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咽喉肥胖(脖子喉咙大是怎么回事)
脖子变粗,小心腹型肥胖!每周运动2.5小时,能减大肚子
脖子变粗,小心腹型肥胖
本报记者 燕声
你以为脖子变粗只是稍微有点胖吗?
不止如此,此前有研究显示,脖子粗增房颤风险、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等。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又显示,颈围的变化与内脏脂肪面积相关,颈围每增粗5%,腹型肥胖风险增加36%。
1 颈围增粗与腹型肥胖相关
该研究纳入1000余名24~80岁的上海居民,平均年龄57.8岁,其中男士占40.7%。男士和女士的平均颈围分别为38.2厘米和33.7厘米,平均内脏脂肪面积为82.43平方厘米;平均随访2.1年后,男士和女士的平均颈围分别为38.1厘米和33.8厘米,平均内脏脂肪面积为84.55平方厘米。
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多个混杂因素后,分析显示,平均随访2.1年期间,颈围增粗5%以上的人内脏脂肪组织较颈围变化不大(±2.5%)者多26%。
在无腹型肥胖的人中,颈围的变化与腹型肥胖(脂肪组织面积≥80平方厘米)呈正相关。颈围每增粗5%,腹型肥胖风险增加36%。在不同性别、体重指数、腰围、年龄分组中,颈围的变化均与随访期间的腹型肥胖风险呈正相关。
内脏脂肪面积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金标准,可准确、直观地反映内脏脂肪聚积,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腹部CT和MRI检查。但由于其检查费用昂贵又费时,且有射线辐射风险,不适合在临床实践中常规应用。研究者表示,测量颈围可辅助评估腹型肥胖。
2 腹型肥胖与多种疾病相关
众所周知,腹型肥胖有很高的健康风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筠、田园等通过对41万余成人进行分析后发现,腰变粗(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腰越粗,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越高。《英国癌症杂志》一项研究称,腰围每增加11厘米,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13%。腰围每增加8厘米,肠癌风险则增加15%。北京同仁医院学者发表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还提示,中心性肥胖者痴呆风险高。
其实,颈部脂肪组织的堆积,如双下巴乃至颈部更深部位脂肪堆积,与内脏脂肪堆积一样危险。此前,《国际肥胖杂志》上发布的一项研究就警告说,脖子粗、双下巴预示着全身性肥胖、心脏代谢风险高和机体炎症。
颈围超标,意味着颈部皮下脂肪增多,会有很多疾病风险。弗明汉心脏研究最新分析提示,脖子粗,房颤风险高。
3 坚持每周150分钟体力活动
能减掉大肚子
肥胖可导致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那么,肚子大该如何减?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运动可减少内脏脂肪,即使体重无变化。
体力活动或结合饮食的体力活动干预,已被证明可减少内脏、心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每周3~5次,持续12~52周的锻炼可以减少内脏脂肪。即使没有体重减轻,运动也可以降低内脏脂肪,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减少,可能与肌肉等增加有关。
声明指出,减少热量,也可减少腹部脂肪。但与饮食干预相比,大多数研究显示运动对降低内脏脂肪更有益。减少腹部肥胖最有益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的效果不明确。同样,高强度运动也并非总是优于中等强度运动。甚至3个月的步行,也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尽管有许多药物可以降低体脂,但生活方式甚至比药物更有效。研究分析发现,满足目前建议的每周150分钟的体力活动,足以减少腹部脂肪。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十胖九鼾”有危害,不胖也鼾怎么办?
春节期间,一部《热辣滚烫》让人想起了多年前的减肥励志港片《瘦身男女》,两部剧中的主角都有通过大基数减重获得生活、工作上成功的经历,他们减重后展现出的精气神更是鼓舞了不少人。
而让大家感同身受的,其实是他们减重前的状态,每天疲惫无力,回家倒头就睡,这种睡眠状态下几乎都有呼噜声,即俗话说的“十胖九鼾”现象。据流行病学调查,严重呼噜病OSAHS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17%,而在肥胖人群中患病率高达40%~70%。
为什么肥胖人群更容易打呼噜?
