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智商低(肥胖 智商)

微五医生双剑博 0
文章目录:

JAMA子刊:人越胖,脑子可能越笨,智力低和认知能力差都与胖有关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分数随着体脂率的增加而降低,意思就是说,人越胖,脑可能越笨(认知功能下降)。

大家常说,一胖毁所有。其他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肥胖带来的后果除了形象不好看,还带来太多太多的健康隐患:容易出现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容易出现皮肤病,如湿疹、静脉炎;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一个中度肥胖(BMI>30)的人,发生高血压的几率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肥胖人群容易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脑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对后代健康有影响:肥胖母亲的胎儿容易早产、先天畸形、巨大、围产期死亡等,也会增加孩子儿童期肥胖的几率,同时肥胖使得生育风险增加;容易引起心理障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过于臃肿,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甚至发展为社交障碍、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等;呼吸功能低下(气喘):肥胖造成胸壁与腹腔脂肪增厚,使肺容量下降、肺活量减少而影响肺部正常换气的功能。且因为换气不足,可能引起红血球增多症,造成血管栓塞;容易发生胆结石、痛风、脂肪肝;容易诱发癌症:据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大型流行病调查显示,在英国524万人群中发现,有17种癌症患病风险与肥胖明显相关,包括子宫癌、胆囊癌、肾癌、宫颈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白血病、肝癌、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

肥胖与智力、认知的关系,研究的没有上述多。既然肥胖有这么多这么多坏处,对大脑势必也有不好之处。JAMA子刊这篇研究发现:体内较高的体脂率和内脏脂肪体积可能是成人认知功能降低的危险因素。

研究者纳入了来自加拿大健康心脏联盟(CAHHM)和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心理(PURE-MIND)队列研究中的9189名、平均年龄约为57.8岁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加入研究时没有患心血管疾病。

结果发现:认知功能分数随着体脂率的增加而降低。 体脂率(9.2%)或内脏脂肪体积(36 mL)每增加1个标准差,DSST评分降低0.8分 (P<.001), 但与MoCA评分无关。研究人员将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和血管性脑损伤考虑在内后发现,全身的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体积与较低认知功能评分之间仍然存在关联 (归因风险为20.5%)。调整了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后发现,体脂率增加的影响仍然存在, 预防或减少体内脂肪过多可能有助于保持认知功能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胖人的认知下降呢?

早期曾经有研究提示:可能是大脑组织损伤。

瑞典一项为期24年的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女性肥胖现象不容忽视,那些体重超出正常范围的女性,其智力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对于超重60%的女性,他们将随着每增加1公斤脂肪而表现得智力下降。此外,报告还显示,肥胖还可引发老年妇女的痴呆症。研究人员还指出,肥胖者在体内将产生过量的荷尔蒙可体松,这种荷尔蒙可导致大脑组织损伤。

并且肥胖的人一般都不爱运动,体力活动缺乏。而体力活动缺乏可减少大脑神经营养激素的分泌,比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分泌,而这两者却是脑内神经保护、阻止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重要物质。

只发生在女性?肥胖~认知下降~老年痴呆

研究人员曾对几百名瑞典妇女进行了为期18年的身体状况调查,首次揭示了肥胖与老年痴呆症的关系。调查发现,身体肥胖的老龄妇女更容易患阿尔默海茨(老年痴呆)。妇女如果在70岁左右很胖,那么她们在80多岁时患阿尔默海茨症的几率将比别人大得多。

注意,不是只发生在女性,而是这个研究只是研究了女性!通过控制中年时期的肥胖患者体重,能够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5104人的体重和医疗记录。对于女性来说,成年早期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而老年(70-89岁)较高的BMI则会降低其风险。在中年(50到69岁),痴呆症和BMI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对于男性来说,成年早期肥胖或中年超重会增加患病风险,而老年时较高的BMI则会降低其风险。

综上,真的是一胖毁所有。

但是,为什么减肥那么难呢?

