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小丑电影(胖小丑图片)

奇异影像研习君 0
文章目录:

好莱坞变态趣味下的罪恶之国——从《小丑》谈起

2019年9月由托德·菲利普斯指导的《小丑》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最佳影片,此时距“小丑”这一角色诞生已有30年之久。1989年《蝙蝠侠》首次上映,彼时的哥谭市混沌不堪,黑手党贩毒卖药,警察暗地为之掩护;街头巷里砍杀、抢劫、吸毒、卖淫,市民路过不敢发声,视若无睹;而美式民主下的各路参选人也都为黑恶势力服务,互相谋利;普通民众遭黑手党威胁伤害也只能忍气吞声。整个城市自上而下笼罩于黑暗势力的阴影当中,而布鲁斯的父母正是此时惨遭杀害而无处伸冤。在那个年代如果连布鲁斯这样的贵族家族都只能冤死,普通人可见一般。年轻的布鲁斯决定惩凶除恶,以蝙蝠侠的形象伸张正义。蝙蝠侠一次与尼巴战斗时,将尼巴推到化学池中,结果尼巴没死却被毁容,从此以后打扮成小丑模样以更大规模的毁灭来报复社会。

本文要讲的是,《蝙蝠侠》中的哥谭市情况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的美国社会环境相比于哥谭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六十年代约翰·肯尼迪总统被刺而调查无果,随后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企图参政为哥哥鸣冤,调查凶手,五年后当罗伯特宣布参选总统时再次遇刺。电影《刺杀肯尼迪》中律师加里森为了调查此案,几次险些遇害,最终真相浮出水面时——面对政府与黑帮错综复杂的利益交换,除了在法庭上大声疾呼却无能为力。事实上,肯尼迪兄弟被刺事件直到今天仍旧毫无头绪。

相比于政治上黑暗丑陋,美国民间悲剧也不遑多让。从60年代伊始,美国连环杀人案件层出不穷,后来也多被拍成电影。如果想要了解那时的美国街头是怎样的一凡景象,不如看看《出租车司机》《终结者》等影片。一到夜里,一天的喧嚣停落下来,如果你穿越到那时,走在美国街上,街头巷里散发着白天人们丢弃垃圾的恶臭,其中可以看到颓废的社会青年吸毒的影子以及各色人打架斗殴,灯红酒绿处当然少不了妓女扭动腰肢;要是运气差,在回家的路上还可能遇到劫匪,甚至踩到被杀的妓女尸体。而这些都是美国上世纪甚嚣尘上的性解放等自由运动所带来的副作用产物。其实直到今天,晚上的时候你若走在美国都市街头仍旧能够看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吸毒的青年人、妓女以及配枪巡逻的警察。

在一个社会里,最容易吸引罪犯目光的大都是弱势群体,而妓女显然是处于这一群体之中。如上世纪“绿河杀手”里奇韦,自1982年开始连环杀人高达71人,其中多为流浪女人以及街头游荡妓女。里奇韦直到二十年后才被抓捕判刑,并且还是警察将“死刑豁免”作为交换条件使得里奇韦承认自己的罪恶。

另外一个弱势群体则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们,他们自然也会被罪犯囊括到猎物当中。盖西,一个表面上衣冠楚楚、事业有成的优秀中年男子,内中却包藏着一颗变态祸心。如果你看《小丑》时兴致盎然,那么当你走在美国街头,遇到一个小丑打扮的人向你展露出一个大大的笑脸,可千万要提高警惕。盖西时常将自己打扮成小丑形象吸引小孩同自己玩,与他玩闹之后的小孩无一幸免,均被先奸后杀。盖西犯罪持续了很久,直到警察调查一起失踪案件,根据线索调查到盖西的家中时,才将罪恶彻底揭发。当时在盖西的家中地库发现了七具尸体,屋内和花园埋着二十八具尸体,后来罪犯因家中无空位,抛尸有五具之多,这些尸体中年龄最小的仅有十四岁。盖西在后来被称为“肥胖的杀人小丑”。

