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根据肥胖的(肥胖类型有哪几种)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吃药减肥?肥胖诊疗指南强调:严格把握适应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我国首部肥胖症多学科诊疗指南《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显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超重和肥胖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在我国,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BMI达到或超过28kg/m?即为肥胖症。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根据肥胖症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建议将BMI进一步分级为轻度肥胖症(28.0-32.5kg/m?)、中度肥胖症(32.5-37.5kg/m?)、重度肥胖症(37.5-50kg/m?)和极重度肥胖症(≥50kg/m?)。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减肥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达到减肥目标,市场上涌现出了各种的“减肥神器”。

据报道,大量虚假标签的口服减肥产品冒充真正的司美格鲁肽,在电商平台上泛滥。这些产品多不含司美格鲁肽或GLP-1,而是利用这些名词进行宣传,成本低廉,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有违法者在网上售卖未经审批的司美格鲁肽原料和针剂,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口服款于今年1月获批,是国内目前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药物,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但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

冒牌药非法获取暴利,而被明令禁止的非法成分更会损害消费者健康。西布曲明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会增加罹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2010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同年,西布曲明被列入《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资名单(第一批)》,被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然而,销售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有毒、有害减肥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

对此,有关部门提示,广大消费者要正确看待减肥问题,不可盲目追求瘦身效果,更不能轻信非法减肥产品的宣传。管住嘴、迈开腿,减肥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实现,而不是寄希望于含有禁用成分的减肥产品。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广告,不购买和使用来源不明的减肥产品。

《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强调,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agonist, GLP-1 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我国目前尚未批准用于治疗遗传性肥胖症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证后方可起始应用,同时在使用药物减重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34调整治疗方案。(韩璐)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吃药减肥?肥胖诊疗指南强调:严格把握适应证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我国首部肥胖症多学科诊疗指南《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显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超重和肥胖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在我国,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BMI达到或超过28kg/m?即为肥胖症。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根据肥胖症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建议将BMI进一步分级为轻度肥胖症(28.0-32.5kg/m?)、中度肥胖症(32.5-37.5kg/m?)、重度肥胖症(37.5-50kg/m?)和极重度肥胖症(≥50kg/m?)。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减肥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达到减肥目标,市场上涌现出了各种的“减肥神器”。

据报道,大量虚假标签的口服减肥产品冒充真正的司美格鲁肽,在电商平台上泛滥。这些产品多不含司美格鲁肽或GLP-1,而是利用这些名词进行宣传,成本低廉,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有违法者在网上售卖未经审批的司美格鲁肽原料和针剂,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口服款于今年1月获批,是国内目前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药物,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但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

冒牌药非法获取暴利,而被明令禁止的非法成分更会损害消费者健康。西布曲明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会增加罹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2010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同年,西布曲明被列入《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资名单(第一批)》,被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然而,销售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有毒、有害减肥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

对此,有关部门提示,广大消费者要正确看待减肥问题,不可盲目追求瘦身效果,更不能轻信非法减肥产品的宣传。管住嘴、迈开腿,减肥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实现,而不是寄希望于含有禁用成分的减肥产品。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广告,不购买和使用来源不明的减肥产品。

《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强调,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agonist, GLP-1 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我国目前尚未批准用于治疗遗传性肥胖症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证后方可起始应用,同时在使用药物减重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34调整治疗方案。(中国经济网 韩璐)

研究表明肥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有关

根据肥胖学会旗舰期刊《肥胖》上的一项新研究,地球上人口平均体型增大及全球人口增加可能对减少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挑战。

地球上所有的氧依赖性生物都会因为维持生命必需的新陈代谢过程而产生二氧化碳。任何物种产生的全部二氧化碳都与平均代谢率、平均体型和物种个体全部数量相关。

肥胖人群比起正常体重人群产生更多二氧化碳。而且,保持更大的体重意味着人们需要生产、运输更多的食物和饮品,这一切环节都会排放二氧化碳。此外,肥胖人群交通出行也会增加化石燃料消耗。

在全球范围内,肥胖预计每年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多增加700兆吨,也就是所有人为造成的排放量的1.6%。

作者还强调,这一新信息不一定会产生更多对体重的歧视。肥胖人群已经遭受消极的对待和歧视,众多研究也记录了几个普遍存在的偏见。

论文的通讯作者范顿表示:“我们的分析表明,控制肥胖十分有益,除了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成本外,还可以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这对所有和肥胖管理相关的人群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评估肥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肥胖(身体质量指数大于等于30千克每平方米)和正常体重(BMI小于25)的标准含义,计算由氧化物新陈代谢增加、粮食生产和消费增加以及燃料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额外排放量组成。

与正常体重的人相比,研究者发现肥胖的人因为更高的新陈代谢,每年会多产生81千克的二氧化碳,因为更大食物和饮料摄入每年多产生593千克二氧化碳,因为汽车和飞机出行每年多产生476千克二氧化碳。整体而言,与正常体重的人群相比,肥胖人群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多出20%。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