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巨龙(胖long)

幸福叶子Z 0
文章目录:

美国智库:中国在创新能力上正在超过美国

作者:吴征

2023年1月23日,美国科技政策类排名第一的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简称ITIF)发布了一篇名为《醒醒,美国:中国在创新能力上正在超过美国》的报告。

该报告是由ITIF全球创新团队的经济和技术政策研究助理Ian Clay和ITIF的创始人兼总裁Robert D. Atkinson(罗伯特·阿特金森)联合撰写的

阿特金森在去年11月曾经以独立署名的形式,发布了一份同样涉及中美竞争关系的报告——《如何通过赋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权利来降低中国不公平贸易做法的损害,并使其盈利降低》。该报告旨在建议美国国会扩大337条款的法律范围,以解决中美竞争中,中国存在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核心就是建议国会应赋予美国政府机构更大的权力,使得337贸易保护条款能够更好的为美国政府在制裁中国时所使用。

目前,在美国国内,类似的针对与中国的竞争,要加强美国政府权力、在科技领域持续打击和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呼声、建议和法案层出不穷。像今年1月5日拜登签署了《2022保护美国知识产权法》。意味着美国政府拥有了随时将疑似窃取美国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的权力和一揽子制裁措施。

这也被认为是美国试图在高科技领域试图与中国实现“硬脱钩”的举措之一。

ITIF最新发布的这篇聚焦于中美创新能力对比的报告,则更像是一个催化剂。

一方面继续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最大假想敌,尤其是在美国视为霸权之一的科技领域。通过对中国的创新政策、创新能力,创新投入、产出和成果的全面研究和比较,继续在美国国内制造一种“紧迫感”。而这种氛围将会成为美国各界继续达成对中国实施制裁的理由,就像阿特金森去年11月的报告中所提到的美国在应对中国时存在“延缓中国”阵营。

另一方面,ITIF是美国科技创新政策领域非常知名的智库,也是科技创新政策的保守派,一直以来对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持批评态度。然而,此次重点对中国在创新上取得的成绩给予很多正面反馈,并承认两国在创新上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不惜喊出中国正在创新能力上超过美国的结论,似乎更像是在为美国的另一个阵营“加速自我”派,寻求更多的政策支持,以支持美国自身更好的进行创新改革和发展。

这也是美国目前正在加足马力的恢复和燃起美国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创新”或许是未来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与中国竞争中,为数不多的能够让其始终保持领先的关键要素。

因此,ITIF这份报告中的一些新观点,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01

承认中国过去十年创新成绩显著,拉响美国警报

报告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在创新和技术追赶美国方面取得了成功。中国虽然仍然面临经济挑战。但在广泛的创新指标上取得的进展表明,它在创新和先进产业产出方面正在超越美国——无论是按比例还是绝对值。

因此对于美国决策者来说,关键问题不是中国是否会在创新和先进生产方面继续相对于美国取得收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行动),而是政策制定者是否会将这一挑战作为美国经济和技术政策的核心组织原则。

从数据上来看,2010年,中国的创新和先进产业能力按可比计算约占美国能力的58%(占其经济规模、人口等),占美国产出的78%。到2020年,中国的创新和先进产业能力按比例增加到美国能力的75%左右,绝对值增加到139%。

报告还质疑了许多美国精英的看法,认为“中国无法真正创新”,因此“美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认为这种观点的前提是过于狭隘的创新观,主要是指开发基于科学的新产品。这个定义不仅对于评估先进产业实力来说过于狭隘,而且鉴于中国最近在太空探索、基因组学、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的进展,这一点是否仍然成立也不清楚。

对于这一点,这份报告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对国家创新力评估不同的是,不仅研究了研发和专利等常规衡量创新的因素,还加入了创新后的商业化因素。并认为,这一点“同样重要”。

以智能手机为例。

诺基亚发明了第一款触摸屏智能手机诺基亚7710,比苹果发布iPhone整整两年。所以报告认为,只有诺基亚真正具有创新性。苹果只是一个复制者,而不是创造者。

然而,这种创新观忽视了使苹果及其iPhone比竞争对手更成功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苹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产品,提供了一个生态系统,将iPhone与其他苹果产品(如iTunes和App Store)集成在一起。

报告认为,苹果利用一项创新技术来创造卓越的客户体验,然后通过卓越的商业模式获利,以取代该技术的原始创造者。它可以这样做,因为创新不仅仅是关于谁是第一个;更重要的是谁能提供优质的产品。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目前在创新上面临的一个问题,有创新,然而没有很好的商业化产品,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成功,或是徘徊在低端,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创新实现长远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一点上,受益于二战后美国依靠全球市场来消化美国的创新产出,从而实现反向激励美国创新的模式,显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是更有吸引力的模式。但现实情况,美国正在通过各种手段,一方面打击中国先进的创新者,一方面在收缩中国创新的全球市场消化空间。

