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供血量(肥胖的人血液循环)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引起肥胖、让人上瘾?这些关于献血的真相你应该知道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连续二十年持续增长,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大约是30万,到了2018年接近1500万人次。1998年全国采血量不足500万单位,到2018年达到了2500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

但一提起献血,很多人会有抗拒心理,这是由于对献血的认识有误区造成的。其实经常献血的人可以提高血管的健康,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一些心血管的疾病是对身体非常有害处的,而且也会是一些生活得到一定的混乱性,所以说经常献血的话对血管堵塞一些都会有所提高的,而且如果是经常献血的话,对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因为献血可以使身体内的铁元素达到一定的平衡,所以就会减少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还有能够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问题,所以说献血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那么,还有哪些误区是常见的呢?

献血前不能吃东西

【真相大白】献血一定不能空腹!

【原因解释】平时去医院体检,抽血检查时常常被要求空腹,所以大家误以为献血也应该是空腹,其实不然。因为空腹时体内血液葡萄糖含量相对降低,献血后血容量下降,较容易使献血者出现轻度或重度献血反应。而进食可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血容量,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特别是重症献血反应的发生。

【温馨提示】如果您忘记吃早餐了,我们的各大献血车(屋)都是给您准备了饼干和糖果的哟。

献血前后不能喝水

【真相大白】献血前后要适当多喝水!

【原因解释】献血前半个小时可以喝一些糖水,因为糖水更容易进入血液,另外,喝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充盈,对献血者来说也有安全、舒适的感觉,从而使得采血过程顺利进行。献血后,需要对血容量进行补充,而补充血容量最快的方法是补充水分。通过大量补充水分,可使血容量在1-2小时内恢复正常。

【温馨提示】献血前一定不要喝浓盐水,这样会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变少,而血浆变多,这对由于贫血而需要输血的病人来说,血液质量就打了折扣。对于献血者本人来说,也会增加胃肠负担。

献血后会引起肥胖

【真相大白】肥胖的原因一定是摄入过多!

【原因解释】正常情况下,献血是不会直接导致人体发胖的,因为造血并不是造脂肪,不能简单将二者对等起来。献血后,人体会在120天内完成全身所有血液的一个循环和补充,在此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人体会加大对营养的需求。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会经常感觉到饥饿,食量也会变大,如果不加以控制,是很容造成肥胖问题的。

【温馨提示】献完血后,补充营养要讲究方式方法哟,不要食用高热量、高油分的食物,清淡饮食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呢。

献血可能感染疾病

【真相大白】无偿献血一定不会感染疾病!

【原因解释】无偿献血采血工作人员均为经过采血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采供血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对采血过程使用的关键物料:如血袋、试剂、消毒液、辅料等有严格的进货质控环节,对采血过程中的消毒有严格的时间及范围要求,献血者所用的采血物料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没有任何获得感染的机会。因此,参加无偿献血是非常安全的。

献血会让人上瘾

【真相大白】无稽之谈!

【原因解释】献血不是吸烟,更不是吸毒,当然不会“上瘾”。献血后人体会以正常的速度再生血液,不会因血液“产生过多”而迫使献血者不停地献血。或许还是有人会问,那些献血多次的献血者,他们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来献血呢?小编回答你,因为爱。

献血会造成气血虚弱

【真相大白】你小看了人体的调节机能!

【原因解释】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60公斤重的人总血量约为4800毫升,其中80%的血液参与外周循环,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脏和脾脏中。一个人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存储在肝脏、脾脏的血液会被动员出来,保证参与循环的血量不会减少。科学证明,健康人一次失血10%,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也十分健全,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等情况。事实上,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现场时,机体已经开始对献出的血液进行补充。数小时后,血容量即可达到正常水平,不会感到不适。献血者当天仍可从事非强体力性日常工作。

【温馨提示】献血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是不宜做剧烈运动的哟,请您好好休息。

献血会贫血晕倒

【真相大白】血液会新生。

【原因解释】不少人以为,献血后需要补血,否则容易贫血。其实,献血者按规定间隔日期献血,不会引起贫血。每次献出的少量血液通过机体调节,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并不影响血液再生功能。

【温馨提示】贫血是种疾病,贫血的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献血会导致血压异常

【真相大白】正常人的血压异常多为紧张所致!

