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且罪恶(肥胖可怕)
美国现实:全民之痛——在肥胖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说到美国,大家想到的可能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优秀的电影文化以及强劲的金融手腕;但是这些都是美国对外塑造的“完美”形象,对全世界人民进行印象洗脑,但是在这个形象之下,是美国缄默不语的“肥胖”之痛。
上图是普通美国人的身材,在中国社会里是属于非常肥胖的人士;但是在美国国内社会却认为不算胖。
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坐轮椅的美国百姓,大多数都是因为肥胖到一定程度,不得不坐电动轮椅出行。
您不要以为这是美国人民的个例,这些肥胖人士在美国遍地都是,数见不鲜了,美国肥胖率可是世界第一,无人能出其右。
“合肥”
而造成美国肥胖之痛的元凶,则是尼克松总统、厄尔·巴茨、戴维·沃勒斯坦、塔可钟以及美国的制糖业这几位!
尼克松总统、厄尔·巴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年为了追求选举连任,特意委任厄尔·巴茨担任农业部长,希望能够解决当时社会高物价的民怨问题。
当时的厄尔·巴茨正在大力推行农业工业化生产,让全美国的玉米产量爆发。这玉米的高产量歪打正着解决了社会粮食问题,大大缓解了社会高物价现象,民心开始归顺尼克松总统。
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玉米的产量供过于求。
哪怕把多出的玉米拿去喂牲畜、降价卖,玉米市场依旧还是消费不完。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的科学家却恰好发明了把一种玉米变成廉价的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的技术。
这种甜味剂又便宜,甜度又高。对于热衷甜食的美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宝藏。
可以说,巴茨的农业政策,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餐桌,让高果糖玉米糖浆走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高果糖玉米糖浆在美国几乎成为了白砂糖的替代品,存在于各种食物当中,比如可乐,饮料,沙拉酱,番茄酱,汉堡,披萨等。
这也导致了高果糖玉米糖浆是美国人饮食中最大的热量来源。
戴维·沃勒斯坦戴维·沃勒斯坦,是全世界超大份食品的鼻祖,在他的经营之道中,只有食品超大份,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由于高果糖玉米糖浆成本非常低,超大份食品的这一招在他入职麦当劳时,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顾客来说,加量之后的大份薯条,他们觉得非常划算,所以人们跟更倾向于买大份的。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使得收益大幅度上升。
那之后,美国各地的快餐连锁店,都开始推出更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食品。
随着每年食品的尺寸越来越大,美国人的胃口也被渐渐的撑大。
以麦当劳为例:高果糖玉米糖浆发明之前,一杯可乐仅只有200毫升;而如今,美国一杯可乐却有950ml的量,且麦当劳还提供双倍超大杯的套餐,可乐容量高达1900毫升。
塔可钟是美国的一家餐饮店,他创造性的推出了捆绑套餐。
如今我们在购买东西时,商家都会将各种物品搭配销售,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就是被捆绑推销,这个手段就是从美国塔可钟开始流行起来的。
而美国塔可钟推出的捆绑套餐,分量越大,算下来价格就越便宜,美国消费者都会点大份的,因为他们觉得我花钱买的,我会把它们吃完,哪怕他身体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多的食品摄入。
捆绑销售
美国制糖业当高果糖玉米糖浆发明之后,美国制糖业赚钱的速度堪比坐火箭,每年到手的利润富可敌国,富庶的制糖业挥舞着钞票,建立了美国政治势力。