小丑形象的杀人案例并非仅盖西一人。1990年的一天,中年妇女玛琳正在家里做着家务,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当她开门时,一个手拿鲜花和气球、戴着红色假发、脸上涂着大笑妆的小丑站在她面前,她还未来得及反应,就被一枪打死,小丑开着敞篷车扬长而去。此人直到2017年才被警方用DNA证据抓获。

美式价值观中所谓的民主、个性、自由等名词确实容易让人向往,但是与此同时,应该警惕的是伴随而来的混乱与罪恶。无论是埃及“民主镇痛”带来的持续动荡,还是“阿拉伯之春”带来的数百万难民,都足以证明美式价值观的水土不服。就美国本土而言,美式价值观下的确诞生了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这些人,可是理想主义也摧毁了不少的美国民众。其中因破产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随处可见,因潦倒而犯罪的人也比比皆是,可议的是,这些人还有权决定美国的领导人是谁。因此,当章莹颖案结案时,克里斯滕森听到自己被判无期,免于死刑,居然还能面露笑容。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再想想美国这个犯罪率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某种程度上也似乎能够理解克里斯滕森的变态心理。那么,我在这里总结了美国犯罪率高的两大原因可供参考。

1.变态文化并不是美学

自2003年始,塔伦蒂诺将两部《杀死比尔》连续搬上银幕。时至今日,当谈及塔伦蒂诺电影时,《杀死比尔》仍旧是他代表作之一,其名声似乎优胜于《低俗小说》以及我认为塔伦蒂诺走向成熟的片子《无耻混蛋》和《被解救的姜戈》。有许多人把《杀死比尔》看作是塔伦蒂诺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但就我个人而言,对塔伦蒂诺早期的片子并不感冒,尤其《杀必死尔》。那些把《杀死比尔》看作是“暴力美学”的人恐怕对“暴力美学”有所误解。

“暴力美学”最初出自海明威之口,他对自己的小说做出这样的评价,“大家都说我在写暴力,其实我在写优雅。”在他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有一段斗牛士斗牛的描写,这个段落中海明威看到了人们观看斗牛士命悬一线时的紧张反应,认为这是一种美学。在我认为,所谓的美学应该是能够带给大家感官上的享受,而暴力美学正如斗牛士斗牛一般,其中的刺激可以带给观众审美体验上一些趣味。就这点而言,《杀死比尔》中那些毫无意义的长时间杀戮并无美感可言,甚至可以说变态血腥之极,更看不出有何优雅之处。当年这部片子的高票房其实足以反应美国人骨子里的变态文化。

事实上,这类片子在美国屡见不鲜,如《电锯惊魂》这种限制级的电影居然受欢迎到拍了八部之多,而像《沉默的羔羊》《杀出个黎明》这类片子不胜枚举。在这种变态文化下,诞生一些变态杀手又何以为奇?这些罪犯效仿这些好莱坞电影传达的变态情节,又何以为奇?何况还被许多道貌岸然者称为美学。

1974年,一个叫做邦迪的男子忽然同女友断绝联系,决定杀人,没有任何缘由。从这年开始,他效仿着影视作品中的变态情节,开始寻找各色女性下手,手段极其残忍,扼喉、肛交、奸尸等等,有时候一天作案两起。此人次年被捕,那时候他犯下杀人案有数十起之多。可美国这个民主社会的伪善,并没有给他执行枪决,用仅有的证据只判刑十五年。邦迪对监狱生活并不喜欢,筹划了两次越狱,居然成功。逃跑之后,连环杀人再次出现,到邦迪被抓的时候,他的犯案次数已经过百。后来此人被称为“最不像连环杀手的连环杀手”。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个叫做小迪安杰罗的罪犯,他的作案手法简直和电影如出一辙。他不仅潜入单身女性房间,先奸后杀,有时候还会事先打电话通知“我要干你”。他也有时候会潜入两人伴侣房间,用手电筒直射两人,弄醒他们后用鞋带绑住,在男方背后放金属盘子,称“只要盘子响就杀掉所有人”,随后虐待女人致死。他心情好的时候扬长而去,若心情不好便大开杀戒。此人在1974年犯案,可惜30年后才予以抓捕。

在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中,导演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人类的模仿心理。而好莱坞所拍摄的一系列变态电影显然对犯罪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了电影而学着电影中杀人的方式体验一把快感呢!

