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甜食是肥胖(甜食是不是很容易发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肥胖之战”的替罪羊

英国《卫报》6月26日文章,原题:糖是如何成为社会弊病的替罪羊的? 21世纪初,“肥胖之战”迎来了新的魔头——糖。伴随经济下行在内的种种因素,象征着贪婪、懒惰、罪恶和享乐的糖成了绝佳的替罪羊。

英国糖分调查组织于2014年宣称,“糖是新的烟草”,这再一次巩固了其在公众心目中作为亚健康和肥胖症最大诱因的地位。自此,糖成了出现在各大报纸、科普读物、自助手册、国家和国际政策中的高频词汇。随着英国2016年宣布将对软饮行业征收税费(“糖税”),有关糖的讨论声达到了峰值,并一直持续到新冠肺炎疫情时期。

对脂肪和糖的道德恐慌带来了对肥胖身材长期的口诛笔伐,但这种运动是失败的。“肥胖之战”关注的是个人的功过和意志力,但由于有效公共健康政策的失位,其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对个体问责的叙事模式符合多方利益。关注每个人的啤酒肚和言行,可以在政治上掩盖公共服务的不足。对右翼评论员来说,这意味着又有新的角度可以为英国社会脱罪了。2015年8月,《每日电讯报》评论员菲利普·约翰斯顿呼吁那些“穿着大尺寸休闲裤、顿顿不离比萨和可乐”的人为糖税正名。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将经济和饮食选择联系起来的现象仍然存在。

过去在困难时期,我们被要求“勒紧腰带”;而面临如今的危机,我们又要对糖分精打细算,做控糖运动下“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我们应该警惕这其中存在的误区。首先,将食物简化为营养成分和预期效果会消解饮食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因此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好”或“坏”是不对的。同脂肪一样,糖的危害也被过分简化了,针对单一营养成分展开的公共卫生活动,无法涵盖饮食及其对身体影响的复杂性。

其次,对食物的讨伐等同于把枪口对准了它的受众,而抵制某种食物的风气也等同于对受众的污名化。对人们体形或饮食偏好的污名化只会带来伤害,这是公认的事实。有肥胖组织认为,体重羞辱会带来心理、行为和社会影响,世界肥胖联合会则将其与缺乏治疗、饮食混乱和压力疾病联系起来。对糖和脂肪的妖魔化披着齐心协力的外衣,本质上却是对弱势群体进一步的迫害。

第三,食物离不开性别属性。伴随来自健康、关爱和家庭层面的期望,饮食的类别、地点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性别属性,使女性面临社会责任和羞辱层面的不公。人们认为,女性更容易沉迷于糖分带来的快乐,这使她们的身体面临更多的关注。有专家指出,女性更容易被精加工的碳水诱惑。也有专家称,男性只需几周就能走出“戒断反应”,而女性则需要几个月的严格自律,谨防反弹,才能实现糖分戒断。

此外,女性想要实现每日的减糖任务,需要在饮食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她们会更多地被要求为了家人采取控糖措施。对糖的关注使人们聚焦在食物选择减少的现状,而模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举例来说,对于生活在温饱线附近的人们,喂饱饥饿的孩子、不造成浪费,已经是最好的健康关怀了。不断将糖的问题摆在台前,不仅扭曲了这种关怀的含义,更是对贫困问题的去政治化。这种政治性的遗忘不仅剥夺了最弱势群体的交流权利,还强迫其为这些损失买单。

糖分之战并不是终点,对肥胖的讨伐正迎来新的形态:超加工食品。随着有关超加工食品的书籍、文章和政策的激增,控糖的前车之鉴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不公和生存困境,因为当食物成为敌人时,他们受到的影响也最严重。(作者凯伦·施罗斯比,华泽勋译)

来源: 环球时报

甜食吃多了,抑郁风险高

甜食吃得过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不仅如此,近期日本福冈女子大学研究小组在《英国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纵向研究报告,蛋糕、曲奇饼干、巧克力、冰淇淋等甜食摄取量多的人,抑郁风险上升。

研究小组以911名制造业企业员工为对象(其中男性812人,既往无抑郁症和精神病史),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包括甜食在内的饮食生活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为3组,进行3年追踪,使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分析研究甜食摄取量与抑郁症发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3年追踪中,153人(16.8%)被确定为新的抑郁状态。与甜食摄取量最少组相比,摄取量最多组抑郁风险增加1.78倍,二者关系非常显著。即使调整叶酸、维生素B6、B12、n-3多不饱和脂肪酸、镁、锌等摄取量因素,与甜食摄取量最少组相比,摄取量最多组抑郁风险仍增加1.72倍。另外,甜食摄取量最多组与其他组相比,还体现出能量摄取多,吸烟、运动少等特点。

研究人员认为,该项新研究为亚洲首个甜食摄取量与新发抑郁状态的研究,且为纵向追踪研究,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预防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来源:生命时报

甜食零食、高碳酸饮料等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助推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通讯员 何昊书)近日,在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谷根表示,近几年我国糖尿病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以往年轻人群可能仅占糖尿病总人群的10%,现在这个比例已经超过20%,这当中甚至有儿童”。

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徐谷根说,现在青少年也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因此要预防青少年肥胖,以及肥胖带来的各种并发症。青少年的肥胖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饮食过量、锻炼减少,摄入的能量过剩,就会导致体重超标,肥胖之后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使人体调节血糖的机能下降,导致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因此,青少年也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让体重不要超标”。

对于青少年由于肥胖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徐谷根认为,大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他说,通过科学治疗,以及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让孩子的胰岛素抵抗减轻,恢复到正常体重,从而让相关指标恢复正常,不用终身服药。如果孩子已经体重超重、肥胖,而且不喜欢动、吃得多,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查血脂、尿酸,还可以做B超看看有无脂肪肝,对肥胖原因进行综合评估,及早发现病因、及时治疗。

进入暑期,孩子在家吃冷饮、甜食会增多,徐谷根提醒,不良饮食习惯是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常吃甜食零食、喝高碳酸饮料等都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助推器”。不是说完全不能吃,但要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他分析,糖尿病也受遗传等因素影响,如果三代直系血亲里有糖尿病患者,要更为注意一些。这种遗传因素也是青少年得糖尿病的一个高危因素。

徐谷根介绍,传统观念上得了糖尿病后就必须终身服药,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会越用越多,甚至要注射胰岛素。在这次学术年会上,徐谷根带来了自己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糖尿病治疗的新模式——采用“2 N”综合疗法,通过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科学饮食、健康管理等多种治疗手段,帮助Ⅱ型糖尿病患者受损的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得到恢复,摆脱终身服药。

责任编辑:姜蕾,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