在70年代,科学家发布了《膳食指南》,在这本《膳食指南》中,以充分的实验论文指出了过度摄入糖分会对人体造成心脏病等不良疾病。
这本书彻底激怒了美国制糖业,美国制糖业直接利用自己的政治势力,操弄美国媒体,向公众宣传糖对身体的好处,将诱发人体不良疾病的原因推给了脂肪。
再后来,低脂健康的概念在制糖产业的“引领”下深入人心。
减少了脂肪,会导致食物口感的下降。
于是这部分的损失就由糖来填补上。
比原来更多的糖添加到了食品中,使得食物的热量不降反升。
少了脂肪,多了大量的糖,被贴上对心脏有益标签的垃圾食品,却被人认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热捧。
白糖
如果说尼克松总统、厄尔·巴茨、戴维·沃勒斯坦、塔可钟的罪恶随着时间逝去,但美国制糖业只要能够用白糖对美国民众进行吸血,那么他就是永生不死的寄生虫。
而美国自己心知肚明,却无法对美国制糖业割肉断腕,只好带着这条寄生虫,在肥胖的道路上,带着美国民众狂奔不止了。
医生发现:身材胖点不是坏事,胖人反而更硬朗?建议了解一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要说“胖”这个词,大家都能想出一堆贬义的形容词,什么“圆滚滚”、“吃货专属”、“身材走样”,好像只要一胖,就变成了健康的敌人。
电视、广告、杂志上每天都在提醒大家要减肥,什么“瘦即是美”,什么“脂肪是罪恶的”,好像胖了就是不健康的代名词。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种说法,可能会让不少人瞠目结舌:“身材胖点反而更硬朗”。是的,你没听错。
最新的研究发现,胖人不一定就比瘦人差,反而在某些方面,胖点的人可能更能抵挡疾病,更能活得长久。这可不是胡说八道,确实有研究数据支撑这观点。
听到这个,不少人肯定会忍不住笑出声:胖人心脏更强健?这不是讽刺话吗?可是,真相是,胖人,尤其是中年以后的胖人,心脏的适应性竟然比瘦人更强。
根据一项针对中年人群的研究显示,肥胖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心脏更脆弱。事实上,体重偏重的人,心脏常常比普通体重的人更有“耐力”。
这是因为当身体承载更多的脂肪时,心脏不得不增加血液供应量,来满足全身细胞的需求。为了适应这种“负担”,心脏往往会增大并变得更有“弹性”。
这就像是肌肉经常训练会变得更强壮一样,胖人心脏经过“超负荷工作”,长期下来反而会更坚韧。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增重,而是从生理适应性角度讲,体重较重的人有时候心脏在抗压方面反而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脂肪分布不集中在内脏,而是主要分布在皮下时,这种“外部的脂肪垫”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心脏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的压力相对较小。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胖子总能轻松度过流感季节?如果换成瘦人,稍微着凉就一连打喷嚏咳嗽,生病个几天。
是不是很奇怪?原来,胖人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大。
肥胖者的体内脂肪细胞不仅仅是储存能量的“仓库”,还发挥着一个免疫调节的作用。
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如脂肪酸、激素等)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有促进作用,能够增强抗病毒、抗细菌的能力。
脂肪细胞的这种作用并不是简单的“贮藏能量”,而是对人体免疫的一个“加油站”。
不过,这个好处只针对那些脂肪比较均匀分布、且脂肪不太过于“肚腩”的人。
尤其是那些有“腹部脂肪”的胖人,反而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症,导致免疫力降低。所以,如果是胖点的人,最好要控制一下腹部的脂肪量。
也许你从来没想过,胖人和骨骼有着什么特别的联系。其实,体重偏重的人,骨骼系统往往比瘦人更为坚固。这一点,曾经得到过医学界不少关注。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体重大,骨骼就得承担更多的重量,经过长期的“压迫”,骨骼自然会通过骨质增生来适应。