【原因解释】献血不会引起高血压或低血压。有些献血者献血后,可能会出现暂时血压偏高或偏低的症状,这是由于献血时精神紧张所致。健康人献血是不会出现血压浮动的现象,更不会使人患上高血压或低血压疾病。一些人看到血液流动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或者本身有晕血现象的人都有可能出现昏厥的情况。专家指出,有这样情况的人不适合献血。

献血会影响生育功能

【真相大白】献血和生殖系统关系不大!

【原因解释】民间素有“一滴精,十滴血"的传言,然而,生育能力取决于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是否正常,取决于受精卵生长发育的条件与否,而与是否献血没有直接关系。

脑供血不足是生活坏习惯引起,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

脑供血不足是十分常见,但也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疾病。脑供血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某一部分缺少血压,接收到的血液太少,导致无法高速运转,这时就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头痛、脾气暴躁等不适。

高龄老人更加容易患上脑供血不足,据数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71%有此病症,80以上的老人患上脑供血不足的人数,高达总人数的80%,由此看来,脑供血的比例真的很大。

脑供血不足其实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大家要引起重视,严重的时候脑供血不足可以出现猝死的情况。

为什么人体会出现脑供血不足呢?

1. 长期保持一个姿势

上班族是最典型的久坐不动人群,他们需要待在电脑前面,长时间盯着屏幕,除了会让颈椎变形之外,还会导致动脉血管变化,血液流动速度下降。这时血液流向大脑的速度变慢,大脑无法吸收充足的血液,大脑就会出现缺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供血不足。

建议平时要多起来活动一下,即使是抬头望望外面的风景或者起来上个厕所,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若脖子长期疼痛不已,那么是颈椎出了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米”字操,脖子酸痛的感觉会有所缓解。

2. 老是熬夜

俗话说得好,熬夜使人秃头。熬夜会诱发非常多的疾病发生,若长时间熬夜,身体各器官的运作能力会变差,修复的时间变少。晚上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明天还是要运作一天,不得不说这是在自虐。

经常熬夜的人,起来后会发现自己的脑袋晕晕的,并且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精神也有一些恍惚,这是大脑受到损伤,体内血液流动混乱,传送到大脑的血液不稳定,甚至有所下降,久而久之心脏以及大脑都会出现问题。血压不稳定人不要长期熬夜,这样血压非常难减下来,脑供血的问题更难恢复。

最好在11pm前睡觉,肝脏在这个时间排毒,及时入睡及时排毒,莫给身体带来太大的负担。

上面这2件事,长时间做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建议大家及时改掉。同时少吃些高血脂食物,高血脂食物会让血液变得粘稠,最后出现血栓。若头痛头晕的不适无法得到缓解,一定要及时向医生求助,看看身体那一块出现了问题。

预防措施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

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还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

生活习惯

一、最好睡前喝一杯水,

二、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三、适当锻炼,如快走等

另外,还应该单独拿出来说的是,一定要吃早餐,饮食清淡,少吃糖、盐和猪油,可适当多吃黑芝麻、蘑菇、黑米、海带、鱼等食物。饮食中还要多多注意具有食疗的食物:多吃大蒜,可缓解脑供血不足症状;每天吃一次葛根粉羹或葛根粉粥,具体做法是葛根磨粉晒干,每日晨起取干粉50克,煮成羹食用,或煮成粥食用。 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蔬菜、大豆。另外多吃一些香蕉,因为它富含钾,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

胖人警惕

脑供血不足夏日炎热,高温燥热,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胖人最难捱的季节。胖人在夏天要特别注意降低心脑血管周期性缺血程度。因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积着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质斑块,容易使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加剧血管堵塞,影响体内血循环速度,减缓新陈代谢,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脑血管供氧能力下降。专家建议胖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八分饱。改变饮食习惯,以吃七八成饱为宜,可以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程度。建议早上喝500毫升牛奶,吃100克面食、1个鸡蛋和100克牛肉或羊肉、鸡肉、鱼肉;午餐吃300克蔬菜、200克主食,午睡后吃150克水果;晚餐吃200克蔬菜、100克豆制品。这些饮食量大抵是成人食量的七八成,这样的饮食结构会有效降低人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