“十胖九鼾”发生的原因
01 喉部脂肪堆积
肥胖会导致身体各部位脂肪堆积,包括喉部。肥胖会导致喉部通道变窄,增加呼吸时的阻力,从而容易产生呼噜声。
02 舌头位置
肥胖者可能会有较大的舌头,当睡觉时,舌头会向后滑动,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不畅,产生呼噜声。
03 呼吸道压力
肥胖者的胸腔和腹部脂肪增加,导致呼吸肌肉要用更大力度才能保持呼吸,此时会增加呼吸的压力,导致呼噜声的产生。
04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症,简称OSAHS)
肥胖者更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在睡眠中会因上气道的狭窄阻塞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导致频繁的呼噜声与机体缺氧,不但影响同伴睡眠,也非常影响自身的健康甚至会导致猝死,是最危险的一种呼噜病。
05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聚集的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压、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等。以肥胖为首的代谢综合征人群OSAHS发病率非常高。肥胖与OSAHS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关系,有研究表明,40%的肥胖人群患有OSAHS,70%的OSAHS患者合并肥胖。
打鼾的解剖原理
正常情况下,气体在气道中流动顺畅,不会发出鼾声,而打鼾的人一般上气道(鼻咽喉腔)比正常人狭窄,白天清醒时,咽喉部肌肉代偿性收缩,使气道保持开放。到了夜间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会加重咽部、舌根或喉腔狭窄,这时气体流动受到阻碍,形成湍流,振动气道侧壁,从而产生了声音,这就是打鼾的原理。严重者上气道完全阻塞时呼吸可以暂时停止,也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HS。
OSAHS有哪些症状和危害呢?(见图一、图二)
图一 OSAHS的症状
图二 OSAHS的危害
只有肥胖者才会打鼾或出现OSAHS吗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身材较瘦的人,也有可能打呼噜,甚至很严重,因为OSAHS的成因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很多人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01 先天性结构问题
有些人先天性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即使长大后也不能萎缩,或者先天性下颌后缩等鼻咽喉结构或口腔解剖构造可能会导致呼吸时出现上气道阻塞,引发打呼噜。
02 鼻腔鼻窦炎症问题
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感冒时的急性鼻炎等,会导致鼻腔通畅度下降,使得呼吸时更容易出现阻塞,从而引发呼噜。
03 上气道新生物堵塞
鼻息肉、鼻腔肿瘤、鼻咽癌、喉咽部囊肿、喉癌等肿瘤性堵塞上气道,引起呼吸受阻而产生呼噜。
04 颈部粗短
如果存在颈部脂肪堆积或舌头过大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呼吸时出现阻塞,引发呼噜。
05 年龄
成年后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特别是中年以后舌体肌肉开始松弛后坠增加,增加呼吸道阻塞的风险,从而引发呼噜。70岁以后患病率趋于稳定。
06 性别
男性是女性的2~3倍,女性绝经后患病率增多。
07 睡姿问题
不良的睡姿,如仰睡或侧睡时头部姿势不正确,容易导致呼吸道受压,引发呼噜。
08 遗传因素
家族有OSAHS病史的,家庭成员有一半的遗传机率。
09 其他
疲劳、长期吸烟、嗜酒,其他疾病如甲减、肢端肥大症、心衰等均可能诱发打鼾、甚至加重缺氧,有发生卒中的风险。
可见,肥胖、鼻咽喉上气道阻塞、年龄、性别、遗传、吸烟饮酒等因素均可能会引起打呼噜、增加OSAHS的风险。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OSAHS)不治疗将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增加相关疾病的负担;当多种并发症合并时,更是会加重危险疾病的风险,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对OSAHS需早防早治。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频繁打呼噜,建议到正规医院咨询鼾症相关专科医生,了解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睡眠质量。
世界睡眠日在即,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将在3月21日开展“大呼噜小呼噜”公益讲座及免费咨询活动,同步直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参加。
广东省中医院鼾症团队专家
和讲师介绍
陈文勇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广东省名中医李云英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嗓音研究组副组长,世中联耳鼻咽喉口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嗓音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等,第三届“羊城好医生”。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科常见、疑难病的诊治,尤其是咽喉嗓音疾病的综合治疗。
朱任良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大德路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整合⿐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东省临床医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东省中⻄医结合学会嗓⾳专业委员会常委,⼴东省医师协会咽喉组核⼼成员。
擅长: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治、头颈肿瘤病的各级手术及中药调理治疗。
陈彩凤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特色疗法优秀人才,师承广东省名中医李云英教授,广东省医学会睡眠分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睡眠障碍与相关疾病防治专委会、耳鼻咽喉头颈疾病防治专委会常委;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广东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委员,儿童睡眠学组副组长。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科常见病、鼾症(OSAHS)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及扁桃体烙治、颊针等中医特色疗法。
邹浩波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李云英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心理委员会委员。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科常见疾患、鼾症的中西医诊治。
伍映芳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李云英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嗓音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李晓辉
主管护师,广东省护理协会耳鼻咽喉专科护士。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专科疾病的护理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供稿:耳鼻咽喉头颈科 陈彩凤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宋莉萍
如果近期发现孩子脖子肿了,不要认为是孩子胖了,警惕甲状腺问题
每年的寒暑假,咱们都会遇到一些小患者,家长带着来到门诊,年龄一般都在10岁左右。
孩子脖子肿了是怎么回事
起初,家长发现孩子脖子肿了,也都没当回事,总以为是孩子吃胖了,后来慢慢地发现孩子记忆力变差了,情绪也不稳定,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部分孩子甚至出现便秘、肚子胀的情况。
这个时候,才去医院做检查,最终确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有些孩子已经出现了初期的甲减症状。
所以,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脖子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一下检测,以免耽误了好的治疗时机。
儿童脖子肿或是桥本甲状腺炎
关于儿童甲状腺炎的症状,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病情进展比较慢,而且病程较长,早期症状没有特异性,不易发现。
2、有的儿童会出现咽喉部吞咽不适感或者局部压迫感,有的儿童甲状腺区会有隐痛,甚至有轻微的压痛情况。
3、桥本儿童患者的甲状腺后期会出现肿大的表现,触摸甲状腺区可以感受到双侧肿大是对称的,当然也有少数是不对称的,可表现为单侧肿大。
4、桥本儿童患者一般不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当然少数儿童也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治疗
关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治疗,西医重在观察,前期不做任何处理,待出现甲减症状后,才开始重视。
近年来,医学界对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治疗更倾向于通过中医调理治疗,治标固本,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中医中药对桥本氏病的各病程都有可靠的治疗效果,能有效降低甲状腺特异抗体的滴度、调节甲状腺功能,特别是对桥本甲减患者,也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
如果你需要解读甲状腺报告、或者有甲状腺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我的头像、选择私信,我会及时地给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