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足跟痛(肥胖 足跟痛)
脚跟痛怎么破?每天在家做这4个小动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游华玲
图/由受访者提供(另署名除外)
足踝部疼痛,是足踝疾病的最常见问题,特别是脚跟痛,无明显外伤史,疼痛持续时间长,经久不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四处求医。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在省内率先建立足踝外科,每天均有大量这样的脚跟痛病人,慕名前来足踝科门诊求诊,大部分患者均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足跟痛是常见困扰 图/视觉中国
足跟痛最常见的病因是跟痛症
其实,脚跟底部疼痛,如果没有明显外伤以及特殊病史,那么考虑跖筋膜炎(即跟痛症)的可能性比较大。跖筋膜炎是源于跖筋膜起点处的无菌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劳损与退变,导致跖筋膜在跟骨起点附近部分撕裂,继而发生腱病样反应。组织学检查结果主要为跖筋膜纤维慢性退变性改变。
跟痛症的表现有这些特点
早上晨起下床后下地行走几步,感觉足底跟部明显疼痛,走上几步后,疼痛有些缓解,走路多了,疼痛又加重。
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患者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2-3厘米处有明显压痛。也有患者因脚跟部疼痛,时间长行走姿势不当,出现足部或整个下肢多处疼痛不适。
跟痛症如何处理?
经足踝科门诊,仔细检查患者足踝部是否存在力线的问题;跟痛症患者长短不一,有些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好转,有些患者迁延不愈,甚至几年,期间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减少足跟部局部压迫,如穿软鞋,个性化3D打印鞋垫,矫形鞋垫(矫正力线);不走不平路以及远路,减少跟部受到撞击性冲击的活动;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此外,局部理疗或热敷,如温水泡足、局部按摩、轻揉等对缓解疼痛有帮助。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炎止痛类药(常用的有法斯通软膏,西乐葆消炎止痛药),或痛点封闭治疗。南医三院也开展贴扎治疗和冲击波治疗;必要时睡觉时穿夜间支具,维持筋膜牵张状态。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跖腱膜附着处松解或腓肠肌筋膜松解术,局部矩阵式等离子消融术。
常做这四个动作帮你省下医药费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黎润光医生在这里教几种日常在家就能做的康复运动,目的是牵拉腓肠肌筋膜以及跖筋膜,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跟痛症症状,主要有:扶墙牵拉训练、阶梯牵拉训练、毛巾牵拉训练、滚球训练等。
扶墙牵拉法
【扶墙牵拉方法】
① 面向墙站,同时健侧的膝关节屈曲作为支撑,患侧下肢伸直,前足稍屈。
② 保持双足的后跟平稳着地,双髋中心下降,使躯干面向墙面。
③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阶梯牵拉法
【阶梯牵拉训练】
① 站在一段楼梯的最低一层台阶上,将足跟保存存向后伸出台阶。
② 足趾发力,缓慢的(数5声)将足跟尽可能的下沉到能接受的程度。到达最低点后,再恢复到起始位置。重复10-15次。可在跟腱部或踝部感到牵拉力。
③ 维持30s再放松30s; 每天2-3组,每组重复4次,持续3-4周。
毛巾牵拉法
【毛巾牵拉训练】
① 双下肢伸直,屈髋,坐在平地或床上;
② 使用毛巾牵拉患侧足底,是足部持续背伸状态;
③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滚瓶训练】
坐位,双足下垂至地面;
患侧踝关节保持背伸,足底来回搓地面的水瓶;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特别提醒】
锻炼时以没有疼痛为限度。若坚持锻炼3-4周症状仍没有改善,应及时就医。
突发足跟痛要考虑这5种疾病,日常保健和治疗要注意6点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行走、站立,导致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其实临床上可以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大部分的疾病可以通过日常保健进行减轻,今年就和大家聊一聊出现足跟痛的中老年人如何进行科学的康复锻炼。
足跟痛
“足跟痛”又称“脚跟痛”,指的是足跟部一侧或双侧疼痛,好发于老年人或体型肥胖的人,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临床上足跟痛的发病率很高,其中5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发病率可达到12%,特别是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动严重受限,可以说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实足跟痛可以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多与劳损和退化有关系,因此想要得到准确的治疗,必须明确导致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可能是这5种疾病引起的足跟痛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种,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诱发足跟痛的原因多与慢性、退行性疾病相关,同时也与肌肉和骨骼的慢性劳损有直接关系,对于老年人而言,足跟痛常由以下5种疾病引起。
①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又称足跟疼痛综合征,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会影响日常步行、活动和生活等。足底筋膜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诱发足底筋膜炎。其发病本质是因为局部肌肉劳损,足跟部脂肪组织消退,跟骨结节发生慢性滑囊炎,导致局部筋膜纤维化、粘连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刺激神经引发疼痛。