这就好比一个机器需要经常运转,机器的零件自然会因为长期的使用而更为坚固。
事实上,有研究指出,肥胖者的骨密度往往比瘦人要高,而且他们的骨骼更耐磨耐压。
这并不意味着胖人就永远不会得骨质疏松。毕竟,骨质疏松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光有体重并不能完全阻挡骨质流失。
只是说,长期承载额外体重的人,骨骼系统会被自然“训练”得更强大,特别是对抗骨折的能力相对较好。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却确实有一些医学研究的数据显示,适度肥胖的人反而有可能比过于瘦弱的人活得更久。
2018年,哈佛大学医学研究院曾发布一项有关肥胖与寿命关系的研究。
研究显示,体重大约比标准体重(BMI在25以下)高10-20%的人,反而在某些情况下寿命会更长。
原因在于,适度肥胖能够帮助人们在疾病爆发时,提供更多的“储备能量”,尤其是在生病时,能更好地保持体力和抵抗力。
而且,年纪大了以后,体内的脂肪可以作为“能量库”来帮助身体应对衰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越胖越好”,过度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可忽视,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过多,会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但是,从数据上看,适度的胖,反而有可能让人更加耐老,抵抗一些衰老带来的疾病。
从上面几个角度来看,胖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健康。适度的体重增加,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为身体带来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放任不管,适当控制体重,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才是长寿的关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李瑞.司美格鲁肽与沙格列汀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腹型肥胖T2DM疗效及安全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12-23
与肥胖和解
徐若昕靠在毕业展览的设计作品上。受访者供图
徐若昕设计的沙发 受访者供图
观展人在徐若昕设计的沙发上体验、休息。受访者供图
徐若昕穿着黑色的运动内衣和短裤,袒露着四肢和腰腹,蜷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间展厅的角落里。她把自己埋在布艺沙发的褶皱之间,那是五团布垫,肉粉色,像堆积的云朵,也像她的肚子。
“摸摸我的肚子。”
这是徐若昕这次展览的主题。她22岁,即将从中央美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她身高1.65米,体重180斤。
在徐若昕的记忆里,她上一次拥有大多数人认为“正常”的体重,是7岁之前。她的父亲,奶奶,都是胖子。母亲带着她去童装店,店员建议,“这里没有您小孩能穿下的衣服,带她去买成人的衣服吧”。
这些琐碎的小事,贯穿于她的成长岁月。上高中时,男生捉弄她,抢走她的东西,叫她去追赶;她和朋友出去吃饭,会有人“自以为幽默”地问她,饮料点一杯够吗,要不要点两杯。也有人突然说,同情她坐的椅子。
后来她学会了自嘲,在进入电梯时,主动对朋友开玩笑,说出“超重”两个字。
路上看到身材健美的单车美女,她会眼睛一亮,称赞“小姐姐好飒”。
“我很矛盾。”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有时候,会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推动着我改变我的身体,我知道我瘦下来一定很好看。但我身边也有很多人很爱我,包容我,让我接纳我的身体,难道我现在就不好看吗?”
让她感到矛盾的是,哪怕她确信有足够多的人爱自己,可一旦走出房门,接触陌生人,她就发现,自己仍然“离不开别人的评价”。
