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很虚(肥胖虚弱无力什么原因)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身体易发胖怎么破 中医告诉你这么调
生活中,我们常说胖子没有春天;在本公子认为,胖子还没有未来!作为微胖界的“常驻大使”,每每想到如此,本公子也是无限哀伤,然后在心中默默发誓:吃完这顿,我一定好好减肥。很多人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也不胖?而我只是喝了点水,体重还稳如泰山呢?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你脾虚胆虚,消化吸收不好!中医认为,身体易胖多半跟脾虚胆虚相关,要想瘦首先得调理脏腑。具体怎么调呢?且听本公子来分解!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 多半是脾虚胆虚
“明明我只是喝了杯水,而她吃了那么多的米饭还有那么多的肉,为啥俺是个悲哀的胖纸,而她却是个窈窕的妹纸?”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瞬间感觉累觉不爱了有木有啊?
其实呢,身体易发胖是有原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体质的原因是发胖的根本。如果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进行有效的调理、建立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微胖界、胖子界顺利毕业,成为瘦纸将不再是梦想!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多半跟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胆虚等密切相关。
“脾气不好”容易发胖
所谓“脾气不好”,在中医中称为脾虚,一个人若脾虚,很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失健,从而导致消化不好、体内废水无法外排导致肥胖。在中医中,脾胃被称为酒囊饭袋,仓廪之官,其掌管人体的受纳运化之功能,脾喜燥恶湿,若脾被痰湿所困必然会造成脾阳受损,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四圣心源》里说到:脾升而善磨,即水谷入胃,全依赖于脾阳来运化,脾有多好运化能力就有多强。
关于脾虚致肥胖,主要有两点论述:
第一, 脾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曾说打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里所说的肉主要指肌肉,其营养主要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的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体健美,如脾虚,则肌肉松弛,形体臃肿。
本公子友情提醒:对于爱健身的朋友来说,上午巳时(9:00-11:00)是最佳锻炼时机,此时脾经最旺,最利于锻炼肌肉!
第二,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而水谷运化不利包括水液运化不利和五谷运化不利。前者长期如此必造成体内湿气重,使得体内的废水不能排出,从而出现水肿;后者必然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能够被分解,从而积聚体内、滋于肉下,造成肥胖。
脾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近些年来,中医临床上脾虚之症越来越高发,这主要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吃喝生冷之食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原因。故调节脾虚多从饮食出发,因脾喜阳,所以脾虚者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像冷饮、冷菜、凉茶、生冷瓜果、辣椒、油炸类等该戒的就戒了吧,该少吃的也要少吃。此外,推荐一款食疗粥,红豆薏米粥,常吃当饭吃不仅养脾除湿,还美容养颜,让你瘦到没朋友!
你这个胆小鬼,居然还是个胖子
很受伤有木有,人家胆子已经够小了,为何还是个胖纸,中医认为胆虚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胆是六腑之一,所谓肝胆相照,胆与五脏之肝互为表里,与肝相连,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而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同样依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胆气足,则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反之,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相应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其受纳运化失健,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
另一方面,胆虚会致肥胖还与胆汁相关,胆囊分泌的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就会外排胆汁如十二指肠,帮助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脂肪便得不到充分分解,滋于皮下,就会形成肥胖。还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其实胆汁即是由肝的精气所化,且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当机体胆汁分泌出现障碍时,亦可反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届此肝胆皆失衡,肥胖同时亦会出现头面浮油长痘。
胆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在临床上,很多人会切除胆囊,认为胆并非人体生存之根本,其实不然,这绝对是对自己生命的折减,因为五脏六腑这十二官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胆腑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谋断。不仅如此,其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体表形象(如发质、肥胖)等密切相关。关于养胆腑,本公子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子时入眠,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最旺,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胆经,可使晨起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第二,杜绝宵夜,因为吃宵夜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不仅容易长胖,还不利于养胆;第三,敲打胆经,通过敲打胆经上的重点穴位,可舒筋活血,防止少白头的产生。
结语: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健康的少食多运动,还是不健康的节食吃减肥药,都拍死了很多减肥者。前者难以坚持,后者于身体不利,所以从机体体质进行调理才是根本,只有将身体的内环境塑造成为易瘦体质才能真正享“瘦”。
十个胖子九个虚,带你走出越减越肥的怪圈!
说起减肥,可能你已经是博士后了,那些专业的减肥名词都存在你森森的脑海里:
你是否已经尝试过以下种种减肥挑战?
然而,经历了上述种种磨难,感觉身体被掏空,但你仍没有瘦下来,这是为什么?
你的肥胖,只是虚胖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而体虚大多是由于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资深减肥专家林药师(微 pharlys,长按复制)解释,这是因为脾胃虚弱会降低身体新陈代谢,从而降低消耗营养的能力,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中医认为,有些人之所以减肥效果反反复复,甚至越减越肥,是因为体内的湿浊之气没有得到改善,湿浊之气依旧在你体内不断的聚集,从而导致肥胖。
接下来,做一做以下自测,看看你是否有脾虚症状出现:
1舌端两侧有齿痕,即舌头边缘呈现出不平顺的锯齿状。
2、内经常有甜味。
3、食欲不振或有强烈的饥饿感,但是吃一点东西后就会觉得饱。
4、吃辛辣、冰凉的食物容易拉肚子。
5、面色萎黄,体质差,容易感冒。
6、眼皮、四肢容易浮肿。
7、容易疲劳,觉得累,全身没力气。
8、大便略微稀薄,容易粘在厕所上,不容易冲掉。
以上8条:
出现1-2条,就是脾胃功能开始失调的信号,要注意日常生活饮食问题。
出现3-5条,表示脾胃功能已经明显失衡,对已经影响了身体健康。
出现6-8条,表明你的脾胃健康状况已经非常不容乐观,必须及时治疗,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若没能从根源上改善脾胃功能,不管你采用何种减肥方法,但治标不治本,很快就反弹回来,甚至比以前更胖!
健脾益气,减肥有戏
脾脏运化功能失调。体内的新陈代谢运转不了,你还谈什么减肥?林药师(微 pharlys,长按复制)表示要解决肥胖,一定要先健脾益气,标本兼治,让你轻松享瘦!
在临床上,不妨用“清消饮”来治疗肥胖病。
【成分】荷叶12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草决明15克,薏苡仁15克,防己15克,生白术12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痰湿重者加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15克,猪苓12克。
在这个方子中,黄芪和白术具有健脾益气之功,茯苓可以健脾利湿,薏苡仁则益脾而不滋腻。四味药合用共具健脾渗湿之效。泽泻利水渗湿而不伤阴;防己行水,泻下焦湿热,善在皮中治水;荷叶利湿升发清阳,草决明利水通便,二者合用升清降浊,使湿去脾健,运化正常
按摩减肥,轻身通便
有便秘、消化不良的肥胖者,请记住以下3个穴位:天枢、中脘和摩腹。
天枢在肚脐旁开三指的地方,乳头向下划条线,这条线和肚脐之间是4寸,天枢在肚脐旁2寸的地方。林药师(微 pharlys,长按复制)建议,每天吃过晚饭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内就要进行按揉,两侧的穴位各按揉3分钟。
胸骨下端是肋骨结合形成的一个角,这个地方到肚脐是8寸,中点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中脘的按揉时间亦每天饭后,每次3分钟。
这三个穴位可以治疗很多慢性胃肠病,在调理胃肠功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脂肪的最终消化代谢,不让脂肪堆积在体内,尤其是腹部赘肉较多的人,更应经常按摩!
更多相关健康咨询,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妙手健康;微信号:Drmiaoshou(长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