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季节泊(肥胖症者)
一到秋冬季节就发胖,可能是这5个因素“捣的鬼”!
随着秋风渐起,冬意渐浓,不少人发现自己的体重也在悄然上升。秋冬季节,似乎成了减肥路上的“拦路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季节成为了体重增加的“高发期”呢?本文将深入探讨秋冬季节容易发胖的原因,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健康体重。
秋冬季节为什么容易发胖
1、新陈代谢减缓:寒冷天气的“副作用”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为了保持体温,会自然减缓新陈代谢速度,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这意味着,即使在摄入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秋冬季节的身体消耗也会比春夏季节更少,从而导致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因此,秋冬季节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
2、食欲增加:寒冷激发的“觅食本能”
寒冷天气下,人体为了抵御寒冷,会本能地增加食物的摄入量,以获取更多的热量。同时,秋冬季节的食材往往更加丰富多样,如火锅、烤肉等高热量食物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这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也无形中增加了热量的摄入,导致体重上升。
3、运动量减少:寒冷与懒惰的“双重夹击”
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加上衣物厚重,行动不便,很多人选择宅在家里,减少了运动量。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热量消耗不足,还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使得脂肪更容易堆积。因此,秋冬季节的运动量减少也是导致体重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4、心理压力增大:季节变换的“隐形杀手”
秋冬季节,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天气寒冷、日照时间减少等原因,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导致食欲增加,从而增加体重。此外,秋冬季节的节日较多,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聚餐、庆祝等活动,也增加了热量摄入的机会。
5、生物钟紊乱:日照时间减少的“连锁反应”
秋冬季节,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人体的生物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钟的紊乱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导致身体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例如,晚上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得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而白天嗜睡则会导致活动量减少,热量消耗不足。这些连锁反应都会导致体重增加。
随着秋风送爽,冬意渐浓,不少人在享受季节变换的同时,也开始为体重的增加而烦恼。秋冬季节,由于气温下降,人们的食欲往往更加旺盛,运动量却相对减少,这使得体重管理成为一大挑战。然而,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我们不仅可以满足味蕾的需求,还能在秋冬季节实现健康减肥的目标。下面将介绍几种适合秋冬季节食用的减肥又健康的食物,帮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保持轻盈体态。
秋冬季节:健康减肥,吃对是关键
1、根茎类蔬菜
秋冬季节,根茎类蔬菜如土豆、胡萝卜、山药、莲藕等大量上市,它们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热量相对较低,是减肥餐单中的理想选择。根茎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饥饿感,从而有效控制食量。此外,它们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2、菌菇类食物
菌菇类食物如香菇、金针菇、平菇等,是秋冬季节餐桌上的常客。它们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尤其是低脂高蛋白的特点,使其成为减肥期间的理想食材。菌菇类食物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问题;而丰富的B族维生素则有助于提升身体代谢,加速脂肪燃烧。
3、海鲜类食物
秋冬季节,海鲜类食物如虾、蟹、鱼等也开始进入人们的餐桌。海鲜类食物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是减肥期间补充蛋白质的理想选择。此外,海鲜类食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健康。适量食用海鲜类食物,不仅可以满足味蕾的需求,还能在减肥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
4、全谷物食物
全谷物食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是秋冬季节减肥餐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谷物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饥饿感,从而有效控制食量。同时,全谷物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还能帮助稳定血糖水平,避免暴饮暴食的情况发生。
5、水果类
秋冬季节,水果种类依然丰富,如苹果、梨、柚子、橙子等。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和果酸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问题。适量食用水果,不仅可以满足味蕾的需求,还能在减肥的同时,保持肠道健康。
综上所述,为了保持健康体重,建议大家在秋冬季节注意调整饮食,适量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方法,如记录饮食日记、定期称重等,来监测自己的体重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秋冬季节保持健康的体重和体态。
夏天是最适合减肥的季节,也是最容易让秋冬“爆肥”的季节!
说夏天是最适合减肥的季节,理由有三个:
1、新陈代谢旺盛:食物在人体内代谢加快,转化为脂肪的几率大大降低,因此在夏季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一般而言,没有秋冬那么容易发胖。
2、汗腺分泌旺盛:夏季天气炎热、气温高,多余的水分以及毒素都随汗水排出,机体脂肪消耗也加快。
3、夏天由于气温高,食欲相对下降。能量减少了摄入,自然也有利于身材的保持。
但是,夏天若不注意,也可能为你在秋冬季节“爆肥”设下了可怕的“埋伏”,原因也有三个:
1、夏天高温多雨,外部环境容易导致湿阻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加上夏天偏爱凉食冷饮,进一步给脾胃增加了负担,形成痰湿、寒湿等情况。
2、出汗多,体内的气随汗“溜走”,很容易就导致伤津耗气。气虚无法推动脾胃运化,更容易造成水湿停滞,形成肥胖。
3、夏天大量饮用糖分高的饮品解渴,为体内储藏了大量来不及消耗的糖分。
所以,不要浪费夏日大好时光,减肥从调理脾胃开始,让脾胃时刻处于健康状态,才能防止脂肪囤积、水湿停滞,实现减肥的效果!