她也想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对待“瘦子”的,“也会拿语言抨击他们吗”。她会好奇“所谓的正常人”的一切生活,比如,是否会拥有更顺利的爱情和事业。尽管学会了自嘲,她还是渴望“不再被开那种很过分的玩笑”。
“没有办法逃脱,就算嘴硬,说我不在乎他们怎么想,回到房间的时候,还是会反刍他们说的每一句伤人的话,思考我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在一些夜晚,她会长时间坐在出租屋的镜子前,裸露身体,长久地凝视那个镜子里的自己。
转变的念头在其中的一个夜晚出现。当时,她的目光如往常一样,在自己身体的褶皱上逡巡,突然她开始思考:“褪去肥胖的种种隐喻与标签,身体蜷曲时的褶皱是那样美。”
徐若昕开始邀请身边“纤瘦”的朋友,来摸摸她的肚子。
有朋友用手掌托起她肚子上的肉,再松手任由它坠落。有人想起小时候,趴在奶奶膝盖上的感觉。有人用手指戳戳她的肚子,惊讶地叫,“好软啊”。
支持她的舍友开玩笑说,平时闲着没事,就会摸摸她的肚子。
徐若昕决定在毕业展览中展示真实的自己。因为专业是家居产品设计,她的创意还包括一组肉感十足的沙发。她为展览拟定了两个名字,“犹豫的肉”或是“摸摸我的肚子”,最终她选择了后者,抛弃了“犹豫”。
她动身前往广州,寻找厂家,挑选沙发面料,设计成品。她给工厂老板看自己肚子的照片,肉堆叠出层次感,褶皱沿着肌肉和脂肪的形状起伏。
修订过10个样板之后,她带着沙发成品回到北京,在学校的公共摄影棚里,穿着肉色内衣拍摄用于展览的短片。路过的同学将目光投向她,她逐渐自在起来,坦然看向镜头。
“肥胖不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她说。
徐若昕设计了关于“肥肉”的一系列作品,除了在央美展出肚子沙发和短片,她还策划拍摄了一套摄影文集,目前仍在制作当中。她给这套书起名为“我和肉肉的故事”。
她通过社交软件和朋友介绍,陆续联系上122个胖子,最终愿意接受她采访和拍摄的,只有6个人。他们以半裸的形式出现在她的镜头下,和她一样,展示身上的肉。照片和文字搭配在一起,每人一个单元,她让这些胖男胖女,做任何“能从身体上获得自信的动作”,然后拍摄下来。
有一个镜头是必定要拍的,那就是面对镜子的场景。
“其中有很多人,很抵触照镜子这件事。”徐若昕说。
一个女孩告诉徐若昕,她从来不照全身镜,觉得“难以接受,我想象中的自己不是这个样子”。
她的采访对象几乎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有个女孩子向往胸部平坦、四肢修长的体型,另一个女孩喜欢丰满结实的健美风格。徐若昕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怀疑是因为自己胖。
“我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待遇?是因为我太胖了吗?为什么服务员给每个人发了餐具,但是没给我发,是因为我太胖了吗?为什么所有同学都有机会被邀请到国旗下讲话,但我没有,是因为我太胖了吗?它会变成自我怀疑的起点,在不断反省和追问自己的过程中,人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糟糕。”她感慨。
这让她想起,7岁之后,父亲再也没有带她参加过传统节日的亲友聚会。她同样问过自己,“是因为我太胖了吗”。
后来她慢慢发现,很多不胖的同学也没能得到国旗下讲话的机会,但这关于肥胖的联想,仍旧难以摆脱。
她跟采访对象聊天,交流相似的经验和感受,让她回忆起成长过程中的经历,重新感觉到“疼痛”。
一位采访对象没能参加最终的拍摄,但徐若昕对那次采访经历印象深刻。那是在广州,她和采访对象登上对方学校教学楼的天台。在聊天中,她告诉对方,可以试着展露身体。
那个胖男生脱掉了一件衣服,然后又一件。他原本盘腿坐在天台上,后来站起身,开始奔跑。两个人的头顶是漫天繁星,风从男生裸露的“肉肉”上拂过。他说:“很快乐,好像很坦然地面对世界一样。”
一个叫“小熊”的女孩,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充满仪式感地减一次肥。去见喜欢的男生之前,让他等一个月,自己先去减肥;参加面试之前,用一个月先去减肥。体重未必会降下来,但这个名为“减肥”的仪式,却必不可少。
“就像只有在完成这个仪式之后,她付出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她应得的。”徐若昕试着分析这种心理。
这种心态延伸到恋爱关系里,一个胖女孩谈到自己的情感关系,轻轻问了一句:“我还有什么可挑的呢?”
