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人节食(肥胖的人节食好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过度节食减肥或引发脂肪囤积造成多种疾病

央视网消息:(记者 赵延灵 制作实习生 李子玉)盛夏即将来临,您是否正在为如何甩掉这身“肉肉”而发愁呢?文末有“彩蛋”。提到减肥,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节食,节食可以在短期内使体重迅速下降,但是这时候您减掉的只是水和肌肉,减掉的脂肪是少之又少。本期《够科普》就过度节食减肥的危害等相关话题,采访湘雅医院营养科营养师戴民慧,看她将为大家普及哪些知识点。

过度节食减肥或促成易胖体质

过度节食减肥会让您变得暴饮暴食,吸收能力增强,就像人在憋气之后,会用更急促和更深的呼吸来补偿氧气。同样,短期内抑制饥饿感,不吃食物是可以承受的,但是挨饿之后,就会有更强的饮食欲爆发出来。长期如此,就会培养人体超级强的吸收能力,会让人变成易胖体质,吃一点东西就会全吸收。

出现新陈代谢降低或造成脂肪囤积

长期节食还会拉低代谢,让身体开启蓄积模式。如同过冬前的熊,积累脂肪便成了关乎生存的大事。所以一旦有能量摄入,身体就会迅速转化成储存能量的脂肪囤积起来。节食减掉的肌肉和水,反弹后就会全部变成脂肪。

内分泌紊乱或引发多种疾病

由于过度节食,身体会产生保护机制,让营养优先维持呼吸、心率等最基本功能,从而会增加女性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的风险,

还会导致脱发、贫血、肝功能衰退、消化功能受损、肌肉萎缩、认知功能和记忆力衰退等。所以说长期过度节食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如果您身边有长期节食的人,请赶快把节食减肥的危害告诉他们吧。

如何正确有效的减肥?

想要做到健康减脂,一定要选用一个正确的、可以长期坚持的方法。比如,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等,保持正常的代谢率,保证充足睡眠,并且结合一些有效的运动,这样您想不瘦都难。(校对 梁雅琴)

来源: 央视网

一胖就节食?有些肥胖查明病因更重要

肥胖不只带来身材焦虑,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高血脂、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小肚腩就是发胖吗

评价是否肥胖、肥胖的程度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来综合判定,生活中可采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进行简单评估。

成年人BMI肥胖界值如下:

·BMI于18.5~23.9 kg/m2为正常;

·BMI于24~27.9 kg/m2为超重;

·BMI≥28 kg/m2为肥胖。

成年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肥胖是不是病

首先,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慢性病,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预防、筛查、治疗。

其次,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症比较常见,很可能就是胡吃海喝、不爱运动的结果;而继发性肥胖可能是由内分泌疾病或服用药物等导致。

①引起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

下丘脑性肥胖、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库欣综合征、胰岛素瘤、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②引起继发性肥胖的药物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吡格列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阿替洛尔、己烯雌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等。

因此,肥胖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发胖就盲目节食减肥,及时查明原因更重要。

为什么不推荐节食减肥

节食减肥易反弹。节食减肥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此时被长期抑制的脂肪细胞,就像紧绷的弹簧恢复原来的弹性一样加速扩张,脂肪又迅速堆积起来。

过度节食伤脏器。少吃甚至不吃的过度节食虽有减重的效果,但人体也会缺乏营养物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导致身体虚弱、脏器衰老。

越节食也越健忘。大脑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脂肪。吃得过少,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会直接影响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健忘。

膳食干预的正确方式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调整膳食方案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合理的膳食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

限制总能量摄入

①建议肥胖男性能量摄入为1500~1800 kcal/d,肥胖女性为1200~1500 kcal/d;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20%、50%~55%和30%以下。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结构

①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②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在保证充足蔬菜摄入的前提下,增加深色蔬菜摄入;③避免进食油炸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

控制油、盐、糖和酒精等摄入

①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烹饪油不超过25~30g,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②戒烟戒酒;③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减少含糖饮料摄入,鼓励足量饮水。

不饿肚子的减肥方式--运动

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根据个性化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采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为主,还可以通过变换运动方式或采用高强度间歇运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收益。

