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抖动症(抖动对人体脂肪的作用)

有源医声 0
文章目录:

睡得正香身体突然抖一下,这是提醒你出事了!还有1种表现更危险

晚上睡觉往往是一天之中最放松的时候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快睡着时或者睡到半夜,身体突然像触电一般抖了抖,可能还有一脚突然踩空的感觉,不由自主伸了下腿,然后猛地惊醒,这是怎么了呢?犯病了吗?还是身体在长高……

你知道“临睡肌抽跃症”吗?

睡觉偶尔抖一抖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就把这种情况称为“临睡肌抽跃症”,指当人即将入睡时,肌肉会无意识不自觉地抽动,通常还伴有一脚踩空的感觉,偶尔发生这种抖动多出现在做梦的时候,这种情况大部分人想必都有出现过,如果平时身体健康,偶然才出现一次的话不要太担心,翻个身继续睡就好。

不过也有人说这是大脑误以为身体出事了,由于入睡时人体全身肌肉是放松的,但大脑没有接收到放松的反馈信号,导致大脑以为身体处于下落的危险信息,所以调动了运动系统开启保护提醒,就出现了肌肉抽搐。

如果频繁抖动就要小心了!可能离不开以下几种情况:

睡觉时突然抖动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偶尔出现都是正常的,和平常打嗝一样,都是肌肉在不自主地急速抽动。但如果是病理性抖动,频繁发生时则要警惕:

1、缺钙,当身体中的血钙含量低时,会导致肌肉、神经兴奋性亢进,从而引起痉挛抽搐,如果由于缺钙导致频繁抖动还可能会伴有肌肉、关节的疼痛、腰膝酸软等情况,此时则建议确诊后及时补钙。

2、肌肉紧​张​的时候也容易发生肌肉抽搐情况,不过睡前适当活动,伸伸懒腰,​做做​舒展运动可以缓解。

3、精神紧张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压力下,情绪紧绷就很容易在入睡出现抽动的情况。

4、脑部疾病,如果是由于这种原因可能在清醒时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建议还是要做个具体的脑部检查,因为有可能是脑中风、脑外伤、脑退化等疾病。

如果睡觉频繁出现1个表现,当心身体出大问题!

睡觉确实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就像很多人会把睡觉打呼噜当成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这不过是说明睡眠质量好,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是,打呼噜也分为2种,一种是单纯​的​打鼾,可能会影响枕边人的睡眠,另外一种则是病理性打鼾,这个对打鼾者本人有很大威胁。

打鼾是由于上气道出现狭窄或者塌陷等造成的,但如果堵塞严重则可能出现呼吸暂停和缺氧的情况。有数据曾显示:平均每4个打鼾者中,就有1个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就是指患者夜间打鼾,鼾声会比较响,而且睡梦中频繁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导致在白天很容易出现嗜睡、头痛、注意不集中、脾气日渐暴躁,长此以往可能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等,严重甚至直接在睡梦中把自己憋死。

​像以上情况被发现后应及时进行专业治疗,同时可以多锻炼身体,像肥胖人群更要警惕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减肥减重也很有必要;其次如果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也要戒掉;另外可以改变睡姿,保持侧位睡眠,抬高床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课犯困、睡着了抖腿,不是怪癖,可能是睡眠疾病

今天我们有请到了无锡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崔小川,来跟我们聊聊,关于睡眠问题。

无锡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崔小川

小编问:崔主任,前两期我们说了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困扰着不少人。那么还有其他睡眠问题导致的疾病吗?

崔主任:有以下几种——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吃得越来越好,运动越来越少,随之带来的就是肥胖者越来越多。肥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说起肥胖,它不仅仅是一种疾病状态,同时还是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其中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是病态肥胖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估计,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0.6%, 在普通门诊就诊的肥胖病人中,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率大约为1.1%。OHS定义为肥胖(体重指数≥30kg/㎡)和清醒时的二氧化碳潴留(PaCO2≥45mmHg),并且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高碳酸血症。约90%的OHS患者同时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虽然OHS常常伴有OSAHS的典型表现,如乏力、嗜睡、打鼾、夜间窒息和晨起头痛,但是OHS不同于单纯的OSAHS,常常有着更严重的白天低氧血症和更高的PaCO2,常伴有中到重度的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增高。