2.美国体制是滋生罪恶的重要因素

提及美国犯罪,持枪大概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但是枪还属次要,更让犯罪滋生的是美国伪善的人权观念。上面提及的许多罪犯其实都可以判死刑,但正是由于一些人权团体为罪恶的辩护,并口口声声将其称为人道主义,才使得罪犯能够避免死刑,“幸运”的人还能出狱后继续行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叫卢卡斯的男子因为杀他母亲并奸尸而被警察逮捕,之后他还供称在他十三岁时强迫一个小女孩性交,小女孩不从,将其杀害。如此罪恶滔天的人理应受到死刑的审判,但法庭内其辩护律师巧舌如簧,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精神病人;法庭外人权团体大声疾呼,让法官遵从人道主义。于是,这些伪善的、高举美国价值观的人们不仅将卢卡斯送入精神病院,而且还成就了他“变态连环杀手世界纪录保持者”的一世之名。

卢卡斯被判精神病院治疗四十年,但十年后因表现良好获得假释。此人假释之时还警告精神病院心理治疗师,“不要放我出去,否则我会杀更多的人。”于是,走出精神病院后卢卡斯整日开着一辆车在公路上闲逛,遇到单身女性或容易得手的人,便杀之而后快。后来被逮捕时,警察询问他的杀人意图时,他十分得意地称“兴趣爱好,就像你们爱好散步一样,只不过兴趣各有不同而已”“我突然想爽一把就随便上街找个好杀的杀一个。”受害者从十岁到七十九岁皆有,而女性则常被奸尸。

更可恶的是,不久之后,他还遇到了一个“同道中人”图尔。此人不仅喜欢杀人,还喜欢吃人。后来卢卡斯称,他也学着图尔吃过人,但并不好吃。二人整日徘徊在公路之上,遇到抛锚者就会假意上去帮忙,然后将其杀害。甚至有时候二人会把尸体横放在公路上碾来碾去玩闹。其中卢卡斯是双性恋,图尔是同性恋,二人之间自然少不了奸情发生。后来图尔的侄女贝奇也加入其中,此女同样有杀人癖好。但这个三人组合并没有搭档很久,由于卢卡斯和贝奇的暧昧,图尔一气之下,分道扬镳。贝奇随之也被杀害,具体杀人者是卢卡斯还是图尔,无法确定。

警方逮捕卢卡斯是一次误捕,因为卢卡斯车内有一个手袋,该手袋和一个被害老太随身携带的手袋很相似,但逮捕之后发现卢卡斯车内的手袋并不是老太的手袋。不过,卢卡斯似乎对自己现有生活颇不耐烦,主动交代了杀人事实,并举报了图尔。可谁知道这样一个杀人恶魔,在人权团体的呼吁下还得到了保释。警察将有关于卢卡斯的“350人遇害”报告送交德州法院时,法官以“怎么可能杀这么多”驳回,并怒斥警察“靠谣言办案,荒唐透顶”。警察不得不开始努力调查,终于将上百起谣言案件弄成铁案,结果人权团体向政府施压,要求“刀下留人”,“表现出对犯人的反省和宽容”,当时还当州长的小布什不得不将死刑改为无期。此人2001年病死狱中,终究没有被执行死刑。

2018年世界犯罪率排名当中,美国首居第一,印度其次。而德国、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遑多让而位居前十。与此同时,2018年世界安全国家排名中冰岛位居第一,新西兰位居第二,中国大陆虽然位居第十,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能够进入前十已经很是难得。文章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不仅要对美式价值观采取理性的态度取舍,也要告诫电影工作者们创作真正的人道主义作品,勿学好莱坞那些恶趣味、低级趣味的变态文化。

