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肥胖(胖人足跟痛)
脚跟痛怎么破?每天在家做这4个小动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游华玲
图/由受访者提供(另署名除外)
足踝部疼痛,是足踝疾病的最常见问题,特别是脚跟痛,无明显外伤史,疼痛持续时间长,经久不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四处求医。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在省内率先建立足踝外科,每天均有大量这样的脚跟痛病人,慕名前来足踝科门诊求诊,大部分患者均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足跟痛是常见困扰 图/视觉中国
足跟痛最常见的病因是跟痛症
其实,脚跟底部疼痛,如果没有明显外伤以及特殊病史,那么考虑跖筋膜炎(即跟痛症)的可能性比较大。跖筋膜炎是源于跖筋膜起点处的无菌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劳损与退变,导致跖筋膜在跟骨起点附近部分撕裂,继而发生腱病样反应。组织学检查结果主要为跖筋膜纤维慢性退变性改变。
跟痛症的表现有这些特点
早上晨起下床后下地行走几步,感觉足底跟部明显疼痛,走上几步后,疼痛有些缓解,走路多了,疼痛又加重。
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患者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2-3厘米处有明显压痛。也有患者因脚跟部疼痛,时间长行走姿势不当,出现足部或整个下肢多处疼痛不适。
跟痛症如何处理?
经足踝科门诊,仔细检查患者足踝部是否存在力线的问题;跟痛症患者长短不一,有些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好转,有些患者迁延不愈,甚至几年,期间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减少足跟部局部压迫,如穿软鞋,个性化3D打印鞋垫,矫形鞋垫(矫正力线);不走不平路以及远路,减少跟部受到撞击性冲击的活动;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此外,局部理疗或热敷,如温水泡足、局部按摩、轻揉等对缓解疼痛有帮助。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炎止痛类药(常用的有法斯通软膏,西乐葆消炎止痛药),或痛点封闭治疗。南医三院也开展贴扎治疗和冲击波治疗;必要时睡觉时穿夜间支具,维持筋膜牵张状态。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跖腱膜附着处松解或腓肠肌筋膜松解术,局部矩阵式等离子消融术。
常做这四个动作帮你省下医药费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黎润光医生在这里教几种日常在家就能做的康复运动,目的是牵拉腓肠肌筋膜以及跖筋膜,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跟痛症症状,主要有:扶墙牵拉训练、阶梯牵拉训练、毛巾牵拉训练、滚球训练等。
扶墙牵拉法
【扶墙牵拉方法】
① 面向墙站,同时健侧的膝关节屈曲作为支撑,患侧下肢伸直,前足稍屈。
② 保持双足的后跟平稳着地,双髋中心下降,使躯干面向墙面。
③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阶梯牵拉法
【阶梯牵拉训练】
① 站在一段楼梯的最低一层台阶上,将足跟保存存向后伸出台阶。
② 足趾发力,缓慢的(数5声)将足跟尽可能的下沉到能接受的程度。到达最低点后,再恢复到起始位置。重复10-15次。可在跟腱部或踝部感到牵拉力。
③ 维持30s再放松30s; 每天2-3组,每组重复4次,持续3-4周。
毛巾牵拉法
【毛巾牵拉训练】
① 双下肢伸直,屈髋,坐在平地或床上;
② 使用毛巾牵拉患侧足底,是足部持续背伸状态;
③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滚瓶训练】
坐位,双足下垂至地面;
患侧踝关节保持背伸,足底来回搓地面的水瓶;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特别提醒】
锻炼时以没有疼痛为限度。若坚持锻炼3-4周症状仍没有改善,应及时就医。
走路脚跟痛 当心“足底筋膜炎”
本报记者 刘 蓉
叶阿伯近几个月来常常脚跟痛,尤其是早晨起来下床时疼痛得很厉害,白天走路走多了,也觉得痛。这样的疼痛一直困扰着他,最近他到厦门市中医院疼痛门诊就诊,朱旭主任医师诊断他是足底筋膜炎,经过一个疗程的冲击波及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疼痛好了许多。
朱旭说现在很多人喜欢选择快走、跑马拉松等方式锻炼身体,但发生足跟痛的人越来越多。总有患者会问:“足跟痛是不是长骨刺引起的啊?骨刺能不能切掉啊,切掉就会好了吧。”其实并不是,骨刺是因为足底筋膜的炎症,足底肌肉附着在足跟的地方出现了空隙,跟骨只好代偿性长出骨刺来填充它,所以骨刺不是原罪,足底筋膜炎才是,只有治疗好足底筋膜炎才能治好足跟痛。
足跟痛可能与年龄大、扁平足、走路多、体重大、穿高跟鞋等都有关系。发现足跟痛除到医院就诊治疗,平时也应注意:尽量穿对足弓有支撑的、鞋底较软的鞋子,也可以垫专用的足弓垫;晚上回家可以温水泡脚,放松足部,来回踩筋膜球也可以放松足底筋膜。因为足底筋膜与小腿后侧、大腿后侧、腰背部肌筋膜连成了筋膜链,所以对这些肌肉进行放松拉伸,也会对足跟痛有治疗作用。肥胖者应该减重,平时少走路,多休息,减少对足底筋膜的刺激,适当进行一些游泳之类的有氧运动。
作者:刘 蓉
来源: 厦门日报
漯河市骨科医院健康科普: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来源:漯河网】
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面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生率高,一侧或两则同时发病。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
1、足底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足底跖筋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筋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
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脂肪垫萎缩
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而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4、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5、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6、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或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引流。(李晓奇)
科 普 专 家 简 介
李晓奇
漯河市骨科医院(漯河医专二附院、漯河市立医院)足踝外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分会足踝专业委员会委员,对足踝外科常见疾病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足踝部骨折微创治疗,距骨软骨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等运动损伤修复,平足症、高弓足及踇外翻等足部畸形矫治,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持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1项。
责编:瘦马 编审:王辉 终审:王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