OHS的诊断主要借助血气分析、多导睡眠图监测,一旦确诊,减重及呼吸机辅助治疗是关键。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无创通气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白天嗜睡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及时治疗OHS可避免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以及进一步的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以难以控制的思睡、发作性猝倒、睡瘫、人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国外报道通常在10~20 岁开姶起病,人群患病率估计在 0.02%~0.18%,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大致相当,是继睡眠呼吸障碍之后,引起日间过度思睡的第二大病因。它是一种终身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中国人的患病率估计在 0.04%左右,起病于儿童时期者也不少见,男女比例约为 2:1。

1.日间过度思睡 所有发作性睡病患者都存在日间过度思睡,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睡眼发作,可出现于行走、进餐或交谈时,在外界刺激减少的情况下,如阅读、看电视驾驶、听课、开会时更易发生。睡眠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短至数秒,也有长达数小时者,每天可发生数次到数十次不等,多数患者经短时间的小睡后即可头脑清醒,但不能维持太长时间。

2.猝倒 60~70% 的发作性睡病惠者可发生无力发作甚至猝倒,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常出现在日间过度思睡症状发生数月至数年后,见于强烈情感刺激如发怒大笑时。实质为因情绪而诱发的躯体双侧肌张力突然部分或完全丧失。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无记忆障碍,可完全恢复。猝倒可见于躯体局部或全身的骨骼肌肌群的麻痹,致患者跌倒或被迫坐下。更常见的无力发作比较轻微和局限,如突然出现低头、面部表情异常或张口等,这些不典型的症状在儿童患者常见。无力发作持续时间常为数秒至数分钟。有时强烈的情感刺激或者抗猝倒药物撤药可能引发持续的猝倒发作,严重时可持续数小时,称为猝倒持续状态。

3. 睡眠瘫痪 多在人睡或起床时出现,是发作性睡病患者从 REM 睡眠中醒来时发生的一过性全身不能活动或不能讲话,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正常人也可发生,但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严重得多。

4. 睡眠幻觉 多在人睡时发生,表现为在觉醒和睡眠转换期出现的幻觉,可以为视触或听幻觉,也可表现为梦境样经历体验。

5. 夜间睡眠紊乱 可以是患者的主诉之一,常无入睡困难,但易醒多梦,觉醒多发生在入睡后2~3小时,通常伴有再入睡困难。此外,患者夜间体动明显增多,可表现为周期性肢体运动或者 REM 睡眠行为异常。患者早晨常因困倦或睡眠状态而出现起床困难。发作性睡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夜间PSG、血HLA分型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的测定来鉴别诊断。其治疗主要依靠促醒型药物干预。

不安腿综合征

不安腿综合征(RLS)又称多动腿综合征或不宁腿综合征。它在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壮年。主要表现为静息状态下或夜间睡眠时双下肢难以名状地感觉异常和不适感,常迫使患者不停地抖动、揉搓、活动小腿,甚至在室内、外长久的徘徊,才能使症状缓解。

不安腿综合征主要发生在两下肢,但亦可累及大腿和足部,受累的患肢可出现深部酸、麻痛灼热、虫爬样、瘙痒样等多种痛苦感觉。患者在睡眠中有周期性腿动,表现为刻板地屈曲运动,在6h的睡眠中至少发生40次以上的腿动。由于感觉异常和腿动,常导致患者睡眠障碍和失眠。

不安腿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提供的特有的临床症状、血液化验、电生理检查来鉴别诊断。其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祛除诱发因素、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多巴胺能药物、鸦片和阿片类受体激动剂、α2δ钙通道配体等)。

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

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SWSWD)又称倒班工作障碍 (SWD),是指个体工作时间与社会常规的工作时间不一致,而导致的失眠及过多的日间思睡。临床基本特征是经常在应该睡眠的时间工作(工作时间在 8:00AM~6:00PM之外),尤其是夜间工作,结果导致工作时瞌睡,工作后失眠,睡眠补偿不足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非常规的工作时间,常影响家庭和谐、社会职能、个人身心健康并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倒班者并不引起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估计在夜班或轮班工作者中的患病率为2%~5%,也有高达10%~38% 的报道。在工业化国家,倒班工作人群中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患病率可达 20%。在中老年人中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的患病率增加。

临床上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诊断评估方法主要为睡眠日记或体动监测,PSC 不作为常规检查(临床研究少,结论不一致),睡眠-觉醒模式自评问卷(MEQ )及昼夜节律标志的诊断价值还需更多证据支持。

