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对肝胆(肥胖肝胆脾肥大)
西媒:肥胖且脂肪肝伴炎症患者罹患严重新冠肺炎风险较高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体专电 西媒称,国际期刊《肝脏病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肥胖且脂肪肝伴炎症患者罹患重症新冠肺炎的风险更高。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10月21日报道,根据西班牙肥胖症学会的一项研究,最新数据表明80%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患有肥胖症。此外,在新冠病毒引起的各种症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出某种类型的肝衰竭。
报道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具有炎症的脂肪肝的特征是炎症和肝纤维化,它与肥胖症有关,全世界有19亿人患有此病。
该研究由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大学单一分子医学和慢性病研究中心的分子代谢实验室以及相关肝脏与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研究证明,在肥胖且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身上,病毒的细胞受体ACE2以及促进病毒膜与细胞膜结合的分子Tmprss2皆有更高的表达。
研究人员诺盖拉斯博士和马丁内斯·昌塔尔博士说:“因此,这些患者表现出非常有效的病毒进入机制,在感染时会增加他们的脆弱性。”
在同一项研究中,已经确定,在肥胖且脂肪变性(比脂肪性肝炎病情较轻的阶段)患者或者肥胖且有2型糖尿病(同样密切相关的两种疾病)患者身上,这种病毒进入机制并未升高。
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期刊《肝脏病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肝脏病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身体变胖后,肝脏也会「胖」
科普【身体变胖后,肝脏也会「胖」】肝脏是人体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代谢的重要场所,正常食物中的脂肪经肠胃吸收后进入血液,之后有3条去路,一是分解成肌肉活动的能源,二是储存在脂肪组织作为潜在能源,三是转运到肝脏进行处理,转变为易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果每餐大鱼大肉,高脂、高糖饮食,流入肝脏的脂肪变多,就会在肝脏内堆积,使得肝脏“变胖”,当脂类物质超过肝脏重量的5%,或者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会发展成脂肪肝。一旦得了脂肪肝,不仅肝脏会变得“油腻”,还会威胁健康,并发肝硬化,肝癌等。
来源: 广东12320
肚子大易患心脏病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循环》杂志发表最新科学声明指出,即使身体质量指数(BMI)测量值在健康体重范围内,但有“大肚腩”,即身体中段器官有多余脂肪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该声明证实了腹部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表明过多的内脏脂肪是一种明显的健康危害。
科学声明撰写委员会负责人、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调查员Tiffany M. Powell-Wiley表示,这篇科学声明提供了肥胖和肥胖治疗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和信息。
腹部脂肪(内脏脂肪)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标志物。腹部脂肪通常由腰围、腰围与身高的比值或腰臀比来确定,已被证明可以独立于BMI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
专家建议,定期就医时应进行腹部测量和BMI评估,因为即使体重正常,腰围过大也可能意味着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腹部肥胖还与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有关,通常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是因为腹部肥胖与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有关,往往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这份科学声明中,研究人员评估了有关管理和治疗肥胖症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腹部脂肪的研究。研究人员报告说,减少热量摄入可以减少腹部脂肪,而减少腹部脂肪最有效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
他们的分析发现,进行每周150分钟的身体活动可能足以减少腹部脂肪。在某些情况下,运动与饮食改变相结合已被证明可以减少腹部脂肪,即使体重没有减轻。
然而,有关改变生活方式的研究并没有显现出冠状动脉疾病事件(如心脏病发作或胸痛)的减少。相反,与非手术减肥相比,减肥手术与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有关。这种差异可能归因于减肥手术后的体重减轻以及由此产生的代谢改善。
Powell-Wiley表示,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确定对肥胖患者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结局并降低其导致的死亡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报告中指出,数据显示肥胖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据估计,肥胖可能占所有房颤病例的20%,而体重显著减轻的房颤患者的房颤累积时间显著减少。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除了控制心率和凝血风险的标准治疗外,体重管理可以作为治疗房颤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根据遗传学或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对营养进行个性化调控。”Powell-Wiley指出,随着全球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制定有效的初级预防干预措施和更好的治疗策略越发重要,特别是针对严重肥胖的年轻患者。(辛雨)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