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麻醉(肥胖的麻醉指南)
龙口市中医医院成功为270斤肥胖患者实施麻醉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客户端5月30日讯(通讯员 吴艾倩)近日,龙口市中医医院迎来一位体重135公斤的“重量级”患者,麻醉科成功为这位27岁肥胖患者施行了麻醉,手术顺利完成,刷新了医院成功施行麻醉患者体重最重、体重指数最高的记录。
患者因肛瘘入院,拟行肛瘘根治术。术前检查测量数据显示,患者为重度肥胖,腰围115cm,血压150/90mmHg,其余无异常,脊柱和骶裂孔等标志性骨质都扪摸不清楚。这“重度肥胖”的体重为手术麻醉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面对从未有过的“重量级”挑战,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周英花主任对麻醉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估,制定出实施预案,因患者体胖,背部肌肉肥厚,椎间隙不清,综合考虑先试行骶管阻滞。
入室后,常规心电监护后,取左侧卧位,通过扪摸骨性标志来定位的常规办法已经无意义了,只有凭感觉靠经验“目测”来定位。最终,用骶管阻滞加长针,助手加压穿刺点皮肤下,突破感明显穿刺成功。术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任何不适感,呼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一切情况都在手术团队的预测和把控中,手术圆满成功!
手术虽小,麻醉不易。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龙口市中医医院麻醉技术水平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麻醉科凭借熟练的操作和高超的技术为患者成功手术保驾护航,为病人救治提供了强有力麻醉平台支撑。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肥胖对麻醉的影响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24定义为超重,BMI≧30定义为肥胖,如BMI大于40,则被定义为极度肥胖或“病态肥胖”。健康风险随肥胖程度和腹部脂肪的增加而增高。
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退行性关节病、胆石症等多种疾病相关。即使没有明显的伴发疾病,极度肥胖对生理的改变依然十分显著。患者耗氧量增加,并伴随着对肺呼吸功能的显著影响,因而患者经常处于低氧状态,变现为“肥胖-低通气综合症”或明显的失眠呼吸暂停(鼾症),患者经常表现为口干和白天嗜睡状态,长期低氧可增加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鉴于上述原因,需手术的患者若伴随肥胖,将增加围术期风险。术前可以发生输液困难、体位搬动困难、袖带血压无法测量等问题,同时肥胖患者整个围术期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概率增高。如果需要全身麻醉,麻醉时可能发生困难气管插管,甚至辅助通气(面罩通气)困难从而危及生命。如果进行椎管内麻醉,可能发生穿刺困难,增加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肥胖患者由于脂肪含量高,对一些麻醉药会出现药物需求量估计困难。麻醉医生一般会充分估计以上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
肥胖患者术后依然面临较大的缺氧风险,应密切监测术后的生命体征,严格控制出院指征,对术后镇痛药物对使用应谨慎。
( 麻醉科 安一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306医院专家谈肥胖病人的手术麻醉
专家介绍:方伟武,苗玉良,解放军第306医院麻醉手术科
肥胖是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肥胖患者的手术逐年增加。因为肥胖与众多内科基础病相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代谢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这些都影响麻醉安全、围手术期管理、术后管理与术后疗效等。
面对肥胖病人,麻醉和手术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通气不足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气管插管困难、手术后苏醒延迟、椎管内麻醉失败等。另外,还有可能发生心肌梗塞、脑中风、呼吸衰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肥胖诊断标准
肥胖的定义:体重增加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影响健康与降低寿命。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判断肥胖时使用最广泛的指数。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 身高(m)的平方。
术前准备:手术前准备需考虑肥胖者所有特殊需要。一般包括术前心脏血管评估、呼吸评估,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肾功能等均需检查,若有心力衰竭征象需完善心脏彩超。择期手术的病人应该使全身情况优化到最佳状态再接受手术。
麻醉:肥胖患者解剖与功能上的异常会严重影响麻醉实施和管理。寰枕关节和颈椎运动受限,颈部短粗、颏下厚脂肪垫、组织坠入口腔与咽部导致口咽腔狭窄,镇静镇痛和麻醉药使用后通气困难,喉镜窥视声门困难,导致全身麻醉时人工通气和气管插管困难或失败。一些限制胸廓与腹部运动与通气的体位如截石位、俯卧位、头低位等往往使清醒的肥胖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实施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对患者呼吸、睡眠模式影响很少,对肥胖患者较好,但仍需注意交感阻断易扩散至更高平面。同时,肥胖患者麻醉失败率高、体表定位困难、麻醉相关药物剂量难以控制等。所以在麻醉方式选择上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考虑手术种类和麻醉的要求,综合考虑决定麻醉方式和管理措施。如清醒插管、可视喉镜插管、纤支镜引导插管、俯卧时垫高胸部、骨盆使腹部悬空,全麻时肩部垫高等措施。
麻醉恢复期管理:肥胖病人要等待影响病人意识、呼吸的药物完全消除,病人自我保护能力完全恢复之后才能拔除气管导管,因此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全力配合,谨慎选择时机。拔除气管导管后,仍然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氧和情况,发现氧和不足采取必要的措施。术后镇痛药也需在权衡利弊后在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情况下使用。
术后管理:肥胖是静脉栓塞、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推荐术后物理与药物方法予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