02

“高附加值产业”,将成为中、美创新和市场争夺焦点

报告认为,与中国过去发展所依赖的低端产业不同,中国目前正在向高附加值先进产业的迈进,例如报告中所举例的高铁、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潜力正威胁着美国及其盟国在高附加值先进产业中的市场份额,这些产业对美国的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

报告从创新的类型上对中国进行了分析。

从创新类型上来看,一种是追赶或复制创新,报告认为中国表现得非常出色。

而另一个是新世界或前沿创新,中国的能力是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未知数之一。

报告认为,很多国家都曾尝试过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但都失败了,而中国能否完全实现这一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几十年的全球地缘政治发展。如果中国能够在创新方面超越美国——无论是追赶还是前沿——最高附加值产品的全球价值链(GVC)将发生巨大变化。这将对美国及其盟国构成严重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挑战。

究其原因,报告给出了在先进的高附加值行业失去竞争优势的后果与在低技能行业失去竞争优势的后果不同,主要有三个原因:重新进入的障碍、失去高薪工作国家安全风险。因此,重新进入先进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新进入低技能行业要困难得多。

或许,这也是美国为何一定要在高科技领域誓死捍卫领导者地位的主要原因。

03

中国摆脱“肥胖的科技巨龙”绰号,“专利”扮演重要角色

报告认为,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成果三类研究中,创新产出是中国相对于美国取得最大进步的地方,也是中国以最大优势结束十年的地方——中国似乎已经摆脱了肯尼迪认为的“肥胖的科技巨龙”的绰号。

中国的科学和工程研究出版物相对于美国增加了一倍多。此外,报告统计了中美两国的国际专利家族(IPF)。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授予的IPF以惊人的年增长率增长26%,而美国为4.3%

尤其是在ICT领域,2016年,中国在所有四个ICT领域都超过了美国。到本世纪末,它在每种技术中获得的IPF数量是美国的三倍多

图:按领域分列的相对于美国授予中国实体的ICT国际专利族数量

而且,中国在生物技术(增加54.3%)和药品(增加228.2%)方面获得的IPF数量也超过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在专利上除了统计两国的专利数量外,还对两国国际知识产权许可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

2010年,中国12亿美元的国际知识产权收入仅占美国950亿美元的1.3%。

然而,从2016-2017年开始,中国的国际知识产权收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仅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的国际知识产权收入就从18亿美元增加到54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3亿美元。虽然这仍然只有美国水平(1138亿美元)的7.5%,但中国的进步 - 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 - 都是相当惊人的。

这一点实际上从华为公司宣布的近两年华为的知识产权许可业务收入已经多于支出,也能够看出中国企业近年来的变化。

而且,像华为一样的正在试图将专利货币化的中国企业正在快速增多。

这一点,报告从另外一个数据角度也进行了分析。2010年,中国的国际知识产权收入仅占其GDP的0.02%,而美国为0.63%到2020年,中国的收入占其GDP的0.06%,是美国水平的11.3%

虽然报告也对中国专利数据增长的政府激励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专利产出的快速增长相当空洞,中国的专利统计数据最能反映政府对申请的激励。

然而,对于中国的跨境知识产权收入增长了400%以上,知识产权收入占GDP的比重翻了两番。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地方。

报告认为,这实际上可能标志着中国知识产权在国际重要性方面更大浪潮的开始。正如学者Haour和von Zedtwitz指出的,以日本为例,日本直到 2000年代才开始从其专利产出中获益。但是中国则更早。

报告同意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即“衡量中国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标准将是它减少许可费赤字的速度。”中国知识产权重要性的上升可能是随后十年的一个显著发展。

此外,报告认为在创新投入方面,中国在大学质量和阿里巴巴和华为等最大创新公司的研发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并认为,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基于工程和科学的创新方面的进展可能会加快步伐。

创新成果方面,报告对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七个先进行业的增加值和出口的分析显示,结果好坏参半。

高研发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数据显示,相对于美国,中国在这些行业的生产和出口整体上正在增加,其专业化程度也在增加。

尽管与美国的直接比较并不完全明显,但中国在高附加值服务方面正变得更加专业化——这是它必须继续做的事情,才能成功发展和转向一个更加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框架。

在这一部分,也以知识产权进行了衡量。认为“中国的跨境知识产权收入从2015年的4.9%上升到2021年的25.1%。”

无醇月子醪糟,让你在月子中不再“忌口”