39岁《向西》男主为演戏四度增肥身体超负荷!曾为享乐做苦力赚钱

由张继聪、郑浩南主演的新电影《壹狱二:劫数难逃》日前正式开镜拜神,其中今年39岁的「影坛新宠」张建声也有份参演,他在戏里饰演一个很多动作戏的角色。

张建声站左二位置

如果有网友还不认识张建声并不奇怪,因为他出了名外形百变,经常为了诠释角色改变造型,一时肥胖一时干瘦,不仅是观众,很多圈内人都经常表示认不出他。

拍起戏来奋不顾身

别看他形象像小混混,其实他是一位非常敬业、专业的演员,所以近年不少港产片导演都很喜欢用他。

一拍戏就相当拼命的他,日前在拍摄《壹狱二:劫数难逃》时又再受伤。当天张建声要拍摄一场由三楼爬墙到地面的动作戏,在请教过武指后他决定亲身上阵。

不过石墙摩擦太大,他基本上每拍一次,手指都会擦出血。无奈这场戏一直拍到了晚上八点多,他一直没有因受伤中断过拍摄。

经过了五、六次的惊险拍摄后,阿声的手臂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肤,有两只手指更已经无法弯曲,怀疑有骨折,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从他当时晒出的受伤照片上看,确实擦伤面积很大,看着都令人胆战心惊。所幸在休养了两天后,他在社交平台上保了平安。

同时他也表示作为演员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相当敬业。一帮圈中好友像张松枝、柏天马等都有留言慰问。

年轻时极贪玩,差点在澳洲结婚

张建声小时候在旺角徙置区长大,由于身边朋友基本都是贪玩的「MK仔」,导致他读到中学就开始跟着社会人士混,无心读书。

他16岁开始逃课在外面打工赚钱,从事过司机、搬运工人、装修学徒、清洁工人等劳力工作。

然而他打工赚钱不是为了养家,而是为了自己有钱泡吧、泡妞、玩乐。

他甚至连中学会考都没有参加,顾着与中学同学到湾仔当搭棚师傅,期间差点出事故,最终包工头还跑路,两人一分钱都拿不到,而且是非法童工毫无法律保障。不过他如今回忆起来也是一段很有趣的经历。

年轻时的他非常洒脱贪玩,同时热爱体验新鲜事物,当时澳洲推出「工作假期签证」,可以在澳洲工作逗留比旅游签证更长的时间,他和那位中学同学也相约报名。

在澳洲期间,他在一家中餐馆当外卖司机,异性缘相当好的他更是将老板娘的侄女泡到手。

当时才二十几岁的他一度有在澳洲与女友结婚的打算,但生性不羁的他哪有这么容易安定下来。

有一天照镜子他自认外貌过人,突然顿悟自己还没有尝试过做模特,于是他当晚就买了明早的机票回香港,连女友都没来得及通知。

突然决定甩下女友,他至今仍觉得很抱歉,不过他坦言就算当年留在当地与女友结婚,也没有能力照顾对方,不可能会幸福。

为演戏四度增肥身体超负荷

回到香港他如愿加入模特公司,接拍了不少广告。同时还有导演找他拍电影,第一部参演的电影是《囡囡》。

由于其形象帅气,导演推荐他接拍三级片,他没有多思考便答应了下来。他认为自己在社会上也见过大风大浪,而且是男人,拍三级片有什么问题。

于是他自2011年开始,接拍了《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一路向西》等香港经典三级片,令他「三级片男演员」的身份深入民心。

