腹部形态都代表什么吧。
1.腹部凹陷,腹壁松弛者,多为虚证。如上腹部及右季肋部出现局限性凹陷,多见胃脘胀痛,为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早期征象。若整个腹壁瘦薄,腹皮甲错,腹皮以脐腹为中心下陷于里呈舟状者,称为舟状腹,严重者深凹着背,脐周搏动明显可见。多见于严重消瘦,伤津脱液,脏腑精气极度耗竭的患者,如霍乱、泄泻、痢疾等。
2.腹部胀满,隆起,腹壁紧急者,多为实证。腹皮紧急光亮,抚之太热者,为内痈重症;腹皮因胀满或腹水而致腹大无纹者,为危证;腹膨满见于腹胀,未满心窝者其病尚轻,已满心窝者病重。麻疹见腹胀满者,为逆证。
3.臌胀,又称单腹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乃由气、水、血积于腹内所致。如患者平卧时腹部高于胸部,坐位及站立时腹部突出于身前,按之柔软无凹痕,叩之如鼓,无波动感者,为气臌,多因气结所致。如腹部坚满,皮色光亮,平卧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叩之音浊,摇动有水声,有波动感者,为水臌,多因水聚所致。如见腹上青筋暴露,面颊、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是以血瘀为主。本病腹未见青筋者,虽胀易治;青筋暴露,腹臌胀者,难治。
4.疳积,小儿形瘦,腹大如鼓,青筋暴露,伴厌食、便溏诸症者,为疳积。乃因脾胃久虚,滞积内停所致。
5.疝气,表现为直立时或用力后,腹壁呈半球状隆起,平卧后可回纳腹腔者。多因寒滞肝经,或气虚升提无力,气滞腑气不通所致。发生于脐部者,称为脐疝,多见于小儿,啼哭时尤甚;出现于腹部正中线上者,称为腹壁疝;位于腹股沟中部者,称为股疝,多见于女性;发生于髂窝部者,称为腹股沟疝。一般有轻度胀痛感,如平卧不得回纳者,可产生剧烈绞痛。
6.瘢痕,腹部瘢痕多为外伤、手术或皮肤疮疡愈后的遗迹,特别是手术瘢痕,对诊断很有帮助,应仔细询问,以便了解过去所患的疾病。
7.腹纹变异,妇女怀孕后,在下腹壁丰满处多出现纵行条纹,色淡蓝或粉红,产后可转为银白色而长期存在,称为妊娠纹。乃怀孕之后,血养胎儿,冲任失养所致。另外,臌胀、腹水及久病积聚患者亦可出现紫色的腹部纹,但多伴有大腿上部和臀部紫色纹及其他体征。腹纹还可见于长期服用大量激素的患者。
8.腹筋怒张,指腹部出现青紫色的脉络怒张,多见于久病体羸、血瘀气滞之证。如果出现以脐为中心向上、下走行的青筋怒张,其血流方向正常,此为经脉不畅,气滞血瘀于脉中,病情相对较轻;若出现以脐为中心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走行的腹壁青筋怒张,血流以脐为中心呈放射状走行者,常伴见蟹爪纹和血丝缕,多因经脉阻塞,血流不畅,血液瘀滞所致,病情较重,见于臌胀患者。
9.腹皮厚实者肠厚实,腹皮薄者肠薄。腹皮厚廓大,按之柔而有力,或按之如水上浮板,有根底可应,为有神之相,主寿;反之,腹皮薄廓小,按之硬而无弹性,或按之虚软如水上浮纸,无根底可应,为无神之相,主夭。
10.腹上凹陷而下部凸出呈袋状,多为内脏下垂(胃下垂),多因中气不足所致;腹部大而均衡凸出,皮肤有厚的皱褶,肚脐深陷,是肥胖的特征。
11.腹部动气高者,主虚亦主热;其动散而不聚者,为脏气大虚之象。腹部包块时起时无者,为虫积。腹中有块冲起,有头足者,为寒痛。
12.腹皮枯而无泽,腹皮拘急,或如板者,为内有瘀血之兆;腹中有动气,为内有恶血的信号;小腹右旁凝结,为内有蓄血的标志;脐下甲错,为小腹必有瘀血之象;小腹痛而见腹皮甲错者为肠痈。
13.腹中蠕动,腹部见到明显蠕动者,多为脏腑功能紊乱,属于病态。若蠕动见于胃脘部分,由左胁下近处开始,缓慢地向脐的右上方移动,形成宽大的波形,一起一伏,周而复始者,为病在胃,多为胃下口狭窄梗死,水谷难通,可使人食入即吐,大便燥结状如羊屎,形容枯槁。若蠕动见于脐周,其形近乎平行排列,此起彼伏,状如索条而或粗或细,腹部隆起者,为病在肠,多为肠中梗死不通,常并见呕吐不已、大便矢气尽无、腹中剧痛等症。
14.腹部皮肤出现斑疹,多见于急性热病患者,或由风邪、湿热之毒侵犯肌肤所致。
中医诊法好书
山根、人中、舌下都能诊断疾病,原来中医局部特色诊法有这么多。
学了这些诊法,大大提高诊病的准确率,还不快快行动。小编把书带来了——
《中医局部特色诊法》