南方人喜欢吃醪糟,很多孕妈妈坐月子时候就特别想这一口。但许多人都克制着自己,认为醪糟里面有酒精,怕影响自己身体,更怕影响孩子。她们认为醪糟中的酒精会通过妈妈的乳汁影响到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为解决这个顾虑,成都巨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的无醇月子醪糟让喜欢醪糟的宝妈不再忌口,打造一个可以食用月子醪糟的月子期。月子期间吃到想吃的东西,心情才会好,身体状况自然也就可以达到舒适的水平。要知道,月子餐至关重要,只有月子里吃好,产妇才能恢复好,也可以有更优质充足的奶水给孩子。月子期间,月子妈妈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款为之量身打造的月子醪糟。

无醇月子醪糟,作为无酒精的醪糟,无论是月子期或是小月子修养期间都是滋补的重要食材。不仅可以养气血,而且好吃不发胖。巨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二十余年的老牌企业,质量值得信赖。有着精湛技艺的工作三十余年的工作人员用他娴熟的技术进行严格质量把控。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严选原料,精选来自东北的舒兰大糯米作为原料,并使用天府之国的优质水源进行酿造。在过程中严苛生产,在剔除醪糟中酒精的同时,保持醪糟原汁原味,而且保证不添加脂肪、蔗糖、色素、防腐剂,让哺乳期的妈妈可以放心食用。

正所谓,美食不可辜负。无醇月子醪糟,让你在月子期,不再“忌口”。孕妇要避免饮酒,无醇醪糟剔除酒精的举措,成了孕妈妈的福音。再加上食用醪糟的时候常常会加热,更加能起到温养身体的功效。食用醪糟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有的人在月子期食欲会明显下降,适量饮用醪糟可以帮助开胃,增加食欲,妈妈们的食欲增加了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奶水和呵护。而且月子醪糟还有活血的效果,可以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消除身体疲劳,让刚刚上手的新手妈妈在学习照顾宝宝的同时缓解疲劳。

窝窝无醇月子醪糟

月子醪糟的吃法多样,这款无醇月子醪糟,包装成小罐即食,让月子期的女性可以直接食用。当然,月子醪糟也可以加工后食用,比如用醪糟煮蛋就是产妇常吃的月子食物,醪糟不是酒,更何况是已经剔除酒精的醪糟产品。长久以来,越来越多的适合月子期食用的醪糟菜品纷纷涌现,并流行起来。特别是将无醇月子醪糟做成月子酒酿蛋十分受月子妈妈欢迎。

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就月子期到底要不要食用醪糟的问题争论不休。专家和月子期的人们一边害怕醪糟中的酒精,一边又不想放弃醪糟绝佳的滋补功效。无醇月子醪糟有效解决了这个困惑,剔除酒精,又保留了醪糟的原汁原味,让月子期不用再“忌口”。想吃就吃,而且吃的安全,吃的健康有益。

中日韩肥胖率反差巨大,日本低至 4.3%,韩国 34.4%,中国一路飙升为哪般?原因何在?

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肥胖问题如同一片阴云,悄然笼罩在各个国家的上空,成为关乎民众健康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生活水平如同火箭般飞速蹿升,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模式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而这一切,都直接反映在了各国的肥胖率数据之上。

一、日本肥胖率

且先把目光投向日本,这个国度的肥胖率低得着实令人咂舌,仅仅只有4.3%。咋一看,日本满大街的寿司店、饭团铺子,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碳水化合物啊,按常理说,高热量的碳水不就容易催生肥胖吗?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日本料理就像是一位淡雅的画师笔下的作品,整体风格清淡简约至极。烹饪手法大多是简单的烹煮,极少见到那种油腻腻、咸滋滋的重口味做法,甚至生吃各种生鲜食材也是他们的饮食偏好,像生鱼片、刺身之类,几乎不额外添加过多的油脂与盐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不仅如此,日本的餐饮文化还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食物的分量。他们制作的餐食往往小巧精致,一份寿司可能就几个,一个饭团也是巴掌大小,这种恰到好处的量,让食客们能精准地控制每日的热量摄入,使得身体摄入与消耗的能量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肥胖的风险自然而然就被降低了。

日本人对运动的热爱也是出了名的,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习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学校和家庭就双管齐下,大力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踢足球、打棒球这些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成为了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常客。如此长期的熏陶,让运动的种子早早地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枝繁叶茂。

即便长大成人,步入职场,忙碌一天后的他们,依然不会忘记给自己的身体“充电”,在闲暇之余,踊跃地投身到马拉松、骑自行车、登山等各类户外运动中去,尽情挥洒汗水,将工作中的疲惫与压力随着汗水一同排出体外。长期坚持下来,身体素质想不好都难,肥胖自然也就难以近身。

再者,日本社会对个人形象的重视程度极高,对肥胖群体存在着不小的“舆论压力”。走在日本的街头,无论是穿梭于写字楼间的上班族,还是漫步在商店街的路人,几乎清一色都是衣着整洁、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步伐矫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保持良好的体态形象仿佛成了一种不成文的社交准则。

而且,日本的企业和相关部门为了督促大家管理身材,还制定了一系列颇为“硬核”的措施,比如定期对员工的腰围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超标,二话不说,马上安排三高检测,要是减肥不力,后续还得乖乖接受专业的饮食控制教育,直到体重回归到健康范围。

二、韩国肥胖率

再把视线转到韩国,韩国的肥胖率却达到了34.4%,这一数据和大众印象中那些身材高挑、面容俊朗的韩国欧巴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曾几何时,我们对韩国饮食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腌咸菜、辣白菜上,心想着这些朴素的食物怎么会和肥胖挂上钩呢?

