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小网(肥胖吧贴吧)
一周吃三五次杂粮有助于降低腰围肥胖
如果你是每顿饭都“无面不欢”的老陕,为了健康,你得注意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团队又有了新研究成果。
>>对400多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据了解,该研究被分子营养领域的著名期刊《Molecular Nutrition &FoodResearch》在线发表。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西安交大公卫学院副教授刘鑫。
“这次研究的结论是,在面食为主的正常体重人群中,无论男女,相对于吃大米而言,多吃几次杂粮,会有利于降低腹型肥胖风险。这是团队对西安市区及周边地区400多位乡党分析得出的结论。”刘鑫介绍,“本次研究还采用了质谱检测的新方式,即通过血液里‘代谢组’——几千种小分子物质中的一些脂质类物质,作为解释杂粮与体重正常的腹型肥胖负相关的生物学基础,也就是说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我们推测杂粮吃得越多,体内血液中的脂质代谢环节可能有所改变,它们或通过减慢体内脂肪积累,或通过将脂肪积累过程变得困难,来减慢腹部或内脏脂肪的堆积过程。”刘鑫说,“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说,就是希望从专业角度探讨面食为主的西北人该如何更健康地吃主食。”
>>腰围越粗 心脑血管风险越大
2023年,该团队通过研究10万人得出“无论男女,与米饭偏好者相比,面食偏好者腹型肥胖风险更高”。
为什么要在研究中反复强调“体重正常人群中的腹型肥胖”呢?
“这与我们团队的另一个基于中国慢病前瞻性队列研究10年随访数据进行的研究有关,我们在体重正常的30余万中国人中发现,对体重正常的腹型肥胖人群来说,无论男女腰围越粗,未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刘鑫说,“对于男士,影响因素还要增加一条:体脂水平。我们研究发现,对任何年龄段的男性来说,即使体重正常、腰围较小,但若全身体脂水平高,未来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所有男士应从年轻时就重视肌肉力量的锻炼,因为阳刚之气能降低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老年人也要特别关注体脂水平
“老年人因年龄增长机体运动能力、代谢水平都在下降,导致围绕身体内部器官如肝脏、肠道等腹腔的脂肪不断增加,这与动脉硬化、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等老年常见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刘鑫说,“前不久《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站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到,身体圆度指数可预测死亡风险。身体圆度指数是一种新近流行的衡量身体健康的指标,用于评估身体内脏脂肪含量是否超标,其主要的标准就是腰围大小。”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亚太地区的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就属于肥胖。“但要注意这里腰围与平时量体裁衣的腰围不同,测量方法为被测量者站立位,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简单来说即大致测量在脐下一指位置的体围周径,并不是腰部最细的地方,实际的腰围会更细一点。”刘鑫说。
刘鑫说:“对于18岁~65岁的人来说,体质指数在18.5~24.9为正常,在25~28为超重,体质指数>28则为肥胖。体质指数=体重÷(身高×身高),数字越大,表明代谢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越高。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讲,也要注重控制体成分(包含肌肉、脂肪和骨等),尤其要保证一定的肌肉水平,在控制体质指数的同时,一定要控制腰围。”
>>每周用杂粮代替几顿餐饭
从饮食方面控制腰围,刘鑫建议大家从每周用杂粮代替餐饭中的主食开始。“我们研究中对杂粮的定义是除大米、小麦及其制品外的所有粮食,再加上干豆类。”刘鑫说,“对西北人来说,常见的杂粮如荞麦、黄米、小米、薏米、燕麦米、燕麦片、莜面等,再加上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等,建议大家将杂粮换着吃,同时替代一部分主食。比如,从晚餐开始,用蒸玉米、蒸南瓜或蒸红薯来代替平时的主食,搭配一些应季蔬菜,如冬天的白萝卜汤等,再加上一些蛋白质如卤牛肉切片或煮上三五个虾,也可搭配一根生吃黄瓜,这样既方便又健康。”
“一周先吃三五次,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慢慢调整,逐渐优化膳食习惯。”刘鑫说,“食谱搭配方面,推荐大家参考最新颁布的《成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食养指南》,分西北篇、江南篇、东北篇等,结合地方饮食习惯推荐更健康的食谱、菜谱。”
刘鑫同时提醒,“老人吃杂粮,应注意循序渐进以及正确处理杂粮。部分杂粮中有影响矿物质吸收的植酸成分,如糙米就需要提前浸泡。即使将细粮换成杂粮,依然要注意少油少盐且搭配蔬菜。陕西人爱吃的荞面饸饹,如果配上一碗重油重盐且没有蔬菜的汤,就达不到吃杂粮控制腰围的效果。吃荞面饸饹时可以搭配一碗少油少盐的臊子,相对更健康一些。”
另外,刘鑫认为,尽管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很难改变,但可以通过尝试新鲜的口味,打开新的味觉之门。“老陕总体来说口味偏重,子女可带老人去一些健康轻食餐厅,或许能为老人打开一扇新的味觉之门。”刘鑫说,“也可以上网搜索不吃辣的地区的美食如何制作,添加了哪一味调味品,学习一种让自身饮食更健康的方法。”
刘鑫推荐了一种以谷物为主要成分的餐食——谷物碗,通常使用煮熟的谷物(如糙米、燕麦、藜麦等)作基础,搭配各种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甜玉米粒等)和蛋白质(如鸡胸肉、豆腐、鸡蛋、虾和牛排等),搭配如橄榄油、柠檬汁、芝麻酱等调味品,是一种不仅食材多样、色彩丰富,且营养均衡、可口的健康饮食。
>>老年人不宜随意采用“轻断食法”
近期有媒体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联合发表的研究中提到的,“16 8轻断食法”(即下午5点以后不吃东西),不仅有助对抗机体衰老,还能使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的组成更加年轻。
刘鑫认为,这种减肥饮食不适合一般的老年人。“一方面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本身比较弱,盲目断食容易因胃酸分泌过多诱发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长期不吃晚饭容易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从而加重病情。”刘鑫说,“对于不需要减重的老年人来说,在现有的饮食习惯上,增加一些健康的元素,每周加入几次杂粮的摄入,多种营养均衡搭配,并考虑到热量的控制,重视保持健康体重,逐步让饮食更健康。”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肥胖隐藏哪些风险?