本书主要介绍头、头发、颜面等40余种中医局部诊法的望诊和触诊,部分诊法内容涉及问诊和闻诊。本书在编写体例上力求做到纲目清晰,内容准确,文图结合,通俗易懂。本书将中医局部诊断范畴里的内容基本上做了整理挖掘,使局部诊法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每—种诊法均分别从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临床运用、现代研究、参考文献等五个方面加以论述,以利于读者全面掌握该诊法的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局部特色诊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彭清华 彭俊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体内有癌,腹部先知!肚子有4个表现,多半是癌细胞露出“马脚”
陈先生今年49岁,近几年来明显感觉自己中年“发福”了,尤其是肚子大了好几圈。但他没有太当回事,身边的同龄人几乎都是这样的。
可随着时间的发展,他发现自己不仅仅是肚子变大,还经常吃不下饭、腹痛。妻子见状担心不已,给他预约了医院挂号。
去医院一查,发现他的腹膜后长了一个肿瘤,这也正是导致他的肚子变大的“真正元凶”。
检查结果一出来他就被医生“扣”下安排手术了,目前术后身体恢复良好,大肚腩也恢复了平坦。
腹部被视为疾病的原点,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察。中医认为,气血是身体的主要物质,尤其是气为脏腑活动、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的动力。而体内的气血升降枢纽,就集中于我们的腹部上。
我们常说的“人活一口气”也是出自于此,如若一个人没了气,那么说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日常如若罹患慢性病久治不愈,找不到确切的原因、也不知该如何治疗,则可以当目光转到腹部,找到慢性病在腹部的阻滞点,在解决了阻滞点之后,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且人体的衰老,也能在腹部表现出来。如消化功能下降多与脾胃不和相关、腹泻则可能与体内虚寒相关、月经不调与内分泌系统紊乱相关以及经常腹胀多与浊气瘀滞相关。
现代医学也证实,腹部是多种疾病的发生的高发位置。如胃炎、肠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前列腺增生、盆腔疾病等等。
临床上经常使用腹诊来帮助判断疾病,通过按压、触摸腹部,可观察到脏腑虚实以及寒热。
甚至有一项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发现,人体体脂肪每增加9.2%或36ml内脏脂肪,大脑的认知功能会衰老加速1年。也就是说,肚子越大的人脑子很可能越笨。
另外,《英国癌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腹部肥胖与18个部位癌症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胃癌等。
当身体罹患某些癌症时,会在腹部出现异常的症状表现。因腹部器官表层有一层腹膜覆盖,一旦受到癌症侵袭会刺激腹膜产生炎症反应,引起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出现。日常要注意细心观察,出现这几个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1、持续疼痛
出现腹痛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感冒、慢性胃炎、肠息肉、胃肠道溃疡等。但如果是长期持续的疼痛,则要警惕可能是癌症所致。
如右上腹疼痛,可能表现为胀痛、钝痛,很可能与肝癌相关;腹部隐痛或绞痛,可能与肠癌相关;上腹部疼痛,多在夜间疼痛加剧或发作,可能与胰腺癌相关。
2、突然变大
腹部在短期内明显变大,很可能是出现了腹水所致。当身体罹患癌症时,癌细胞会不断侵袭腹膜,导致腹腔组织内形成积液,肚子会不断被撑大,该症与肝癌、胃癌、卵巢癌以及胰腺癌多种癌症相关。
3、腹部肿块
正常的腹部应该是绵软无肿块的,如若肚子内存在肿块,且有按压疼痛、肿块边缘模糊、无法推动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胃癌、肝癌或肠癌所致。
4、皮肤异常
腹部的皮肤突然颜色变深、变黑、变红,或是出现疤痕、皮疹、溃疡等,也很可能是癌症直接所致,或是癌症引起的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等引起,建议就医检查。
三、刻进中国人DNA里的习惯:睡觉盖肚子!