对倒班工作型睡眠障碍的治疗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协调昼夜节律时相与睡眠 - 工作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改善睡眠质量和提高警觉性;处理好个体、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倒班工作耐受性的个体间差异、倒班工作的动机、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倒班时间安排等。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顾名思义,是一种发生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的疾病。神经系统脑桥部分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神经元的凋亡,导致受抑制的脊髓运动神经元重新活跃,表现出伴随梦境及肢体活动为特征的睡眠疾病。临床上可出现从肌肉抽动到各种复杂剧烈的行为动作,如讲话、唱歌、喊叫、挥拳、抓取、跳跃、坠床等。多数梦境都有暴力内容,常常伴随与梦境相关的暴力行为,可导致患者自伤或伤及他人。我国一项调查显示可疑RBD患病率为4%~5%。RBD临床症状中的伤害性行为可高达30%~81%,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

多导睡眠监测是RBD诊断的金标准,同时可以辅助相关量表,如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筛查量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量表-香港版。重视睡眠环境安全,这是RBD首要治疗目标,可将患者及其伴侣的受伤风险降至最低。推荐的方法包括在地板上放置床垫、将家具的边角用软物包裹、对玻璃窗进行安全性保护、睡前移去潜在的危险物品,如利器、玻璃、水杯水壶等。此外,建议患者的同床者与患者分室居住,直到患者RBD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药物方面主要以镇静药物为主,有氯硝西泮等。

本期内容健康知识由无锡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主任医师 崔小川提供。

来源: 无锡交通广播

暴饮暴食后狂锻炼?太伤身

本报记者 刘 蓉

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时难以控制对奶茶、蛋糕等甜品的欲望,大吃特吃后,就产生深深的“负罪感”,为了弥补,就突然加大运动量;工作生活忙碌,难以抽出固定时间进行运动,挤出空闲就猛跑10公里、暴走两万步或是在健身房暴汗撸铁……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谢飞彬提醒市民,久不锻炼,突然开始高强度锻炼,是典型的“报复性锻炼”,这种锻炼对于已经慢下来的身体,是突如其来的强刺激,很容易造成骨骼肌肉系统的急性损伤。

骤然每天跑10公里

肌肉拉伤腿脚疼痛

因为工作忙碌,曹先生的锻炼计划停了快一个月。马上要进入6月,他觉得体重又增加了,决定要通过加大运动量的方式减肥。上周开始,他给自己制定了每天跑10公里的计划,才坚持了二三天,他就出现了足踝疼痛、大腿前侧肌肉疼痛等症状。谢飞彬接诊后,判断他是突然高强度锻炼导致的肌肉拉伤。

谢飞彬提醒市民,机体的运动量发生变化时,身体会适当做出调整。通常情况下,15天-30天没有运动,身体的耗氧量、柔韧性、耐力、体力,都有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身体处于这种状态时,若突然进行“报复性锻炼”,身体可能受不了刺激,就会出现肌肉拉伤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出现骨挫伤的情况。因此建议大家,若想通过运动减肥或者锻炼身体,“报复性锻炼”是不可取的,应当量力而行。

运动前做好恢复训练

让身体处于良好状态

想要运动减肥,“报复性锻炼”不可取,那应该怎么办?谢飞彬建议,要从恢复训练开始。在身体重新开始运动的时候,建议大家应该先进行恢复训练,让身体能够很好地接受运动。在恢复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增加运动量与时间,避免受伤的情况出现。若是长期不运动的人,一般需要进行30-45天的恢复训练,身体才能够保持更好的状态,才能承受更高强度的运动。

另外,他建议,恢复训练,可以通过拉伸肌肉的方式,使肌肉更快恢复张力。若想通过跑步的方式减肥,肥胖者的体重会严重增加膝盖所承受的压力。建议大家先进行膝盖负担小的运动,当体重得到减轻后,再进行跑步,避免膝盖受损。

当开始运动后,如果第二天感觉到疲惫,说明前一天的运动量有些多。不过,若是在运动之后,出现四肢发抖、心慌、头晕等异常表现,建议大家及时停止运动。身体出现这些异常表现,说明运动量已经过度,稍微休息下或许就能得到缓解。但若是在休息后,这些异常表现还是不能缓解,建议大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作者:刘 蓉

来源: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