中新网北京6月27日电(韦香惠)“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体重问题日益凸显。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视频:国家卫健委:超重肥胖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亟需加强干预来源:中国新闻网
肥胖背后隐藏疾病风险
今年5月,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会上介绍,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卫兰香向中新健康表示,肥胖大多是饮食摄入过多,生活不规律、或者疾病引起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后,身体出现肥胖,而这类人群常常伴有甲减、胰岛素抵抗、月经异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痛风、脂肪肝等疾病。
卫兰香提到,如果一个人连续两个月、三个月都是比原来更少吃,运动更多,体重还不降,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
超重人群可通过体重管理回归健康
据悉,“体重管理年”活动围绕学生、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职业人群、孕产妇、老年人在内的五类重点人群,提出一系列体重管理规划。
国家卫健委、全国妇联将指导各地按照规范,免费为城乡0至6岁儿童提供相应健康服务,加强科学育儿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运动指导,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国家卫健委还将推广应用孕期增重标准和孕产妇营养保健服务指南,推动孕产妇营养门诊建设,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
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将牵头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计划,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校医务室体重管理能力,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高校也将开展大学生健身活动,将合理饮食、体重管理、科学生育等健康教育内容纳入选修课程。
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作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测量老年人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表示,大多数超重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属于能量过剩型肥胖,可以通过体重管理回归健康体重,获得健康效益。
减重没有捷径,专家提倡体育运动碎片化
中新健康注意到,近年来,减重需求兴起,产业链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如诺和诺德宣布其减重适应症药物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上市,国内其他药企也积极投入研发和生产类似药物。有投资机构估计,到2030年,全球减肥药市场的规模将飙升至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00亿元)。
专家指出,肥胖的发生涉及复杂的机制,既有遗传因素,又受到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影响,还有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因此,减重也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超重者不能仅依赖减重药达到治疗目的,还应积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基础性疾病等。
《自然》杂志旗下的Nature Portfolio近期发文,研究发现,相比平时不锻炼,每周450分钟的快走与多活4.5年有关,经常锻炼能增强免疫系统,预防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然而,全球25%的成年人达不到世卫组织推荐的每周运动量: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锻炼(如跑步)。
对于当下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较快的情况,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提倡体育运动生活化、碎片化。他表示,每天有若干个小于10分钟的锻炼,对于减脂都是有效的。比如上下班多步行一段,膝关节、踝关节没问题的爬楼梯,在办公室也可以进行简单拉伸等短时间运动。(完)
不可忽略的“内脏脂肪”!青岛内分泌糖尿病专家科普“肥胖症”
半岛网1月12日讯胖被称为“百病之源”,很多患者因为“胖”导致患上肥胖症,十分苦恼。据青岛内分泌糖尿病专家介绍,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患者沉积的脂肪按分布模式不同可分为皮下脂肪组织( SAT)和内脏脂肪组织(VAT)。一定量的内脏脂肪能对内脏器官起到支撑、稳定和保护的作用,一但过量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脏脂肪影响健康
代谢性疾病和癌症来“找茬”
专家表示,内脏脂肪与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内脏脂肪沉积越多,越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痛风、骨质疏松等。
此外,内脏脂肪与某些癌症的发生相关,如结肠癌、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肾癌、胰腺癌、食管腺癌等 。已有研究指出,这种关联的存在可能与中心性肥胖人群代谢紊乱及脂肪因子分泌失调有关。
进行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
助力判断内脏脂肪是否超标
如何判断内脏脂肪是否超标,可以通过腰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等指标进行简单自测。如需要更精准的检测,则需要进行核磁共振、超声、X 线等影像学的检查。
其中,核磁共振(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于肥胖患者或脂肪肝患者,我院主治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联合多学科提供诊疗方案,为患者进行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精确地了解患者体内脂肪的含量和分布情况,通过高精度的诊断,围绕运动、饮食、药物、手术等方面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图像中,可以看到肝脏的形态和结构清晰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肪堆积在图像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测量的数值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即脂肪组织的氢质子占肝脏氢质子总和的百分比。伪彩图显示脂肪含量越高,颜色越红或越偏向暖色调;脂肪含量越低,颜色越蓝或越偏向冷色调。图像中肝脏局部(ROI)脂肪定量分数为41.7%。MRI-PDFF参考值:正常脂肪定量分数 ≤5%,轻度脂肪肝5%——10%,中度脂肪肝10%——25%,重度脂肪肝>25% 。
基于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为进一步探索个体脂肪在身体局部的精细分布模式提供了研究基础,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解析个体脂肪在内脏(VAT)、腹部皮下(ASAT)和臀股部(GFAT)的精细分布模式,对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结肠癌、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肾癌、胰腺癌、食管腺癌等)的诊疗研究及减肥和手术评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