相信很多国人都有这样的习惯,睡觉的时候即便是没有被子,也一定会找个东西改上肚脐眼,据说这样可以防着凉,这个做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肚脐上的皮肤虽然比较薄,但它是封闭的,与体内的脏器完全分隔来的,外界的风进不去腹部内。那些所谓感冒、拉肚子等着凉的症状,多与病毒、细菌感染相关,这些外来物质会通过口鼻进入,而不是通过肚脐眼。
肚脐上有身上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神阙穴,与体内的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全身上下最为特殊的一个穴位。
日常一定不要随意抠肚脐,因肚脐上的皮肤很薄,且保留着对内脏器官的反射,抠得过于用力可能会造成过大的刺激,引起胃肠道不适。
神阙穴在民间还有“长寿穴”的称号,因它与体内多个重要穴位链接,可起到调和脏腑机能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按揉肚子可起到不错的改善效果,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正确的做法是以肚脐为基点旋转性按摩,先顺时针轻揉50次、再逆时针进行50次,每次4~5组,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等进行调整。注意,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柔,切不可用力过猛。
腹部很多时候可以作为健康的“晴雨表”,当腹部出现异常症状一定要警惕,并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肚子越胖脑子会越笨!别再把肚子大不当病,超出这个腰围要要注意》.健康160 2023年04月03日
[2] 《体内有癌,腹部先知!肚子有这4个表现,多半是癌细胞露出了“马脚”,别以为只是肠胃小毛病》. 健康触点 2024年01月08日
[3] 《肚脐,人体唯一看得见的“养生穴”》. 生命时报 2022年03月14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脐诊,不只是看肚子那么简单
自古以来,中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着琳琅满目、日新月异的技法,然而其中诸多随着古籍的散佚而不为人知,但古籍中蕴含着现代医药再发现中医的宝库,如源于肘后备急方的青蒿素,在精准医疗兴起的今天,中医又有哪些可能与之抗衡的技术呢?脐诊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脐诊——两大派别,各有特色
脐诊理论源于《内经》,继见于《难经》、《伤寒论》,明清时发展到鼎盛,是通过观察、切按脐部及询问病人脐部异常感受来诊断疾病的诊断方法,属腹诊的内容之一。《厘正按摩要术》曰: “诊腹之要,以脐为先……徐按之而有力,其气应手者,内有神气之守也”。
脐诊在近现代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齐永为代表。他将脐部视为一个后天八卦图,五脏六腑在脐周各有定位。顺序依次是离位主心与小肠,坤位主脾,兑主肺,乾主大肠,坎主肾,艮主胃,震主肝,巽主胆。脐周某一部出现异常,则该部所主脏腑有病变。具体则以观察病人脐部的皮肤色泽、脐孔大小、脐部外形、脐蕊皱折等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等。因望诊相对直观,容易掌握,配套的脐针疗法得到广泛认可,因此,齐氏脐部望诊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和推广。
而在齐氏之前,以近代名医朱莘农先生为代表的脐诊流派,则以脐部切诊为主。由于诊查难度相对较大、推广不足等原因,目前脐部切诊的临床应用并不广泛,但其临床价值意义其实重大。
朱氏脐诊,以切为药
朱氏脐诊操作:
①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手置于身体两侧、脐动脉自然伸展;
②医者站于病者体侧,以手掌鱼际按切病人的脐部,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做轻、重、浅、深之按切,体会脐动脉之势。
诊查要点:
一般而言,脐诊在部位上分当脐及脐上、下、左、右,于气势上分缓与急、粗与细、深藏与浮露等征象。正常的脐动是动而和缓有力,深藏不露,且常人每无所觉察。病理之脐动是:寒盛者脐跳细弦或拘紧而急,部位多在脐下,按之较深;肾虚者脐跳细弱短促或粗大无力,部位多在当脐或脐上;冲逆阳浮者脐跳则按之躁急,浮露不藏,甚则上冲至脱。
正确运用朱氏脐诊,需注意病者形体肥瘦与腹壁脂肪厚薄,其中形体肥胖或腹壁脂肪较厚者,常不易按得,故需细心体会。二需与腹诊同步进行,并结合脉诊、舌诊。
(说明:本图仅为示意图)
脐诊为依,辨证论治
现以朱氏脐诊运用主要证候之一冲肝上逆为例,阐述其辨证论治思路。
冲肝上逆,有水亏木旺及肠热冲激之分:
①水亏木旺,冲阳上冒。
证见脐跳在当脐或左旁,或上冲脘中,势如新张弓弦,按之弦劲搏指。兼见头昏眩晕,或头痛耳鸣,咽间气阻,胸脘窒闷,气逆似喘,心悸不宁,舌红苔黄或薄黄,脉细弦数或浮滑数。
脐跳弦劲搏指,冲激殊甚,“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居多。如肝火、肝阳,见有脐跳,总是水亏,唯其水亏而木旺。治疗上每因泄降少效,而滋柔得安,药用生地、龟板、元精石、白芍、枸杞子、首乌、石决明、玳瑁、珍珠母、龙骨、牡崛等。
②肠热蕴结,阳明气逆。
证见当脐跳动筑筑,其势充满搏指,腹肌灼热,满腹虚胀而不拒按(腑实证胀满拒按);兼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若肠热蕴结,见有脐跳,即非腑实。治疗上不宜妄施攻下,而以苦泄取效。药用川连、川柏、知母、山桅、丹皮、牛膝、青盐等。
上二证乃“虚中见盛候”,临床不乏此种病证。可借助脐诊法,以认识其“下虚失纳、气逆上冲”的病机,而作对应治疗。
参考文献:
[1]齐永. 脐针疗法、脐全息与脐诊法[J]. 中国针灸,2004,24(10):70-75.
[2]曹希和,曹永康. 试论脐诊法[J]. 中医杂志,1988,29(9):9-11.
转载:金华佗 原创 远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