2.睡眠好。睡觉前可听些轻音乐、洗个凉水澡、喝袋冷酸奶,这些都有利于尽快入睡。午睡对胖人很重要,应该坚持“天塌下来我也要先午睡”的做法。

3.心平静。少想心事,减少思虑,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疾病。夏日心火旺盛,中医养生专家建议肥胖者减少思虑,尤其是涉及众多人际关系的烦心事,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胖人一天至少洗两次澡,一来保证皮肤健康,二可带来好心情。

4.运动强度小。适量运动是防治肥胖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减少脂肪蓄积量,使致病性血脂降低。

疾病警惕

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您是否注意到,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是如何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的?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肥胖与机体死亡率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肥胖增加了各种慢性病发病的概率。肥胖不仅导致机体代谢发生故障,还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

1.代谢综合征

肥胖会引起脂类、糖类代谢紊乱,表现为血脂升高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肥胖会促进氧化应激、慢性炎症的发生,并导致部分激素代谢紊乱和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代谢紊乱。因此,肥胖者易患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

2.心血管病

肥胖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静脉血栓的风险,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3.呼吸系统疾病

肥胖者的胸壁和腹部堆积了大量脂肪,使膈肌运动受限和胸腔顺应性下降,进而影响肺部的功能,出现氧气贮备容积减少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严重时还会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征。

另外,肥胖还会增加哮喘的发病率、加重哮喘的病情,导致难治性哮喘以及降低哮喘治疗反应性的情况出现。

4.肿瘤

肥胖也是引起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肥胖能够增加食管癌、直肠癌、结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肾癌、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病概率。女性肥胖者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以及绝经后乳腺癌发病率会增加,男性肥胖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会增加。

5.骨关节疾病

肥胖者躯体重量大,会加重脊柱、骨盆及下肢所承担的重量,导致其循环功能减弱,末梢循环供血不足,易出现各种退行性关节病变。膝关节承受的负荷会引起步态、姿势发生改变,关节表面受力不均,关节机能紊乱,加速软骨磨损、老化、丢失、骨赘形成,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出现。肥胖是引起骨性关节炎的高危因素,且与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6.消化系统疾病

由于大量脂肪在肝脏组织内堆积,导致肥胖者容易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加剧脂肪肝的发生。肥胖还与胆囊疾病的发生有关,60 岁以上肥胖妇女中约有三分之一患有胆囊病,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肥胖者胆固醇合成增加,从而导致胆汁排出的胆固醇增加。肥胖还易引发胃食管反流及食道裂孔疝等疾病。

7.生殖系统疾病

肥胖可导致女性月经失调、不育症、女性多毛症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增加患上妊娠糖尿病、子痫和先兆子痫的风险,引发流产、难产、巨大胎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畸胎等问题。

8.其他疾病

除上述疾病,肥胖还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主要包括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蛋白尿、皮肤感染、淋巴水肿和牙周病等。

9.精神、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

肥胖容易引起人们自卑、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导致人际关系敏感,社会适应性和活动能力降低,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儿童肥胖率的增加,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教育部每五年发布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2012 年以来,中国至少有 12% 的儿童超重,在 12 岁到 18 岁的青少年中有 1.9% 患有糖尿病,不满 17 岁的青少年中有三分之一出现心血管问题。

肥胖对儿童身体形态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儿童肥胖易向成年期延续,包括肥胖体型的延续,与肥胖相关的个性行为、生活方式的延续,及其对健康危害的延续。

肥胖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肥胖儿童由于运动能力受限,对外界的感知、注意和观察能力下降,学习能力降低,反应速度、阅读量、大脑

工作能力指数等下降,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更容易焦虑,幸福感和满足感较差。肥胖男生更易引起抑郁倾向、情绪不稳定,肥胖女生则有自卑倾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教授大揭秘减脂这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