殊不知,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这些看似普通的腌菜,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盐和糖,而韩国人对它们的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餐餐必备,顿顿不少。长此以往,过量的盐分和糖分在体内悄悄搞起了“小动作”,使得脂肪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在身体里堆积起来。

随着全球化的滚滚车轮向前推进,韩国的饮食版图也被外来的“快餐列强”强势入侵。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快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韩国的大街小巷扎根落户,本土的韩国炸鸡、烤肉店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食物无一不是高热量的“热量炸弹”。

更要命的是,甜品热潮也紧随其后,甜甜圈、奶油蛋糕、冰激凌等各类甜食凭借着诱人的口感,迅速攻陷了韩国年轻人的味蕾,成为他们日常饮食中的“常客”,使得肥胖率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

与此同时,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是无数职场人拼命三郎般的付出,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成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加班到深夜早已是家常便饭,一天到晚长时间地坐在办公桌前,身体几乎成了“静态雕塑”,运动的机会少得可怜。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做饭这件“麻烦事”,方便快捷的快餐自然而然就成了果腹的首选。如此恶性循环,肥胖问题愈发严重,肥胖率也居高不下。

三、中国肥胖率

回过头来看看咱们中国,如今的肥胖率已经达到了34.8%,这一数字比韩国还要略高一点,和日本相比,更是接近其十倍之多。遥想当年,中国经济尚不发达之时,老百姓的餐桌朴实无华,基本以五谷杂粮和新鲜蔬菜为主,肉类食品稀缺,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肉饺子。那时,低热量的食物结构使得肥胖问题并不突出。

然而,时光流转,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经济如同腾飞的巨龙,一路高歌猛进。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品质也实现了质的飞跃,饮食方面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肉类食品不再是稀罕物,外国快餐品牌也纷纷抢滩登陆,一时间,高脂肪、高热量、高糖且充斥着各类添加剂的食物琳琅满目,摆满了超市的货架和餐厅的菜单。长期沉迷于这些美食的“温柔乡”,肥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且愈发严重。

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样“功不可没”。中国作为“基建狂魔”,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便捷的出行方式让人们的双脚得到了“解放”,四通八达的地铁、公交线路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里的电梯、扶梯随处可见,步行的机会被大幅压缩。

与此同时,电脑成为了工作的标配,人们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忙碌于各种文档、数据之间。闲暇时光,短视频和电子游戏又成了最好的消遣,运动的念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如此这般,肥胖率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逐年攀升。

肥胖率持续上升带来的危害,那可真是“全方位打击”。对个人而言,肥胖就像是身体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一系列健康危机。当身体过度肥胖时,心脏就如同一个不堪重负的苦力,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急剧上升。

体内堆积如山的脂肪如果一股脑地涌向肝脏,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便会接踵而至。此外,肥胖还会给肢体关节带来难以承受之重,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有可能悄然降临。

从国家层面来看,大量肥胖人群的涌现,无疑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如山的压力。治疗肥胖引发的各类疾病,需要耗费巨额的医疗资源,这无疑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就拿中国来说,在2000年至2009年期间,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经济负担就高达8512亿元人民币,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所以说,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过多的医疗负担,我们都应该重视肥胖问题。要学会控制饮食,少吃那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还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别总是坐着不动,哪怕每天出去走走、跑跑步,或者在家里做做简单的运动,也能对身体有好处。

毕竟,有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因为肥胖问题而陷入各种健康困境,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烦恼,也给社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我们得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得跟着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胖点无所谓,或者觉得工作忙就没时间关注健康。我们得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时间。而且,社会各界也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孩子们从小热爱运动的习惯;

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适当运动,甚至可以提供一些健身设施或者组织健身活动;社区也可以开展一些健康讲座和运动比赛,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有活力,而不是被肥胖问题所困扰,让我们一起朝着健康生活的目标前进吧。

以后,当我们再次谈及肥胖率,希望看到的是逐年下降的数字,以及越来越多健康活力的身影。让健康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人物侵权、内容存疑等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同样一日三餐吃碳水,为什么日本肥胖率这么低?

环球时报:韩国健康调查:肥胖率和电子烟吸烟率双升

澎湃新闻:中国肥胖地图出炉,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