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腹部查体(肥胖腹部查体描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肚子大以为是胖却患肿瘤,网友:什么检查可以查?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7月5日,“女子肚子变大以为是长胖一查是肿瘤”登上热搜,网友纷纷发问:肿瘤的症状跟长胖能一样吗?是由于脂肪堆积引起的吗?脂肪瘤会发展成脂肪肉瘤吗?什么检查可以查?

据悉,50多岁的程女士一直在外打工,这几年她的肚子日渐变大,搬东西抬起手时会感觉腹部隐隐有点胀痛。到医院就诊后,检查结果显示腹腔内有一个巨大肿块,被确诊为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的ct表现,李宝重医生供图

一字之差,却完全不同的两种“瘤”

脂肪瘤和脂肪肉瘤,一字之差,但一个是良性,一个却是恶性。

北京世纪坛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李宝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脂肪肉瘤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一般占成人软组织肿瘤的25%以上。脂肪肉瘤常见的部位是在后腹膜以及下肢软组织中,发生于纵隔的脂肪肉瘤相对罕见。

脂肪肉瘤具有恶性分化、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通常会向组织周围浸润生长,甚至向远处器官进行转移扩散。在治疗时,脂肪肉瘤也往往比较棘手,目前核心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也有些患者需要放疗和化疗的介入,近年也有一些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但是目前还不太成熟,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而与脂肪肉瘤一字之差的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仅仅会对局部组织造成压迫,但不会转移或浸润,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无需后续治疗。

体检有助尽早发现

脂肪肉瘤根据分型不同,可以分为高分化的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粘液样脂肪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四个类型。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一般来讲,高分化的脂肪肉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低分化或者多行性的脂肪肉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大概在20%~50%左右。

脂肪肉瘤在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李宝重介绍,随着肿瘤长大,首先会对局部脏器造成压迫,其正在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比方后腹膜的肿瘤,可能会压迫胃肠道,造成肠道的梗阻。发生在纵膈里的脂肪肉瘤,可能对食道和气管造成压迫,患者会出现进食哽噎等类似于食道癌的临床表现,或者呼吸困难、喘憋等类似气管内肿瘤的一些临床表现。

而到了后期,脂肪肉瘤会出现对远处脏器的一些影响,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脏,易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气短、胸腔积液等表现。

目前脂肪肉瘤的病因不是很明确,但一些常规检查手段如超声、CT、核磁等,都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一些病变。发生在下肢的病变,有时患者自己就能够通过观察或触摸发现。“因此常规体检还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那些没有症状的或者很早期的肿瘤。”李宝重说。

责编:鲁洋

校对:李益萌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肥胖人士体检的项目有哪些

糖尿病介绍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

|||搜索:糖尿病

脂肪肝介绍

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称之为脂肪肝(fatty;liver…

|||搜索:脂肪肝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肥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仅是中年人,青少年的肥胖问题也很严重。这些人的身体状况可比正常人脆弱多了,更需要做体检。那么肥胖人士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身高体重

测量身高,称量体重是肥胖人减肥治疗最基本的检查。

2、血脂血糖

查空腹或餐后胰岛素能识别肥胖症(病)的特征。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耐量试验能了解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有关的血脂化验能了解肥胖人是否合并高脂血症。

3、腹部彩超

能发现是否有脂肪肝,如配合甘油三酯的检查,能发现有关肥胖与脂肪肝的内在联系。

4、脑部CT

检查是否有脑部垂体瘤。

5、甲状腺检查

可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彩超,能排查是否因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肥胖。

标签阅读

腹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特别高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张青梅)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比201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10.9%,足足上升了1.9%!据此推算,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98亿!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介绍,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30-40岁人群已渐成“主力军”,她提醒,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一定要早筛早诊早治,特别是腹型肥胖人群。

很多人都知道,“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问题是,现在有典型症状的患者非常少,很多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这种情况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多见。”李延兵介绍,“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的危害体现在,糖尿病不容易被发现。有不少患者是体检时发现的或者是做术前检查、分娩等时发现的。还有一部分患者等到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的另一个危害就是,即使明确诊断后,由于没有明显的不适感,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会觉得治不治也没有什么,反正并发症要好多年后才出现,能拖就拖,或者不坚持规范治疗,结果错过“治疗时间窗”,导致过早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腹型肥胖的高危人群更要特别小心。李延兵介绍,很多人觉得BMI正常就不用担心糖尿病,但是BMI正常的人也可能是个“隐形胖子”,就是脂肪都堆积在腹部,肚子特别大,临床观察发现,这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特别高。