#健康2022#

参考资料

[1] Anand, S. S.,et al. (2022). Evaluation of Adipos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Adults. JAMA Network Open,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46324

[2] Greater body fat a risk factor for reduced thinking and memory ability. Retrieved 1-FEB-2022,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42034

体型胖,智商低?这项新研究引发争议

最近,有一项研究结果引发巨大争议:科学家们研究认为,体重超标可能是智力下降的直接原因。

变胖真的会导致变笨么? 图源 | 太阳报

科学家称,体重指数高的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普遍较差。经过扫描还显示,他们的大脑外层更薄,特别是在一个与记忆和决策有关的区域。

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是饮食不当损害了大脑发育,或者是大脑发育不足而导致饮食过量。

专家认为,两者可能相互影响,或者只是巧合。

美国佛蒙特大学的詹妮弗·劳伦特博士分析了3190名9岁和10岁儿童的扫描和检查结果。

在研究过后,劳伦特博士称:“这些发现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与前额叶皮质发育额的改变和执行功能的降低有关。工作记忆的缺陷可能会导致饮食不当。而这些情况一旦成立,可能会互相加强,并持续影响到成年的健康问题。”

当然,这篇论文也引起了不少争论。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纳维德·萨塔尔教授称:“这篇论文很有挑战性,但是我们不能凭此就认为超重是导致记忆或者大脑差异的原因。”

肥胖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尤其在孩子中。据统计,英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在上小学时超重或肥胖,到小学毕业时,这一比例会上升至三分之一。

超重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肥胖,这会增加患心脏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中新网济南5月11日电 题: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 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作者 赵晓

“五月不减肥,六月没人追,七月徒伤悲……”一条网络段子,戳中多少年轻人的“痛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肥胖人口持续增加,在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下,不少男女青年陷入“身材焦虑”,进而催热“减肥经济”。专家建议,肥胖人群减肥不仅为美,更要为健康,科学减重,警惕交“智商税”。

“5·11”因谐音“我要瘦”,被定为“中国肥胖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总和超过50%。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肥胖人口超9000万,已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资料图:“中国第一胖”王浩楠在运动减重,目前他已减肥成功,成为一名健身教练。 受访者供图

5月正值春夏交替,很多爱美人士将减肥提上日程。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燃脂素、排油丸、纤体瘦身饮等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代餐奶昔、代餐粉等瘦身食品也颇受欢迎。网络主播通过运动直播吸粉,并在线推荐健身器材和减肥产品,掀起瘦身热。

“我从小就很胖,食量也大,一年前体重超过500斤。”“90后”小伙张行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减重,他尝试过各种方法,吃减肥药、喝减肥茶,但都没有明显效果,直到2019年10月做了袖状胃切除手术,经过后期的饮食方案调整和健身运动,现在体重减到165斤。

回想过去的减肥经历,张行波感慨花了不少冤枉钱,尝试过市面上不同的减肥产品,后来仔细研究才明白,不少减肥药中含有利尿剂,利用脱水造成减肥假象,实际根本没掉肉。“减肥首先要有恒心和自制力,术后我的体重逐渐下降,既是因为饮食得到控制,也是迈开腿锻炼的结果。我现在每天坚持在跑步机上跑2个小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杨飞 摄

今年55岁的于爽(化名)曾连续20多年饱受肥胖之苦,甚至因过于肥胖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针灸、推拿、吃减肥药……什么招都试过,有时能减四、五斤,但很快反弹,越减越胖。”于爽告诉记者,她属于遗传性肥胖,体重曾超过200斤,7个月前做了减重手术,现在已经“掉肉”50多斤,目标体重是减到130斤。

“我想劝诫那些被肥胖折磨的年轻人,要及早就医,对症治疗,不要盲目吃减肥药,用五花八门、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于爽说,遵照医嘱减重,能少走很多弯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在受访时详细分析了当下广为流行的吃代餐、吃减肥药、做抽脂手术等多种瘦身法,这些方法看似有用,却让消费者赔钱还伤身。如一些减肥药相当于泻药,让人排泄、脱水,根本减不掉多余的脂肪;主打低热量、健康的代餐,尽管配方符合饮食调整大原则,但营养不全面,长期食用反而容易助长减重人群“躺瘦”的想法。

刘少壮说,当前,减肥市场鱼龙混杂,亟需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提醒“胖友们”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花冤枉钱交“智商税”,要提高辨别力。他说,减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健康,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静态生活。“减肥有度,不能搞极端,体重过低,人也容易生病。保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才能让生病概率更低、预期寿命更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