足底筋膜炎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第一步痛”,即晨起下床迈出第一步开始感觉足跟刺痛甚至钝痛,或者长时间静止不动后迈出第一步发生疼痛,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时间增长或站立时间增加,疼痛又加剧。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即痛在足跟。
②足底脂肪垫萎缩
足底脂肪垫萎缩
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其主要作用是缓冲跟骨和跟腱之间的摩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慢性劳损,导致足底脂肪垫的水分、胶原以及弹性的丢失,从而造成足跟垫的萎缩。当脂肪垫萎缩弹力下降后,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疼痛的区域不同,其特点是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③跟部滑囊炎
“滑囊”就像自行车轴承的润滑装置,跟部滑囊的主要作用是缓冲跟腱和皮肤之间的摩擦。但当长期穿戴不合适的鞋子,特别是不合适的高跟鞋时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跟部滑囊炎的特点是跟腱上就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疼痛的区域多在跟腱处。
④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跟骨结节处向前延伸的骨赘,是长期的应力损伤造成的病理性增生。一般情况下跟骨骨刺病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跟骨骨刺对周围腱膜、足跟脂肪垫形成潜在刺激,累积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围组织水肿增生增厚,进而刺激神经成为跟痛潜在致病因素。由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痛症状常有以下发作特点: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严重者足跟底部顽固性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开始,走动时症状明显。查体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患足足弓加深,结合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⑤跟腱炎
跟腱炎
跟腱是由连接小腿后方肌群与跟骨的带状肌腱纤维组成,是支持人体站立、行走、跑步和维持平衡的重要结构。但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跟腱炎的典型症状是足跟部内上方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
足跟痛的保健和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治疗足跟痛的主要方法,而日常的保健治疗是保证足跟痛不会复发和加重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生活中注意对足跟、跟腱等结构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治疗足跟痛。
①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
足跟痛的患者要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少走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因此建议患者穿运动鞋或软底鞋、坡跟鞋,忌穿平底鞋、硬底鞋和人字拖鞋,中老年人平时在家也应尽量少穿拖鞋。其次,在足跟部要垫厚软垫,足跟垫一来有一定缓冲作用,二来其形状与足跟底部的形状密切契合,可以增加足底的负重面积,减小对足跟的压强,减小对足跟刺激。
②减轻体重
减轻体重
体重过重会导致对足弓和足底筋膜的压力,因此体重超重的患者诱发足跟痛的风险非常高,特别是反复发作足跟痛的的患者建议必须对体重进行科学管理,尽量减轻体重,可以有效的减少足跟的退行性改变。
③首选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
外用的药物因为可以避免对胃肠造成刺激,并且可以直接作用于局部,因此常常被作为治疗足跟痛的首选疗法。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扶他林乳胶剂、正红花油、奇正消痛贴、伤湿止痛膏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涂擦和外用药物之前,一定要先用温水泡脚,加强足跟部的血液循环。其次,有些药物会导致过敏,如果出现皮疹、瘙痒等不适症状,必须停止用药。
④次选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或封闭治疗
塞来昔布
封闭治疗
当有持续性疼痛时或者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如塞来昔布、扶他林等,都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大多数跟痛症的急性疼痛发作是有效的。但是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强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的患者慎用。其次对于单纯口服药物不佳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封闭治疗,但封闭治疗多含有激素类药物,因此不能过于频繁,至少3-6个月打1次即可。
⑤进行物理治疗
冲击波治疗
反复发作足跟痛的患者可以在每天晚上临睡前泡脚半小时左右,温热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其次,可以前往医院进行冲击波、脉冲激光等物理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足跟部的炎症反应,快速缓解症状。
⑥锻炼足部肌肉和筋膜