可他没想到这个「头衔」也令他形象插水,再没有人找他拍广告,以前接到的广告代言也纷纷上门解约。

直到2015年,他与另一三级片男演员主演了《壹狱壹世界:高登阔少踎监日记》,为了饰演其中角色增重变肥仔,与从前的斯文形象判若两人。

大家也终于在这部戏关注到他的演技,得到好评后令他真正爱上了演戏,更加拼命地塑造角色,不惜多次改变外形。

出道至今12年的他,其实已经不止一次为角色增肥,像《逃狱兄弟2》他也饰演了身材肥胖的监狱犯人。

不过他不能一直维持肥胖形象,为了其他角色他必须再节食、健身恢复身材,像2021年电影《一秒拳王》,他又练成了一身肌肉。

一时肥胖一时健硕,观众都封他为「影坛橡胶人」。不过长期折磨下来,他身体已经开始超负荷。

最极端的一次是近期他拍摄的新戏《大侠Action!》,里面他需要饰演一位颓废的导演,为了塑造角色他决定暴饮暴食增重到215磅。

他坦言当时觉得已经是自己的极限,有时候会出现心闷、胃痛的症状,甚至上厕所都会出血,要靠吃胃药缓解,绝对是用生命在演戏。

除此之外,他还尝试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从不局限自己。像在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反黑》中,他饰演了反派「招积」一角,特意要求导演参考小丑角色为自己塑造嚣张跋扈的形象,最终出来的效果令观众眼前一亮。

虽然《反黑》在内地网络平台上映后频频受到举报而被停播,但这个角色备受观众好评,也是他从演以来最难忘的角色。

难忘模特前女友

近年张建声的事业逐渐上轨道,不过感情方面却依旧没着落。自2019年他与香港模特兼演员陈嘉莉分手后,就再也没有稳定恋情。

他与陈嘉莉拍拖三年,两人曾在电影《作家的谎言:笔忠诱罪》、《一级指控》都有过合作,期间经常以情侣姿态出席活动,又经常分享合照秀恩爱。

原本两人外形般配,可惜多次分合后始终觉得不合适,最终决定分手。

虽然当时在女方的分手宣言中称,与张建声再见也是朋友,不过真正爱过的人真的很难再成朋友,特别是当对方已有自己新生活时,更不方便再打扰。

张建声坦言至今仍难忘陈嘉莉,也很自责当年不懂得平衡爱情和工作。

年轻时是情场浪子,如今39岁的他确实渴望定下来,却迟迟没能遇上合适的人选。不过他坦言,目前仍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感情方面可以慢慢来。

不论怎么说,演艺事业虽重要,但没有什么比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希望他能在「百变」道路上适可而止,这才是一个男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小丑多普希》评测:表粗里细 揭露人情冷暖的高难谜题

ivans发表于 2016-01-14 02:00

说起小丑,大家就会想到马戏团,作为其中搞怪逗趣的存在,他们一直不顾形象地表演,力求博得观众一笑。尽管他们辛苦,但也有很多被人看不起和歧视的时候,特别是当小丑本身也长得丑的时候,就更加容易被人数落和欺负,在这款像素解谜游戏Dropsy《小丑多普希》中就是如此。

即使人心冷漠 小丑依旧是个善良的暖男

游戏中的多普希是一个长相丑陋,身材肥胖臃肿的小丑,在马戏团以外处处受到排挤。可是与外表相反,他不仅心地善良,忠厚老实,还很乐于助人。游戏的剧情主线就将围绕他的热心,带着玩家去帮助一个个陷入困境的人,并且通过解决各种谜题去完成任务,获得人们的信任和喜爱,并且一一给他们送上象征【任务达成】的证明——小丑之吻

在游戏中稍稍逛逛,就不难看出这其实是一个很让人心酸、很现实的世界。穷人只能睡街头、要饭,富人还在尽情购物、作乐,而有权势的人更是以封路、收租等方式大肆压榨穷人,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而多普希作为社会低层,不仅被商贩、警察所厌恶,甚至连教堂布施者也同样与他针锋相对,所以一直陪伴他左右的只有马戏团的宠物狗。