脾在五行中居中央,属土,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一般并称。脾与长夏相对应,长夏时节是土最为活跃的时候,也是脾胃养生的最佳时机。
在健脾胃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脾胃弱的原因。脾胃功能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脾气虚,另外一个是脾阳虚。
■ 脾气虚
脾气虚是指脾的运化功能低下,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不足,不能被正常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常见的表现有:
√ 容易乏力,饭后容易困倦,思维困滞;
√ 手脚软弱无力,没法拎重东西,走路时间长就上气不接下气;
√ 吃得少却容易发胖,这是因为脾气虚导致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肥胖。
推荐食疗方:
‖ 食疗方
猴头菇党参瘦肉粥
材料:猴头菇2个,党参20克,大米50克,姜3片,瘦肉50克。
做法:
①猴头菇温开水浸泡,最少1个小时以上,一定要确保泡发完全,挤出黄水,梗剪掉,切成小碎块;
②大米浸泡半个小时以上;
③锅里加水、大米,滴几滴食用油,大火,搅拌防止粘锅;
④将猴头菇、党参放入纱布袋中,水开以后加以上全部食材;
⑤小火约30分钟,关火,加盐,出锅。
功效:补气健脾益胃。
适合人群:脾胃气虚之人,常见上腹部胀满,病情时重时轻,饥不欲食,喜热喜按,倦怠懒言,气短乏力,大便溏稀。
■ 脾阳虚
脾阳虚又称为脾胃虚寒,指的是脾的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的症状。
长期在空调的环境中,吃生冷的食物,饮食时间不规律,不注重身体保温,都会使阳气受到损害,长此以往就会变成脾阳虚。常见的表现有:
√ 腹部冷感,手脚冰凉,怕风怯寒。即使是夏天也会如此,不耐受寒凉饮食;
√ 受凉或者吃生冷食物后容易腹胀、腹痛、腹泻,平时也大便稀烂。
脾阳虚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避免空腹进食生冷食物,如果感到脾胃不适,一定要及时喝一些热粥或米汤来保养。这里推荐一款食疗粥。
‖ 食疗方
陈皮姜丝牛肉粥
材料:陈皮5克,姜丝一小把,牛肉50克,大米50克。
做法:
①大米温开水浸泡半小时;
②锅里加水、大米,滴几滴食用油,大火,搅拌防止粘锅;
③将粥煮开后加入陈皮,姜丝;
④小火约30分钟,加入提前腌制好的牛肉,煮熟后关火。加盐,出锅。
功效:健脾温阳。
适合人群:脾胃虚寒之人。常见平素腹部冰冷,食冷腹痛,大便稀溏。
藏不住肉的季节来啦!了解肥胖,科学减重最重要~
近日气温又闷又热,身上的肉肉再也藏不住了!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定义“肥胖”?怎样科学减重?在此,小编邀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科普~
我国成年人身体质量指数(BMI)24-27.9被定义为超重,大于28则被视为肥胖。
同时,不应忽视腹型肥胖的危害,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也很可能存在肥胖问题。
图片来源:摄图网
肥胖,根据不同的表现和成因,可大致分为红、黑、黄、白四种颜色类型。
这类人群一般表现为能吃、能喝,代谢旺盛,容易伴有高血压。
因代谢率高,皮质醇、血压高,会引起肝肾功能障碍,必须综合治疗以后才能减重。
这类人群一般表现为能吃、有劲,伴随脖子发黑、女性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等。
因常见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减重关键在于降低体内胰岛素水平。
这类人群多腹部肥胖、有气无力,伴有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相对较少见。
因原本吃得就不多,并不需要“管住嘴”,通过提高代谢率,就能自然减肥。
这种类型在医学上称“正常代谢性肥胖”,虽然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皮肤弹性也好,代谢没有问题。
一般不宜盲目减重,否则可能导致月经失调、乏力,但需预防持续性发胖引起心脏、关节等健康问题。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些肥胖者为了减重,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
另外,不能仅凭肉眼判断或体重数值来评估自身的胖瘦,建议就医综合评估。
尤其当伴随其他健康问题或心理障碍等,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
科学减重,健康至上,
迎接快乐的夏日时光!
更多阅读☞@爱美人士:预防色斑,做好这两件事很重要!换季时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多发?这份鼻腔盐水冲洗tips请收好!头痛时来一杯咖啡,这样做真的有用?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