徐若昕觉得被刺痛了,她终止了那次采访,“不想再听下去了”。
她自己刚结束了一段恋情,分手的原因是“性格不合”。这段关系告诉她,胖子并不是没有恋爱的资格。
徐若昕尝试过减肥。刚上大学的时候,她的体重是200斤。后来,一个朋友陪着她,每天在操场上跑步,她一度瘦到160斤。可等到朋友搬出了学校,徐若昕的跑步也停止了。
“我也不想要胖,我现在不要再长胖了就好了。”她也承认,肥胖会让她有生理上的不适,比如爬楼梯,会比别人更容易喘气和流汗。
但这不适感也没那么难以承受,她并不会比别人走路慢,行动一样自如,暂时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心肺功能障碍。她把这些归为其他人对肥胖者的刻板印象。
她也下载过各种各样的减肥软件,买成套的运动服。她用过的最极端的方式是只喝水,每天暴走到虚脱。那次她坚持了一个月,断糖的生活,让她的情绪很糟糕。
从6月10日-20日,为期11天的展览结束了。学校的官网主页上,她的展览被推荐到首要位置。
曾有参观者站在离她不到10米远的地方,议论她的身材,“特别胖”,她没有被刺伤。唯一不愉快的经历,是有小孩子穿着鞋跳到她的展品上,把沙发的“肉肉”踩破了,她不得不现场拿着针线修补。
关于徐若昕的作品,网络上的讨论还在继续。
她的社交账号,粉丝从100多个猛涨到1.9万个。有人留言夸赞她的皮肤。很多人鼓励她,对她说“真美”。
“我只是比较敢穿。”这个充满艺术气质的女孩子打着唇钉,头发染成淡金色,并不会因为胖而拒绝紧身背心和短裤。
网上批评的声音也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健康的。有人拿自己生病的亲戚举例,让她小心疾病,也有人质疑她鼓吹肥胖和病态的体态。
“有人真的是出于善意去劝导和建议的。”徐若昕试着总结了一下,“不友善的我就点举报。”
她不打算回应质疑和谩骂,尤其是关于“健康”的那些。她觉得,这跟她想表达的主题完全是两码事。
“所有人都会生病,为什么一定要指责这个人是因为肥胖而生病的?抽烟不健康,熬夜不健康,玩手机不健康,所有这一切都不健康,为什么一定要以不健康为一个靶子,或者一把匕首,捅向胖的人?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胖就是原罪?我并不这么认为。”这些话她已经想了很久,没有在网上发表出来,面对记者时,却一连串地说了出来。
有网友帮她反驳,评论区里持两种意见的人因她争吵,碰撞出的观点让她看得津津有味。
真正触怒她的评论只有一条,有人给她一张照片留言:“你们都在夸她,但是我没有见你们哪一个人愿意变成她,你们真的觉得肥胖是一件好事情吗?”
“第一,没有人想变成别人。第二,我并没有倡导说,肥胖的状态是值得提倡的,我只是在说我希望每个人能够接受自己,每个人能够包容多元化的美,我并没有鼓励大家说你要变得胖才会好看。”她说。
对于“好看”的标准,她也提出质疑。徐若昕试着举例,在某些网络社交平台上,健身博主和美妆博主,都拥有“标准”的身材,“A4腰”“漫画腰”之类的极端纤瘦标准偶尔也会掀起模仿热潮。
“好像所有的女性体重都不应该超过100斤,否则就是失格,就是失控,就是不自律。”徐若昕带着不以为然的表情说。
她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不同于这些标准的样子,呈现给大家。
她采访过的一个胖女孩,想去当大码服装模特,在微博上找到了经纪人,认真拍摄照片,发给对方,收到的却是很刻薄的评价,诸如“肉这么松”“脸整个垮掉”。那个女孩的精神被击垮了。
徐若昕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只能帮助胖男孩和胖女孩思考自己,也能从比较人文的角度,去思考肥胖和美的关系,思考肥胖者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
展出结束的那天是她的毕业典礼,母亲专门从武汉赶来北京。她领着母亲参观自己的展品,路过播放短片的屏幕时,徐若昕注意到,母亲坐在她的“肚子沙发”上,目光躲避着屏幕上女儿展示肥肉的画面。
她偶尔还会提到一些让徐若昕尴尬的话题,比如“你的朋友都这么瘦,你身材怎么这么糟糕”,或者“你为什么没有男朋友,你看他们都是朋友陪着参加毕业典礼的”。
烦躁的感觉堆积起来,最终在一件小事上爆发了。母亲要求她打伞遮阳,她则冲母亲嚷嚷“别烦我,不想打”。
母亲怔住了,反过来安慰她,“别急”。
但她没法控制自己的焦虑。毕业了,工作还没找到,新的展览等待布置,新搬的出租屋一团糟,甚至没法让母亲落脚。
等到把母亲送上开往北京南站的地铁,她终于没能忍住,在汹涌的人群里,大哭了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7月07日 06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