儿童青少年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高强度、全身性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天运动30~60min,每周运动4~7天。

抗阻运动:3~4次/周,隔天进行。

成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适当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周3~5天。

抗阻运动:2~3次/周,隔天进行。

老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最好每天运动30~90min,每周运动3~7天,总共达到200~300min/周。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加强平衡锻炼。

孕产妇

有氧运动:每天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min,每周运动3~5天,以步行、游泳、水中运动为主。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

肥胖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可考虑用药。另外,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

被忽略的心理支持

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此外,减重所引起的能量储备降低和负平衡也会使中枢和外周调节因素发生改变,导致减重者食欲的增加和能量消耗的减少,从而使减重成功后容易复重。

因此,建议肥胖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培养并投入兴趣爱好,以缓解减肥压力或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在肥胖治疗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对相关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的针对性治疗。

来源: 吉林12320

单纯节食后更易“被补偿”,当心越饿越胖

露肉的季节,减肥必须讲效率。于是,节食被不少人看作是立竿见影的减肥方法。不过,一定要告诉你这个真相。依靠少吃、甚至节食来实现闪电瘦的愿望并不现实,还很有可能越饿越胖。什么?难道这些年忍住不吃的美食都白费了?能量守恒定律在我身上失效了?你想多了,真正影响你节食减肥的因素且听营养师从头道来。

瘦身路上的“绊脚石”——

能量补偿机制

为什么饿得前心贴后背,就是瘦不下来?其实,能量守恒定律你是无法推翻的,你的困扰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因素——能量补偿机制。

所谓能量补偿机制,就是身体想尽各种方法努力维持能量平衡,尽量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人体的总能量平衡取决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两部分。能量补偿机制是指当你减少能量摄入时,人体的能量消耗比如基础代谢可能会下降,导致即使减少了能量摄入,也无法达到能量负平衡,无法实现减重。

换句话说,我们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当你试图“饿”它的时候,为了保护自身,它会下调基础代谢率,这也是人类能进化至今的一个原因——“适应”。这种“适应”就造成了“你少吃,它少用”“不吃也不瘦”的现象。

肥胖人群

单纯节食后更易“被补偿”

值得关注的是,能量补偿在不同人身上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研究发现,不同身体组成的人,能量补偿程度有很大差异,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胖人群在节食后更容易发生显著的能量补偿。所以,单纯靠少吃甚至不吃来减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达不到减重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基础代谢率的显著下降,反而变得更容易胖了。

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人,怎么运动也瘦不下来,那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也和能量补偿机制有关。

当我们在增加能量消耗的时候,我们的机体也在努力地让能量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虽然我们运动消耗了一定的能量,但在运动以后大家会发现食欲变好了,吃的比以前要多一些。摄入的能量抵消了此前的能量消耗。此外,你增加了运动能量消耗的同时,身体还会“想办法”让日常生活中的能量消耗随之减少。比如,今天特意运动了一个小时,结果接下来腰酸背痛不想动了,减少了劳动等其他生活中的能量消耗。

打破“补偿”魔咒

你得这样做

那怎样克服“能量补偿机制”给减肥带来的负面影响呢?答案就是——增加身体的肌肉。我们知道,肌肉量是维持基础代谢率的基础,肌肉量少的人基础代谢率往往比较低。所以,趁早抛弃单纯节食的想法,千万不要想着“饿”出好身材。因为那些年你挨过的饿,可能是造成你体重反弹、越来越胖的根源。我们对于减重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少吃多动”,而应该是把目标放在“维持肌肉量、增加基础代谢率”这一层面。

要想维持机体的肌肉量甚至促进肌肉的增长,以下两点很关键:

合理营养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我们知道,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只有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才能为身体提供原材料,促进体内肌肉蛋白的合成。另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钙、维生素D、n-3脂肪酸等营养素对于老年肌肉衰减症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适量运动尤其是抗阻运动。正所谓“用进废退”,如果缺乏运动,机体的肌肉就很容易流失。而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对于肌肉健康而言,除了进行有氧运动,还需要进行适量的抗阻运动。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真正的减重(减脂不减肌肉),营养和运动的联合干预不可或缺。

文/马皎洁 李卓(北京胸科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