游戏中多普希帮助的对象其实也是一些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代表性角色,比如身体虚弱、手脚不便的马戏团团长(残疾人),看到花死了而伤心的小女孩(幼儿),睡在路边纸箱里的老婆婆(老人),以及被凶狠的猫科困住的小老鼠(弱者)等。每当完成了一个角色的相关任务,多普希就可以对其献上一吻,这个不仅是游戏中温馨主题的主要呈现,其实也可以做为玩家验证任务完成进度的参考。用自己的力量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乃至动物都获得快乐,自己则获得认可,这就是多普希平凡而真切的愿望。

即使画面粗糙 谜题也能设得精致巧妙

作为一款解谜游戏,它的难题设置也算是别出心裁。当玩家与带任务的 NPC 对话时即会触发谜题任务,而玩家就要靠收集道具,与场景机关互动等方式来获取进一步线索,最后完成 NPC 们所对应的各个任务。听起来似乎与普通的解谜冒险游戏差不多,但其实它的设置既困难又巧妙,特别是解决谜题方法的探索上,需要玩家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尝试。

比如公园小女孩哭泣的任务,其实就是要玩家想办法将死掉的花“救活”。其实玩家并没有办法空手去执行该任务,只能先离开公园、到墓地获取带土的花,然后返回;紧接着切换成小狗操作模式,在凋谢花的位置挖洞,再切换回多普希模式,选择花道具放置到洞穴中,这样小女孩的任务就算达成,可以给她献上一吻。

但是……谜题设置可不止这么简单,这其中还有更多的解谜细节。除了要切换操作模式,移动到别的场景获取道具之外,这项任务还只能在大半夜执行,当小女孩不在周边的时候玩家才有机会下手挖土种花。这么一来即使是普通的收集道具任务也可能因为有时间限制而变得困难,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让玩家幡然醒悟:在这么一款像素风的游戏中,设置日夜循环系统原来不是一个装逼的摆设,而是有实际运用的必要性。

这种谜题不是一道两道,在游戏中几乎比比皆是,极少有能够让玩家轻松就解答出来的谜团。一般都是环环相扣,暗藏线索,只有理清逻辑思路再做解答才能顺利完成各种任务,实在巧妙。

即便智商再高 没有耐性也难以挑战逆天难度

虽然谜题在解答形式上设置得巧妙,但其难度也真不是闹着玩的,很多时候即使是解谜游戏爱好者也会忍不住叹气。首先游戏的谜题不像剧情主线明显的同类游戏,有个清晰的任务指向可以给玩家做指引,玩家只能从地图标示中找出闪动的主任务,并且围绕它没头没脑地进行探索、搜查。注意:你找到的道具并不一定是目前主任务所需要的,也可能是接下来会发生的次要任务所必需的,反正你也根本分辨不出来,只能一一尝试,尽量收集,去与场景人物互动才能知道结果。

其次,游戏任务本身的说明也很“高深”,因为它不是用文字或者对话来传达(英语有硬伤的玩家也可以上手),而是用一个个的颜文字、图标来表达。当你看到“一只狗 一个洞”的组合时也许你会想到要用狗去挖洞,但是当你看到“小丑 ≠ 一个鸟头”标志的时候,你会想到要去弄一个鸟头套来吸引鸟妈妈的注意把你带上树吗?未必吧。随着任务的进行,部分人物的说明图标也会越来越多,理解也越来越困难,慢慢地就会把玩家逼到靠运气和猜测去解谜的地步,一不小心你可能就要被逼疯了。

表面粗糙内里细致 有心挑战可当佳作

总的来说,游戏的解谜方式在同类中虽不是鹤立鸡群,但也算是巧妙,谜题设置也并不浅显,再加上有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背景,主打温馨的角色主线,对于喜欢解谜游戏的玩家来说还是具有不小的吸引力的。可惜游戏是以像素画风制作,画面上并不出色,在像素画面下很多场景内的细微关键处难以发现,再加上谜题本身的难度设置很高,所以很挑战玩家的耐心。建议有耐心且喜欢解谜游戏的玩家入手。

人可以白得不明显,帅得不高调,富得不奢华,高得不低头,但不能玩得不开心,活得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