有足跟痛的人经常做以下4个动作,有助于锻炼足部肌肉和筋膜,从而减轻足跟疼痛。
1、足弓拉伸运动
足弓拉伸运动
平躺在床上,抬起并伸直腿,用一条毛巾把足前部裹起来,然后双手拉动毛巾,拉伸大脚趾根部球状关节和脚踝,直到膝盖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坚持10秒后放松,反复牵拉15-20次。此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2、脚底蹬踏动作
脚底蹬踏动作
平躺在床上,双脚伸直,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每次蹬踏约15秒,重复15-20次。可以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3、脚趾夹物法
脚趾夹物法
可在地上放一毛巾,脚掌用力抓毛巾,10次一组,可重复三组。此方法专门拉伸处于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组织群。
4、足底筋膜挤压法
足底筋膜挤压法
可以在足底放置网球或者足底放松棒,站立位,将患侧的足部放于放松棒或球上将整个足底来回滚动,5分钟一次,可重复3次。
总结足跟痛是一种慢性病,明确诊断后要坚持治疗,并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定要配合日常的康复活动,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足跟痛反复发作。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麻烦点个赞或者收藏,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相关问题,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谢谢。想要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关注小五的头条号——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早关注、不迷路呦
#健康明星计划#
脚后跟痛,不要觉得忍忍就好!医生告诉您:可能和3种病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遇到一些因为“脚后跟痛”(足跟痛)的情况。
有的是走路稍微走多一会或者劳累过度时,就会脚后跟痛;
有的则是早上起床下地时,出现脚后跟痛,活动一会就缓解了……
脚后跟痛很多时候不是“忍忍就好”的,有不少病例患者的脚后跟痛持续了四五年,即便有些一时好转的,过多两三个月也会反复发作。想摆脱脚后跟的困扰,首先还是得要找到病因,对因治疗。
脚后跟痛,可能和3种病有关
脚后跟痛可以说是令人不胜其烦的,有医学数据显示,大约每六到七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经历过足跟痛。
导致脚后跟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跟骨囊肿、跟骨骨刺、骨关节炎、筋膜炎、足弓发育异常等等,这里小编要和大家说的是门诊中最常见的几种病因:
常见病因之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对足部的运动组织有约束和保护作用,简单点说,大家日常快乐地蹦蹦跳跳、打篮球、跑步等行为都不离开健康的筋膜组织的配合。
足底筋膜损伤会引发足跟痛等症状,其主要和长期的刺激有关,比如过长时间过量的站立、走路、登山健身、暴走等,就有引发足底筋膜炎的风险。
例如下图中的红色区域就是足底筋膜损伤最常出现的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可以对比下,自己的足跟痛是否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早上起床时脚后跟痛的症状重,活动后能缓解。一些患者会有这样的经历,早上下床时的第一脚往往会有明显的疼痛,活动一会后才能缓解。
其次,日常生活中,稍微活动得多一点,比如走路走久一些或者强度较高的运动后,脚后跟也会出现疼痛。
常见病因之跟腱炎
跟腱是人的身体最粗壮的肌腱之一,对人体行走、站立、跑跳和维持平衡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跟腱炎的发生也和过度刺激有关,像一些朋友持续长时间的剧烈跑跳,都可能导致跟腱出现撕裂,随着撕裂的加重,从而诱发足部的疼痛。
跟腱炎和足底筋膜炎有相似的症状,因此大家在治疗前请记得先找清楚病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常见病因之足跟骨刺
骨刺/骨质增生,也就是骨赘。骨刺本身不会疼痛,但当骨刺压迫到附近的组织时,就可能诱发疼痛。
以足跟骨刺为例,患者往往会感觉到骨刺生长附近的皮肤有剧烈的疼痛感(石硌感),如果骨刺长得特别尖锐,患者还会有明显的针刺感。一般在走路或者早上起床后疼痛加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对脚后跟痛,可以这样做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一些主要的诱因入手,做一些改变,从而减少足跟痛的发作,这些措施包括:
1、减肥
体重过高会对加大足弓的刺激和筋膜的压力,肥胖人士出现足跟痛的风险也更高。建议长期足跟痛的朋友,可以先把体重控制到合理范围内,对问题的好转是有不少好处的。
2、控制运动的强度
上面我们说了长时间的刺激是造成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的诱因,这也是为什么脚后跟痛常常发生在一些喜欢快走、爬山、跑步、暴走等运动的人身上。如果你有相关问题,最好降低运动的强度或者选择一些康复锻炼动作,急性疼痛期则应该尽量避免运动。
3、换一双更合适的鞋子
穿硬底鞋、过紧的鞋子、高跟鞋等都可能增加足跟痛的发作风险,这点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出现,建议大家应该换一双有良好的缓冲效果(底厚弹性好)、舒适的鞋子,大家可以在商场试多一会,直到找到脚部觉得舒适的鞋子。
4、找到病因,针对对应的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这个是需要医生来协助的,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讲了。
如果你的疼痛比较明显,影响到生活了,最好还是需要去医院就诊。
最后,小编还要强调一下,康复锻炼对缓解脚后跟疼痛很重要的,比如踩网球、按摩球,脚底抓毛巾、足底筋膜牵拉等等。康复锻炼是真实有效的,建议大家长期坚持。
编辑 / 黄骞文
资料/高质量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